Church Life

蘇恩佩:為主「燃燒自己」的奇女子

她身體雖不強壯,生命力卻很頑強,曾留下「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的名言。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8, 2023
Illustration by Elizabeth Kaye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 Lightstock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在華人社會,蘇恩佩(1937-1982)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她卻曾以獨特的方式,在40多年的短暫人生中,在許多人的生命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1982年,她在香港過世,一家報社的主筆曾一連數天,以專欄撰文紀念這位令人敬佩的弱女子,他用的標題就是--「香港奇女子」。

26歲的癌症患者

蘇恩佩出生於30年代末期的香港,中學就讀以英文授課的英華女校,因此英文造詣很高。 但因受父親的影響,使她對中國文學產生興趣,並培養出對國家、民族濃厚的感情。

中學時期,受校長蕭覺真(V. D. A. Silcocks)的影響,她信了基督教,並決定奉獻一生給上帝。 她悲天憫人的性情,使她放棄人人稱羨慕的香港大學,而入讀師範學院。 畢業後,她隻身到偏遠的荃灣,當了6年小學老師,教導一群貧窮的孩子。 她對孩子從未疾言厲色,總是循循善誘,溫柔地責備。

她以前的同事說,她的言語和態度,都給人聖潔的感覺。 最口不擇言的同事,也不敢在她面前說髒話。 但是蘇恩佩卻不喜歡被稱為“聖潔”,因為她一生所追求的,只是對上帝全然的順服與委身。

然而,年僅26歲的她,卻被診斷出罹患了甲狀腺癌,但當時她並不知情,家人瞞著她,直到7年後癌症復發,她才知道。 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改變了她的人生計畫。 她只好終止教學工作,在病情初步穩定後,於1963年搭船赴美進修。

她先在芝加哥著名的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就讀了1年,然後轉學到芝加哥的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 1966年畢業後,她選擇去台灣。 在60年代,港台的留美學生,幾乎95%以上都選擇留在美國這個「天堂」。 蘇恩佩的選擇令周圍的人很難理解,更何況她要去台灣─—這個與她毫無淵源的地方!

一根蠟燭的自焚

在寫給台灣「基督教校園團契」負責人的信上,她說:「我是廣東人,生長在香港,中學時代受教育於英文書院,可是我從不覺得我是屬於香港的……然而 我對自己的國家、民族及文化保持著不變的熱愛。這熱愛因著我對福音愈來愈有負擔而更熾熱了。而到台灣去的感動,卻是來美之後才積成的 。在芝加哥我認識許多從台灣來的青年,……漸漸地,從友誼和認識中,我對台灣有了負擔。”

一抵達台灣,蘇恩佩就展開她在學生中的工作,同時也擔任《校園》雜誌的主編,決心要使《校園》成為有份量的中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刊物。 她也帶出一群台灣基督徒文字工作的精英,如蘇文峰、吳鯡生、劉良淑、彭懷冰等人。

40年來,從《校園》發展到《海外校園》、《舉目》等雜誌,她的理想仍在延續。 她在台灣的事奉,是成果豐碩而滿有喜樂的──她自稱為「一根蠟燭的自焚」。 若不是因為癌症復發,她有可能會以台灣為終身事奉之地。

1970年,她積勞成疾,身體垮了──她稱之為「大崩潰」。 她被迫放下工作,在醫院及友人家中療養。 在此階段,她曾有瀕臨死亡的體驗。 在極度的痛苦中,她仍認定,自己的生命裡只有祝福,沒有咒詛,因此寫下了《只有祝福》。 這篇文章的回饋出奇地好,因為這是她嘔心泣血之作。

後來由於病情極為嚴重,她決定回家。 她坐上輪椅,被送上飛機,回到她並不熱衷的出生地──香港。 經過詳細檢驗,終於證實她的甲狀腺癌復發,有擴散現象。 面對死亡,她更深刻地反思生命的意義,寫下了《仍是祝福》。

承擔前哨的責任

當病情稍微好轉時,她聽從醫生的囑咐,前往溫暖的新加坡養病。 期間,她參與了南洋大學學生《前哨》雜誌的創辦。 由於她在新加坡只待了不到2年,而且各方面條件欠缺,《前哨》雜誌在新加坡並未能充分發揮原有的理想,這使她的心情有些低落。 但是,在新加坡艾得理牧師的“門徒訓練中心”旁聽時,她對於“先知的使命”,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與領會。 這使她後來在香港的工作,有了新的動力與方向。

1972年底,蘇恩佩再度回到香港。 70年代的香港,因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 曾長期參與青少年工作的蘇恩佩,面對這種情況,不禁自問:“我能為這個城市做什麼?”

在先知性使命感的催逼下,蘇恩佩和蔡元雲醫師,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決定創辦一本青年雜誌,目標是每期發行2萬份。 在香港街頭的書報攤,充滿各種影星緋聞的八卦書刊,要發行這樣的雜誌,無異於癡人說夢。

1974年1月,《突破》雜誌在香港創刊。 這不僅是蘇恩佩一生事工的里程碑,更對香港青少年運動的展開產生了深遠影響。

死亡,別狂傲!

《突破》創刊時,蘇恩佩還在癌症的治療中,每兩三個月就要去醫院檢查、拿藥。 一位前輩開玩笑地說:“你每次養病的結果,就是出現一本新雜誌!”

她近乎瘋狂地投入工作,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身兼編輯、寫稿、公關、督導等數職。 《突破》帶來的反應出奇地好,不久即由雙月刊轉為月刊,又應邀開始為電台做節目,開展青年的輔導工作。 很快,《突破》就發展為一個多元媒體的青年運動,成為香港政府及民間最受信任的青年問題智庫。

1982年4月11日復活節當天,蘇恩佩走完她人生的道路,歇了她的工作,也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無限的懷念。 在過世的前一天,她和蔡元雲醫師最後一次通話,她說:“我預備好了,沒有一點遺憾!”

許多認識蘇恩佩的人,都這樣形容她:「她生命力很強,同時又很荏弱。」的確,因著癌症長期的折磨,她蒼白消瘦的身軀簡直弱不禁風,苦難和死亡威脅的陰影,也 從來沒有離開過她。 但她從不曾因此產生自憐自艾的情緒,因著對信仰的執著和堅持,在困境中,她以自身的軟弱彰顯上帝的大能。 同時,她也提醒身在苦難中的人們:“讓我們不要去查詢、追究痛苦的來源與根由,這是超出我們的範圍的。”

她生前留下遺言,要將她的日記和私人資料燒毀,因此,她的那部半自傳體《死亡,別狂傲! 》一書,可以讓我們略窺她自己面對死亡與病痛時的心情。 這本只有130多頁的小書,在她過世前半年出版,之後卻一連再版20多次。 其中,最能貼切地表達出所有認識她的人對她的追念之詞的,是這本小書附錄中,她自己寫的一篇短文《悼亡友》。

她拒絕被塑造成一個堅強的人。 她曾說那些過度誇耀她的人——「只是愛上了我的影子」。 她身體雖不強壯,生命力卻很頑強,曾留下「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的名言。 她的一生就像一根蠟燭,將生命完全為主焚燒,而且燒盡了。

莊祖鱘,芝加哥三一神學院跨文化學博士,現在波士頓牧會,同時任教於數間華人神學院。

原載《海外校園》雜誌網站,蒙允轉載,略有編輯。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Also in this series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別整天把「復興」掛在嘴上

我們也許承受不起真正的復興。因為真正的復興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

帶著虛假的燦爛笑容牧會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積、深埋心底的傷口,會以我們沒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

Review

「內向的基督徒」在教會的糾結

內向的人不需要變成外向的人。但有時,我卻讓自己的內向成為藉口,逃避了我應當去愛上帝子民的責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對抗世界

身為教會,我們能如何更健康地回應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議題?

Review

當我們對上帝失望時

雖然我們的屬靈曠野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上帝有的是時間。

「工作」讓你的愛具體可見

我學會即便在貧瘠的農場,也能透過日常繁瑣的工作來尊崇上帝並愛鄰舍。

當基督徒「無法跟從主的道」

多數的基督徒並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們既平凡又軟弱、不完美,卻因上帝那令人震驚的恩典而得救。

若福音是假的,你就不用「去教會」

但若福音是真實的,「教會」便是人類活出最豐盛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