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石美玉:海歸女醫療宣教士

她除了是個傑出的醫生,更是一位為主火熱的宣教士。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8, 2023
Illustration by Elizabeth Kaye / Source Images: Getty / Lightstock /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大部份女姓還裹小腳,受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時,有一位名叫石美玉(英文名Mary Stone,1873-1954)的女性, 竟然19歲就出國學醫,得到美國正式的學位。 她歸國後開醫院,建造孤兒院,創立佈道團和神學院,並成為像餘慈度一樣的女佈道家。

1873年石美玉出生於湖北省黃梅縣,後來隨父母搬到江西九江。 她的父親石宅嵎是美以美會的華人牧師,母親則是教會女校的校長。 石美玉從小在一個富有愛與溫暖的環境中長大,父母因有基督信仰,不願盲從一些中國的傳統習俗,不讓她纏足。 為此石美玉在民風保守的江西老家,因有一雙大腳丫而家喻戶曉。

石美玉的父親,受過一位美國女醫療宣教士的影響,生發了讓女兒也接受醫學教育的念頭;期許她將來從事醫療服務事業,造福人群。 於是在1892年(光緒八年)將石美玉送往九江一所教會學校儒勵女子中學接受基礎教育。 這所學校的校長昊格珠(Gertrude Howe)發現石美玉比同齡的孩子更聰明、勤學,便把她留在身邊親自教導。 直到1892年昊校長返美時,決定將她和另一位同學康成帶回美國,接受醫學教育。

1892年秋季,她倆進入了一流學府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醫學院就讀。 在這四年當中,石美玉全力以赴,於1896年(光緒22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被授予醫學學位。 畢業典禮當天,她和康成兩人穿著傳統中式的女裝,接受學校讚美。 她們可說是中國女性在美國著名大學取得醫學文憑的創舉。 畢業後,石美玉毫不猶豫地謝絕了被學校聘用的大好機會,迫切地想要回國,創辦醫院救治祖國同胞;於是她和同學康成一起接受美以美會婦女國外部(Women's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 of the Methodist Church)的差派,正式成為女性醫療宣教士,回到中國。

石美玉和康成兩人回到江西九江,立即展開醫療傳教的工作。 她們回到家裡的第一天,就被請去為一位難產的婦女接生,成功救了這對母女。 憑著高超的醫術和仁心濟世的精神,她倆很快就贏得了九江百姓的信任與愛戴。 在最初的一年裡,她們診療了將近兩千三百多人次,第二年更超過了五千人次。 隨著慕名而來的病人日趨增多,原先的診所不敷使用,石美玉便靠著她極佳的人緣,向美國朋友請求捐款,得到芝加哥名醫但德福(I.N. Danforth)的慷慨相助,建立了 但福德醫院(後來的九江婦幼醫院),由石美玉出任院長。

為了傳授醫學知識,培育中國優秀的醫療護理人員,石美玉親自動手編寫教材,把英文醫學書籍翻譯成中文。 她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臨床判斷能力;在九江的20多年間,石美玉一邊行醫救人,一邊培育了500多名護理師。 其中,被稱為中國護士之母的伍哲英,就是石美玉用心栽培的畢業生之一。

石美玉為了醫療事業,全然擺上自己的時間、體力,得到當地民眾的尊敬與信任。 有一次,她生病在家休息,九江知府竟然貼出告示,禁止任何馬車經過她居住處門口前的街道,以免影響她養病。 由此可見她受到大家愛戴的程度。

美國醫療傳教士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當時到九江訪問後,寫了一篇《一窺中國之心》,描述石美玉的工作:「等我們能回來吃完晚飯,已經很晚了,而到了 就寢的時間,石醫生並沒有得到長時間的休息。因為她養育的孩子中最小的那個,衛斯理·梅,凌晨時突發很厲害的咳嗽。咳嗽大約從3點鐘開始,石醫生起來陪著 他,沒再睡覺,就這樣開始了又一天辛苦的工作。這一天中有許多的求助,許多受病痛折磨的門診病人,以及許多要做出的決定。說到做決定,石醫生最不尋常 的特點之一就是她能快速做決定,並能在做決定時毫無遲疑。”

石美玉除了是個傑出的醫生,更是一位為主火熱的宣教士。 她1896年回國後的50幾年間,正值民國成立、新文化運動、軍閥割據、抗戰、內戰的時期,也是中國教會主張自立自傳,並屬靈大復興的時期。 1918年她和蔡蘇娟等幾位基督徒共同成立了“中華國內佈道會”,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佈道組織,專門差派傳教士到中國偏遠地區傳福音,對中國教會的 宣教事工影響深遠。 1920年她也和美國女傳教士胡遵理(Jennie Hughes)在上海成立了伯特利會(Bethel Mission)和伯特利醫院,由她親自訓練醫院的護士、帶領查經班,提供她們靈命與 知識並進的教育,希望在此受訓的女子都能夠成為獨當一面、並且傳福音的護士。

1931年在石美玉主持下的“伯特利環遊佈道團”,由季志文和宋尚節等五人分工合作,在中國13省和東南亞各地帶領了極大的屬靈復興。

石美玉在每一次拓展新事工時,只要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就會帶領同工開口向神禱告,勸勉說: 「經費會有的,主會按著所需賜予我們。」很多次在禱告 過後,神就差派匿名的奉獻者把剛剛好的金額送來,一次又一次真實地經歷神供應他們一切所需。 也因如此,石美玉的信心愈發堅定,她也更坦然無懼地放膽為主傳揚福音。

從1898年到1949年,石美玉先後在國內創辦了醫院、學校、護理醫校共達15所,她是中國西醫中最早將現代醫療服務送到農村的人。 她終身未婚,卻收養了殘障兒童、棄嬰、孤兒近千人。 晚年,她雖然因為戰亂而旅居美國洛杉磯,心中仍然時常惦記著故鄉的一切,到處傳福音並向美國教會傳遞中國的需要。

1954年12月30日,石美玉安詳地回到主的懷抱中,享年81歲。

回顧石美玉的一生,她把最美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中國的醫學事業,更是為神國的事工擺上畢生心力。 她學成後選擇回到祖國,將自己的專業和福音結合,不僅改善了中國的醫療體系、造福了同胞的健康,更是為主添得了千萬個得救的靈魂。 石美玉曾說過:“就是從我粗糲的一生中榨盡青春年華,悉數奉獻於主,仍覺不夠。”

石美玉的生命就像她的名字一般,是神所揀選、雕琢,樸實卻又閃亮的美玉,在中國歷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輝。

蘇文峰牧師,海外校園機構創辦人、現任董事會主席,教會歷史專家。 丁怡嘉,目前就讀於美國正道神學院家庭事工科,與丈夫一起在賓州從事全職學生事工。

原載OC橄欖社群「教會歷史中的傑出女性」專題,蒙允轉載。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Also in this series

Our Latest

在忙亂的時間裡,錯過燃燒的荊棘

我們需要教會逆著這股「加速的文化」而行,真正成為我們學習操練居住在神聖、神秘和永恆裡的地方。

耶穌會對今日的「帝國」說些什麼?

教會除了應向掌權者說真話,也應該讓世界看見我們時,「真的」看見基督的生命樣式。

在過剩的文化中宣講「日用的飲食」

耶穌的聽眾大多過著勉強糊口的日子。如果我們多數的聽眾擁有的甚多呢?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