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林巧稚:萬嬰之母

她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婦產醫學的崗位上,「以非凡之愛,做平凡之事」。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8, 2023
Illustration by Elizabeth Kaye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林巧稚(1901-1983)是中國著名的婦產科醫生,她終身未婚,但卻親手接生超過五萬名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林巧稚愛神、愛人的心腸加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婦產科主任,也是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院士。 她是中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拓荒者之一,在臨床、科學研究和教學上貢獻良多。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生在福建鼓浪嶼一個敬虔愛主的的基督徒家庭。 林巧稚的父親林良英早年在新加坡留學,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後來歸國成家立業,以翻譯和教授英語為業。 林巧稚五歲時,母親罹患子宮頸癌過世前,因病痛受盡折磨。 這個過程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對她日後從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十歲時,林巧稚進入廈門女子師範學校,從小學一路讀到高中。 這是一所採用新式教育的女校,以英語為主課,加上自小受到父親的薰陶,林巧稚的英語能力相當優秀。 她在這所學校遇到了恩師卡琳(Mary Carling)。 卡琳小姐堅定的信仰及謙和周到的品格,讓林巧稚看到不同於傳統女性的生活方式;也是在這段時期,她接受了耶穌基督、受洗成為基督徒。

1919年,林巧稚在廈門女子師範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 這對當時的女性而言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工作;可是林巧稚想要繼續深造,而非留在廈門結婚定居。 在偶然的機會下,林巧稚得知北京協和醫學院要在全國招收25名學生,她馬上表示想參加,並得到了父親和兄長的支持。

1921年,林巧稚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入學考試。 在進行她最得心應手的英文筆試時,有位女同學因中暑昏倒了。 林巧稚不假思索便放下手中的考卷,出手救護這名學生。 當她回到考場時時間已過,因此她對考試結果不抱任何希望。 沒想到一個月後,林巧稚竟然收到了錄取通知! 原來監考的老師看到林巧稚見義勇為的舉動,給校方寫了一份特別報告,附在她未完成的考卷後面,表揚她樂於助人的品格以及傑出的英文能力,認為這正是醫生所應具有的 優良特質,於是校方決定破例錄取她入學。

在協和的日子,林巧稚兢兢業業、毫不鬆懈。 八年後她以優秀成績成為「海文獎」得主,這是協和醫學院畢業生的最高榮譽。 當時,協和醫院幾乎每個部門都極欲爭取林巧稚加入他們的團隊,而她看到中國嬰兒死亡率高達16%、產婦死亡率也有1.5%,加上童年親眼見到母親因婦科疾病離世,林巧稚 選擇了當時被許多人認為「沒前途」的婦產科。

畢業後林巧稚正式獲聘為協和醫院第一位住院醫師。 然而,當時協和醫院對女性醫生要求極為嚴格,聘書中規定:「聘任期間凡結婚、懷孕、生育者,做自動解除聘約論。」雖然這條違反倫理的規定很快就被廢除了,但 林巧稚已經決定將一生奉獻給醫學;她說:“結婚就要準備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照顧好孩子,為了事業我決定不結婚。”

從此,林巧稚展開了為期54年的從醫生涯。 在評定度嚴苛的協和醫院,她憑著滿腔的熱情與不懈的努力,只花了半年就從住院醫生升任婦產科總醫生,這是一般人得花上5年才能達到的成就。

林巧稚不僅醫術高明,對待病人更是充滿愛心和耐心。 許多婦女不遠千里到協和醫院,為的就是要請林大夫看病。 林巧稚的行醫的原則是“認病不認人”,不論來歷、背景,都一視同仁。 她甚至鼓勵平民不要掛她的專家號,告訴她們「掛我的普通號,同樣是我給你看病。」此外,林巧稚的出診包裡,總是放著一筆錢,以便隨時接濟需要幫助 的病人。

日復一日看診研究婦科疾病,成為林巧稚生活的全部。 每年的生日,林巧稚都會堅守在產房裡,因為她說:「我到產房過生日更有意義。我為難產的孕婦接生,當小寶寶在我生日的時候降臨人世,那哇哇啼哭的聲音是最 動聽的生命讚歌。對我來說,那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了。」除此之外,只要醫院裡有緊急或嚴重的病例,她就會整夜守著電話等待消息。 她說過:“我唯一的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我隨時隨地都是值班醫生。”

林巧稚對於國人婦產科另一個巨大的貢獻,就是提倡「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她總是強調:「醫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線,真正的第一道防線是預防,在對廣大正常生活的婦女進行普查普治上。」她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 方針,組織大規模子宮頸癌的普查和防治。 這在當時是劃時代的做法,許多人不理解也不支持,但林巧稚仍帶著團隊克服種種困難,開啟了女性預防醫學的風氣。 在她的推廣下,國人婦女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因而大幅降低。

林巧稚為醫學投入、奉獻的精神,贏得了眾人的尊敬愛戴。 她行醫54年,共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經她接生嬰兒的出生證上,常簽著“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字樣。 許多父母更是為嬰孩命名為「念林」、「愛林」、「敬林」、「仰林」等,以此表達對林巧稚的感謝。

晚年的林巧稚在一次出國訪問時病倒,但在患病期間依然在輪椅、病床上寫作關於婦科腫瘤的書籍,完成了一部五萬字的專著《婦科腫瘤學》。 1983年春天,林巧稚病情惡化陷入昏迷,4月22日在協和醫院安息主懷。 她在遺囑中吩咐將她個人3萬人民幣的積蓄捐給幼稚園和托兒所,骨灰則灑在她摯愛的故鄉-鼓浪嶼的大海。

林巧稚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婦產醫學的崗位上,她“以非凡之愛,做平凡之事”,她的醫風、醫德是榮耀上帝最好的見證。 作家冰心如此形容林巧稚:“她是一團火焰、一塊磁石。她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極其豐滿充實地度過的。”

蘇文峰牧師,海外校園機構創辦人、現任董事會主席,教會歷史專家。 丁怡嘉,目前就讀於美國正道神學院家庭事工科,與丈夫一起在賓州從事全職學生事工。

原載OC橄欖社群「教會歷史中的傑出女性」專題,蒙允轉載。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Also in this series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別整天把「復興」掛在嘴上

我們也許承受不起真正的復興。因為真正的復興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

帶著虛假的燦爛笑容牧會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積、深埋心底的傷口,會以我們沒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

Review

「內向的基督徒」在教會的糾結

內向的人不需要變成外向的人。但有時,我卻讓自己的內向成為藉口,逃避了我應當去愛上帝子民的責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對抗世界

身為教會,我們能如何更健康地回應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議題?

News

越來越少香港青年對神學院有興趣

許多年輕人對教會在過去幾年動盪中的消極與缺乏行動感到失望。

Review

當我們對上帝失望時

雖然我們的屬靈曠野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上帝有的是時間。

「工作」讓你的愛具體可見

我學會即便在貧瘠的農場,也能透過日常繁瑣的工作來尊崇上帝並愛鄰舍。

當基督徒「無法跟從主的道」

多數的基督徒並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們既平凡又軟弱、不完美,卻因上帝那令人震驚的恩典而得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