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不會撇下我們

12 月 5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5, 2021

將臨期週二:罪與救贖

在讓人們準備好迎接彌賽亞方面,施洗約翰發揮了關鍵作用。本週,我們會思考《聖經》對約翰的目的是怎麼說的。我們反思他關於罪和悔改的教導能如何影響我們自己的基督徒門徒生活。

閱讀:瑪拉基書3:1-4

今天我們讀舊約的最後一卷書,就在我們翻到《馬太福音》第一章之前。以色列人從巴比倫流亡歸來,耶路撒冷的聖殿已經重建,但他們與神的關係依然……挺複雜。

《瑪拉基書》圍繞着神的一系列宣告而構建,以色列人對這些宣告則提出了質疑和控訴。隨着這些對話的展開,以色列持續的罪惡和背叛被展露無遺,而這位以色列的神的堅定品格也完全彰顯。我們今天閱讀的第3章中的段落,是從以色列人懇求公義的神顯現(2:17)、而神則應許派遣一位使者為主預備道路(3:1)開始的。在那之後,神自己要來到聖殿。這是多麼充滿希望的應許!揀選以色列人為祂寶貴子民的神要來,再次顯明祂對自己子民的承諾。

然而,這種希望在下一節中卻突然有了另一種意味。是的,神要來了——但誰能忍受祂來臨的日子?神不會因以色列人不冷不熱的聖殿事奉、或他們拒絕將榮耀完全歸於神而讚揚他們。事實上,即將來臨的神就像一團煉去雜質的火或洗去污漬的肥皂,為了以色列人的不義和背道將他們置於祂的審判台前。

在將臨期間,在我們等待彌賽亞誕生的紀念日並渴望神再次降臨時,我們的渴望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世界支離破碎,我們需要一個救世主。但是,就像以色列人一樣,我們等待的救世主可能並不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他可能也不會稱讚我們。相反,我們的缺點會暴露無遺,我們也會被要求要悔改、改變我們的方式。

但這也正是重點。我們的神不是一個會離棄我們、叫我們獨善其身的神。祂是一位改變我們的神,而這種改變,只能當我們對生活中迫切需要重新規整的部分覺醒才會實現。正是這種重新規整,這種將我們自己交給神那雙能煉凈我們的手,才會讓我們離神更近,也更接近我們被造所應有的人的樣式。

讓我們向神敞開,讓祂進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接受神再來時的情景可能與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可以信賴的是這位偉大的神,祂的良善和溫柔,祂是信實的神,祂不會撇下我們。

珍·羅斯納(Jen Rosner)是富勒神學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系統神學的附屬助理教授,並著有《尋找彌賽亞:福音的猶太性探索之旅》。

閱讀:瑪拉基書3:1-4。

從幾個可能的層面上考慮這段經文的意義:它最初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施洗約翰和耶穌的出現,以及基督的再來。這個預言如何展現了神的品格和?禱告,邀請神在你的生活中做熬煉的工作。

親身活出福音的生命

12 月 4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4, 2021

將臨期週一: 基督的再來和永遠的統治


本週,我們專注於基督的複臨: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盼望。我們探索《聖經》對基督的大能和公義審判的描繪,以及我們在新創造中與上帝一起等待的榮耀未來。

閱讀:帖撒羅尼迦前書3:9-13

你是否曾經非常想念某人並想再次見到他們?在這漫長、看似無休止的大流行病中,有許多我們無法親眼見到、問候和擁抱的親人。Zoom或者FaceTime都無法改變這一點。我們渴望相聚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房間、同一個地點。我們渴望與他們面對面。

使徒保羅也渴望親眼見到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當提摩太確信地說他們活出了福音的樣式、在行為中實踐了福音、“靠主站立得穩”(帖前3:8)時,他喜出望外。他想親自拜訪他們,但眼下只能通過這封書信。他給他們的是怎樣的信息呢?福音必須被信徒親自活出來,直到我們見主面的那一天。這看起來像什麼?同樣,這關於耶穌之愛的福音能叫他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第12節)。

在我們這分裂的世界里,這種愛並不容易體現。今天,許多人已經允許世俗的價值觀滲透並取代基督徒的愛和福音的見證。作為一個教會,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分裂。

保羅及時提醒我們要使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這不是我們自己可以做到的。相反,保羅說,“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第12節)。

福音的意義是通過我們像基督一樣的愛來體現的,尤其是愛那些被我們歸於“其他人”的人。如果現在的我們尚且無法忍受眼前主內的弟兄姐妹,我們就不能聲稱我們正急切地等待着耶穌的第二次來臨——那福音敘述的頂峰!

在我們還在等待耶穌再來時,保羅還敦促信徒要在一個讚美妥協和罪惡的社會中“成為聖潔,無可責備”(第13節)。我們對基督第二次來臨的熱切盼望,挑戰着我們始終追求聖潔的生活,以榮耀神。這包括彼此包容,對異見者保持耐心,依靠神的能力來做到這一切。

保羅敦促帖撒羅尼迦人要在耶穌再來的光照中這樣生活:用將來的盼望來塑造他們當下的門徒身份。像他們一樣,我們也渴望與耶穌面對面。降臨期提醒我們這一天終會到來。願我們在此間努力成為有愛和聖潔的人。主耶穌啊,願你快來!

馬修·金(Matthew D. Kim) 是 戈登—康威爾神學院的 George F. Bennett 講道和實踐神學教授,也是《向處於痛苦的人們佈道》 的作者。

思想:帖撒羅尼迦前書3:9-13。

對基督再來的期待將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在親身活出福音的生命時,你有何渴望?在你等待基督再來的日子裡,禱告,求神堅固你的心,加深你對他人的愛。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12 月 3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3, 2021

將臨期週一: 基督的再來和永遠的統治


本週,我們專注於基督的複臨: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盼望。我們探索《聖經》對基督的大能和公義審判的描繪,以及我們在新創造中與上帝一起等待的榮耀未來。

閱讀:啟示錄22:12-20

《聖經》以禱告結束:“主耶穌啊,我願你來!”這樣的一個禱告與許多將臨期的讚美詩相呼應,比如《以馬內利來臨歌》(“O Come, O Come, Emmanuel”)和《我們渴望的耶穌》(“Come, Thou Long Expected Jesus”)。

基督徒從很早就開始為此祈禱。這是我們所知最古老的基督教祈禱文(除了主禱文)。我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保羅曾引用過亞蘭文原文的版本,Maranatha,意思是“主必要來!”(林前16:22)。保羅既然認為哥林多教會的希臘語讀者能認出這個亞蘭文短語,就可以想見它在早期基督教崇拜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啟示錄》22:20是對耶穌要再來的應許的回應。在第12節和第20節中,耶穌自己說:“我必快來。”這個應許貫穿整本《啟示錄》(見2:5, 16; 3:11; 16:15; 22:7, 12, 20),應許祂將來對一些人施行審判,為另一些人帶來祝福,直到最終這一應許得到了回應:“來!”

我們首先在第17節聽到這個回應。這是“聖靈和新婦”的禱告。說是“聖靈”的禱告,可能是指聖靈在敬拜中通過基督教先知說話。“新娘“就是教會,她加入了聖靈的祈禱。

我們可以想象新娘等待新郎到來時的樣子。她已經裝飾好、準備迎接他(見19:7-8)。但若僅是如此,說“新娘”就是“教會”還不盡然,即使“教會”確實應該如同“新娘”一般期盼、準備着主的來臨。新娘是那禱告着的教會,說著“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我們必須想象在基督教會眾崇拜中大聲朗讀《啟示錄》的情景。當朗讀者讀到下一句話時,“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啟22:17),整個會眾都同聲禱告,歡呼:“主耶穌啊,我願你來!”他們衷心的禱告表明他們真是羔羊的新娘。

但是在第17節的後半部分,“來”這個詞的用法發生了變化。現在它關於聽到的人——“每個口渴的人”,被邀請“來”,從神那裡領受“生命的水”。生命泉的水屬於新的創造(21:6)和新耶路撒冷(22:1)。但它也早已屬於那些等待着耶穌降臨的人。

就好像祂在末后降臨之前已經來到我們中間,讓我們預嘗了新的創造。因為這就是救恩的意義。我們等待祂,因為我們已經遇見過祂。

理查德·包衡(Richard Bauckham)是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退休聖經教授,著述頗豐,包括《啟示錄中的神學》。

思想:啟示錄22:12-20。

禱告“主耶穌啊,我願你來”是什麼意思?這個禱告如何挑戰或改變你?與跨躍時間和空間的眾聖徒一起,在今天默念這個古老的禱告。

光之城

12 月 2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 2021

將臨期週一: 基督的再來和永遠的統治


本週,我們專注於基督的複臨: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盼望。我們探索《聖經》對基督的大能和公義審判的描繪,以及我們在新創造中與上帝一起等待的榮耀未來。

閱讀:啟示錄21:9-22:5

當我從英格蘭搬到蘇格蘭居住時,我發現其中的一件難事是冬天的日光時間變短了。陰天的時候彷彿天從未亮過。我覺得這會讓人有些沮喪,但有些人被其嚴重影響,不得不坐在模仿陽光的燈下。我們的身體健康依賴於陽光;心靈的健康也是這樣。

毫不奇怪,在許多文化中人們崇拜太陽,有時也崇拜月亮。為什麼晴天會讓我們精神振奮?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曬太陽?科學證實,我們的星球與太陽的距離,以及它提供的光和熱,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

在創世之中,神的祝福通過受造物傳遞給我們,其中就包括陽光。在末后的更新中,我們將生活在神的直接同在中,就像我們在白晝沉浸於日光一樣——並且將不再有黑夜。

想象一下:一座充滿光的城市。把它想象成一顆璀璨耀眼的水晶寶石(啟21:11),光線從第19-20 節列出的各色寶石上反射出來。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的話,光是如何穿過建造這城所用的明凈精金的(第18、21節)。從遠處眺望這城。它矗立在山頂(第10節),照耀着周圍的列邦。這是那個世界的光。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光(第24節)。

再來想想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上面栩栩如生地刻畫著聖經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形象。這些玻璃本身在任何時候都足夠美麗,但當陽光透過它時,它亮了。它濃烈的顏色亮起來了!在新耶路撒冷,所有神所造之物的可愛將成為所有人的喜樂。我們終於能把他們看得真切。神直接臨在的光不會消除他們的形狀或顏色——即他們被造的實在,但這光會照亮他們,改變他們的形象。

在整本聖經中,光是神和耶穌的象徵(耶穌在《約翰福音》8:12中說:“我是世界的光。”)。想一想神的光已經照進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方式——它如何照亮我們的生活,我們如何能在這光中行走。如果我們現在看見這光,它就會照亮我們通往那光之城的道路。我們可以帶什麼去獻給神,並為這座永恆之城的生命做出貢獻(啟21:24、26)。

理查德·包衡(Richard Bauckham)是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退休聖經教授,著述頗豐,包括《啟示錄中的神學》。

沉思:啟示錄21:9-22:5。

這美麗的畫面最打動你的是什麼?這光輝和榮耀的描述傳達了哪些關於神的真理?這光輝和榮耀的描述又傳達了哪些關於新創造、關於我們至終希望的真理?

一切都是新的

12 月 1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 2021

將臨期週一: 基督的再來和永遠的統治


本週,我們專注於基督的複臨: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盼望。我們探索《聖經》對基督的大能和公義審判的描繪,以及我們在新創造中與上帝一起等待的榮耀未來。

閱讀:啟示錄21:1-6

疫情以來,你是如何應對的?它對你與神的關係有什麼影響?有些人與神的關係更近了,也找到了渡過難關的力量。但對於一些或許失去了親人或對如此全球範圍的苦難感到震驚的人來說,大流行病提出了問題。

慈愛的神怎麼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這是一個古老的“苦難問題”——至少與《約伯記》一樣古老。聖經對此沒有唯一的答案。相反,它為我們提供了幾個不同的角度。

就在聖經的末尾,我們找到了這樣的信息:“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21:4)。神會將祂的創造從玷污和破壞中治癒。人們有時會抱怨《啟示錄》中沒有多少神的愛的證據。有些人可能會說大流行病也是如此。但你能想象比這更美的神之愛的意象嗎:“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21:4)?

《啟示錄》當然不會吝嗇對歷史恐怖的描繪。但希望依然貫穿這一切,並在先知所言的最後異象中綻放。神會使一切都更新。神為祂的整個創造預備了一個新的未來。

當我們思想未來時,我們最常想到的是過去和現在將走向何方。但這裡所說的“未來”完全不同。如同只有神能創造,也只有神才能更新祂的整個創造。這個更新始於耶穌的復活——一件改變了一切的新事。在被基督之靈改變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預嘗新的未來。

那個未來本身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但約翰的異象也邀請我們舉目注視那座高山(啟21:10),就在那裡,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透過他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得比平時遠得多。

新未來的核心是神:“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神。”(啟21:3)。這一直是神創造的目的,這也將使一切變得不同。

分享約翰的異象並非是虔誠的白日夢。它給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希望。我們可以開始按照神的應許而生活,這也將在現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全然不同。

理查德·包衡(Richard Bauckham)是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退休聖經教授,著述頗豐,包括《啟示錄中的神學》。

思想:啟示錄21:1-6。

這段話如何回應了你生活中的痛苦和艱辛?你在這個世界上的痛苦和艱辛?它如何引導你的屬靈眼光?以敬拜和信靠的禱告回應神。

Books

在審視純潔文化運動之後,還要做什麼?

我們不需要一部更好的指南,或另一套不同的規則。需要的是改變我們溝通的方式。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 2021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Source Images: Marina Reich / Unsplash

我真希望在我青少年時流行的那些有關性行為、約會的書籍還在手邊,這樣就可以看到15歲的我被哪些名言吸引。我敢肯定,其中一定有一份我手寫的名單,上面標題為“我理想的未來丈夫”(不過老實說,上面可能僅有一個名字: 約拿單·泰勒·多馬(Jonathan Taylor Thomas))。

在寫作《反駁純潔文化》(Talking Back to Purity Culture)時,我重讀了再次買來的那些書。重溫那些塑造我和同儕的話語,我感覺到,在我內化信念的重壓之下,玻璃正在破裂。同時令我尷尬的是,我了解到許多以前我當作真理來接受的教導,都與符合《聖經》的性行為或神的恩典無關。

《在遇見妳的白馬王子之前 》(Before You Meet Prince Charming)的作者薩拉·麥利(Sarah Mally)把女人的心描繪成一個巧克力蛋糕。如果有人在聚會前(即結婚前)把蛋糕吃掉了一塊,這個蛋糕,即她在婚姻關係方面的價值,就因此不再是完整的了。在《每個年輕女子的爭戰》(Every Young Woman’s Battle)的引言中,司提反·阿特伯恩(Stephen Arterburn)警告女性讀者說,每次男人與女人發生性關係,他都會取走“她的一部分靈魂”。

這些有關人類價值的教導,與人是按神的形象受造(imago Dei)的神學思想明顯相違、不符合《聖經》的。與它們一樣錯誤的,還有那些對所有遵行婚前守貞的人有關婚姻、美好性體驗以及後代子女的虛假承諾。但是給我這個在教會長大的少年帶來最大的壓力的,或許是那種不斷灌輸的,認為女人要對兩性雙方的貞節要負責任的觀念,。

肖恩蒂·費爾丹(Shaunti Feldhahn)和麗莎·賴斯(Lisa A. Rice)在《只寫給年輕女士》(For Young Women Only)一書中報告說,“少年男子與他們強烈的肉體衝動作掙扎”,“許多男孩子沒有感到能力或責任來抵擋性慾望”。她們對女性的忠告?“那些小伙子需要妳的幫助來保護你們雙方。”

儘管這與耶穌的話正好相反,但我記得,我以前深信,女孩子要注意穿著及行為舉止,並負有減少誘惑的責任,不然男孩子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性慾。這些書向我表明,性方面的過犯、誘惑,甚至性侵犯的責任,都完全落在了女性的肩上。我簡直不敢相信,竟會看到有人藉著《聖經》經文夾帶出某些謊言,使用的諸般詭方式,還有那如同胡蘿蔔一般在眼前晃來晃去的誘惑。我蜷縮起來。我哭泣。有一次,我還把一本書扔到房間的角落。

越來越多的保守的基督徒對福音派在處理性、婚姻和性別問題的方式感到極大不滿。我們看到,這些有害的、不合《聖經》的教導為時已久,一種亟需的對其再審視正在興起。

《性事的大解救》一書的作者及博主希拉·雷·格雷戈瓦(Sheila Wray Gregoire)發覺,隨著她更多地瞭解基督徒女性在婚姻中的經歷——包括通過關於婚姻滿意度、信仰和對性的看法的一項大規模民調——自己的觀點在改變。

“去年我花了很多時間撤下舊的博文,要求不要再出版我早期寫的書。”她告訴我說,“我正在重審和改進。我想確保我提供的資訊是真正健康的。”

她希望其他受歡迎的基督徒作家,包括 艾默生·艾格裡奇斯(Emerson Eggerichs)(《愛與尊重》(Love & Respect)的作者),和《每個男人的爭戰》(Every Man’s Battle)的作者司提反·阿特伯恩和弗雷德·斯托克(Fred Stoeker),也同樣不要再倡導她認為是對性與婚姻關係錯誤並有害的信息。

即使我們把目光投向了過去教學的缺點和錯誤,也沒有闡明我們應該教什麼。如果放棄90年代純潔文化的信條,我們應該教我們的孩子什麼有關性這課題呢?

傳授明辨力

我最常被問到的是“我能給我家的青少年買什麼書?”書是有形的。我們可以觸摸它們,推薦它們,在它們的頁面作摺角。如果你在純潔承諾卡上簽名,您可以把它放在家庭的佈告板上或日記本內。如果你買了一枚純潔戒指,你可以每天戴在手指上。我們喜歡把順服的象徵握在手中。

但我擔心的是,在我們試圖改革過去的教導時,我們很容易掉入把舊規則換成另一套新規則的陷阱中,並把它們作為所有信徒對智慧、順服和基督教的新定義。

這些新規則可能看起來不同,但它們很快就會變成教條和不符合《聖經》的。此外,關於一些黑白分明的規定——比如是否能與不是配偶的人親吻,還有青少年多大時可以開始約會——會減少我們學習神的話語、操練明辨力和培養我們個人信念的需要。

當然,兒童和青少年需要引導,建立家庭規則和結構是明智的。但是,如果我們假設青少年自己無法克服這些問題的話,我們就低估了他們。給他們一個機會。(你最後還是可以使用你的否決權!)與訂定規則相比,交談可能會讓他們畏懼,但最終這種交談會提供給你的孩子一些工具,讓他們能以智慧和明辨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即便是以後他們不在你的看顧之下。

純潔文化始於《聖經》的概念。聖潔是《聖經》所強調的,就如對姦淫的警告也是在《聖經》裡。但我想,如果我們不是把教會青少年團契變成另一場關於約會與求愛的辯論,而是一起深入研究神的屬性,那麼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呢?或者,如果我們沒有舉行一場關於端莊服飾的時裝秀,而是仔細研究福音書和基督的一生。將某些思想從《聖經》中抽出來並過分強調,不僅可能會造成誤解,也有可能創造出我們自己版本的基督教、正義甚至救贖。

當我在高中教英語時,學生們經常問:“考試會考什麼?”問到後來,我就不再給他們考試,而開始要他們寫報告和作專題研究。這讓他們思考更深入及細微,當然,要做更多的工作。不僅是學生喜歡清楚、直接的答案。作為一名老師,我也會發現,打開一本小說,直接告訴學生們該怎麼想、解釋世界觀,與我們一起讀課文、要求他們自己去搞清楚相比,要容易得多。雖然用後者的方式來教細膩和有思想的文學要花更多的時間、用更多的討論和會有更多的挫折感。但最終這都是值得的。

明辨能力不是一蹴可成的。如果我們用一系列新的“該如何”、“不該如何”的書籍和研討會來取代純潔文化,我們就又回到同樣的模式中。當我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會在冰箱上貼一份規則清單。孩童需要明確的指導。因為他們仍在成長學習,沒有如成年人的明辨力可用來思考問題。清單上的一些規則可能沒有在《聖經》裡,比如“先收拾好你的玩具,然後再拿出另一套新的”,或是,“晚餐前不准吃甜零食。”但作為成熟的基督徒,我們就不能只吃奶而已。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唯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5:13-14)。

教會不需要一套新的、更好的性問題規則。我們需要的是塑造我們的靈命。當我們把難解的經文、灰色地帶分解成《聖經》以外的規則時,不論是保守的還是進步的,我們就剝奪了基督徒一起討論、深入思考、反覆斟酌神的話語,並效法基督的樣式的機會。

不斷歸正(Always reforming)

格雷戈瓦的新書中有一句話說,“有一點對我們的文化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能面對我們造成的損害——即使那是個意外——我們就能朝耶穌想要賜給我們的豐盛生活前進。”我丈夫埃文(Evan)甚至建議,這個過程可以引用新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的口號,即“不斷歸正”(semper reformanda)。

我們必須願意謙卑地回顧我們所信的和領受的。我們“不斷歸正”的目標,是更加緊密地遵循神的話語和效法耶穌基督祂自己。需要改革的不是神,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和理解。

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回顧這段教會歷史,正是在此其間基督徒決定重新評估純潔文化,並發現某些評論誤解了福音、鐘擺的擺動需要調整。我的書將出現在這名單上。許多其他的書也會。但這就是我們不斷歸正的方式。

我們雖然是不完美的門徒,但仍然不斷努力地去更認識神和祂的話語。在這條路上我們會犯錯,這需要定期反思。重估。歸正。謙遜不僅是初信重生時需要的,也是整個基督徒生命所需要的。

對我們一切所做,所說和宣揚的,我們必須花時間後退一步問自己,“這真是屬基督的嗎?”這雖會令人精疲力竭,但卻是神聖的工作。

雷切爾·喬伊·韋爾徹(Rachel Joy Welcher)《回嘴純潔文化:重新發現忠實基督徒的性關係》一書的作者,也是《探究》(Fathom)雜誌的專欄作家和編輯。

翻譯:江山

責任編輯:吳京寧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Telegram關注我們。

右邊或左邊?

11 月 30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30, 2021

將臨期週一: 基督的再來和永遠的統治


本週,我們專注於基督的複臨: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盼望。我們探索《聖經》對基督的大能和公義審判的描繪,以及我們在新創造中與上帝一起等待的榮耀未來。

閱讀:馬太福音25:31-46

在《馬太福音》24-25章,耶穌教導祂的再來,並用了幾個比喻來描述“天國將是什麼樣子”(25:1)。也許耶穌在25章 31-46節的教導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是這兩組人竟然都要接受審判。他們並未因接受審判本身而抗議;畢竟,人子已經在榮耀中降臨,在一眾天兵的簇擁下,就連祂的寶座也是榮耀的。如此場景證實並表明了祂審判的權柄。祂有權召集各個民族來到祂的面前,而他們則必須前來。

令人驚訝的不是審判的事實,也不是法官的權利。相反,左右兩邊的人都對證據感到困惑。綿羊看着這位榮耀的君王,心想,如果我們事奉過祂,我們本該知道。祂是不會弄錯的。山羊也有同樣的想法,只是正相反。他們什麼時候拒絕過祂?他們竟想不出一個例子。

作為回應,榮耀的基督揭示了關鍵:祂一直與祂的弟兄姐妹們同在、合一。這不僅僅是一種從屬關係;而是真正的認同。誰是祂的弟兄姐妹?耶穌清楚地教導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太12:50)。無論一個人的地位、種族、性別或國籍,如果他們與基督聯合,那麼愛護他們就是在愛耶穌本人了。

這不是由行為成就的義,即各人根據自己的行為得到獎賞或懲罰。這實則揭示了各人對作為君王的耶穌究竟是效忠或是叛離——這也是為何終點只有兩種結果的原因。

或許,服從榮耀的基督會更容易——因為那時我們可以親眼看見祂的大能。但神呼召我們是藉着信心,而不是眼見。事實上,在聖誕節,我們記起祂那時幾乎是喬裝而來。即使在今天,祂仍然與祂那脆弱而愚笨的子民同在。

光說不做是不行的。對耶穌的真信心會使我們忠心於祂,進而順服。我們是否相信這位為卑微和受鄙視的門徒服務的基督,遠比相信奇迹和預言更能證明我們門徒的身份(太7:21-23)。沒有誡命中第二重要,也就不會有誡命中第一重要的;同樣,沒有第一重要的也不會有第二重要的(太22:37-40)。所有人真正的忠心終將顯露出來;讓我們相信祂。

瑞秋·吉爾森(Rachel Gibson)任職於 Cru 的神學發展和文化領導團隊。她是《這樣重生:站出來、接受信仰,及以後》的作者。

思想:馬太福音25:31-46。(選項:同時閱讀 馬太福音7:21-23,22:37-40。)

這個關於基督再來和審判的教導會如何影響你對認識耶穌、跟隨耶穌意味着什麼的理解?在你自己的日常門徒訓練中,真正效忠耶穌的想法對你有怎樣的挑戰?

守望禱告

11 月 29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9, 2021

將臨期週一: 基督的再來和永遠的統治


本週,我們專注於基督的複臨: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盼望。我們探索《聖經》對基督的大能和公義審判的描繪,以及我們在新創造中與上帝一起等待的榮耀未來。

閱讀:路加福音21:25-36

耶穌的第二次降臨絕不會是悄無聲息的。整個被造界,從諸天到洶湧大海都將震顫;世上所有的人都將親眼看見並深感絕望。所有人都無處可藏,在那位終將到來施行公義的獨一者面前沒有一處可以躲藏。在那再來審判活人死人的神之外,再無一處可去。當萬民悲痛,耶穌的追隨者卻被告知不要躲避或尋找掩護,而要站立並抬起頭來。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藏身於坐在天上的基督里。所以當祂回到地上時,他們不必懼怕。

耶穌希望祂的門徒明白這件事會迅速而確定地發生。關於“這世代”(路21:32)的所指,一直存在諸多爭議。也許它指的是耶穌的直接聽眾,對他們來說,耶路撒冷的陷落將是末日的記號和預表。也許它指的是將看到耶穌即將再來之跡象的那個世代,這意味着基督的再來會在這些如同樹木發芽的事件之後將近。無論是哪一種,耶穌已應許這件事將比自然界本身還要堅固。

門徒們在此時——即等待的同時——要做什麼?我們中間來自某些教會背景的人可能投身傳福音和門徒訓練的呼召,因為人們必須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災難。是的,我們必須這麼做。我們中間來自另一些教會背景的人可能會投身伸張正義的呼召,因為我們被呼召去愛神所愛、恨神所恨。是的,我們也必須這麼做。

然而,在《路加福音》21章的這個特定時刻,耶穌呼召祂的門徒要小心,要警醒。末了的突然和猛烈,用彈簧夾的意象來形容最為恰當。誰竟如此傲慢以為能夠逃脫?無論是狂野派對或過度憂慮,這些從世俗的魅惑想法不過證明任何人類心靈在這終局面前都將不堪重負。而沉重之物,背負着沉重的負擔,不可能足夠快地逃開。

無論是逃避現實或一味憂慮都無法兌現它們的承諾。前者不會讓現實消失;後者也不會讓我們真的做好準備。耶穌卻呼召我們要警醒、禱告。專心致志地、完全依賴那位定會再來的神。耶穌希望祂的門徒那時能夠確實站立在祂的面前;祂也定會回應他們的禱告。

瑞秋·吉爾森(Rachel Gibson)任職於 Cru 的神學發展和文化領導團隊。她是《這樣重生:站出來、接受信仰,及以後》的作者。

思想:路加福音21:25-36。

這段話激起了你什麼樣的情緒或反應?它如何指出了你的問題或是如何激勵了你?對於耶穌和福音,它強調了什麼?邀請耶穌來幫助你聽從祂的呼召,去警醒、禱告。

從結局開始

11 月 28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8, 2021

將臨期週一: 基督的再來和永遠的統治


本週,我們專注於基督的複臨: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盼望。我們探索《聖經》對基督的大能和公義審判的描繪,以及我們在新創造中與上帝一起等待的榮耀未來。

閱讀:提多書2:11-14,啟示錄1:7-8

我們從結局開始說起。不是從馬槽,不是同博士一起獻上敬拜的禮物,或與牧羊人在震驚中歡欣,也不是關於馬利亞探望伊麗莎白或約瑟夢見天使。我們不是從基督的第一次降臨開始說起。而是從祂的第二次降臨開始。

就像一本章節被打亂的故事書一樣,將臨期(Advent)——及至整個基督教禮儀年——都是從故事的結尾開始的。

這不是一個溫和、愉悅、“他們從此過着幸福的生活”的結局。它美麗而可怕,令人敬畏也令人恐懼。這是一個遠遠超出人類理解範圍的結局: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度永無窮盡。

降臨始於末世:伴隨着基督的能力和榮耀、祂公義的審判、祂最終的勝利和永遠的統治。這把我們從對聖誕節的情愫中驚醒,邀請我們走進一個更宏大、更廣闊的宇宙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那個躺卧在馬槽也走向十字架、道成肉身的神有一天將坐在寶座上,萬膝都要跪拜,萬口都要承認耶穌基督為主(腓2:6-11)。

就像以賽亞對神的聖潔異象的回應一樣,我們在默想基督再來的奇妙和榮耀時,唯一自然的回應就是說:“禍哉!我是嘴唇不潔的人”(賽6:1-5)。當我們思想基督的聖潔和大能時,我們會因悔改和謙卑而屈膝跪下。就像多馬遇到復活的基督時一樣,我們也將宣告:“我的主,我的神!”(約20:28)。

第二次降臨清楚地表明,跟隨耶穌意味着在順服和敬拜中將一切交由祂做主。我們對基督所應許的再來的回應——這“有福的盼望”——應是用渴望和期待來塑造我們此時此地的生活,對罪的誘惑說“不”,並成為“熱心為善”的民(多2:11-14)。

當我們從結局開始,將臨期才會以正確的方式使我們驚醒:它將我們從舒適的基督教和熟悉的門徒訓練中拉出來,並把我們帶入更深的悔改、敬拜和希望中。當我們從末世異象開始,我們才能夠恰如其分地走近馬槽——因為我們知道,在那裡,裹在襁褓中的是我們的救主,祂的再來是我們蒙福的希望,我們“至大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

閱讀:提多書2:11-14,啟示錄1:7-8。(同時思想:腓立比書2:6-11。)

基督的再來將如何塑造你此時此地的生活?當你默想基督的再來、審判和作王時,你想要如何回應?

Ideas

為什麼我不再堅持我對千禧年的看法

Editor in Chief

無論這是否是世界末日,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在進行。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5, 2021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Mesut Kaya / Unsplash / Wikimedia Commons

幾年前,我的一位學術同事被他的終身教職評審委員會問及他對千禧年的看法——《啟示錄》20章中所描述的基督的千年統治。他是一個前千禧年論者(premillennialist),意味着他認為耶穌會在這個字面理解的千年期之前回來,還是他是一個無千禧年論者(amillennialist),即認為所謂千年統治是象徵性地指向基督現在從天上的統治?我的朋友提出了他的觀點——我不記得是什麼了——然後說:“但是我不確定,我是否會在迫害下堅持這個觀點。”委員會爆發出了笑聲。

千禧年不是基督教信仰的主要或次要,甚至第三位的教義。那些堅信同一套強有力的正統觀念的人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這也許可以一直追溯到俄利根(Origen)和愛任紐(Irenaeus)的時代。我總是站在前千禧年論者的一邊。我甚至在一本書中用一章為這一觀點辯護,並在20年裡每學期教授給我的學生。

許多人把過去幾年稱為“世界末日”(apocalypse)。有些人使用這個詞,只是為了表示情況“類似於反烏托邦(dystopian)電影”。但其他人,主要是基督徒,則指出了這個詞的實際含義——揭開。我們已經看到可怕的事情被揭開。我們曾認為是先知和牧師的人,卻原來是(性)捕食者。我們成千上萬的鄰里在喘息中死去,而其他人卻就是否要戴口罩或接種疫苗相互叫罵。教會、教派甚至家庭的分裂,是我們十年前從未想象過的——不是因為現代主義與原教旨主義之爭,而是因為我們對電影《小鬼當家續集》(Home Alone 2)中一個小配角(指前總統特朗普在其中飾演一個小配角——譯註)的不同看法。

但這並不是被披露的全部內容。我們已經看到,正如耶穌所說,我們在基督里的兄弟姐妹戰勝了,即使是在中國共產黨人、歐洲獨裁者、拉丁美洲暴君或伊朗阿亞圖拉的看似危及生存的威脅下。我們已經看到,那些最有理由離開教會的人——那些在教會中經歷過凌辱的人——起來追究教會組織的責任,以便使教會中不再有人會經歷他們所經歷的一切。

我們近距離觀察到,儘管有人面臨著癌症晚期、被配偶離棄、或薪水逐漸消失,但每周都會排起隊來聆聽“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一個又一個星期天,在世界各地,我們看到像我們這樣的罪人接受浸禮,進入老式的新生命。

在這個世界末日的時代,我發現自己花了更多時間在《啟示錄》上。我看到,耶穌“在帳幔後面”(behind the veil)向使徒約翰展示的東西,看起來不可思議地熟悉。對於一個似乎被帝國羅馬踩在腳下的教會,耶穌將一個自高自大的人類,即“獸”的力量,與十字架的道路進行了對比。人類的脅迫性、動物性力量就在那裡顯示無遺。但我們也看到一種不同的力量:被斬首的聖徒坐在寶座上,“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啟12:11)。

從某種意義上說,魔鬼是“這世界的神”(林后4:4),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是那個被捆綁的壯漢,而福音卻掠奪了他的家(可3:27)。正如讚美詩所說,這是寫給那些面臨著“內部爭鬥和外部恐懼”——我們對抗的教會各種腐敗以及將他們的主釘在十字架上的那個政府——的人們的。

如果說這場大瘟疫破滅了我的前千禧年觀點,那有點過分。但我可以說,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地求助於《啟示錄》第20章,不僅是為了獲得對未來盼望的確據,而且是為了更好了解現在事情是如何以我們所不感知的方式進行的。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光明還是黑暗,恩典是無處不在,還是一切都在崩潰?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奧古斯丁派對啟示錄20章的古老看法現在對我來說更有意義。兩方面都是真的。

這一現實比我們如何排列我們的預言圖表更重要。在我們為《啟示錄》第20章爭論之後,我們可以翻過這一頁,看看一切悲傷的事情將如何來變得不真實,正如托爾金(Tolkien)寫的那樣。我願意在思考千禧年的過程中得到糾正。未來是光明的,如登山變像(transfiguration)般的光明。但現在也是如此光明,只要我們知道該去哪裡看。因為耶穌在掌權。

而這是值得堅持的,即使在受迫害的情況下。

羅素·莫爾(Russell Moore)是《今日基督教》的神學主席。

翻譯:吳京寧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Telegram關注我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