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石美玉:海歸女醫療宣教士

她除了是個傑出的醫生,更是一位為主火熱的宣教士。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8, 2023
Illustration by Elizabeth Kaye / Source Images: Getty / Lightstock /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大部份女姓還裹小腳,受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時,有一位名叫石美玉(英文名Mary Stone,1873-1954)的女性, 竟然19歲就出國學醫,得到美國正式的學位。 她歸國後開醫院,建造孤兒院,創立佈道團和神學院,並成為像餘慈度一樣的女佈道家。

1873年石美玉出生於湖北省黃梅縣,後來隨父母搬到江西九江。 她的父親石宅嵎是美以美會的華人牧師,母親則是教會女校的校長。 石美玉從小在一個富有愛與溫暖的環境中長大,父母因有基督信仰,不願盲從一些中國的傳統習俗,不讓她纏足。 為此石美玉在民風保守的江西老家,因有一雙大腳丫而家喻戶曉。

石美玉的父親,受過一位美國女醫療宣教士的影響,生發了讓女兒也接受醫學教育的念頭;期許她將來從事醫療服務事業,造福人群。 於是在1892年(光緒八年)將石美玉送往九江一所教會學校儒勵女子中學接受基礎教育。 這所學校的校長昊格珠(Gertrude Howe)發現石美玉比同齡的孩子更聰明、勤學,便把她留在身邊親自教導。 直到1892年昊校長返美時,決定將她和另一位同學康成帶回美國,接受醫學教育。

1892年秋季,她倆進入了一流學府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醫學院就讀。 在這四年當中,石美玉全力以赴,於1896年(光緒22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被授予醫學學位。 畢業典禮當天,她和康成兩人穿著傳統中式的女裝,接受學校讚美。 她們可說是中國女性在美國著名大學取得醫學文憑的創舉。 畢業後,石美玉毫不猶豫地謝絕了被學校聘用的大好機會,迫切地想要回國,創辦醫院救治祖國同胞;於是她和同學康成一起接受美以美會婦女國外部(Women's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 of the Methodist Church)的差派,正式成為女性醫療宣教士,回到中國。

石美玉和康成兩人回到江西九江,立即展開醫療傳教的工作。 她們回到家裡的第一天,就被請去為一位難產的婦女接生,成功救了這對母女。 憑著高超的醫術和仁心濟世的精神,她倆很快就贏得了九江百姓的信任與愛戴。 在最初的一年裡,她們診療了將近兩千三百多人次,第二年更超過了五千人次。 隨著慕名而來的病人日趨增多,原先的診所不敷使用,石美玉便靠著她極佳的人緣,向美國朋友請求捐款,得到芝加哥名醫但德福(I.N. Danforth)的慷慨相助,建立了 但福德醫院(後來的九江婦幼醫院),由石美玉出任院長。

為了傳授醫學知識,培育中國優秀的醫療護理人員,石美玉親自動手編寫教材,把英文醫學書籍翻譯成中文。 她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臨床判斷能力;在九江的20多年間,石美玉一邊行醫救人,一邊培育了500多名護理師。 其中,被稱為中國護士之母的伍哲英,就是石美玉用心栽培的畢業生之一。

石美玉為了醫療事業,全然擺上自己的時間、體力,得到當地民眾的尊敬與信任。 有一次,她生病在家休息,九江知府竟然貼出告示,禁止任何馬車經過她居住處門口前的街道,以免影響她養病。 由此可見她受到大家愛戴的程度。

Wikimedia Commons

美國醫療傳教士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當時到九江訪問後,寫了一篇《一窺中國之心》,描述石美玉的工作:「等我們能回來吃完晚飯,已經很晚了,而到了 就寢的時間,石醫生並沒有得到長時間的休息。因為她養育的孩子中最小的那個,衛斯理·梅,凌晨時突發很厲害的咳嗽。咳嗽大約從3點鐘開始,石醫生起來陪著 他,沒再睡覺,就這樣開始了又一天辛苦的工作。這一天中有許多的求助,許多受病痛折磨的門診病人,以及許多要做出的決定。說到做決定,石醫生最不尋常 的特點之一就是她能快速做決定,並能在做決定時毫無遲疑。”

石美玉除了是個傑出的醫生,更是一位為主火熱的宣教士。 她1896年回國後的50幾年間,正值民國成立、新文化運動、軍閥割據、抗戰、內戰的時期,也是中國教會主張自立自傳,並屬靈大復興的時期。 1918年她和蔡蘇娟等幾位基督徒共同成立了“中華國內佈道會”,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佈道組織,專門差派傳教士到中國偏遠地區傳福音,對中國教會的 宣教事工影響深遠。 1920年她也和美國女傳教士胡遵理(Jennie Hughes)在上海成立了伯特利會(Bethel Mission)和伯特利醫院,由她親自訓練醫院的護士、帶領查經班,提供她們靈命與 知識並進的教育,希望在此受訓的女子都能夠成為獨當一面、並且傳福音的護士。

1931年在石美玉主持下的“伯特利環遊佈道團”,由季志文和宋尚節等五人分工合作,在中國13省和東南亞各地帶領了極大的屬靈復興。

石美玉在每一次拓展新事工時,只要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就會帶領同工開口向神禱告,勸勉說: 「經費會有的,主會按著所需賜予我們。」很多次在禱告 過後,神就差派匿名的奉獻者把剛剛好的金額送來,一次又一次真實地經歷神供應他們一切所需。 也因如此,石美玉的信心愈發堅定,她也更坦然無懼地放膽為主傳揚福音。

從1898年到1949年,石美玉先後在國內創辦了醫院、學校、護理醫校共達15所,她是中國西醫中最早將現代醫療服務送到農村的人。 她終身未婚,卻收養了殘障兒童、棄嬰、孤兒近千人。 晚年,她雖然因為戰亂而旅居美國洛杉磯,心中仍然時常惦記著故鄉的一切,到處傳福音並向美國教會傳遞中國的需要。

1954年12月30日,石美玉安詳地回到主的懷抱中,享年81歲。

回顧石美玉的一生,她把最美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中國的醫學事業,更是為神國的事工擺上畢生心力。 她學成後選擇回到祖國,將自己的專業和福音結合,不僅改善了中國的醫療體系、造福了同胞的健康,更是為主添得了千萬個得救的靈魂。 石美玉曾說過:“就是從我粗糲的一生中榨盡青春年華,悉數奉獻於主,仍覺不夠。”

石美玉的生命就像她的名字一般,是神所揀選、雕琢,樸實卻又閃亮的美玉,在中國歷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輝。

蘇文峰牧師,海外校園機構創辦人、現任董事會主席,教會歷史專家。 丁怡嘉,目前就讀於美國正道神學院家庭事工科,與丈夫一起在賓州從事全職學生事工。

原載OC橄欖社群「教會歷史中的傑出女性」專題,蒙允轉載。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Also in this series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別整天把「復興」掛在嘴上

我們也許承受不起真正的復興。因為真正的復興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

帶著虛假的燦爛笑容牧會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積、深埋心底的傷口,會以我們沒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

Review

「內向的基督徒」在教會的糾結

內向的人不需要變成外向的人。但有時,我卻讓自己的內向成為藉口,逃避了我應當去愛上帝子民的責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對抗世界

身為教會,我們能如何更健康地回應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議題?

News

越來越少香港青年對神學院有興趣

許多年輕人對教會在過去幾年動盪中的消極與缺乏行動感到失望。

Review

當我們對上帝失望時

雖然我們的屬靈曠野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上帝有的是時間。

「工作」讓你的愛具體可見

我學會即便在貧瘠的農場,也能透過日常繁瑣的工作來尊崇上帝並愛鄰舍。

當基督徒「無法跟從主的道」

多數的基督徒並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們既平凡又軟弱、不完美,卻因上帝那令人震驚的恩典而得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