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何恩證 :深入新疆的女宣教士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8, 2023
Illustration by Elizabeth Kaye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 Lightstock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1940年代,有一群基督徒領受穆斯林宣教的異象,期盼由中國途經西北七省,穿越西北七國,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他們當中的趙麥加、何恩證夫婦,是最早一批領受這個異象,一生持守、身體力行的宣教先驅。 雖然他們有生之年未能到達耶路撒冷而停留在新疆,但他們所撒下的種子,卻成為中國教會的屬靈遺產,直到今日仍然鼓舞著許多基督徒前撲後繼,承接這份傳福音回耶路撒冷的使命 。

1917年10月,何恩證出生在河北省農村。 她從小就跟著母親上教會,15歲時在一次宋尚節的講道會中,真誠悔改重生。

17歲時,何恩證開始有遠方宣教的感動。 在尋求的過程中,往大西北的異象愈發清晰。 她進入聖經學院接受裝備。 1937年畢業後,何恩證一心想要前往福音未傳之地,然而當時上帝沒有開路。 於是何恩證一邊服事、一邊禱告尋求神的帶領。

1940年,戴永冕(戴德生之孫) 在陝西鳳翔創辦西北聖經學院,邀請何恩證前往同工。 這個神學院的宗旨就是到西北穆斯林地區宣教。 何恩證在這學院除了教導聖經之外,也做管理女學生的工作。 這個神學院在當時為西北地區培養許多「按著正意分解真道」的僕人,結出豐盛的果實。

1943年復活節當天,西北聖經學院的副院長馬可,與何恩證等13位師生一同領受了“蒙召去新疆”的異象,成立了“中國基督徒遍傳福音團”( Chinese Back To Jerusalem Evangelistic Band),口號就是「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這是一個完全由中國信徒組成的跨宗派組織,沒有外國宣教士領導,也不接受國外機構奉獻,一切靠中國基督徒自立自養自傳。 「遍傳福音團」的成立,在中國教會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47年,何恩證與趙麥加成為「遍傳福音團」正式派遣的遠徵軍,準備走向新疆最西邊的疏勒,進行長期宣教。 當時陝西、寧夏、青海、甘肅各省都已經有教會,唯獨新疆遲遲沒有人去。 他們帶著簡單的行囊以及眾教會奉獻的各種設備,一路向西;雖然他們深知前路充滿險阻,但他們毫不畏懼、憑著信心邁進。

在前往新疆的沿途中,他們服事眾教會、帶領聚會,看到哪裡有需要就暫時停留,有些人甚至就留下來支援當地教會的事工。 從西寧到新疆一路三千公里,他們餐風露宿、披星戴月,甚至還遭遇過盜匪攻擊的危險。 他們一邊走路一邊讀經、唱詩、禱告,從不擔心糧食不夠、也不害怕生命安危;因為他們相信既然神曾經在曠野保守、供應以色列人,也必同樣帶領他們西進的道路。

就在他們認為苦盡甘來,可以順利到達新疆之際,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攔阻。 當時的青海省主席馬步芳信奉伊斯蘭教,他不希望基督徒到西北宣教,於是派軍隊阻止何恩證一行人。 除了趙麥加人獲準留下來處理駱駝和物品之外,其餘的人都被軍車強行送回西寧。 何恩證等人雖然無法理解神為何容許他們受阻,但她並不氣餒。 她回到蘭州繼續服侍,學習阿拉伯語,準備日後再次西征。

1948年春,趙麥加從甘肅的張掖、酒泉、敦煌走向新疆哈密,沿著天山北邊的絲路,最後抵達疏勒,成為第一位將福音傳到南疆的漢人傳教士。 而在蘭州的何恩證同年也帶著幾位同工再次向新疆出發,這次他們終於順利抵達烏魯木齊,在那裡唯一的教會配搭侍奉一段時間。

1953年,透過張蒙恩牧師牽線,何恩證決定嫁給在南疆的趙麥加。 當她準備前往疏勒與趙麥加會合時,有人勸阻她:「現在風聲這麼緊,許多人已經被下在監牢裡。趙麥加在疏勒那裡,不死也得勞改。他一個人受苦就 夠了,何必去受連累?」何恩證回答說:「南疆好不容易才開了門,建立了教會;他如果死了,教會怎麼辦?他已經釘進了那裡,他不怕死, 我怎麼可以怕死?如果他被勞改,我可以送他飯;如果他死了,我可以接續他的工作!」於是何恩證毅然前往疏勒與趙麥加結婚。

婚後何恩證隨著趙麥加到莎車和喀什服事。 由於當地是伊斯蘭教的地盤,穆斯林領袖對基督徒抱持非常敵對的態度。 何恩證夫婦並沒有太多機會向穆斯林傳教,在教會聚會的會友還是以漢人為主;加上地方政府也質疑他們是反革命或特務,一直要他們坦白、交代背景。 面對如此艱難的環境,何恩證曾描述:「我們無論到哪裡,人家都對我們很好,可是不能對外傳福音,我們心裡實在不好受…」。

隨著局勢愈發險峻,之前所建立的教會都一一關閉,沒有了服事的工場,何恩證先後在成衣廠和幼兒園工作,趙麥加則從事會計職務。 無論在哪裡,他們雖然不能公開傳福音,仍然用服侍神的心服務人民,用品格見證神,在當地贏得眾人的稱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即將席捲整個中國前夕,何恩證讀經時領受到神的指示,要她帶著兩個兒子離開新疆。 於是她和孩子回到兩人的老家山西和北京共住兩年,避過了文革時期在新疆地區的大迫害。 然而,留在莎車的趙麥加卻被扣上「間諜、特務、叛徒、反革命分子、反動分子頭頭」等罪名,受到嚴酷的批鬥。 文革結束後,趙麥加才回到莎車繼續做會計的工作,於1987年退休。

何恩證在文革之後,再次帶著孩子回到新疆和丈夫會合,持續忠心地在工作崗位上服務。 1989年趙麥加不幸中風,從此不太能走路說話;但直到2007年去世以前,每當聽見「遍傳福音團」這幾字,總是激動地老淚縱橫。 何恩證則仍在南疆殷勤傳福音,直到2014年以97歲高齡被接回天家。

曾經有人為趙麥加、何恩證夫婦倆壯志未酬感到惋惜,何恩證回答說:「60年前我們歡歡喜喜地走上這條路,現在我們還在這裡,看不見很多果效 ……但我深信那在我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我和趙麥加會死在這裡,我們來的時候就沒打算活著回去,但我們卻能看見後繼有人…求主用 當初呼召我們的靈,繼續呼召更多的弟兄姊妹,一起來完成這個事工。”

何恩證、趙麥加這一生沒有得著神所應許的,他們卻因著信,像麥子落在地裡死了,結出許多豐盛的子粒來。 今日,「傳回耶路撒冷」的行動,仍在中西教會中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從未止息。

蘇文峰牧師,海外校園機構創辦人、現任董事會主席,教會歷史專家。 丁怡嘉,目前就讀於美國正道神學院家庭事工科,與丈夫一起在賓州從事全職學生事工。

原載OC橄欖社群「教會歷史中的傑出女性」專題,蒙允轉載。

本文是「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系列文章之一。

Also in this series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別整天把「復興」掛在嘴上

我們也許承受不起真正的復興。因為真正的復興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

帶著虛假的燦爛笑容牧會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積、深埋心底的傷口,會以我們沒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

Review

「內向的基督徒」在教會的糾結

內向的人不需要變成外向的人。但有時,我卻讓自己的內向成為藉口,逃避了我應當去愛上帝子民的責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對抗世界

身為教會,我們能如何更健康地回應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議題?

News

越來越少香港青年對神學院有興趣

許多年輕人對教會在過去幾年動盪中的消極與缺乏行動感到失望。

Review

當我們對上帝失望時

雖然我們的屬靈曠野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上帝有的是時間。

「工作」讓你的愛具體可見

我學會即便在貧瘠的農場,也能透過日常繁瑣的工作來尊崇上帝並愛鄰舍。

當基督徒「無法跟從主的道」

多數的基督徒並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們既平凡又軟弱、不完美,卻因上帝那令人震驚的恩典而得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