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督教界正為立志在世界各地宣教禾場服事的中國基督徒的湧現而感到振奮不已。雖然中國教會作為差派教會的能力仍然在成長中,但是這個世界宣教的新局勢為中國和世界帶來巨大的希望——為中國教會的成熟提供了感人的示範。幾個世紀以來,眾多全球宣教機構和宣教士都為中國大陸教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利瑪竇、艾偉德、古約翰和李提摩太等西方傳教士的奮勇進取的事迹藉着傳記和講道示例很好地記錄保存下來。即使在今天, 戴德生和中國內地會(CIM)的故事仍然激勵着中國基督徒離開國土到海外傳福音。
雖然目前中國內地的福音版圖有許多外籍人士做出的貢獻,但中國教會的宣教願景也同樣地——甚至更多地——歸功於在過去兩個世紀里使福音的種子在中國人靈魂深處紮根生長的眾多中國弟兄姊妹。這些聖徒為建立明確的中國化教會有着必不可少的影響,理應得到認可。但願他們的故事能夠激勵新一代基督徒,無論在中國還是中國以外,去向任何神所呼召的地方服事。
1. 丁立美(Ding Limei,1871-1936) 堅定的傳道人
傳道人丁立美出生在山東省最早的基督教家庭之一。13歲時,丁立美離家前往登州(今蓬萊),進入由美北長老會差會(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創辦的登州學院學習。畢業后,他工作了幾年,然後回到同一所學校學習了兩年的神學。
丁立美於1898年被按立為牧師。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因其信仰而受到迫害,被關進監獄40天,在那裡他遭受了近200次棍棒的打擊,身上留下了嚴重的損害。出獄后,他接受了長老會牧師的職位,決心在中國的每一個省份傳揚福音,建立中國本土教會,拯救數百萬同胞的靈魂。在接下來的20年裡,他是一位活躍的巡迴佈道家,在全國各地的復興會中演講,並帶領許多中國人認信基督。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丁立美專註於神學教育,在華北神學院任教,並牧養了幾個教會。晚年的疾病使他無法參與前沿的宣教工作,但他堅持為數以千計的同胞得救點名祈禱,他要看到中國人民被基督得着的願望從未動搖過。
2. 李貞德(Jeanette Li,1899-1968)跨文化傳道人
李貞德於1899年出生在一個佛教家庭。童年的一場疾病迫使她的家人把她帶到一家宣教士醫院,之後的康復促使她進入教會學校學習。10歲時,李貞德接受洗禮,成為家裡的第一個基督徒。16歲時,李貞德與一位非信徒開始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幾年後,她的丈夫與另一個女人再婚,留下她作為單身母親撫養兒子。
在照顧兒子和生病的母親的同時,李貞德堅持學習,並最終在一所公辦學校找到了工作,這是她有意做出的決定,以尋求在教會學校以外傳福音的機會。她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呼召是傳福音后,在1930年辭去了學校的工作,進入南京的金陵聖經學院接受宣教培訓。1934年,她第一次前往滿洲里,在該地區的街道、家庭、醫院和孤兒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跨文化傳教。在這些年裡,她的事工幾乎一直受到日本侵略者的迫害和騷擾。1952年,她因基督教信仰被共產黨官員監禁了17個月。獲釋后,她搬到了廣州,在那裡她再次自願擔任宣教士,直到她被允許前往香港,最終前往美國。在經歷生命中的重重苦難時,她仍繼續分享她的信仰,見證神在困難中的信實供應。
3. 梁發 (Liang Fa,1789-1855) 中國第一位基督教新教徒
梁發的一生展示了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一波三折的過程:經歷了外國贊助、國內迫害以及中國信徒在中國身份和基督徒身份之間的掙扎。早年,梁發在一個村莊長大,參與了當地的民間宗教生活。在年輕的時候,梁發成了一名印刷工,協助剛到任的倫敦傳教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宣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工作。他後來信主並促成了許多家庭成員的受洗,並成為第一個被按立的中國宣教士。中年以前,梁發參與了大部分早期新教傳教活動(傳教士出版社、地方團契、學校、醫院等),並撰寫了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福音單張。
梁發表現出一種“破壞偶像”(iconoclasm)的傾向:即強烈反對偶像崇拜的一種基督教主張。隨着年齡的增長,他的家庭生活也由於他的信仰和事工變得更加複雜,顯示出成為基督徒而帶來的好幾層衝突:承認基督信仰的真正風險,參與宗教或敬拜生活的挑戰,以及與下一代關係的緊張。梁發常被描述為中國本土教會的第一個果子或種子。
4. 石美玉(Mary Stone,1873-1954) 卓有成就的醫療宣教士
石美玉是大陸最早的第二代基督徒之一,出生於一個由衛理公會的牧師和宣教士學校的校長組成的家庭。石美玉從小就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和基督教典籍,並隨後前往密歇根大學學習醫學。
石美玉是最早從美國大學獲得醫學學位的兩名中國婦女之一。她1896年回到中國,擔任衛理公會婦女海外宣教協會(Women’s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的宣教醫生。在餘下的幾十年裡,她建立並經營了多家醫院,並參與了廣泛的宣教工作。
在1910年愛丁堡世界宣教士差傳大會(Edinburgh 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之後,石美玉作為中國延續委員會(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的成員參與服事 。隨後石美玉成為中華基督教婦女節制聯合會(Wome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 in China)的第一任主席,也成為伯特利全球佈道團(Bethel Worldwide Evangelistic Band)的組織者之一。1918年,她聯合創辦了中華宣教會(Chinese Missionary Society),中國第一個福音宣教會,以支持和差派中國基督徒向其他國人傳福音。
5. 舒珊(音譯)(Shu Shan ,?-1900) 勇敢的義和團殉道者
1900年夏天,義和團運動爆發時,舒珊和她的家人是住在北京郊區的基督徒。這是一場原因複雜的草根起義,義和團參與者通過召喚中國神話英雄的靈力來摧毀所有外國勢力,讓華北老百姓重新獲得繁榮和安定。舒珊的丈夫是當地的一名宣教士,負責自己在北京郊外的宣教基站。當義和團暴力事件的消息傳開后,他逃到山上避難,把他的妻子和三個十歲以下的孩子送到附近的親戚家。
當義和團逼近他們的村莊時,舒珊和她的孩子們被可能提供避難所的朋友和家人一一拒之門外,最終回到他們的家中等待死亡。舒珊和她的孩子們因為他們的基督教信仰而被義和團抓走,然後被折磨、殺害,並被扔進他們家廢墟附近的一個淺墳里。舒珊和1900年其他許多基督教殉道者的鮮血激勵了一代海外傳教士和本地基督徒,他們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到他所帶領的地方——他們的順服構成了今天中國教會的基礎。
6. 宋尚節(John Sung,1901-1944)中國的施洗約翰
宋尚節1901年出生在福建省,是一位衛理公會牧師的第四個兒子。宋尚傑渴望追隨父親的腳步,從當地的宣教士學校畢業后前往美國學習神學。然而,一到那裡,他就改學化學,最終在1926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博士學位。此後不久,他懺悔了自己的自私,並努力履行他最初的呼召,進入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學習。1927年,宋尚節報告說,他有一個戲劇性的“歸信經歷”,迫使他批評教授們的自由主義神學。這是宋尚節的一個艱難時期,導致他精神崩潰,被送進精神病院。在一位美國牧師的干預下,宋尚節被允許回到中國,在那裡他既要教授化學和聖經,又要在周末開展宣教活動。
1931年,宋尚節接受了石美玉(見上文)的邀請,放棄了所有其他工作,加入了伯特利全球佈道團(Bethel Worldwide Evangelistic Band)。宋尚節很快就作為一個熱情似火的傳道人而聞名於整個亞洲,他在講台上的戲劇性行為和動人的歌曲直指人們的心靈。在接下來的八年裡,他講道中的信息,包括審判、悔改和醫治等,使中國內地和華僑界的許多人相信了耶穌。他聲稱持續的健康問題使他保持謙卑,最終疾病在1944年奪去了他的生命。
7. 王來俊(Wang Lai Quan,1835-1901) 戴德生事奉中的弟兄
王來俊是一名畫家和室內裝修師,1859年受洗加入宣教士戴德生在寧波的教會。王來俊同意幫助戴德生管理他那所處境艱難的醫院,不領工資而只是“從主無論多少的供應中取一份”。1860年,當戴德生因身體原因返回英國時,王來俊與他同行,幫助照顧戴德生的孩子,並協助將新約聖經翻譯成寧波方言。
回國后,王來俊開始自行牧養獨立的地方教會。他沒有領中國內地會(CIM)的薪水,而是用自己的錢開辦了了一間鄉村小教堂,管理着越來越多當地的巡迴傳道人,最終成為杭州地區一個自籌經費、自己管理的教會網絡的監管牧師。王來俊與中國內地會的的外籍宣教士合作良好,至少有一次從他的教會寄錢支持中國內地會外籍宣教士們的工作。
8. 吳寶瑛(Wu Baoying, 1897-1930)中國西部的醫療宣教士
吳寶瑛於1897年出生於中國西部甘肅省的一個基督教家庭,是中國最早的醫療宣教士之一,由第二代中國內地會 (CIM)宣教士金品三(George King)在蘭州的博德恩醫院(Borden Memorial Hospital)親自培訓。在1927年反基督教和仇外的南京暴力事件發生后,中國西部的所有外籍宣教士都被召回。隨後在醫院的運營中,吳寶瑛和他的妻子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吳寶瑛和他的兄弟還在他們的家鄉建立了一所宣教醫院。在1928年的一次民族暴動中,吳寶瑛被回族叛軍殺害。他在33歲去世時的最後一句話是:“主與我們同在”。
9. 席勝魔(Pastor Hsi, 1835-1896)戰勝惡魔的人
秀才席子直在山西太原參加鄉試失敗后,成為一名基督徒。當他走出考場時,他收到了幾份福音單張和一份關於道德和宗教話題的徵文題目單。這些資料由英國宣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和李修善 (David Hill)設計,是與當時的中國精英人士展開福音討論的一種方法。席勝魔在徵文比賽中提交了幾篇獲獎作品。當他拜訪宣教士領取獎金時,李修善邀請他擔任秘書和中文導師。席勝魔接受了邀請,而且李修善——他的這個外國朋友——很快幫助他克服了抽鴉片的毒癮。
他成為一名基督徒,改名為席勝魔(戰勝魔鬼的人),並回到家鄉,將他的傳統中醫診所改為一間教會和戒煙館,幫助想要克服毒癮的人。他是山西省第一位本土牧師,因着金樂婷(Geraldine Taylor)的傳記《席牧師:秀才和基督徒》而不朽。席勝魔性格火爆,雖然他有時會與外國宣教士發生衝突,但眾多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包括著名的劍橋七傑中的幾位)都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有效地服事。他的教會和戒煙館在山西本土新教教會的早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0. 余慈度(Dora Yu,1873-1931) 一位獨立的復興佈道家
余慈度出生於杭州美洲長老會(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宿舍,是一個宣教士的女兒,接受過醫療宣教士的培訓。1897年,她參加了一個為時不長的早期跨文化宣教活動,前往韓國。1904年,余慈度棄醫從文,開始在全國各地的復興會講道。余慈度是最早切斷西方財政支持的宣教士之一,尋求建立中國本土教會,完全 “憑信心生活”。之後,她在上海創辦了查經禱告所(Bible Study and Prayer House),後來成為江灣聖經學校,並開創了一系列冬季和夏季查經班,為中國教會培訓了許多合格的宣教士。許多通過余慈度的傳道工作成為基督徒的人在20世紀初的中國教會復興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倪柝聲在福州的一次復興會上聽完她的講道后,歸信了基督教,並獻身事奉上帝。1927年,余慈度被邀請在開西大會(Keswick Convention)上擔任主要發言人。開西大會是著名的福音派信徒年度聚會,致力於屬靈聖潔、合一、和全球宣教,她在會上懇請西方停止向中國差派自由派神學的宣教士。
Andrew T. Kaiser博士,自1997年以來一直與家人在中國生活和工作。除了在網上發表的作品,他還著有兩本書《來自過去的聲音: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歷史反思》(Voices from the Past: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和《神的旨意洶湧奔騰:自1876年以來在山西的基督宣教》(The Rushing on of the Purposes of God: Christian Missions in Shanxi since 1876)。
G. Wright Doyle是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Center)的主管,《中國基督教傳記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的編輯,《中國教會的建設者:新教宣教士先鋒和中國教會領袖》(Builders of The Chinese Church: Pioneer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Church Leaders)的編輯,也是《來自東方的智者:章力生》(Wise Man from the East: Lit-sen Chang)的編輯和譯者,以及《中國基督教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Christianity)系列的聯合編輯。
翻譯:伊莎貝爾;校對:湉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