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混血基督徒, 我過去曾認為多樣性已經足夠了

我是如何認識到單獨為有色族裔舉辦的聚會的價值和美麗。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0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Portrait by Chris Ridgeway / Courtesy of Morgan Lee / Source Images: Thomas Barwick / Ishii Koji / Joanna McCarthy / Getty Images

我的混血身份對我的個人認同非常重要,以至於當我被要求帶一個代表我的物品來參加集體面試的破冰遊戲時,我帶的是一台攪拌器。

也許我自己家世中不同的淵源——我的父親方面是華裔和夏威夷裔,我的母親是白人——讓我更加好奇,想要與來自各種背景的人認識、聯繫和互動。

我喜歡舉辦派對,參與許多社交活動,而且我總有辦法和陌生人建立關係。

我喜歡交朋友的個性以及在灣區長大的背景,意味著我容易適應不同環境,從我所就讀過的少數族群過半的天主教高中,到以白人為多數的基督教大學。

但在那裡,我開始注意到,有色族裔的同學大多只是跟自己的族群互動,而學校既有的運作模式似乎加強了這種族群的小圈圈。

因為我在白人福音派中長大, 我知道在大學裡與白人同學相處所需的用詞和文化參考點。

我在那裡很舒服,而且別人基本上把我視為白人。當有人問,我的姓是否是“羅伯特·李將軍的姓一樣” ,我可以感受到這一點。但我沒有意識到的是,對於其他少數族裔,在這種環境中社交、生活和學習會有多消耗精力。

儘管我的大學離紐約市約三小時車程,離費城約兩小時,但我很多白人同學卻很少在城市裡待過。當我在感恩節和復活節假期去拜訪同學的社區時,我注意到很少有人生活在多種族的社區、參加多種族的教會、或者有他們族群以外的朋友。

在和我一起長大的兒時朋友中,有好幾位的父母也分別是白人和亞洲人,但我在大學裡沒有遇到一個跟我背景類似的人。

回想起來,我對有色人種的學生經常聚集在一起並不感到驚訝。

多種族聚會的極限

近年來,我在大學裡註意到的那種自我隔離,在美國福音派當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更為深思熟慮的結構,越來越多的組織專門為有色人種提供研討會和活動。

“基督教社區發展協會”(Christi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連續兩年為有色族裔婦女舉行會議後的退修會。“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的婦女大會為有色人種婦女舉辦活動,IF: Gathering這個組織以前也舉辦過類似的活動。去年,我參加了 Entrusted Women的活動,這是一個原本在線上的社群,後來轉變為替有色族裔基督徒女性創意工作者舉辦的退修會。今年早些時候,我也參加了Someday is Here 為亞裔美國基督教女性舉辦的退修會。

如果是大學時期的我,看到這些,會對它們的存在感到費解,也會對多種族或多民族空間是否真的不足感到困惑。其他很多人仍然會這樣覺得。福音派的弟兄姊妹們會問:“我們不是應該是同一個教會,不分彼此嗎?” 他們提起大使命、《使徒行傳》和《啟示錄》如何描述“萬民”被呼召作為同一個教會來敬拜神,以及基督如何克服我們的種族差異,因為在祂裡面“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加3:28)。

但是,我已經親眼看到為少數民族舉辦的活動、組織和事工如何在信徒個​​​​人的屬靈生活中發揮關鍵作用、並祝福整個教會的。

為有色族裔或單一族裔舉辦基督教聚會的做法,似乎與多民族教會和事工的增長相左。

根據上週發表在《宗教科學研究雜誌》上的新研究成果,在美國,近四分之一的福音派教會現在屬於多種族教會,這意味著沒有單一個種族佔會眾的80%以上。

但社會學家發現——也與他們過去所發現的一致——多種族的教會並不一定會改變會眾對種族公義等問題的理解。大多數多種族教會都是由白人領導的、白人佔會眾多數,他們追求多樣性的方式不會 “挑戰白人會友的觀點和做法”。

類似的現像,我也看到在福音機構的事工活動和會議上發生。儘管人們努力使這些聚會多樣化,但預設的文化背景往往仍然是多數族群的文化。即使善意的組織者擴大了講員的陣容和話題,身為少數群族的講員通常還是會為了更廣泛的吸引力而放棄自己的文化喜好。比如在國際性的場合中,我在2019年參加的一個基督教活動,其與會者來自90多個國家。雖然是在美國境外舉行,但整個活動都是用英語進行,幾乎每一首敬拜歌曲,都是西方歌曲。

幾年來,我也聽有色族群的基督徒同工說過,為什麼他們覺得在福音派的空間裡無法完全融入。他們的坦誠讓我思考我們教會中人如何在信仰和文化上對他人作出肯定。我意識到,因為我努力向那些身處多數族裔文化的人表現出殷勤的姿態,我的“表現‘讓他們很自在,以至於他們不太可能努力來理解我作為一個混血兒的文化背景和喜好。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和一位同工為在芝加哥地區基督教事工工作的有色族群人士組織了一些活動。不出意料,我們主要的話題,是關於工作場所對於我們的情況不做考慮所帶來的各種掙扎。我們的聚會,讓人們釋放了一些因工作場所而引發的挫折感和誤會。而且因為人們參加這些活動是為了紓解壓力,所以我們談話的深度通常更豐富、更深入,而且成為我們離開活動後,走向深厚友誼的催化劑。

幾年前,我為東亞裔美國人開始了一個講故事的社群。(我告訴過你,我是個愛建立關係網的人!)我理所當然地收到了關於它狹隘焦點的質疑。我試圖解釋說,將小組縮小到日裔、華裔和韓裔,使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加細緻和有層次的方式探索這些身份。

雖然從外面看,可能會顯得更狹隘或更單一,但在相似民族的團體(ethnic-affinity groups)中待的時間越長,你就越能看到這裡的多樣性有多麼豐富。為此,在這個小組中,我們曾談論過台灣人和中國人之間身份認同的緊張關係,討論過韓國基督教的複雜性,聽過人們分享其父母天安門廣場之夜在北京的故事,思考數十年前日裔美國人拘留營的歷史影響。

一個不同的預設文化立場

有些基督徒也對組織僅限於有色族裔或單一種族或民族的聚會提出質疑。在談到人們對於專屬黑人基督徒空間的質疑時,作家Jemar Tisby 問道:“你怎樣去說‘這個不是為你組織的’,而不會被認為是反白人?如果你宣布只和黑人聚會的意圖,那隻會帶來更多的質疑和來自那些不理解黑人團結需求的人的譴責。 "

有些基督徒可能真誠地想,為什麼不干脆讓聚會在總體上更多元化,就像我更年輕時傾向於提倡的那樣。或者他們會尖銳地問:"為什麼其他族裔可以組成自己的聚會,而白人就不行?"

經常地,我們都需要一些屬於自己的空間,在其中不必為自己做出過多解釋,我們提及的事情可以被領會,對於恐懼和挫折可以有共同的感受。這些空間也可以成為我們免受種族主義和文化無知的影響的庇護之處,而太多的有色族裔要在白人佔多數的空間中面對這些問題。這種熟悉程度可以培養更深層次的友誼和門徒訓練。但是,正如社會學家所呈現的那樣,現有的教會和事工為白人基督徒提供的正是這種環境;作為多數族群,他們的文化線索(cultural cues)是標準,即使是非白人少數群體在場的時候也是如此。

我已經學會了不要低估了相似民族團體(affinity group)在重設我們文化標準方面的重要性。與其要翻譯、解釋上下文,或跳過你家人最喜歡的歌曲、電視節目或家庭傳統,與你有相同背景的人交談,有一種志同道合的感覺。顯然地,與那些我們必須向其解釋文化的人相處,我們會得到成長。事實上,基督呼召我們建立這種跨越邊界的友誼。但是,那些了解我們的人,能與我們一起悲傷、安慰並督促我們,與他們在一起也能讓我們受益。

美國的白人基督徒可能不認為他們的喜好是其文化所特有的,但趨勢顯示他們有同樣的行為。白人教會的信徒很少把自己放在文化少數族群的位置上;最近的研究將美國教會日益增長的多樣性描述為通往白人為主體教會的“單向人潮”,而白人“一如既往地”不願意去黑人教會。

身為哈帕(hapa)和基督徒

也許我參加過的最有意義的小組,是幾年前我去校園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的Urbana宣教特會,參加他們為波利尼西亞學生舉辦的分組討論。在夏威夷基督徒的包圍下,儘管我不知道所有的歌曲或夏威夷人才懂的笑話,但通過父親獲得的少量當地知識卻讓我與其他人產生共鳴。

更重要的是,這個環境提供了一個空間,同時肯定了我身為基督徒和夏威夷裔的身份,也提供了一個願景,那就是與其中一個身份可以更密切的關係可以同時發生在另一個。這種信仰與文化身份融合的應許一直伴隨著我,這也是我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去夏威夷旅行的原因之一。

夏威夷語中有一個詞,哈帕(hapa),是指混血兒,這是我小時候爸爸教給我的。多年來,這個詞一直是一個禮物——一個單一、完整的詞來概括看似多重、零散的身份。

這種對不同文化身份的調和是神的傑作的一部分,祂不會要求我們以犧牲一件事代價來成就另一件事。祂超越了我借用攪拌器在破冰遊戲中所做的比喻。祂知道我們所有的文化和背景,所有的共同點和差異,並邀請我們進入祂的國度,並看我們是好的。

李怡寧(Morgan Pomaika’i Lee)是CT的全球媒體經理,也是Quick to Listen節目的共同主持人。

翻譯:Addison Lin

責任編輯:吳京寧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translation? Interested in helping u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he quantity? Share your feedback here.

This article is 1 of 350+ CT Global translations—including Simplified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You can also now follow 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n Telegram.

“雲之地”中的生與死

在巴布亞山區,宣教士和印尼專業人員一起為失喪的靈魂服務。

馬米特的高山跑道,是宣教飛行員林才欣去世那天的目的地。

馬米特的高山跑道,是宣教飛行員林才欣去世那天的目的地。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0
Timothy Dalrymple

在巴布亞內陸的高空,飛行員越來越著急。 現在是早上,到達時間比他想要的要晚,雲愈來愈密了。 下面某一處就是莫克多馬(Mokndoma)部落的村莊。 烏雲時常分開,偶爾露出村民的居所,就在叢林斜坡上。 但這小型螺旋掌飛機的燃料不足,又缺乏清晰同時又無風的視野,看不清要降落的草地跑道。

飛行員和他的同事來回盤旋。同事的飛機載著代表團的另一半——基督教商人、學者和記者,在僅僅幾分鐘前成功地降落,但卻可能會一直呆在那裡直到第二天早上。 繞小圈盤旋一會兒之後,他終於放棄。 莫克多瑪只能等待。

這就是宣教士在這個星球上最偏遠的地方之一面臨的挑戰。 這一組人離開巴布亞幾個月後,一名宣教航空使團(MAF)的美國飛行員在那裡喪生。 5月12日一大早,林才欣(Joyce Lin)的科迪亞克飛機墜入森塔尼湖(Lake Sentani)裡。 這位麻省理工學院和戈登-康威爾神學院的畢業生,正在運送處理冠狀病毒的物資去馬米特(Mamit),另一個在高地的部落村莊。

她的死使世界各地許多基督徒的注意力集中到這個遙遠的角落,雖然這可能是短暫的。在那裡,宣教士們一代又一代地向數百個信奉精靈教的部落傳福音和翻譯《聖經》。

今天,外國宣教士和本地基督徒之間的創意性夥伴關係,使雙方能夠將他們獨特的恩賜聚焦在基督的身體上。

林才欣喪生的島嶼是僅次於格陵蘭島的第二大島嶼,擁有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安第斯山脈之間的最高山。 那裡的部落曾經以不斷的戰爭和精靈敬拜儀式而聞名。 西半部分,即巴布亞,是印尼最大和最東端的省份。印尼政府離開那裡遙遠,給予的服務緩慢。 (東半部分,即巴布亞紐幾內亞,有更多的部落和更多的需求。)

巴布亞的宣教活動總是帶有風險。 當美國基督徒紀念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和四名在厄瓜多爾殉難的宣教士時,澳大利亞基督徒慶祝斯坦·戴爾(Stan Dale)的傳承。

作為一名前突擊隊員,戴爾在二戰後深入到島上的山區中心,去接觸亞利 (Yali)部落。 1966年的一天,他遭到攻擊,被射中五箭,但他倖存下來,並決心繼續。 1968年,另一組亞利戰士攻擊他,這次用幾十枝帶刺的箭。

戴爾和他的朋友菲力浦·馬斯特斯都在那天死在河岸上。 然而,福音在部落中傳開。戴爾從《馬可福音》開始翻譯的《聖經》,後來被完成,使雅利人成為在巴布亞數百個部落中第一個擁有用他們語言翻譯的整本《聖經》的部落。

經過澳大利亞人、美國人和其他人數十年的宣教投資,在印尼最近的人口普查中,巴布亞330萬的居民,大多數被認定為基督徒。 成千上萬的教堂點綴著曾經充滿精靈教遊牧民族的山坡村莊。

然而,許多人只是名義上的信徒,或信奉與精靈教混合的信仰。因此,仍然需要門徒訓練和《聖經》翻譯。 在巴布亞的275種語言中,不到70種語言擁有完整的新約,有同等數目的語言有部分的《聖經》。 只有少數語言有完整的《聖經》譯本。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新冠全球大流行,跟著政府就切斷了巴布亞與外界的聯繫。在這宣佈的幾星期前,CT作為訪問團的一部分,訪問了五個村莊。 據這些村莊裡的宣教士說,當地人民嚴重缺乏教育和保健,這是他們在翻譯《聖經》上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障礙之一。

在達博托村(Daboto),斯蒂芬·克羅克特(Steve Crockett)和他的妻子卡羅琳自2000年以來,通過 Ethnos360 (以前叫“新部落宣教團”),為莫伊人(Moi)服務。 這位來自俄亥俄州的宣教士說:“我們首要的任務是他們靈命的健全。 我們希望他們聽到福音,成長為一個成熟、繁榮的教會。 但我們非常了解他們身體上有很大的需求。”

他形容他的禱告清單的需求是“壓倒性的”。 許多是物流方面的:從海岸獲得物資,與飛行員協調時程表,與當地官員互動,為遠端病人安排緊急醫療護理。 效果可能來得很慢:修建村裡的泥土跑道就花了8年時間。 他說:“這麼多年來,我們在晚上任何時間都會被有需要的人吵醒,真不知道我們如何能做每一件事。”

宣教士敏銳地意識到需要《聖經》。 一位宣教士說:“在那裡可能宣教一輩子,而下一代卻沒有人記得。 但是,如果你留下聖經,他們可以讀,這會產生很大的區別。”

可是,當對教育和醫療有如此緊迫和持續的需求時,他們哪有時間翻譯呢?

於是出現了“亞亞桑·彭迪坎·哈拉潘·巴布亞”(YPHP),一個總部設在雅加達的基金會,為農村地區提供基督教教師和衛生保健工作人員。 創始人是印尼基督教商人詹姆斯·里亞迪(James Riady)。他看到印尼政府在花功夫要更好地整合巴布亞,最顯著的就是在森塔尼機場附近興建一座大型的新足球場。 但是,政府在為該地區的學校和診所服務提供工作人員方面有困難。

許多教師只來學校處理期末考試。 最靠近的政府診所,通常需要步行三天才可到達,還無法保證抵達時那裡有醫療人員。 政府人員可能有幾個月不在,待在省府賈亞普拉(Jayapura),等待不常拿到的薪水。

里亞迪說:“除非上帝呼召,否則沒有人會來巴布亞工作。 在偏遠地區,政府在教育和醫療保健方面的努力失敗,是因為那些被派遣的人沒有上帝的呼召。”

在爪哇島西部的雅加達,里亞迪的家庭基金會經營著一所基督教大學,包括教學和護理學院。 來自31個省的學生,如果承諾在畢業后參加五年的志願服務,就可豁免學費。 在2500名校友中,許多人選擇在印尼的6000個有人居住的島嶼中最貧窮和最偏遠的地區服務。

YPHP目前在巴布亞8個村莊提供服務,經營8所學校和5個診所。 在2020年,50位全職教師教導870名兒童,12位護士和1位醫生治療了8000名病人。

亨尼(Henny)形容自己是雅加達的“城市姑娘”,她說:“我很慚愧,有這麼多 [外國] 宣教士關心巴布亞。我是印尼人,甚至不知道這裡有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她現在是七個“大師”之一(印尼語教師的意思),在納爾卡高山村莊的“希望燈籠學校”(Sekolah Lentera Harapan)服務於140名學生。 “我要求被送到這裡。 我的家人不同意, [但] 我來這裡是因為我知道我的目的和呼召。”

像她這樣的“大師”——其中四分之三不是巴布亞人——是受人愛戴的。 在莫克多馬,YPHP代表團受到隆重的烤豬歡迎——在這文化中,豬是很珍貴的,婦女甚至用母乳餵養它們,當一頭豬死去時,會哀悼到要切斷手指。 在訪客離開村莊之前,YPHP的老師和診所工作人員經常唱“莫雷亞尼”(Melayani),這是一首反省性重複唱的崇拜歌曲:

“服務,更真實地服務;
上帝首先為我服務。
愛,更真實地愛;
上帝首先愛我。
原諒,更真實地原諒;
上帝首先原諒我。”

這夥伴關係對雙方都至關重要。 YPHP仰賴長期宣教士,其中許多人已經在巴布亞幾十年,幫助他們建立與部落間的信任,並提供鄉村學校和診所的穩定。 巴布亞人有深色的皮膚,非常捲曲的頭髮,幾乎覺得來自雅加達的“直頭髮”是外國人,即使他們是印尼同胞。

另一方面,YPHP使到宣教士能夠專注於他們的核心呼召——當地人的靈命健全——並在聖經翻譯和門徒訓練方面取得更迅速的進展。 克羅克特說:“當YPHP在2016年來到這裡,願意提供一些需要的項目時,這是一個夢想成真——一個祈禱巨大的應允。”

他預計在三年內會終於完成莫伊語的《新約》,然後他將翻譯《舊約》的一些關鍵經文,從1000節增加到4000多節。 他說,這個擁有500名成員的部落,之前在很多方面保持著“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現在有三分之二的人識字。 “他們用這個來讀《聖經》, 他們沒有其他閱讀的需要。”

克羅克特的教堂裡佈滿了生動的圖畫,是教導《聖經》的敘事弧線——從創造到基督,到《使徒行傳》中的早期教會。這培養了一批長老,能夠在他一家將來離開後,繼續教導訓練信徒。 他指一下山谷的對面。 “在那裏有一個村莊,已經把《新約》教導到羅馬書,而我甚至從來沒有踏足過那裡。”

另一個關鍵夥伴是航空事工。 在森塔尼MAF總部的牆上,掛著紀念7名飛行員的牌子,這些飛行員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在巴布亞遇難。 沃利·威利是MAF巴布亞的首席顧問。他說:“我在這裡的頭兩年,做了11個棺材,“。 林才欣是23年來MAF的第一例死亡。

在這些牌子附近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形狀和大小的五顏六色的《聖經》譯本。 “這是我們來這裡的原因”,威利說。 飛行員和翻譯員一樣致力於《聖經》翻譯。

MAF在150個村莊服事數十個宣教點和其他客戶,但YPHP的學校已成為其最優先的。 威利在巴布亞住了超過40年,已經成為印尼公民,在深塔尼開辦了這島上主要的“希望燈籠學校”。他說:“除了福音之外,我們在這裡最大的需要是教育和醫療保健, 培養新一代敬畏神的男女,在社會裡擔任領袖的任務。這是使這省份成為世界的一盞明燈的關鍵。”

里亞迪說:“我們正在與時間奮鬥。 我們只有一代人的機會,通過教育、醫療保健和道德生活,把福音帶到這裡。” 這是因為,隨著政府發展更多的基礎設施,很明顯,與外界的聯繫已經越來越大,開始帶來酗酒、賣淫和愛滋病毒等社會弊病。

里亞迪說,巴布亞有大約400個村莊有簡單的機場,所以這是YPHP可以開辦學校和診所的上限。 威利說,然而目前只有大約70位宣教士留在內地,比十年前的250位要低。 夥伴關係模式的機會正在縮小。

里亞迪說:“我們看到有太多工作要做。 在這些村莊建造的成本幾乎與在雅加達建造一樣高,因為必須把需要的材料空運進來。 花這些錢值得嗎? 上帝提醒我,在祂眼中,每一個靈魂都是有價值的。”

他接著說:“最大的挑戰不是在物資上的, 而是在乎宣教士和老師對孩子們是否有心。 我們可以募集錢, 但蒙召去做宣教是上帝的工作。”

其中之一是韋斯·戴爾(Wes Dale),他原諒了雅利戰士對他父親斯坦的所作所為,他反思了在教會每周聖餐時經常背誦耶穌的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CT遇見韋斯的地方就是馬米特,那個在4500英尺高地的村莊,就是林才欣遇難之旅所要前往的村莊。 他在那裡服事拉尼族的聖經學校教書,拉尼部落是巴布亞最大的部落,約有25萬名成員。 他幫助其他宣教士完成把整本《聖經》翻譯成拉尼文。 他們花了25年時間。

在父親去世的50周年,韋斯和他的妹妹Joy去了父親殉道的地方。 在粘土的地上,雅利領袖們寫了使徒行傳1:8,耶穌告訴他的門徒:“你們…要…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那裏是巴布亞幾個臨時紀念館之一,紀念那些為了要把生命帶給他人而喪失了自己性命的宣教士。 林才欣的追悼會是在YouTube上直播,由於冠狀病毒的限制,連家人都無法前往巴布亞。 鏡頭聚焦在她的棺木上,上面覆蓋著藍色和白色的花,音樂在播放和評語不斷地傳來。 一位評論者寫著:“帶著悲傷,撒在地上的種子將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一段視頻用一首名為《你的愛閃耀》的詩向林致敬,它是由一位曾參觀過YPHP實地考察的印尼企業家所寫的。 作者解釋說:“我真不明白那些在巴布亞內陸服事的宣教士、飛行員、教師和醫生,如何能夠去到那裡,並在那非常不容易的情況下生存下來。”他反思從60年前的戴爾到2019年的林才欣,這些如潮水般來到“雲之地”的宣教士們:

“從地球的每一角落,從地極,
你把你的摯愛送給他們。
挑戰和距離並不重要,
在一個隱藏的地方,遙遠的地方。
在巴布亞的黑暗角落,
我看到你愛的光芒明亮地閃耀。 …
六十? 五十? 四十? 三十? 去年。
我無法想像你的愛是如何帶他們來。
二十? 十? 五? 兩年甚至一年前,
我無法想像你的愛會如何送他們去。”

在她最後幾封支援信中的一封,林寫著,“基督徒喜歡引用羅馬書8:28中一節著名的經文,講到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她驚歎“在許多方面,這節經文在她去印尼服事的呼召中,得到應驗。”

林去世后不久,有人彙集了一堆紅玫瑰和手寫便條,放在馬米特陡峭的高山跑道上,就是她的飛機那天應該要降落的地方。 正如她所希望的,飛機不斷地來到。

傑里米·韋伯(Jeremy Weber)是CT環球部的主任。

翻譯:勵元達

責任編輯:吳京寧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translation? Interested in helping u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he quantity? Share your feedback here.

This article is 1 of 350+ CT Global translations—including Simplified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You can also now follow CT in English on Telegram.

History

中國的一位本似不可能的福音佈道家

在美國經歷羞辱後,宋尚節回到祖國傳福音。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0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 Envato

宋尚節的故事在中國基督教史上相當廣為人知。 1920年,他離開中國到美國學習化學,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學士學位,又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隨後他轉向神學,進入位於紐約市的著名的美國自由派基督教機構協合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學習。 他有過一次福音皈依經歷,但神學院當局卻認為他瘋了,把他送進了精神病院。 1927年出院後,宋尚節登上了駛向中國的輪船,把一生致力於宣講福音信息。

但故事還有另一面,這在波士頓大學全球基督教學者達里爾·愛爾蘭(Daryl R. Ireland)所著的新傳記中得到了充實。 _《宋尚節:中國現代基督教與一位新人的塑就》介紹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優秀學生——他看到了異象,以新時代先知的身份說話,並通過《紐約時報》_的填字遊戲和藏在四部福音書中的“無線電原理圖”解讀了來自神的信息。 據說,有一次他愛上了一個超自然生物,並在7000位名譽女王的見證下娶了她。

愛爾蘭獲得了以前無法獲得的資料,包括宋尚節在協和神學院的學生檔案和大約6000頁的個人日記,使他能夠描繪出一幅非常複雜的圖畫。 基於這些材料,愛爾蘭認為,關於宋尚節在美經歷的這些看似不同的說法,最後都匯聚到了一點:塑就了中國最偉大的福音佈道家。 它們是關於一位新人的起源故事。

當宋尚節回到中國時,因為被協和神學院開除,以及曾因精神不穩而住院治療,他顏面盡失。 當他遇到基要派美以美會傳教士科爾(W. B. Cole)時,情況發生了變化。 按照愛爾蘭的說法,科爾在宋尚節身上看到了一個譴責協和神學院的現代主義神學的機會,而宋則在科爾身上看到了一個重塑自己的機會。 他們在一起,就宋過去的麻煩做出了新的詮釋:如愛爾蘭所總結的那樣,“宋尚節在協和神學院遇到了在耶穌基督裡所顯明的上帝,他因此為學校所拒絕”。

這一新開端從此就成了宋尚節傳講的奮興信息的關鍵。 這就像對於20世紀20至40年代的中國,當改革者希望擺脫國家的封建歷史,追求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時,新的開端成為關鍵。

就傳揚福音和中國現代化方面來說,宋尚節現在是一個新人。 例如,在1928年國民政府試圖通過發起破除迷信運動來淨化宗教。 同年,宋尚節開始了他的美以美會巡迴宣教士的生涯,他在其中所宣講的信息被愛爾蘭描述為“經過屬靈生活和科學的考驗”。 因為是化學博士,他具備捍衛信仰的資格,來證明信仰不是科學要粉碎的迷信。

宋尚節生一次又一次地更新自己。 最初在農村傳道時,他講道的重點是講超自然世界是如何表現在自然界中的。 1931年後,當宋尚節文加入伯特利全球佈道團,在中國各中心城市巡迴佈道時,他的講道轉變為聖潔奮興主義的新表達方式。 1933年,當他與伯特利的合作結束後,宋尚節再次改寫了他的講道稿,以針對他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社會階層。

愛爾蘭著作的最後兩章涉及到20世紀早期中國的重要主題。 首先,它們展示了宋尚節的傳道對女性有特別的吸引力。 男人和女人需要的不僅僅是得救——宋尚節呼召他們組織自己的宣道團隊。 眾多婦女響應了這一呼籲。 在儒家傳統的性別角色和當時正在中國興起的世俗女性主義憧憬以外,宋尚節提供了另外的選擇。

同樣,最後一章也涵蓋了宋氏的神蹟醫療事工。 這一事工提供了在傳統中醫和西方生物醫學以外的一個替代方案。 最終,宋尚節卻無法醫治自己。 在為肛瘺折磨多年後,他於1944年去世。

愛爾蘭就宋尚節重塑經歷所提出的理論,是20世紀中國基督教發展史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考究了宋尚節以及中國基督教是如何提供了一條從封建的過去走向現代化未來的道路。 這個新人和這個新宗教深刻地影響了新中國的建立。

曹榮錦(Alexander Chow)是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的神學和世界基督教高級講師。 他發表了兩部專著,其中最近的一本是《中國公共神學:代際轉變和中國基督教中的儒家思維》。

翻譯:吳京寧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translation? Interested in helping u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he quantity? Share your feedback here.

This article is 1 of 350+ CT Global translations—including Simplified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You can also now follow 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n Telegram.

Church Life

最受歡迎的二十篇《今日基督教》中文文章

一位台裔美國人宣教士飛行員在印度尼西亞墜機,為什麼福音派關於川普總統意見分歧,全球大流行期間的20個祈禱。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0

In this series

閱讀CT過去一年中的中文熱門文章,文章排序依照其熱門程度,從低到高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Check out the rest of our 2020 year-end lists here.

第四週:救世主的降生

今日基督教(CT)的每日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9, 2020
Illustration by Jared Boggess

跳至每日閱讀: 週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週日: 躺在馬槽裡

今日經文:路加福音2:8-20

圓滿的時刻已經到來。 幾千年來,神的子民一直在等待大衛的更偉大的子孫,就是彌賽亞、以色列的王的到來。 他是應許和平的君。 現在,他們的先知最大膽、來自神啟的夢想終於實現了,眾天使合唱: “王就在這裡!就在這一天降生”

對於彌賽亞的到來,我們驚異於主的天使的宣示,但這在我們的期待之中。 對於大隊天使齊聲讚美,我們會瞠目結舌,但這也是在我們的期待之中。 我們甚至可能期待這一宣示在王家大廳或聖殿中迴響,卻不曾預期這會發生在伯利恆附近的無名的野地… 向牧羊人傳達。

他們衣服上帶著的牲口的味道、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指甲下的污垢,都沒有使這些牧羊人失去領受主的話語的資格。 畢竟,這一喜訊是“關乎萬民的”(路2:10),而且在後文會讀到,特別是“給貧窮的人”的(4:18)。

關於這極好的消息,天使說會有什麼表徵呢?找尋彌賽亞的貧困:他將躺在馬槽裡。 一個餵牲口的槽子。 他身上會有像你這有福的牧羊人一樣的味道。 在卑微的環境中, 被推到了邊緣。 的確,“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6:20)。

像牧羊人一樣,當我們聽到了這個好消息,就急著動身去見耶穌,我們也是有福了。 我們不就是這樣開始認識基督的嗎?我們並不了解他的一切、他所做的一切,以及這一切將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 我們只知道我們需要見他,與他相會。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怎麼能不為自己所見所聞的一切,宣示這好消息,“歸榮耀與神,讚美他”呢(2:20)?

這種節奏——聽到福音,趕緊去見耶穌,然後宣揚福音,讚美神——這不也正是我們繼續秉持信仰的方式嗎?這不就是激發我們忍耐力的敬拜的訣嗎?這不就是希望綻放的土壤嗎?

神的國度充滿了這樣的故事:卑微的牧羊人成為受人尊敬的救贖先驅;稅吏和妓女成為神的朋友;愚昧、軟弱的人讓聰明、強壯為自己感到羞恥。 甚至我們的盼望,“救主,就是主基督”(2:11)他自己,也曾經躺在馬槽裡。

吉娜·阿拉貢(Quina Aragon)

默想路加福音2:8-20。

天使的宣示所選擇的卑微聽眾,在哪些方面強調了基督和他的目的?牧羊人對基督的回應是怎樣挑戰你的?

週一: 世人仰望的喜悦

今日經文:路加福音 2:22-‭‭38

西面和亞拿在他們的風燭殘年之際,對於當大多數人來說,可能認為他們的希望和夢想之船早已啟航離他們遠去,神却令人驚奇地出現。 就是在這樣的時刻,從人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希望似乎都已消失時,馬利亞和約瑟竟輕輕地把新生兒耶稣——彌賽亞,他們的希望和夢想的象徵——放在他們的懷抱中。 神就是這樣, 當所有的盼望都落空的時候,祂一次又一次地顯現在人類的歷史和我們的生命中。

或許像西面一樣,我們一生喜樂地事奉和愛慕神。 我們也許感覺到神在對我們說,現在所經歷的並不是到此為止,前面還有更多的。

有可能像先知亞拿一樣,我們一生都緊跟隨著神,同時也僅可能地與神的子民在一起。 我們一直在效法神——為人犧牲和愛人——但我們在這過程中也經歷了痛苦和折磨。 也許每天早上我們滿懷期望地醒来,之後却又感到失望。 或許日子一天天過去,事情卻依然如故。 甚至生活本身就是失望。 我們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曾真的聽到神的聲音。

對西面和亞拿來說,那是一個普通如往常的日子,但突然間,一切都改變了。 馬利亞和約瑟來聖殿履行摩西律法,將長子耶稣奉獻給神。 在那關鍵的時刻,聖靈推動了西面,然後又推動亞拿,向耶穌一家的方向走去。 他們倆人雖是風燭殘年——鬆弛的皮膚上處處浮現著老年斑,身驅岣嶁,行動緩慢,小心翼翼——神就在他們面前出現,祂歷久常新,充滿生命氣息,像新生兒一樣活潑,還有燦若星辰的眼睛和柔軟的皮膚。 祂是不可預知、出人意外的。

西面和亞拿的見證在對我們說話,提醒我們,神會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常常是不可預期的。 祂有時不請自來,卻為我們平凡的日子帶來超乎想像的喜樂。

不僅在今生,也在來生——屆時我們的希望和夢想最终會在神自己身上實現。

所以,讓我們與西面和亞拿一起,高聲呼喊如詩歌所流露的:“耶穌,人心仰望的喜悦!” 我們的希望和夢想在基督裡得以實現,在當今和永恆中。

瑪琳娜·格雷夫斯(Marlena Graves)

閱讀路加福音2:22-38。

思考西面和亞拿在這一天和之前數年的經驗。 他們的故事對你有什麼挑戰? 他們的見證如何激勵你?

週二: 顛覆性的喜悅

今日經文:馬太福音2:1-12

神偉大的救贖故事充滿了反諷的事件。 雖然馬太强調耶稣是所應許的彌賽亞,憑藉的是祂的出生應驗了聖經的應許,他也同時向猶太讀者介紹了一群神秘的外國人:來自東方的博士。 在這裡,我們就看到嬰孩基督已使萬國來 “尋求祂”(賽11:10;60:1-6)。

這一支由外邦人組成的移民隊伍進入聖城——猶太人的宗教中心,也是所謂“猶太人的王 ”希律的居所——意在找尋和敬拜真正的 “猶太人的王”(太2:2)。 這個對比幾乎會引人發笑,直到我們意識到祭司長和文士們對基督的誕生似乎無動于衷。 我們也看到希律虛僞的敬拜竟導致許多無辜的婴兒被屠殺。

這樣的反諷不僅有娛樂性,也頗有說服力。 博士們的企圖心與希律的野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雖然他們都從聖經中得到線索,也都想發掘基督的下落,但希律却採取了掩人耳目的陰謀,試圖消除這個潛在威脅,而博士們却只是單純地跟隨那星,終究獲得了極大的喜悦。

我們還看到,博士們以敬拜作為回應與祭司長和文士們的不作為形成了明顯且關鍵的對比。 顯然,僅是知道真理是不够的。 這些彌賽亞的專家們竟没有在那些異教徒博士們之前覺察到基督的降臨,這不是很尴尬的事嗎? 為什麼他們的神學知識沒有喚醒他們作準備就像博士們一樣呢? 是否因他們與暴虐的希律王結盟後,他們對權力的追求和對特權的渴望使他們該有的屬靈反應遲鈍了?

《聖經》告訴我們“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5:6)。 這就是那些外邦人博士們所表現的事實。 當他們看到那閃爍發光的希望之星停留在世人的希望居住之處的上空時,他們的喜樂溢於敬拜(民24:17)。 他們從遠方趕來,欣然向這位 “猶太人的王”屈膝敬拜,因為祂更是“萬國的王”(啟15:2-4)。

神的愛會令人震撼,是過多無容器可容納,太意外無人可预測。 它使異教徒成為基督的敬拜者,使外邦人成為信心的英雄。 我們是否願意學習這些意料之外的领袖和他們慷慨謙卑的敬拜呢? 如果我們願意,也許我們也會展現出一種美好的對比——一種顛覆的喜悦、一種耀眼的希望,劃破我們這時代的黑暗。

奎娜·阿拉貢(Quina Aragon)

思考馬太福音 2:1-12。

(也可參考以賽亞書11:10和60:1-10。)在博士們對基督誕生的回應中,什麼讓你印象深刻? 博士們喜悅的敬拜是如何强調基督來這世間的目的?

週三: 聖誕爭戰

今日經文:馬太福音2:1-18;約翰一書3:8

在耶穌誕生的故事中,直到此刻,都是充滿歌頌和歡欣。 是天使合唱團、匆忙的牧羊人和博士們尋求崇拜他。 但在馬太福音2:16-18中,我們得到殘酷而直接的提醒,當初為甚麼耶穌要來到這個世界。 “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裡的,都殺盡了。”(第16節)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面對一個令人不安的和嚴峻的現實:這個世界上有敗壞和邪惡。 罪惡的恐怖控制和統治著男人女人的心。 當我們自己作主,再加上那惡者的影響下,人類會被兇殘的謊言和欺騙控制。 我們從希律的作為中看得很清楚;沒有比這更邪惡的了。 在耶穌誕生的故事中,當我們還在聽天使唱歌時,撒旦和他的部下 殺掉 無數的嬰兒。

希律的沮喪被憤怒取替,他釋放了這邪惡的憤怒。 我們只能想像當希律派遣行刑隊前往殺死男嬰時,伯利恆所經歷的恐懼。 這是一個在撒旦影響下的殘暴統治者那既兇殘又可怕的作為。 耶誕節故事中的這種暴行,在我們歌唱時,既嚴肅又冷靜地提醒我們耶穌來的原因是要戰鬥。 有一場爭戰,而耶穌來是要征服我們的罪。

耶誕節不是關於絲帶和禮物牌, 也不是關於包裹、禮物盒或禮物包, 而是一場屬靈的爭戰。 約翰一書3:8告訴我們,神的兒子出生是要征服我們的罪和毀滅魔鬼的作為。

讓我們慶祝耶誕節的平安與美麗。 當我們唱頌:“普世歡騰!救主下降”時, 我們一同慶祝。 但是,讓我們也記住耶誕節的故事中這件哀傷事件,因為伯利恆的嬰兒大屠殺提醒我們 為甚麼 耶穌要出生。 基督來到這個世界是要征服我們的罪和毀滅那惡者的作為。

安東尼·卡特(Anthony Carter)

本文改編自安東尼·卡特(Anthony Carter)2017年12月24日的講道, 得到使用許可。

思考馬太福音2:1-18和約翰一書3:8。

在您看來,在希律和博學之士的故事中,這令人不安的結局如何強調基督的目的或對準福音? 它如何加深我們對盼望的理解?

週四: 再降臨

今日讀經:約翰福音1:1-18

道——創造的源頭、真光——以一個無助的嬰兒,在卑微的狀況中進入人類世界。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耶穌的出生是令人相當震驚的。 為甚麼這位神人,他不以一個槐梧的年輕人出場,讓所有人看到他展示他的神奇肌肉和英勇事蹟? 天使們本可以向全世界宣告他的降臨! 但他們沒有,一個天使合唱團只為了幾個遠方的牧羊人燃亮了夜空。

把耶穌臨到與第一世紀的羅馬將軍們對比一下,後者打勝仗後,會大張旗鼓地進入城裡。 他們希望看到和被看到,旨在留下深刻印象,他們要顯示力量,並要求被崇敬。 耶穌卻是悄悄地、不顯眼地來了,一無所求。

假如要說服世界他就是彌賽亞的話,耶穌臨到的方式,他在猶太農民中的生活,以及最終作為罪犯被處決等,看起來肯定是一個不似預期的計劃。 然而,約翰堅定地告訴我們:“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1:14)。

約翰見證的榮耀與人類關於榮耀和能力的概念並不相符。 縱使門徒目睹了許多基督能力的神跡例子,在約翰福音中,耶穌榮耀的最偉大表現是 十字架。 耶穌自己很清楚地表明:“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 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耶穌這話是指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12:23,32-33)。

馬槽那令人震驚的謙卑把我們指向十字架的屈辱。 這就是我們那不可思議和屬於另一個世界的盼望:道,以一無助的嬰孩出生,是我們的救主,他到來是要以罪犯的死刑被處死,就是為了我們。 約翰說:當我們接待他時,我們便進入他的光和生命。

有時,我發現自己好像耶穌的門徒仍然在問題中糾纏(例如,馬太福音28:17;馬可福音9:24;約翰福音20:24-29)。 當我這樣做時,我會回到約翰福音1:14。 門徒看見耶穌,並與耶穌在一起。 他們和他一起吃飯,和他一起遊歷,和他一起釣魚,和他一起歡笑,和他一起悲傷—— 與上帝一起,面對面。 在他的生命、死亡和復活中,耶穌深切地改變了他們,以致他們願意放棄一切去受苦,甚至為耶穌而死。 這個現實平息了我的疑慮。

我也思考我們慶祝的這個平安夜奇跡:耶穌,在馬槽裹的嬰孩,是“本有神的形象”,但卻為我們“虛己”(腓立比書2:6-7)。 我想到基督由孩子長大成人是為我的罪而死亡和復活, 這些給予我真正的盼望,讓一切更新。 在那些時刻,耶穌,信實及真確,道路,真理,和生命,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啟示錄19:11;約翰福音14:6)。 再降臨。

馬萊娜·格雷夫斯(Marlena Graves)

思考約翰福音1:1-18。

(也可選讀約翰福音12:23-36 和腓立比書2:6-11)。 思考道成肉身的奧秘和榮耀。 有甚麼屬靈回應在您裹面被激起——如崇拜、信靠、盼望?

週五: 最後的聖誕節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9:6-7;路加福音2:4-7;彼得前書1:3-5,13

希律和魔鬼試圖阻止聖誕節的到來,因為作為萬王之王的到來對他們是一個可怕的想法。 但聖誕節到底還是來了。 撒旦無法阻擋神的計劃,這計劃已經永遠堅固了。 他無法阻止基督的誕生; 他無法阻止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他無法阻止基督從死裡復活; 他無法阻止基督建立他的教會; 他無法阻止基督拯救你; 而撒旦也無法阻止基督帶你回家。 你把你的信任放在萬王之王的身上,他不僅來過,而且有一天還會再來。

這個聖誕節,在慶祝基督降生的同時,我們要關注的是他為什麼來。 我們還記得,還有另一個聖誕節即將到來。 主我們的神還有沒做完的事。

不論唱反調者怎麼說,耶穌還是會再來的。 不論質疑者怎麼質疑,耶穌還是會再來的。 不論懷疑論者怎麼說,基督_還是會_再來的。 正如《聖經》告訴我們的:“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啟1:7)。

親愛的弟兄姊妹,讓我們記住:每一個聖誕節來臨,都是離_最後一個_聖誕節更近一步,屆時主耶穌自己要在呼喊、天使的聲音以及神的號角聲中從天而降(帖前4:16)。 如果你認為天使向牧羊人宣布基督降生的聲音是響亮、榮耀的,那就等候他的第二次降臨吧!

對於那些不相信的人來說,基督的降臨將是可怕的。 但對那些信靠基督的人來說,主的到來是令人興奮的。 我們說:“主必要來!” Maranatha! (林前16:22)。 儘管我們不知道他何時、如何來,我們還是要禱告:“主耶穌必再來!作為你的子民,我們在等候你。 願主知道我們的忠誠, 我們要堅忍。 主耶穌必來。 ”

在這個聖誕節,我們慶祝道成肉身的奇蹟。 我們和牧羊人一起急忙趕去看馬槽裡的嬰孩,榮耀、讚美上帝。 我們與智者們一起些跪在基督嬰孩面前,敬拜他。 我們在恩典的好消息中歡欣鼓舞,而這恩典是耶穌為之而來、而死,又為之復活的。 我們生活在希望之中。 我們記得,這個聖誕節只是讓我們更接近所等待的榮耀的最後聖誕節的又一個聖誕節。 盡我們的一切,我們唱,“來吧,主耶穌必來。 ”

安東尼·卡特(Anthony Carter)

本文改編自安東尼·卡特(Anthony Carter)2017年12月24日的講道,經授權使用。

重溫以賽亞書9:6-7;路加福音2:4-7;以及彼得前書1:3-5,13。

**** 就基督的第一次降臨和我們所等待的第二次降臨,思考以賽亞的預言。 你對基督再來和永恆掌權的盼望,是如何加深你對他的降生的理解?如何豐富你的聖誕慶祝活動?

供稿人:

奎娜·阿拉貢(Quina Aragon)是一位作家和口語藝術家。 她所著兒童圖書包括《愛創造》和即將出版的《愛給予》(2021年2月)。

安東尼·卡特(Anthony Carter)是喬治亞州東點市(East Point)東點教會的主任牧師。 他的著作《逃離憐憫》和《黑人與改革宗》。

瑪琳娜·格雷夫斯(Marlena Graves)是一位作家和兼職教授, 她是《上行之路是向下的》和《美麗的災難》的作者。

翻譯:吳京寧, 江山, 季小玲

第三週: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

今日基督教(CT)的每日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2, 2020
Illustration by Jared Boggess

简体中文 | English | Español | Français | Português | 한국어 | Bahasa | Galego

跳至每日閱讀: 週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 週六

週日: 偉大與恩典

今日經文:馬太福音1:1-17

在降臨節期間,當我們試圖遇見並敬拜基督時,我們常在那顆閃亮的星辰中尋找祂,那顆星將博士引到在馬槽中降生的奇蹟。 我們在黃金、乳香和沒藥的禮物中尋找基督。 我們在眾天使向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的歌唱中尋找祂的身影。

我們卻不常想到要在耶穌的家譜中尋找祂。 在這裡面,我們看見被提及的偉大人物,比如信心之人的父亞伯拉罕,或者戰士和敬拜者的大衛王。 但彌賽亞的家譜突顯的不僅是偉大,還有恩典。 祂的血脈中不僅有領袖的名字,也列出了一些最不可能的名字——其中包括她瑪,一個有污點的女人;路得,一個摩押女子;還有喇合,一個妓女。

一份家譜不僅僅是一個名字的列表,讓人浮光掠影快速讀過。 家譜中常常充滿悖論,卻都指向一位不可能的神。 這位神早在祂的心意中,就定意叫我們的彌賽亞既出於國度和冠冕的血脈,也從罪犯和被拋棄的人中來。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不僅邀請我們思考,上帝揀選最不可能的人、地點和事件來完成祂對祂子民的計劃;它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應許和預言的記錄。 這些應許和預言來自這位信實之神的心意,祂也已經將所預言的未來實現了。 馬太的耶穌家譜不僅是一個滿是名字的總結,它更揭示了彌賽亞必“從耶西的本”發出(賽11:1)的預言已經實現,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即“地上萬國”都必因他“得福”,他的子孫要多得“如同天上的星”(創22:17-18),已然成就。

所以請仔細查看這份名單。 讓它帶領你進入聖潔的生活,當我們在基督降生和基督再來之間的時間和空間中持守忍耐時。 讓它提醒你,我們可以相信神的話,相信祂的應許,把我們這似乎無法變好的生活變好,最終也把這個似乎不會變好的世界變好。 所以,在基督的家譜中多逗留一會兒,為神所做的一切讚美祂,同時也等待——以熱切和期冀的盼望——等待那要來的一切。

瑞秋·康(Rachel Kang)

默想馬太福音1:1-17。

同時查考關於她瑪(創38)、路得(得1:1-5, 4:13-22)、喇合(書2)、大衛(撒下23:1-4)和亞伯拉罕(創22; 羅4:1-3)的故事。 耶穌的家譜是如何指向神的目的?它如何加深你對神的信靠?

週一: 堅持下去

今日經文:路加福音1:5-25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我們可以在線訂購商品並在一小時後拿到。 這讓我們常常很難等待。 然而,正如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所說:“在期待中的耐心等待是靈性生活的基礎”。

撒迦利亞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已經等了很久。 “只是沒有孩子,因為伊麗莎白不生育,兩個人又年紀老邁了”(路1:7)。 “撒迦利亞”名字的意思是主所紀念的人。 這裡有一個痛苦的諷刺,因為雖然他的名字意味著主紀念,但在這麼多年的漫長等待中,很可能覺得主已經忘記了他。

但在路加福音1:5-25,一切都變了。 天使加百列向撒迦利亞顯現說,你將有一個兒子。 這個消息太不可思議、令人震驚了,以至於撒迦利亞回答,這是不可能的。 撒迦利亞很難相信這一切會發生。 因為他不信,撒迦利亞在接下來的九個月裡得了一場“天使性”的咽喉炎,直到他的兒子出生。

撒迦利亞和伊麗莎白的故事提醒我們,對等待充滿信心的回應方式就是祈禱。 加百列告訴撒迦利亞說:“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13節)。 這句話讓我們得以知曉撒迦利亞和伊麗莎白如何回應他們長年的失望:他們堅持禱告。 即使事情沒有按他們的預期發展,他們依然禱告。 他們緊緊抓住神,即使在社會的恥辱、自身的失望和無望中。

但當然,他們的等待並不完美。 請看第20節:“到了時候,這話必然應驗;…你(卻)不信”(斜體字加強語氣)。 儘管撒迦利亞缺乏信心,神還是行了神蹟。 降臨節提醒我們,即使我們的信心不一定總是堅固,但神是信實的,祂必再來。 我們可能會懷疑、沮喪、灰心,甚至想放棄,但神依然滿有恩典,祂必再來。

撒迦利亞和伊麗莎白的故事既美麗又令人沮喪。 美麗是因為他們漫長的等待以禱告得到回應作為結局。 同樣令人沮喪是因為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禱告都會得到同樣的回應。 這就是降臨節的複雜性——人的苦難和神的恩典——我們同時承受著兩者。 無論是今生還是來生,我們都知道神會把這一切都更新。 所以讓我們和撒迦利亞和伊麗莎白一起,堅持下去。

里奇·威洛達斯(Rich Villodas)

本文改編自里奇·威洛達斯(Rich Villodas)在2019年12月8日的講道,經授權使用。

思想路加福音1:5-25。

你可能在哪些方面同情並理解撒迦利亞,甚至與他感同身受?這一反思向你如何揭示了神?如何揭示了痛苦?如何揭示了等待?

週二: 故事的一部分

今日經文: 路加福音 1:26-38

馬利亞今天非常有名,但她曾經完全不為人知。 她只是在拿撒勒的一個十幾歲農民女孩,一些學者說,拿撒勒的人口可能不到100人。 像她同齡的人一樣,馬利亞可能是文盲。 從她的地位來看,她應該會嫁給一個卑微的人——一個貧窮的勞工階層小伙子。 他們的家庭可能會經常挨餓,因為沒有足夠的錢來維持生計。

當宇宙之上帝決定選擇一個母親時,他沒有去找一個有錢有地位的年輕女子。 相反地,上帝去一個很小的鎮,找一個不識字的農家女孩。 耶穌的家譜(太1:1–17)給我們看到,要參與上帝的故事,不需要是特定的種族,也不需要是“內幕人士”。 當我們看馬利亞時,我們看到我們不需要有錢、來自大城市、受過高等教育,或在社會有重要地位。 我們可以極其平凡,也能成為這個永恆故事的一部分。

上帝究竟要求哪一個條件? 當天使加百列來到馬利亞那裡告訴她:“你要懷孕生子——就是至高者的兒子”,馬利亞打開她的心說,“是的,我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 要成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要體驗上帝把他的生命誕生在我們裡面,我們只需要說 “是”。 我們需要同意聖靈在我們內心工作。

最近,我在做一個“歡迎的祈禱”。 我這樣祈禱:聖靈,我同意你在我裡面工作,我放棄我對安全的慾望,對親情和被尊重的慾望、對權力和控制的慾望。 這就是馬利亞對上帝說“是”的精髓。 她放棄安全、親情和被尊重、權力和掌控。 這樣做的結果是,在她的餘生中名譽將會蒙上污點。 有一天,她看到她成年的兒子被嘲笑、吐口水、毆打,並被釘在一個羅馬十字架上。 這感覺就像一把刀刺透她的心 (路2:35)。 然而,她說 “是”

願我們像馬利亞一樣祈禱,“聖靈,我答應讓你在我裡面工作。” 願上帝的生命誕生在我們裡面。 願我們也在上帝宏偉和永恆的故事中扮演我們的角色。

重松健 (Ken Shigematsu)

本文改編自2019年12月25日重松健(Ken Shigematsu)的一篇 講道, 得到使用權的許可。

思考路加福音1:26-38。

對你來說,像馬利亞那樣說“是”會如何? 你同意讓聖靈在你裡面工作嗎? 請你祈禱,歡迎上帝在你的生命中工作。

週三: 面對前途崩潰時的盼望

今日經文:馬太福音 1:18-24

約瑟對生活有甚麼夢想? 我們對這位很久以前的木匠瞭解不多。 馬太告訴我們,他既公義又真誠。 我們親眼看到他富有同情心,即使他的前途崩潰了,他還是要保護馬利亞。 約瑟知道如何為了責任而犧牲,在令人不安的情況下成為馬利亞的丈夫和耶穌的父親。 後來,他離開自己的家和家人,逃到埃及,努力保護那個蹣跚學步,又不是自己的小男孩(太 2:13-15)。

我們看到一瞥有關約瑟的選擇,但我希望我們知道更多。 天使奇怪的消息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是怎樣理解這一切的? 約瑟渴望結婚和組織家庭嗎? 他深愛馬利亞嗎?還是由她父母定的婚約? 當他第一次得知她懷孕時,他是心碎? 還是生氣? 還是為和她離婚的繁瑣手續而沮喪?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約瑟對生活有甚麼夢想,但肯定不是這樣:一個懷孕的未婚妻,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又不是他自己的,一生的流言和誹謗在前頭。 誰會相信天使的故事? 你會嗎? 呢?

也許他沒有完全相信。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不能,就算我們多麼想要相信。 當時嬰兒的受孕方式和現在一樣。 也許約瑟與揮之不去的疑慮搏鬥,像另一個在聖經裡的父親那樣祈禱:“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 9:24)。

無論約瑟想從生活得到甚麼,或從婚姻和做父親中得到甚麼,我們知道他前面的道路比他想要的更艱辛。 然而,他挺身而出。 約瑟積極地將臉朝向一個長期的盼望,盼望上帝將被顯明是又真實又誠信的,盼望一個遙遠的救贖會有足夠的力量推翻現在所有的痛苦和黑暗,所有的艱辛和失望。

他們給馬利亞的兒子取名耶穌,一個普通的名字,同時相信他還有另一個名字——以馬內利,相信這個被人看為可恥的出生故事會被神聖的奇聞所挽回:“上帝與我們同在”。 約瑟把他的生命、家庭、前途和身份都押在這一個可能性上,就是上帝是信實的——這個普通的男孩,這個當初使約瑟的生命如此失望和動蕩的源頭,確實是世界的希望。

凱薩琳·麥克尼爾 (Catherine McNiel)

讀馬太福音1:18-24

以祈禱的心,運用你的想像力,踏進約瑟的故事。 他可能想到甚麼?可能感覺到甚麼? 他給我們看到些甚麼有關信實和盼望的東西?

週四: 一首憐憫與公義之歌

今日經文: 路加福音 1:39-56

在路加福音1:39-56的記載中,馬利亞離開家鄉,去她的親戚伊莉莎白那裏。 當她到達的時候,她看到伊莉莎白也懷了孕。 伊莉莎白看到她,腹中的嬰兒就歡喜跳動。 伊莉莎白說:“馬利亞,上帝的恩惠臨到你了。” 她肯定地確認上帝對馬利亞所說的話。

在這次相遇的喜樂中,馬利亞開始歌唱。 她興高采烈地歡欣起來。 她歌唱上帝的善良,然後專注於上帝的憐憫。 她說:“他憐憫敬畏他的人”(50節)。 她唱:“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 … 為要施憐憫”(54節)。

我們傾向於把憐憫局限在一些範圍裏,如為痛苦中的人提供解救。 但在《聖經》中,憐憫比這深遠得多。 是的,它講到慈悲,但也講到上帝對他子民的信實和強烈的愛。

馬利亞的歌也是一首公義與公平之歌。 她唱:“那狂傲的人 … 被他趕散了。 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 叫饑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51–53節) 當馬利亞唱這歌時,她就是在說,上帝的公義與公平就要來了

照《聖經》的講法,公義與公平是有關上帝把世界上所有的錯誤拿掉,使它變成對的。 在上帝的國度裡,一切被顛倒過來, 最小的變成最大的, 在後的變成在前的。 公義與公平是上帝把破碎的變成完整的。 在降臨節,一個渴望和期待的季節,我們等待上帝把事情變好。 這就是馬利亞歌曲中的一個關鍵主題:主啊,把一切都變成好的

馬利亞的歌提醒我們,沒有罪會深到上帝的憐憫不能到達。 基督降臨節的好消息是,上帝來了,上帝以耶穌的身分來臨——他提供的憐憫比我們罪更深。 馬利亞的歌也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的錯誤沒有大到上帝的公義與公平不能有一天把它變好。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唱:因為上帝的憐憫,因為上帝的公義與公平。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等待耶穌再來:因為當他再來的時候,他會把一切都更新。

里奇·維洛達斯 (Rich Villodas)

本文改編自2019年12月5日里奇·維洛達斯的一篇 講道。 得到使用權的許可。

默想路加福音1:39-56

馬利亞的歌強調上帝的憐憫和公義。這如何影響你今天的個人生活? 對我們這個傷痛的世界,它如何提供希望?

週五:光明和君王

今日經文: 以賽亞書 9:2-7,40:1-5; 路加福音 1:57-80,3:1-6

撒迦利亞和伊莉莎白給他們的孩子取名約翰,意思是“上帝是恩慈的,他賜恩惠給我們。” 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預言有關他的兒子:“你要行在主的面前,預備他的道路,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到救恩。因我們上帝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陰裡的人”(路 1:76-79)。

當我們快速地轉到施洗約翰的成年生活,我們就看到他就是這樣做。 路加是這樣記述的:

他就來到約旦河一帶,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 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的話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 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為平坦。 凡有血氣的,都要見神的救恩。’”(路3:3–6)

在當時的世界,以賽亞所講的重塑山谷、丘陵和道路,使道路變成平坦的這些想法,是與君王的到來有關。 是的,約翰的事工就是專注於這一件事:宣布君王的到來。

撒迦利亞對他的新生兒的預言包括另一段出自以賽亞書的記載:“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陰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 9:2)。 聽到撒迦利亞這預言的人,已經確切地知道以賽亞這段經文所講的是關於一個應許:將來有一位君王來臨。 這熟悉的經文的另一部分,宣稱:“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 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賽9:6–7)。

這為我們帶來何等大的盼望。 儘管我們可能喜歡相信,我們可以藉著自己的努力,帶進我們渴望的和平與喜樂,施洗約翰的故事和撒迦利亞與以賽亞的話,強調地宣佈,在這君王到來之前,人類渴望的和平與喜樂不會實現。 施洗約翰為了宣告這個真理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幫助人們看到光明即將打破黑暗。

傑伊·金 (Jay Y. Kim)

本文改編自 2018年12月9日傑伊·金(Jay Y. Kim)的 講道, 得到使用權的許可。

把路加福音1:57-80,以賽亞書9:2-7,40:1-5,和路加福音3:1-6 放在一起看

: 撒迦利亞的預言的哪些部分對你比較突出? 這些經文如何傳達基督降臨節的盼望?

週六: 我們可以觸摸的神

今日經文:路加福音2:1-7

據說,遠古世界的神靈生活在時空之外,與我們凡人的存在不同的空間上,遙不可及。 在地上,因為希望能瞥見神性,古人設立了神聖之處,比如神樹或神山,神廟或神城。 他們相信這些處所同時存在於兩個空間,就像通往天堂的窗口。 人們在神聖的日子裡前往這些聖地,相信神性和世俗可能在某一虔誠的時刻幾乎重疊在一起。

路加不厭其煩地強調,這個故事,這個神,這個神性和人性的交融是完全不同的造物主來到了這裡,來到了我們這個充滿泥濘、塵埃、物質、情感,既美麗又可怕的世界。 就像一個接生婆小心翼翼地記下出生的時間和地點一樣,路加闡明,神降生在特定地方(小城伯利恆)、特定的家族(大衛家),打斷了一個特定的事件(羅馬的人口普查)。 在歷史中,耶穌在此時、此地由一個特定的婦女生下。 我們可能不大在意這些局部細節,但對外邦人讀者來說,路加的說法會令人震驚。

在這個夜晚,神並不像以前的神一樣,駕著雲彩或暴風雨而來,其不可撼動的力量只能透過神鏡勉強窺見。 不,神落入母親的懷抱,以與我們所有人一樣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上。 幾個月來,她腹中懷著他。 有好幾個小時,在痛苦、血和掙扎的生產過程中,她使勁將嬰兒推出,直到神來到地上,誕生在我們中間,一個脆弱的、皺巴巴的、濕漉漉的嬰兒。 經歷了磨難,現在已經筋疲力盡,睡著了,但很快就會醒來,嚎啕大哭、飢腸轆轆。

這就是《路加福音》所傳達的不可思議的信息:真神以一種我們可以用眼看到、用手摸到的方式,實實在在、可以感知地靠近我們。 在我們能記住的那一年,神來到了一個我們能走到的村莊。 神性在母親的子宮裡採納了肉體的形式,像其他的出生一樣,打擾了一段婚姻、一個夜晚和一個村莊。 我們不再是在神聖的地方、屬靈的領域裡與神相遇,而是在這裡,在地上、在塵土中,在我們的家庭中,以血肉的形式。

即使對這麼多世紀以後的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想法。 神聖與世俗之間不再有隔閡。 我們凌亂的日常生活,正是神的所在、神做工的地方。 這是一個我們可以觸摸的神。

凱瑟琳·麥克尼爾(Catherine McNiel)

思考路加福音2:1-7

,考慮路加對這一事件在空間和時間上定位的細節。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意義?它向你強調了神的什麼, 關於降臨節的哪些方面?

撰稿人:

瑞秋·康(Rachel Kang)是一位著有散文、詩歌及其他作品的作家,也是網上創意社區Indelible Ink Writers的創始人。

傑伊·金(Jay Y. Kim)西門教會(WestGate Church)的主任教導牧師,葡萄佳期信心教會(Vintage Faith Church)的常駐教師,也是《模擬教會》的作者。 他和家人住在矽谷。

凱瑟琳·麥克尼爾(Catherine McNiel)是一位作家和演講者。 她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長日小事》的作者。

重松健(Ken Shigematsu)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第十教會(Tenth Church)的主任牧師,也是《關於神在我的一切中》(of God in My Everything)和《靈魂生存指南》(Survival Guide for the Soul)的作者。

里奇·維洛達斯(Rich Villodas)是紐約皇后區一間多種族教會“新生命團契”(New Life Fellowship)的主任牧師。 他是《深受影響的人生》(The Deeply Formed Life)的作者。

翻譯:吳京寧, 許珏, 勵元達

简体中文 | English | Español | Français | Português | 한국어 | Bahasa | Galego

第二週:神的同在和祂的應許

今日基督教(CT)的每日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5, 2020
Illustration by Jared Boggess

跳至每日閱讀: 週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 週六

週日: 神所看到的

今日經文:出埃及記1:1-3:10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激發了無數代人的想像力。 它的核心是一個關於希望的故事。 以色列人一開始看不到這一點。 他們作為被鄙視的少數族群,受到野心勃勃、貪婪的法老的奴役,以實現法老低成本、高利潤的目的。 儘管要依賴他們的勞動,但法老還是把以色列人——尤其是男人——視為潛在的威脅。 不僅把他們累得筋疲力盡,他還要殺掉他們的兒子。

《出埃及記》的作者首先關注的是故事中的女性:接生婆、母親、她的女兒、僕人,以及法老的女兒。 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行動,以抵制法老的殘暴政策。 通過共同努力,他們拯救了幼小的摩西。 他們滿懷希望地行動,拒絕向那強迫他們的政權屈服。 作者在描述他們的大膽行動時所使用的詞彙,以後也用於描述神對以色列民族的拯救。

考慮一下這些例子:摩西的母親_“見到他俊美”_ (出2:3——譯者註),這一描述提醒我們,神重視每一個按照祂的形象受造的人。 她把他放在蘆葦叢中的方舟(或作“蒲草箱”)裡,這裡的方舟使我們想起神拯救挪亞一家免於滅亡在洪水中。 對摩西的營救,預示著以色列人將來要渡過蘆葦海(或作“紅”海)逃生,法老的女兒看到方舟,看到嬰兒在哭,就憐憫他。 突然間,這個本已註定要死的孩子有了盼望。 然後我們看道,神看到他的子民受苦,聽到他們的哀求,就看顧他們。 當神委派摩西領百姓出埃及時,是神的看顧使他開始行動。

基督徒的盼望植根於神的看見,沒有什麼能逃過祂的注意力。 降臨節的核心在於明白這一點,即神看到這世界出了錯,祂會做一些事情來糾正它。 當我們受苦時,儘管祂有時可能顯得很遙遠,但是祂始終如一地信守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17)。 也是因為這個約,神差遣耶穌來到世上。

出埃及的故事邀請我們參與神大膽的救贖工作。 故事中的婦女並沒有聽到上天的號角來促使她們行動。 她們只是在生活中認定神能看到一切,並照此而行。 她們知道該什麼是該做的事情,並且他們去做了。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

讀《出埃及記》1:1-3:10。

(也可選讀3:11-4:17和13:17-14:31。)第一、二章中的婦女是如何體現盼望的?如何通過《出埃及記》豐富我們對降臨節的理解?

週一: 暴風雨中的平安

今日經文:詩篇46篇和112篇

詩篇46篇信心十足地宣稱:“地雖改變,山雖動搖到海心,我們也不害怕”(第2節)。 我們的世界,就像詩人的世界一樣,正在崩潰之中:流行病、經濟衰退、種族不公正、山火、颶風、洪水,還有緊張的選舉季。 我們的大地正在崩潰,山巒正在墬入大海中。

這首詩卻要人静下來的呼喚,這讓我很有感觸:“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第10節)。 這種静止不是煩惱解決後的副產品。 詩人仍然被國家的動亂和自然災害所圍困。 即使在動亂中,神也命令要安静。 這使人想起耶稣在暴風雨中安然睡在船上(可8:23-27)。 祂的信心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祂能在波濤洶湧中安睡。 這種超自然的平安,是我們任何一位認識神的人也都可以得到的。

在第10節中,神給我們可以静下心的理由:“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神知道這個故事是如何展開的。 祂终究會得勝。 這種確知塑造我們如何應對人生的挑戰。 這位神—祂是必得勝的神—與我們同在(第7、11節)。 祂是我們在暴風雨中的避難所。

雖處在麻煩的最核心,我們仍會有盼望——不慌亂也不害怕——不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乃是因為那位鑒察萬事、遍觀天下的神與我們同在。

這就是降臨節的希望。 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人類歷史中的一個混亂時段。 他誕生在一個充滿傷痛的世界裡,羅馬人施行不公平的税徵,並掌控以色列人的崇拜活動。 而當耶稣為我們最終的救贖再來時,祂將再次進入這仍然被麻煩所困擾的世界。

正如詩篇112篇所說: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 … 他們必不怕凶惡的信息;他們的心堅定,倚靠耶和華” (第4、7節)。 堅定的心知道故事的結局,所以他可以信心十足地度過風暴。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

默想詩篇46篇和112篇

你在這些詩篇中如何能看到在艱難時期的平安和希望? 在這些詩篇中,神要你注意什麼?

週二: 一個驚人的轉變

今日經文: 以賽亞書 2:1-5

以賽亞書第2章描述了一個異象,即主的殿在其山上,那的確是聖殿所在之處。 但在異象中,這座山已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山,因此成為世界的旅游景點,“萬國”都匯流到這裡。 人們之所以來,是想求教於主。 主將教導萬民,祂也在那裡審判各民族,解決他們的之間的糾紛。

這是一幅很奇特的景象,有很多原因。 實際的一個是,主的殿座落之處的錫安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它不過是夾雜在眾高山之間一座不足為奇的小山(就是橄欖山都比它高)。 但我想這異象說的不是山外表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以賽亞之前一直在描述耶路撒冷是一個有如妓女般的城市——一個不忠實、没有真理、没有正當的政府、忽視弱勢群體的地方(1:21-23)。 就在這個評價之後,他又宣示神會潔淨這座城市的應許,並再次被稱為 “忠信之邑”、“公義之城 ”(26節)。 就在這時,以賽亞述說這個令人驚訝的第二次轉變的異象(2:1-5)。 既然有了前一個轉變,也許這個世界被吸引到耶路撒冷的異象也可以實現。

上周我参加了一個禱告會,與會的一位同事說,我們正身處於四重危機中:健保危機、種族危機、政府危機和經濟危機。 在這種境況中,世人並未轉向屬於耶稣的人,覺得我們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危機;以賽亞的異象所描繪的人們被吸引到耶路撒冷的那種情況,似乎並未發生,世人並没有轉向神的子民。 但那仍然是神的應許。

當耶稣再來時,祂是為兌現神所有的應許而來(林後1:20)。 神没有立即實現祂所有的應許,但祂保證這些應許終會得到實現。 願我們對這個異象和應許所作回應,能像以賽亞敦促他的同胞一樣。“來吧!… 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

約翰·戈爾丁蓋 (John Goldingay)

默想以賽亞書2:1-5

這個異象最觸動你的是什麼? 它表達了什麼樣深刻的渴望和最终的盼望? 思考它與基督復臨節的關聯—基督第一次降臨和眾人期待的祂的再來。

週三: 關於修路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 40:1-11

在過去二三十年中,以色列國家公路管理局在全國建立了令人稱許的公路網。 目前的一個項目是一條包括隧道和橋樑的城市大動脈,當特拉維夫高速公路到達耶路撒冷城市邊緣時,將人們直接帶入耶路撒冷市中心。 麻煩的是,施工會觸動一些1900年前的羅馬墳墓,這已經引發了抗議。 但是人們想快速到達耶路撒冷,他們感到需要一條能越過障礙的高速公路,這有點像以賽亞40章中神所交託的那項任務: “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第3節) 。

在主前587年,神基本上離開了耶路撒冷。 祂之所以離開,是因為祂的子民不忠。 正如以西結書第10章所言,祂的榮耀離開了。 當神離開了,尼布甲尼撒就可以自由進入了。 尼布甲尼撒開始徹底地摧毀這座城,讓它基本上不宜居住,以至於他不得不把省會設在別處,即米斯巴(Mizpah)。

有半個世紀什麼都沒發生。 然後,在以賽亞書40章中,神告訴祂的一個助手委託超自然的承包商,鋪設一條兼備公路橋和地下通道的高速公路,以便祂回到那城,將祂流散各地的子民一起帶回。 神確實回來了。 一些被放逐的人也回來了,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讓這個城市再次適宜居住。 《以斯拉記》講到他們如何重建聖殿,神回來住在那裡,與他們再次相見。

總的來說,在下面的500年裡,神和祂的子民之間的關係要比過去好,儘管在大部分時間里他們仍然受一系列不同帝國的轄制。 他們仍然渴望獨立。

在主後30年,施洗約翰來了,拿起《以賽亞書》40章,宣告人們需要轉向神、清除罪惡。 神再一次說, 修直我的路,我將再來,我將決定你的命運 (參太3:3)。 這一次,這條路是道德和宗教之路,約翰受命修建這條路。

實際上,在每個基督降臨節期,神都像在《以賽亞書》40章那樣,再次對我們說, 修直我的路。 你想見耶穌嗎? 他將再來。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

回想以賽亞書40:1-11。

首先,考慮其本來的背景:放逐中的神的子民,遠離耶路撒冷。 然後,考慮施洗約翰的角色和基督的降臨(太3),重讀上述經文。 在你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讀這段話後,什麼會引起你的注意?

週四: 大膽、危險的禱告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64:1-9

“願袮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 這是以賽亞書64章的禱告。 《以賽亞書》的章節順序表明,這個祈禱發生在波斯人終結了巴比倫對中東的掌控之後。 當時的麻煩在於,猶大國發現,這一霸權更替並未導致它的境遇改善。 先知告訴猶大,上帝會降伏所有那些超級大國,但那個時刻似乎永遠不會到來。 波斯從巴比倫接過霸權凸顯了這一點。 一切都變了,但一切也都保持不變。 主啊,願袮裂天而降,整頓這世界!

但是在下一章,就是以賽亞書65章,神發怒了,基本上在說, 你好厚顏無恥! 對以賽亞書64章中猶大人所表現的膽大冒犯,神似乎以憤怒作答。

當耶穌降臨的時候,神 確實 把天撕裂了,來清理世界。 福音書沒有把這樣的詞彙用於道成肉身方面,不過確實把它們用於描述耶穌受浸時的聖靈降臨(可1:10)、耶穌的變形(可9:7)以及他即將被處決時的禱告(約12:28-29)。

幾十年後,一些相信耶穌的人在問一個類似當年猶大人問的問題:為什麼一切都保持不變? (彼後3:4)。 實際上,他們也在禱告, 我們願袮裂天而降! 彼得也以一種對抗性的方式回應他們。 他提醒受信人,世界以前曾被大水震撼,以後它將再次被震撼,但這次是被烈火(5-7節)。

猶大人和早期的基督徒在本質上都是大帝國控制下的小人物。 但我們大多數人不是。 在許多方面,我們 就是 帝國 。 當我們像以賽亞書64章那樣禱告,“我們願袮裂天而降,來清理帝國強權,來處理不公正”,神的反應可能是可怕的。 我們會發現,神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正做些清理。 當我們祈禱 “主啊,願你來!”時, 我們在邀請神來質對 我們 ,定 我們有罪。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

閱讀以賽亞書64:1-9

(也可選讀 65:1-12。)什麼時候你感受到了64:1 表達的那種渴望? 神質對罪的語境如何增加你對64:1-9的理解? 你想如何回應神?

週五: 光與生命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9:2;約翰福音1:4-5,9

我們有些人是在城市里長大的,所以我們實際並不知道什麼是黑暗。 在城市裡,不論什麼地方,總會亮著一盞燈,你可以接著這盞燈看到周圍。 但我們中的一些人則是在鄉村長大的,遠離城市的燈火,在那裡的黑暗確實是黑暗。 在那裡,會黑暗到把手放在臉前都看不到。

這就是《以賽亞書》9:2中的形象,罪的黑暗是如此的深沉和徹底,它使人喪失能力、無法動彈。 你不能有把握地走在裡面, 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 你迷路了。 這裡的黑暗象徵著罪帶來的盲目和死亡。

但神用聖誕節解決了這個罪和死亡的問題。 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看見了大光明”。 他們並沒有開燈,而是光已經照到他們身上。 神帶著新的希望、新的眼光和新的義的生命,衝破了罪的黑暗。

幾乎每一部福音書在描述耶穌如何來到世界上時,都會回到《以賽亞書》中的這個預言,對此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 例如,當約翰告訴我們耶穌的誕生,即道成肉身時,他就是用的這個光的象徵。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約1:4-5,9)。

耶穌就是那真光。 在這一季,神差遣這光進入世界,將救恩賜給所有願意相信他的人。 聖誕節不是關於樹上的彩燈,也不是關於裝飾房子的燈。 這些最多只是一個勉強的象徵,象徵著給世界帶來生命的更強大的光。

在耶穌誕生前700年,以賽亞就看到了。 兩千年前,使徒們注目主耶穌基督臉上的那光。 而今天,他在福音的信息中給了我們這光。 每一個在黑暗中的人,都必須悔罪,相信這光,才能進入神的國度。 主就是這樣改變我們。 這就是帶來生命的光的信息。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

本文改編自2017年12月17日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的講道,經授權使用。

默想以賽亞書9:2和約翰福音1:4-5,9。

禱告反省這些經文中的

黑暗、光明和生命

。 以賽亞的預言如何幫助你理解基督帶來的真正希望?

週六: 賜下人子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7:14;9:6-7

以賽亞書9:6-7是耶穌榮耀的、預言性的傳記。 以賽亞所描述的兒子就是“奇妙的策士”。 奇妙與《舊約》中常用來形容神蹟的,即神在世上所行的“奇事”,是同一個詞。 而策士則讓人想到了神的智慧。 這就是耶穌,我們奇妙、神奇的策士,他對我們說話,引導我們走在公義的道路上。

這個兒子就是“大能的神”。 這就是《以賽亞書》7章14節所說的獨一無二的孩子,將由處女所生,並命名為“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大能而強壯,在神的身上沒有軟弱。 即使是作為在馬槽裡的嬰兒,耶穌也在用他的大能言語撐起宇宙。

這個兒子就是“永生的父”。 這並不意味著他和父神一樣,父和子是三位一體的不同人位格。 更確切地翻譯,是說他是時代的父親,超越了時間;在對子民的態度上,他永遠是父親一樣。 詩篇103:13這樣說:”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在福音書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耶穌看到人,表現出同情心。 他是一個救世主,有著爸爸對孩子的溫柔。

而這個兒子就是“和平的君”。 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寫道:“作為和平的君,他使我們與神和好。 他是心靈和良心中的賜和平者;當他的國度完全建立時,人們將不再學習爭戰。 ”

耶穌是一個奇蹟。 他的謀略從來沒有失敗過, 他是萬能的神, 他有一顆父親的心, 他給所有相信他的人帶來君王的平安。 他不僅僅是一個嬰兒, 他是神來到世界上。 不要錯過最重要的一句話:他是賜給我們的

如果我們願意接受他,他就是我們的。 在他所有的智慧、所有的能力和他所有的父愛中,這同一個耶穌來到了信靠他的人的心裡。 這就是世人所等待的人子。 他來到世上,把自己交給我們。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

本文改編自2017年12月17日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的講道,經授權使用。

默想以賽亞書7:14和9:6-7。

哪些短語或觀點讓你印象最深刻?你覺得它們給以賽亞原來的聽眾帶來了什麼希望?它們今天如何給你帶來希望?

撰稿人: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是華盛頓特區安娜考斯提亞河(Anacostia River)教會的牧師。 他著有多本著作,包括《在<路加福音>中高舉耶穌》。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是富勒神學院的《舊約》資深教授。 《初約》(The First Testament)是他翻譯的整全本《舊約》。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是草原學院(Prairie College)的《舊約》教授,也是《奉神的名:為什麼西奈仍然重要》的作者。

翻譯:吳京寧, 江山

基督降臨:活潑的盼望

今日基督教(CT)的每日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8, 2020
Jared Boggess

在困難的時候擁有盼望意味著什麼? 盼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它不只是不斷地樂觀或有一個 “懷有希望” 的心態。 聖經給我們一種更加健全的盼望。 基督徒的盼望是有力量、耐力和目的,而上帝是它的泉源。

上帝,“照自己的大憐悯…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前1:3)。 正是我們那“使人有盼望的神”使我們能夠“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 這種現實不僅是在好的時候才呈現。其實,在黑暗和困難的時候,盼望才真正顯示出它的本質。

正如傑伊·金(Jay Y. Kim)在《盼望:一個期待的飛躍》中所寫,

“這就是基督徒的希望。 它並不是不理會恐懼、焦慮和懷疑,而是面對他們。 它維持平穩,在混亂中依偎著平安。 經過生命中許多危險的風暴…基督徒的盼望是基於一些比自己更偉大, 已經發生了的事情 與一些更偉大 將要發生的事情。”

在2020年的基督降臨節,CT將以盼望為主題,探索這穿梭在整個《聖經》故事裡的教導。 在這些每日靈修的反思中,我們默想《舊約》中神的子民所持有的盼望,他們在困難和艱辛中完全依賴神。 我們看先知的預言和所應許的盼望,指向基督第一次降臨:就是彌賽亞的來臨。 我們反思那賜人有盼望的神,裂天而降的神跡,當“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成為一個嬰兒,包著布,臥在馬槽裡(約1:14;路2:12)。 我們默想對基督再來的盼望——我們等待的第二次降臨——這給了我們每日生命的耐力、信心和喜樂,無論我們面對什麼困難。

這是我們“活潑的盼望”,或者如 “當代聖經”(New Living Translation)譯本 所譯成的,我們“巨大的期望”。 我們充滿把握的期待鼓舞著這盼望,就是那生下來的嬰孩 將會 有一天在榮耀裡再來,伸張公義,他的國將沒有窮盡。

凱莉·特魯希略(Kelli B. Trujillo), 編輯

翻譯:勵元達

責任編輯:吳京寧

第一周:他將在榮耀中再來

今日基督教(CT)的每日靈修。

Illustration by Jared Bogges

Illustration by Jared Bogges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8, 2020

[Read in Simplified Chinese]

跳至每日閱讀: 週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 週六

週日: 兩者之間

今日經文:啟示錄1:4-9;19:11-16;21:1-5,22-27;22:1-5

《啟示錄》的開篇幾乎立刻就讓我們抬起眼目,注視一種完全超越我們世間環境的榮耀。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1:8)。 “愛我們, …使我們脫離罪惡”的救主_將會再來_;“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1:5,7-8)。 約翰接著描述了關於基督本人的奇妙異象——這種經歷是如此令人敬畏,以至於約翰“仆倒在他腳前,像死了一樣”(17節)。

但就在這兩段榮耀的經文中間,有一句話我們可能很容易忽略:約翰對自己的生活及其書信收信人生活的簡單描述。 約翰寫道,他是“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裡一同有分” (9節)。 約翰在放逐中寫下了《啟示錄》,它在一個面臨壓力、迫害,正在受苦的教會中流傳,而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這種迫害只會越來越嚴重。 《啟示錄》最初的收件人生活在相互重疊的兩個現實中:他們對基督的主權統治和榮耀在來的確信,以及他們在地上的、日常的等待、受苦的經歷。

大約兩千年後,我們仍然生活在這些重疊的現實中。 在這裡,在基督第一次降臨和他的榮耀再來之間,我們的生活可能也會感覺像是一種在等待、受苦中的國度與信心的混合。

難怪約翰關於受苦、需要耐心忍耐的真誠話語交織在他對榮耀的異象之中,因為正是這種對未來的異象,使這種忍耐得以實現,並對這種忍耐予以鼓勵。 想想《啟示錄》大結局所描繪的現實:得勝的基督騎在白馬上,打敗了邪惡;沒有憂傷和死亡的“新天新地”,“神的帳幕在人間”(21:1,3) ;在聖城中,萬民聚集在神榮耀的光中。 看見了這個終極的、永恆的現實,任何暫時的境遇——無論多麼可怕——都會變得不重要了。

關於耐心忍耐的想法在啟示錄1至3章中重複了多次,常常與戰勝和征服的語言相配合。 忍耐不僅僅是關於耐心,還包括頑強、勇敢、堅強。 這也是神賜予我們的,因為我們活在這兩者中間。 正如一首經典的讚美詩所說,在基督裡,我們找到了“今天的力量和明天的光明希望”。

凱莉·特魯希略(Kelli B. Trujillo)

默想啟示錄1:4-9;19:11-16;21:1-5,22-27;22:1-5。

對未來的這一默想會如何影響你對當前環境的看法?禱告,請神加增你的忍耐力,使你對未來充滿希望。

週一: 預言盼望

今日經文:撒迦利亞書9:9-17;羅馬書5:3-5,8:18-30

“盼望在黑暗中開始…” 我永遠不會忘記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的《鳥兒們》(Bird by Bird)中的這句話。 這種充滿盼望的語言最近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個主題——不是抽象意義上的,而是作為一種活生生的活動、一種掙扎、一種承諾、一種自律。

神學家於爾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將盼望的語言植根於耶穌的複活和抗議的實踐中。 有時候,盼望似乎是唯一足以對抗絕望的語言。 或者用拉莫特的話說,這是一種”革命性的耐心”。

不管是什麼樣的盼望,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期待的東西在吶喊。 有時聽起來像耳語,但它確實就在那裡。 然而,儘管盼望來自靈魂深處,但它卻往往是從陰影中走出來的。 盼望始於混沌。

有些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從耶穌受難時那片覆蓋在地球表面的陰雲下面逃脫出來。 我們這個世界的破碎和沈重,讓人覺得與黑暗是如此相像,以至於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在重述奧斯維辛集中營和大屠殺的恐怖時,只能稱之為《夜》。 我們要說出痛苦的真相,還有盼望的痛苦。

前段時間,我和奶奶坐在一起,讓她給我講講她的生活。 起初她並不想。 可想而知,八十多年來,她的靈魂承受了多深的傷痕。 她的經歷很艱難。 很難描述,對於像她這樣黑人女性,生活在南方意味著什麼。 有一個詞似乎能恰到好處地描述在這殘酷世界中生存的膽識:。 她說,“神還沒有讓我失望過”。

激進、改變生命、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愛,畢竟就是耶穌的方式。 他來傳講天國的好消息,醫治各樣的病痛。 預言盼望是一種危險的愛。

馬丁·路德·金說過:“權力的最佳狀態是以愛實施正義的要求,而正義的最佳狀態是以愛糾正一切與愛相悖的東西。 ” 這就是以愛、力量和正義的先知的身份立於世間的意義,或者用《撒迦利亞書》中的聖經語言來說,就是成為“被囚而有指望的人”(9:12 )。 就像有人曾經說過的:“我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但我知道誰掌管明天”。 雖然明天將要來臨,但我今天要預言盼望。

但丁·斯圖爾特(Dante Stewart)

本文改編自2019年10月21日發表在ChristianityToday.com的一篇較長的文章《為什麼我們還在預言希望》

閱讀撒迦利亞書9:9-17,羅馬書5:3-5,8:18-30。

反思“黑暗中”的盼望是什麼樣子。 苦難是如何產生盼望和愛的?基督的第一次降臨和未來的再來如何使你今天能夠預言盼望?

週二: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今日經文:約翰福音 1:1-5, 14; 啟示錄 22:12-13, 20

約翰在他的福音書裡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14)。 我們有一位來到我們中間的上帝。 他來使無形的變成可觸摸的,使看不見的變成看得見的。 他來使他自己可以被認識。 但我們的盼望不只是他來了;他也 正要來

他正在回來的路上。 這個承諾使我們能夠理解我們今天在地球上所經歷的痛苦和挫折。 當他回來時,他會為義人申冤。 當他回來時,他會維護你的榮譽,就是從前別人嘲笑你相信一位看不見的上帝。 當他回來時,所有試圖使自己成為強權和統治者的人,將會被屈服於地。我們將看到,一直以來,只有一位萬主之主,萬王之王。 突然之間,我們的信仰變成眼見。 我們所交談過和談論過的那一位,我們會看見。

在啟示錄22章裡,耶穌說:“看哪,我必快來! 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12–13節)。 約翰記錄到,“證明這事的說:‘是的,我必快來’”(20節)。 約翰在結束這信之前好像沒有什麼其他可說的,除了:“阿們!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20節)。

當我們展望未來時,事情的進展可能不會符合我們對我們國家的期望。 可能經濟不會按著我們的理想改善。 可能有更多的兒童在街上受到槍傷、受到性與毒品的販賣所傷害。 可能婚姻會面臨掙扎,可能會患上疾病,可能會為我們的孫兒孫女擔心。 在這一切當中,有這個盼望:縱然如此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無論我們面對什麼,我們知道他會回來。 有一天,天空要裂開,天使要吹號筒,全世界都會一起看到。 當我們的主從天堂的陽臺上走下來說: 現在就是我來救贖我的教會的時候 。所有的被造物都會回應說:阿們!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查理.戴茨(Charlie Dates)

本文改編自查理·戴茨(Charlie Dates)在2019年12月22日的一篇 講道 , 得到使用權的許可。

默想約翰福音 1:1-5,14

啟示錄 22:12-13,20

,思考基督降臨節的雙重意義:耶穌的降生和耶穌的再來。 對你來說,“縱然如此,主耶穌啊,我願你來”,意味著什麼?

週三: 基督降臨與末世啟示

今日經文: 馬可福音 13:24-37; 路加福音 21:25-28

在基督降臨節期間,我們聽到一些《聖經》的經文,帶有幽暗、災難性和啟示性的語言。 《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各有一整章講述世界末日的啟示。 在馬可福音13章中,耶穌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8節)。 這段經文變得越來越幽暗。 “在那些日子,那災難以後,日頭要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墬落,天勢都要震動”(24–25節).

為什麼耶穌談論死亡和毀滅, 而不談論羊、牧羊人和天使天軍?

在聖經裡,世界末日啟示性的寫作很多是在災難中寫的。 以色列人是一個被上帝眷顧的民族;上帝應許他們會有一個安全和繁榮的未來。 但後來他們被征服,被擄到巴比倫帝國。 從人的觀點,他們沒有希望。 當以色列人發現自己處於危機中時,這是一個“神學上的緊急狀況”。 就是從這緊急狀況中,一種新的末世啟示性的思維方式成形了。 它開始於以賽亞書的後半部分(40-55章)——是在被擄到巴比倫期間寫的,當時一切都似乎絕望——並從那裡開花結果。 到耶穌時代,末世啟示性文學無處不在。

末世神學首先是有盼望的神學,這盼望與樂觀思維是兩極對立的。 當樂觀思維在黑暗中被吞沒時,它就失敗了。 反過來,盼望超越了人類歷史之外。 它是在道成肉身的上帝裡找到的。

在《路加福音》裡,耶穌以末世啟示性的口吻講到“日、月、星辰要顯出異兆”和“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他結束時說,人類“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21:25–27)。 他正在談論他的第二次再來。 他告訴我們,我們最大的盼望不是來自任何人類的發展,而是來自他自己。 他所擁有的主權,不在乎人類歷史的發展。 儘管有明顯的幽暗,上帝在基督裡正在按照他神性的目的塑造我們的歷史。

基督降臨節告訴我們要正視幽暗,並承認它是幽暗。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局。 耶穌說:“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

弗萊明·魯特利奇 (Fleming Rutledge)

本文是改編自一篇題為“末世的啟示對基督降臨節的必要性”的較長的文章,於2018年12月18日發表在ChristianityToday.com。

閱讀馬可福音 13:24-37 和 路加福音 21:25-28

你傾向於耶穌教導的哪些部分? 哪些比較難了解? 這些有關上帝的主權超越歷史的描述,如何加深你的盼望?

週四: 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今日經文: 彼得後書3:8-15

是什麼在耽延呢?為什麼耶穌還沒有履行祂要回來的應許呢? 彼得第二封信的收信人可能一直在問這樣的問题——同樣的問題仍迴盪在我們這個世代。 彼得用一種奇特的保證回答他們:首先,神的時機彰顯祂的耐心和拯救的爱(3:8-9);其次,主的日子會是很可怕的,將包括烈火造成的毁滅。

彼得對世界末日這樣的描述(類似於耶稣在馬可福音13章和路加福音21章說的話)當然值得我們思考。 “被烈火銷化”和“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是什麼意思? 我們該為此感到恐懼嗎?

《彼得後書》前面的經文為理解第三章所用的毁滅言語提供了一些說明。 在2:5中,彼得用挪亞時代的例子作為比較。在挪亞時代,神用洪水毁滅了大地。 那次的審判並不意味着神徹底冲走了所有的受造物;同樣的,最後烈火的審判有可能也不意味着神要焚毀大地,為新天地的到來作準備。 正如彼得在《使徒行傳》中所描述的,基督必須留在天上 “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着眾先知的口所說的”(3:21)。 新的世界將會是神偉大的復原和重建我們現今的世界。

交織在這討論中,彼得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题,那比我們臆測神的時間或基督再來會是什麼情況更值得關注。 鑒於主的日子即將到來,彼得問道:"你們為人該當怎樣?"(彼後3:11)。彼得敦促信徒以過聖潔的生活和殷切的盼望作為回應,“盼望”新天新地(11–14節)。 我們看到彼得在第一封書信中也强調這些信徒的特性,他敦促信徒的生活要有喜樂的確信和儆醒,並專心盼望基督的再來(彼前1:3-5,13)。

我們是有盼望的人,就如人已經知道一本充滿曲折、變化和出人意外的小說的收場一樣。 我們知道這故事如何結尾;我們對那等待着我們的奇妙結局的認知將會影響我們如何過現今的日子。 我們可能不明白何時或如何發生,但我們可以確信,那結局包括審判和平反神的子民。 為什麼這最後審判的消息是激勵而不是恐懼的理由? 因為神將會把這世界中最好的轉變成遠比我們能想像的更美好。 審判、平反和改變即將來臨。 真正的應許之地在等待着。

文森特·巴科特(Vincent Bacote)

默想

彼得後書3:8-15

(可以參考彼得前書1:3-5,13)。 這段經文對你提出了什麼問題? 你對它有什麼感動? 你對即將到來的“主的日子”的盼望如何影響你每日的門徒生活?

週五: 等待喜宴的開始

今日經文: 帖撒羅尼迦前書 4:13-5:11

身為教授,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播放所謂 "末世論劇情 "的電影。 許多這些影片都著重在“被提”(Rapture)這主題,這對帖撒羅尼迦前書4:17作解釋,其中 “被提”被理解為在大災難開始之前,耶穌會再來並帶着祂的教會一起上天堂。 這些影片的目的是讓人們意識到耶稣可能隨時都會再來。

人們對被提和其他關於末世議題的觀點有很大的不同,當我們讀《帖撒羅尼迦前書》第4和第5章時,我們很容易發現自己只關注那部分的經文。 但是,這裡還有許多關於基督再來的重要觀點也值得我們注意,包括保羅似乎更强調的是:如何鼓勵現在還活着的基督徒,讓他們知道已過世的信徒會如何。 當耶稣再來的時候,他們會不會被“遺棄”而錯過被提呢?

保羅鼓勵帖撒羅尼迦人(和我们),不需要擔心神會忘記那些去世的人。 基督的復活就是一種保證,死亡不會阻礙我們進入那隨着基督降臨而來的新世界。 無論我們是生還是死,與基督的關係才是當主的日子到來時我們是否在賓客名單上所需要的條件。

當基督再來時,那將會是一個盛大的場面,還有號角齊鳴。 那將包括“神的號吹響”(4:16)——帖撒羅尼迦人知道這代表君王得勝凱旋的意思。 不同於其他任何號角的呼喚,這號角使死人在基督裡復活,他們將與活人一起歡迎基督。

我們在保羅寫給哥林多人的第一封信中也看到類似的事,他在信中安慰信徒對死亡的憂慮,即基督要毀滅的 “末了的仇敵”(15:26)。 保羅向哥林多人保證,“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15:52)。 死的 “毒鈎”將因基督的最终完全的勝利而變得毫無能力。

當我們等待那一天的到來,我們被呼召要做好準備,“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遮胸,把得救的盼望當做頭盔戴上”(帖前5:8)。 這個“夜間的贼”的到來會讓人感到意外,因為除了父神之外,没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但對於我們這些熱切期待祂再來的人來說,這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驚喜宴會。

文森特·巴科特(Vincent Bacote)

默想

帖撒羅尼迦前書4:13-5:11

(可參考

哥林多前書 15:51~58

),你會如何描述保羅在這裡的重點和語氣? 盼望有什麼作用? 將第二次降臨比喻為會 "像夜間的贼"一樣到來有什麼重要性?

週六: 混亂失調者的希望

今日經文:哥林多前書1:1-9

當我們在《哥林多前書》中讀到基督的再來時,重要的是要記住保羅寫信的背景。 哥林多的教會是一個混亂失調的社區。 在保羅的書信中,我們了解到教會中效忠於不同領袖的各派系、充滿醜聞的性行為、就曾用於偶像獻祭的祭肉的爭議,等等。 雖然這個基督徒團體充滿了混亂失調,但在哥林多前書1:1-9中,保羅將他們認定為成聖的人(用欽定版的話說就是“聖徒”)。 他接著提醒他們,神一直慷慨地提供屬靈的恩賜給他們,並把他們描述為“熱切等候”基督再來的人。 保羅強調神的恩典(4節)和對他們的承諾:“他也必使你們堅固到底… ”(8節)。 不論他們軟弱的信心如何在其罪惡的行為、態度上暴露出來,神對他們(和我們)的信實都包含了神對於幫助祂的子民成長、轉變為基督樣式所許下的承諾。

第一章強調神藉著祂的恩典,要使哥林多基督徒“堅固到底”。 同時,在同一封信中,保羅也描述了基督的再來,並敦促哥林多人:“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_堅固_不可搖動。 ”(15:58)。 他呼召他們要有一種堅定的態度,這是等待基督再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儘管他們有缺點和失敗,保羅還是呼召他們轉變、痛下決心。

在保羅的另一封信中,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堅決的畫面:“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神的恩典“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多2:11-14)。

當讀《哥林多前書》或其他保羅書信時,我們不能不注意到保羅是多麼強烈地指出罪和(教會的)無法正常運轉。 但正如哥林多前書1:8-9所揭示的,保羅是在_充滿盼望的背景_中來討論這些嚴重的問題。 我們被呼召盡我們的本分,而神則以祂的恩典在我們的生命中做工。

這是榜樣,也是對我們的鼓勵。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屬靈混亂的時候,但我們不應該主要聚焦於自己的失敗。 相反,我們當仰望耶穌,他不僅使我們與神的和解成為可能,而且也向我們承諾,當他的國度降臨時,我們將作為無罪的人呈現在神面前。 感謝神,他的信實比我們的屬靈混亂更大。

文森特·巴科特(Vincent Bacote)

結合這個教會的混亂失調,考慮

哥林多前書1:1-9

的內容。 (也可選擇重溫

哥林多前書15:51-58

,並閱讀

提多書2:11-14

。 )保羅強調了神的什麼?是關於屬靈成長嗎?是關於基督的再來嗎?它是怎樣給你帶來希望的呢?

撰稿人

Photos courtesy of contributors; Fleming Rutledge photo by Gregory Schreck.
Photos courtesy of contributors; Fleming Rutledge photo by Gregory Schreck.

文森特·巴科特(Vincent Bacote)是惠頓學院的神學副教授。 他是《政治化的門徒:公共生活的神學》(The Political Disciple: A Theology of Public Life)的作者。

查理·戴茨(Charlie Dates)是芝加哥進步浸信會的主任牧師。 他在三一福音神學院獲得歷史神學的博士學位。

弗萊明·魯特利奇(Fleming Rutledge)是一位聖公會牧師,在主持教區事工21年後,成為一位講師、作家和其他傳道人的老師。 她著有《被釘十字架》(The Crucifixion)

但丁·斯圖爾特(Danté Stewart)是一位作家、傳道人,正在埃默里大學的坎德勒神學院學習。

翻譯: 吳京寧、勵元達、江山

盼望是在期待中跳躍

降臨節提醒我們,基督徒的盼望是由已經發生和還要發生的事塑造而成。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8, 2020
Fabrizio Conti / Unsplash

我的母親金英,1948年出生於朝鮮。 當時的朝鮮正處在內戰的邊緣。 到她五歲時,國家已經一分為二,南北朝鮮各一方。 原本殷實的家庭此時已一無所有。 她的父母在她十幾歲時去世了。 幾年後,她又失去了兩個哥哥。 最終母親的婚姻也出現了問題。 她和父親分居,30多歲的她以單身母親的身份移民美國,只帶了一袋子衣服,幾塊錢美金,和當時還在蹣跚學步的我。 她的一生是一個關於掙扎、傷痛和失去的故事。 然而,儘管面臨挑戰,她一直是我認識的最有盼望的人。

如果你有機會問她,她會毫不懷疑、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耶穌是她盼望的唯一來源。 她會告訴你,自從近40年前她遇到復活的基督的那一天起,環境就不斷退居幕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經久不變的東西。 但這並不是建立在快樂的想法、或對零難題生活的幻想上的一種或單純或複雜的烏托邦童話。 她的希望是對一些更本質的事物的把握。 這種把握異常堅定,儘管充滿艱辛。 這是一種對某件已經發生、而且還要發生之事的毅然決然、毫不動搖的堅持。

在彼得前書1:13中我們讀到:“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 在希臘原文中,譯為“約束”的詞(anadzonumi)一般用來形容身體上的準備。 它源於古代近東的一種普遍做法:人們把長長的外衣收起來、塞進衣服裡,為身體行動做準備,無論是農夫去田間地頭,或是士兵去戰場,還是跑步者束起衣服毫無阻礙地參加比賽。

我琢磨彼得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寫下這些話時,是否正回想起他與復活的基督的一次相遇。 在《約翰福音》的最後,我們讀到了復活的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向門徒顯現的故事。 彼得和眾人正在捕魚。 當發現耶穌在岸上呼喚他們時,彼得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21:7)。 他“束”上一件外衣。 這和他在彼得前書1:13中使用的是同一個詞和同一個意象。 當彼得看到耶穌在加利利岸邊顯現的時候,他立刻束上衣服,採取行動。 幾十年後,彼得邀請耶穌的早期追隨者採取同樣的行動,向著他們–也是我們–所有的希望,“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

期待與行動

有些語言學家認為,英語中“盼望”一詞(hope)與英語“跳躍”一詞(hop)有共同的詞源。 “盼望”意指在期待中的跳躍,即“跳向那可能性”。 不管是不是真的,這個想法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 在我們這個時代,盼望的概念已經被一種被動性所取代,其本意的行動性已然不再。 我們盼望隊伍不要太長。 我們盼望會有一個好的診斷結果。 我們盼望一切都能順利進行。

今天,盼望最常被認為是“長大版”的願望。 所以,當我們的盼望顯得有些過於離奇時,我們可能會說它是“一廂情願”。 但基督徒的盼望不是一廂情願。 基督教的盼望是在期待中的縱身一躍, 我們採取行動。 我們生活在行動中。 在《信息本聖經》(The Message)中,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這樣演繹彼得前書1:13的開頭:“所以挽起袖子。 ” 基督徒的希望就體現在挽起袖子、投入工作。 這是一種藍領式的盼望,它讓我們做好準備,躬身力行,通過勞動和努力走向期望和應許。

基督徒盼望的這種與直覺背道而馳的本質,是由堅韌和毅力所塑造的;而這種堅韌和毅力正是當下的流行文化對盼望的渲染中是嚴重缺失的。 基督徒的盼望不是迴避、而是沖向這世界的苦難和痛苦。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寫道:“當其他世界觀把人引向坐享人生之歡樂、坐視將來之傷痛時,基督教卻賦予其信徒能力,讓他們安坐世界之傷痛之中,樂嘗將來之喜樂。 ” 基督徒的盼望不是一方面被世界對今生舒適安逸的應許所欺騙,一方面又焦急地等待塵埃落定。 相反,基督徒的盼望通過力量和決心紮根在人類經驗的鬥爭中。 是的,今生有痛苦和苦難,但基督教的盼望使接受它的人能夠照著上帝的形像有尊嚴地挺身而立。

我想起了我的朋友蘭登和莎拉·貝克一家。 當他們告知懷孕的消息時,我們的教區成員們都為他們歡喜。 但孩子出生後出現了並發症。 在全球新冠流行的情況下,我戴著口罩走進醫院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將一個美麗的小女孩獻給神。 她在人間的生命將只剩下不到三天的時間。 年輕的父母流著淚為女兒祈禱,抱著她、直到她呼出最後一口氣息、進入永恆。 他們為她讀《詩篇》,唱出對耶穌的愛。 即使在痛苦中,他們的盼望也從未動搖過。

我想起了我的朋友達倫·約翰遜。 他一年多沒有工作。 由於要養家糊口,還要支付賬單,情況十分嚴峻。 他不是因為不努力而失業。 事情總是不順利,他也不知原因為何。 但在迷茫中,他繼續禱告、敬拜,勇敢地帶領家人,服務所在的教區。 他相信,即使在這令人困惑的境遇的細枝末節中,上帝依然在工作、行事,儘管是以他不知道的方式。 在他的不確定中,他樹立了不朽的信念。 他的盼望從來沒有動搖過。

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克里斯蒂娜·唐。 她是一位20歲出頭的天才作曲家,在她創作一組歌曲時突然收到了罹患胃癌的消息,而且病勢兇猛。 四圍全是悲傷和迷茫。 但她下定了決心。 即使身體日漸衰弱,克里斯蒂娜還是繼續創作和錄音。 她找到力量不時在教會帶領敬拜。 當她的手無法彈奏吉他時,她就找樂手朋友來一起演奏。 在她去世幾週後,我們給教堂裡的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她的新專輯:其中的六首原創歌曲都是她在人生最後幾個月中精心創作和錄製的。 她的盼望從來沒有動搖過。

這就是基督徒所具有的盼望。 它不是忽視恐懼、焦慮或疑惑,而是直面它們。 它根基穩固,在混亂中持守平安。 經歷了生活中許多險惡的風暴–無論是流行病、政治分裂、社會動盪,還是個人掙扎–基督徒的希望被一件更大的事所託住,這事已經發生過,而且還要發生。

祂會回來, 所以挽起你的袖子

降臨節就是對這一點的重要提醒。 到了11月底,我們會開始看到前院變成了聖誕景觀。 但我們即將進入的這個季節,與其說是一次歷史之旅,不如說是一次走向未來的旅程。 “降臨節”一詞來自拉丁文“adventus”,意為“到來”。 降臨節讓我們在歷史的映照下,長久而安穩地眺望將來。 聖誕故事的光芒打破了黑暗,黑暗中有我們過去的愧疚、現在的痛苦和未來的焦慮。 但這光芒將我們指向未來光明的日子。

在使徒行傳1:11中,當耶穌最早的追隨者目睹祂被接上升的時候,他們被提醒說:“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 ” 祂會回來。 這是我們在降臨節期間所慶祝和紀念的應許,也是基督徒盼望的基石。 請記住彼得的話:“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 我們挽起袖子,繼續做基督徒盼望的工作,因為基督要再來。 我們可以用堅韌、毅力和耐心面對任何事、一切事,因為降臨節提醒我們故事的結局是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保羅寫道:“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 … 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 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 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8:18, 24-25)。

幾年前,我母親70歲了。 去夏威夷旅遊早已列入了她的遺願清單,所以我們就去了。 我們住在威基基海灘附近,從酒店的窗戶可以看到鑽石頭山,這是島上最受歡迎卻也是最艱苦的徒步線路之一。 我問媽媽她想不想試試。 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鑽石頭山的小路往返1.6英里,幾乎是直上直下,從小路口到山頂爬升近600英尺。 我馬上就後悔問了,我不知道她這個年齡能不能做到。

第二天早上,我們驅車來到了小路的起點。 我又問她是否真要爬,而且安慰她說,我們可以掉頭回去在海灘上享用夏威夷蓋飯(poke bowl)。 她笑了笑,開始往前走。 大約走了一半,看到她的疲態和疲憊的自己,我又問她要不要回頭。 她看著我笑了笑,挽起了袖子。 我們繼續前行,最終得以欣賞山頂壯麗的景色。 我們當然是做到了。 這就是盼望對我母親的作用。 這就是基督徒的盼望的作用。 我們挽起袖子,一步一步地艱難前行,直至到達。

回到酒店稍事休息後,我們用FaceTime給在家裡的我的孩子——她的孫子——打電話。 母親笑瞇瞇地把征服鑽石頭山的事告訴了她剛出生的孫子。 他三個月前剛出生,她就給他起了韓文名字:So-Mahng,意思是“盼望”。 當然啦。

傑伊·金(Jay Y. Kim)是西門教會(WestGate Church)的主任教導牧師,葡萄佳期信心教會(Vintage Faith Church)的常駐教師,也是《模擬教會》的作者。 他和家人住在矽谷。

翻譯:許珏

This article is part of CT’s 2020 Advent Project. Learn more at MoreCT.com/Advent.

This article is also part of our 300+ CT Global translations.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