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是少數對自己外表很滿意的幸運兒。也許你未曾站在鏡子前,和今天早上的我一樣,看著鏡子裡的形像,心裡納悶著:「爲什麼上帝沒有把那個部分造得更好看一點?」
若繼續問下去,我們甚至會開始想:爲什麼上帝沒有把我造得更聰明?更強壯?更有創意力?更有見識?在所有方面都更好?
如果你像我一些令人焦躁的朋友那樣,長得還算好看、頗有才華、事業成功、身體健康,而且幸福快樂——如果你恰巧屬於這種人,然後你還提出上述那些問題,就太貪心了。但顯然,我們當中不少人沒有上述其中一項或多項優勢。
或至少,我們「覺得」我們沒有。
但在上帝的國度裡,事物外在的樣貌並不總能反映事情的真相。
耶穌與祂的門徒短暫停留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地區時,祂問門徒說,眾人是怎麼看祂的?門徒的回應似乎是非常正面的:「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馬太福音16:14)
一般人會認爲,拉比的稱號是再恰當不過了,但耶穌接著問了門徒的看法。
其中一位機靈的門徒彼得,不管自己是否真的知道答案,馬上舉手:「你是彌賽亞,是永生神的兒子。」
這一次,彼得說對了,耶穌祝福了他。
可是,「當下,耶穌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彌賽亞。」
這就有點掃興了。彼得好不容易終於答對了一次,但他卻不能告訴任何人?他事實上真的說對了呀,究竟是為什麼不能和別人說?
「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馬太福音16:21)。
耶穌將祂彌賽亞的身分,亦即神差遣祂成為器皿,與受苦和死亡連結在一起…..祂告訴門徒,祂將被交在那本應是祂最堅定的支持者——那些帶領著上帝子民的宗教領袖們——的手中。
這個令人震驚且極具衝突性的想法,讓彼得情緒爆發,耶穌讓他平息下來,一切恢復正常。但不久以後,事情卻變得更加奇怪了。
炫目榮光的救主
耶穌帶著彼得和另外兩位祂最親密的夥伴,雅各和約翰,爬上一座「高山」(馬太福音17:1-11)。我在英屬哥倫比亞省住了 20 年,我不會用「高山」這詞來稱呼以色列當地海拔稍微高一點的地方。但我若這麼想,我會錯過這個詞的含意:在聖經裡,「高山」是幾位著名的以色列領袖與上帝相遇的地方,特別是指摩西所在的西乃山和以利亞的迦密山。
理然,摩西和以利亞也出現在這座高山上。但是,他們那時不是與耶和華見面,而是耶穌。而且是這樣的一位耶穌:「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馬太福音17:2)。
彼得再次快速地反應,他希望這次令人驚奇的會面能持續下去,因此他提議為他們搭三座棚。但接著忽然有一朵明亮的雲彩(如同在西乃山一樣)遮住他們,且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
門徒們見了自然會有這樣的反應:俯伏在地,極其害怕。但耶穌吩咐他們起來,不要害怕。他們照做後,卻只見到耶穌一人。
他們瞭解到,對猶太人來說,留意摩西和以利亞(即律法與先知)雖然很重要,但聆聽神兒子的話,其重要性更是無可比擬的。
而神的兒子,那位剛剛才在令人目眩的榮光中向他們顯現的耶穌,吩咐他們:「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又來了!彼得的脾氣一定準備要爆發了,爲什麼耶穌要他們對這百年難得一見、最偉大的景象沉默不語?
耶穌提醒他們,那行在祂之前的人,施洗約翰,已經被殺了。其中的含意很清楚:如果在上位著膽敢處死如約翰這樣受歡迎的人,以阻嚇那些挑戰他們地位的人,那麼對於永生神榮耀的兒子,他們豈不會做出更惡劣的事嗎?
詹姆斯·龐德和耶穌
耶穌的外表及聲音肯定就像個普通人——一個普通到不行的人,甚至沒有任何關於祂外貌的描述紀錄。祂必須是這樣的人,才能完成該做的事:身為人子,人類的代表及典範,默默地向世人宣揚神國的好消息,同時裝備祂的門徒,以便在祂最後終被權勢者盯上並受到預料中的酷刑時,有人能接手祂的工作。
為什麼上帝不把耶穌造得更加俊美呢?如果上帝能讓耶穌帥得像太陽那樣閃閃發光,爲什麼祂不這麼做?最根本原因就是:耶穌背負著一個呼召、聖職,以及使命要去完成。身為上帝差派的彌賽亞,祂受膏去執行特定的任務。而這項任務需要祂看起來就像一般人,不會吸引眾人的目光。而這就是祂的外觀樣貌。
也許你對耶穌普通的外表無法感同身受,畢竟,祂是永生神的兒子啊!這樣說也沒錯。現在,就讓我們舉一個稍微不一樣的例子:想想看詹姆斯·龐德的例子。
擔任007龐德一角的演員包括史恩·康納萊、羅傑·摩爾、提摩西·達頓、皮爾斯·布洛斯南和丹尼爾·克雷格,和喬治·拉贊貝。現在,在這群各不相同的演員組合裡,卻有這同樣的特徵:他們都是大帥哥。但是,詹姆斯·龐德不應該是個祕密情報員嗎?當史恩·康納萊及皮爾斯·布洛斯南進入一個房間,每個人都會注意到他們。他們能隱姓埋名多久?大概兩秒鐘吧!
而我——經常會走進一個房間、逗留一段時間後離開。但從頭到尾沒有人注意到我出現過。因此,若根據冰冷的邏輯推演,我可以成爲一位傑出的祕密情報員。我可以龐德經典的句子介紹自己:「我的名字是Stackhouse;John Stackhouse。」我能竊取機密公式、錢財,騙取蛇蠍美人的芳心,而且完全沒人會注意到我。
只做你能做的事
外表好看的人有種負擔:他們本身就是負擔。你是否曾嘗試與英俊帥氣、美貌過人的帥哥美女一起工作?你無法專心的完成任何工作,是吧?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跟這人結婚。(這就是我妻子嫁給我的原因,抱歉,我離題了。)
我們真該感謝上帝,為著我們沒有比現在的自己更漂亮、更聰明、更有創意、更富有、更具影響力、更有智慧,或在任何方面更優秀——因為,假若我們更有天賦,我們就無法在自己特定的角色上有同樣的發揮。當我們為上帝在我們人生裡給的祝福作見證時,人們可能隨口就能這樣反駁我們:「當然啊,對你而言這種事就是很簡單。」或者,他們可能永遠無法同理我們的感受,像我們一樣活在一種充滿祝福的泡泡裡。他們永遠也不會在我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永遠不會與我們交心深談。或者,他們可能會為了錯誤的理由進入上帝的國度,為了享受充滿祝福的表象,而不是享受福音的本質。這樣的結果當然也不好。
上帝希望世人回到祂的懷裡。因此,祂將祂的子民放在各行各業、各種社會階層、族群,和地區裡,目的是爲了最大地發揮祂的影響力,以最有效的方式,將世人帶回祂的心意裡。因此,神是有策略性地安排不同的個人,裝備他們在各自的使命裡發揮影響力。
我被放在現在的處境裡,成為我現在這樣的人,目的正是爲了能做像我這樣的基督徒所能做的事:過著特製專屬於我的基督徒生活,並在我的社會環境裡以我獨特的樣貌作見證。只有我同時與這群親戚、朋友、同事、敵人、鄰居有著關係。因此,只有我,才能對每一個只有我能影響到的人,發揮像我這樣的人才有的影響力。
當然,這一切聽起來可能有點像無意義的陳腔濫調,但事實卻不然。以上的敘述,對於我們理解到「神在使我們每個人成爲今日的我們,將我們置於祂要我們在的地方以完成祂計畫做的事的過程裡,沒有犯任何的錯誤」非常重要。感謝神,終有一天,我們會比今天的我們更美麗、更有才華。但現在,我們有著「秘密情報員」的身分,要去完成我們被賦予的關鍵任務——但若我們「現在」就換掉皮囊,取得神在永恆裡爲我們預備的榮耀面貌(林後3:18, 4:17, 約壹3:2)的話,就無法實現這些目標。
這一切所隱含的嚴肅意義就是:我們應該接納自己和我們當今的處境,因爲我們信任上帝已按其智慧和仁慈,設計我們成爲某樣人,從事某特定的工作。是的,有時,上帝會將人們從其身處的地方呼召出來,使其進入更大的自由裡——或使其進入更為沈重的服事裡。有時,上帝的呼召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且打亂我們人生的規劃。但我們可以放心,在我們一生中,除非我們逃離上帝的計畫,否則祂會把我們放在唯獨我們能達成的使命的位子上。而無論這使命看起來多艱難——上帝的呼召有時似乎令人難以承受——這段時間也不過就70、80 年之久,然後我們會回到天家,成為真正的我們,最美好的樣貌(林後4:16-18)。
我們的一生並非在演一場戲
此外,我還敢說,「我們受到上帝的呼召,終生參與在我們被賦予的一系列任務裡」這個描述方式內含的意義,遠超過「我們的人生是在扮演一部戲劇裡的角色」這樣的形容。當然,在基督教思想裡,「人生如一場戲」的思想有其傳統及價值。(畢竟,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魯益師(C.S. Lewis)、湯姆·賴特(N. T. Wright)和凱文·范浩沙(Kevin Vanhoozer)等人也是這樣形容,我也並非全盤否認這樣的形容)。
但是,戲劇並不是真實的——而我們的生活是真實的。我們並非單純地在表演。反而是如同聖經所說,我們正在一場戰爭裡。這是一場漫長的戰爭,有時戰況激烈,有時冷酷無情,但永遠是一場關乎生死結果、可怕無情的戰爭。我們面對的挑戰是真實的、受到的威脅是真實的、遇到的剝削和痛苦也是真實的——所以,最終的結果也是真實的。你和我一樣,在生命的每個時刻和處境裡,若能隨時時謹記著,「你不是被呼召去演一場戲,而是被呼召進入特定的處境裡,以特定的身分去完成特定一組任務,以便在真實世界裡成就上帝的計畫裡只有你才能成就的那部份,」心裡則會有更大的安慰。
爲什麼上帝沒有把你造成比今日更了不起的人?耶穌爲了同樣的理由,把祂的榮耀隱藏起來:這是爲了最有效地執行祂被賦予的任務,爲了完成祂獨特需要完成的任務。
上帝裝備我們,使我們可以成功完成祂對我們的呼召。這個事實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使用祂爲我們提供的資源來使自己更有能力、更好看,或以其他方式改善自己的處境。但是,我們只有在這些努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使命時,才會這樣做——而不是爲了自己渴想的而避開這些使命。
這些都是不容易接受的真理。但是,我們可以倚靠這個艱難的真理來得到支持著我們的力量。而這個真理最棒的地方在於,上帝給我們的任務只是一時的,我們終有一天會進到永恆的家園,在那裡,我們終於能完全的放鬆,完全的成為我們榮耀的樣貌。
我實在等不及這一天的到來!
但在那之前,我得好好的做我的工作。
約翰‧斯塔克豪思是加拿大蒙克頓(Moncton, Canada)克蘭德爾大學(Crandall University)的教授。這篇文章改編自他的新書《你爲什麼在這裡:真實世界的倫理》(Why You’re Here: Ethics for the Real World)(Oxford)。
翻譯:榮懌真 / 校編:Yiting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