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馬大:是忙碌的女主人還是屠龍者?

《約翰福音》和中世紀的傳說顯示,馬大既重視神學也很好客。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14, 2023
Illustration by Marcus C. Thomas

在我高三開學前的那個夏天,一本名為《在馬大的世界裡擁有一顆馬利亞的心》的新書問世了。這本書闡述著我成長過程中在教會走廊上會聽到的內容。我記得教會的女性們會大聲說自己是「馬大」或「馬利亞」,但她們最終的目標是變得更像坐在耶穌腳前的門徒馬利亞,同時哀嘆我們像馬大一樣過度工作的傾向。(諷刺的是,那些「馬大們」就是那些負責管理多數教會活動的人)。

正如中世紀歷史學家貝絲·巴爾(Beth Allison Barr)在《聖經原則的女性身份的形成》(The Making of Biblical Womanhood)一書所指出的那樣,馬大在那些寫給婦女看的書籍裡,持續的被當成「做事者」和家庭主婦的原型。而雖然這種對馬大角色的描繪有利於銷售關於聖經教導的女性身份的書籍,但這樣的敘述是否過於簡單粗暴?

我們對馬大普遍的印像通常來自我們對路加福音第10章的粗淺閱讀。其中包括在耶穌傳道事工初期發生的插曲,在那裡,耶穌敦勸馬大不要過度擔心家務事:「馬大,馬大……」

雖然這個故事的含義在不同學者之間有不同論點,但這個故事已主導了北美教會對馬大的印象。福音書裡其他對馬大的描述常常被人遺忘。結果就是,他們所理解的馬大是他們自己紮的稻草人。

在初代教會歷史和宗教改革期間,馬大和她的妹妹馬利亞被視為行動及冥想的陰陽代表。他們是「同一種生活的兩個部分,而不是兩種對立的生活方式」,聖公會牧師及學者瑪格麗特·阿諾德(Margaret Arnold)寫道

在這一時期,馬大的行為並沒有從教會生活分離出來,而是透過門徒訓練、敬拜和事奉的角度來看她。而且特別是在中世紀時期,約翰對馬大和耶穌的敘述為一個將馬大描繪成充滿聖靈,能屠龍、使死人復活,並向國王傳道的女英雄傳說故事提供了聖經基礎。

我們常常否定或懷疑中世紀的傳說。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神學家和聖經學者已開始意識到一段特定聖經文本在教會歷史中的影響對該文本在現代的詮釋的重要性。這類的影響的德語詞彙為Wirkungsgeschichte,是對一段經文在整個教會歷史中得到的各種解釋的檢驗。這類的分析可以促使我們重讀那段經文,也許能從中學到新的東西。

馬大的傳說幫助我們在聖經裡看到,馬大不僅僅是一個壓力很大的女主人。事實上,這個故事可能比我們今日流行的書籍和著作更貼近聖經裡馬大的形象。

聖人馬大的傳說

根據翻譯這個故事的戴安娜·彼得斯(Diane Peters)的說法,聖馬大的傳說產生於12世紀後半期,來自於一個當時發現的文本。該文本聲稱是由馬大的女僕馬塞拉(Marcella)所寫,但更可能是由在塔拉斯孔(Tarascon)的修士所寫。該文本據說原先是用希伯來文而寫,但後來則由循都基(腓立比書4:2)翻譯成現存的拉丁文版本。

馬大的傳說與當代其他關於女聖徒的傳說有些不同,如狄奧多拉(Theodora)、瑪格麗特(Margaret)、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凱瑟琳(Catherine)。這些敘述皆強調了女性的貞潔:她們的美麗、童貞、克服性所賦予的優勢,或對性罪的懺悔。相比之下,馬大的美貌和童貞在她的傳記裡不過是個註腳,傳記裡強調的更多是她的勇氣、智慧和牧養的事蹟——這些特質在關於男性聖徒的傳說中更常見。

傳說一開始就宣稱馬大和她的兄弟姐妹是皇室血統,由西魯斯(Syrus)和尤查里亞(Eucharia)所生,從他們的母親那裡繼承了三個城鎮:伯大尼、抹大拉和部分的耶路撒冷。馬大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希伯來文,根據猶太律法是個公義的女人。

在馬塞拉的記載裡,馬大被描述為「在她所有的親戚面前有權威,因為她更有能力,有更豐富的智慧和誠實」。另一個拉丁文版本的描述為,「在她的女性胸膛裡有男人的靈魂」。

馬大被描述為偉大及慷慨的女主人,招待過無數的人,包括耶穌,因為對祂的愛而服事祂。她在路加福音第10章裡的行為被比作如同亞伯拉罕、羅得和約書亞的行為,他們的好客熱誠為上帝所喜悅。

同樣的,在故事裡,耶穌也十分喜愛馬大,喜歡在她家住宿。馬塞拉的版本讚美了馬大身為女主人的角色,賦予她極大的尊嚴,指出:「她餵養了能餵養萬物的那位……許多先知和國王想看卻沒有看見,想聽卻沒有聽見的那位:她接待並餵養了那位客人。」

傳說中,在耶穌死而復活後,祂的許多追隨者受到迫害。馬大、馬利亞、拉撒路、聖馬克西米努斯——據說是為這對兄妹施洗的人——以及一群信徒被安置在地中海的一艘船上,沒有船槳和船帆。他們奇蹟般地沒有死在海上,而是在法國馬賽市(Marseille)的海岸上登陸。

當他們沿著羅納河向北旅行時,這對兄妹向人們傳福音,使他們歸信耶穌。馬大被特別指出「口才很好,說話很清楚」。兄妹們最終來到艾克斯地區(Aix),在那裡他們得知有一條半獸半魚的大龍,住在阿維尼翁(Avignon)和阿爾勒(Arles)之間一條河對面的樹林裡。

這條龍有角和翅膀,會噴火,是由兩隻野獸——利維坦(Leviathan,見以賽亞書27:1和約伯記41:1)和波納蘇斯(Bonasus,一種中世紀的神話動物)所生。它躲在河裡,讓經過的船隻淹沒。

塔拉斯孔(Tarascon)的人懇求馬大除掉這隻沒有人能打敗的野獸。當她來到正在吃人的龍面前時,她向它潑灑聖水,並舉起一個木製十字架,讓龍凍結在原地。然後馬大用自己的腰帶綁住它,把它交給鎮民,然後鎮民用長矛和石頭殺死了它。

打敗龍後,馬大在塔拉斯孔定居,在那裡,她「忙於禱告和禁食」——每天禱告一百次,每天只吃一餐——建立了一間修道院,並為紀念聖母而蓋了一間教堂。在關於馬大的傳說裡,她就像施洗約翰一樣:穿著羊皮,頭上戴著駱駝毛的頭巾,腰上繫著馬鬃打結的皮帶,赤著腳奔波。

馬大還透過佈道和治病來傳教——包括使一個試圖渡河聽她講道而溺水的年輕人復活——根據傳說,這使她獲得了巨大的名聲。據稱,當馬大把手放在人們身上時,他們就會接受聖靈;當她把手放在病人身上時,他們就會被治愈。她還能趕鬼,把水變成酒。

馬塞拉記載,「馬大的佈道受到國王和貴族的歡迎」,有成千上萬的人「透過她的敦勸歸信基督,但皈依和受洗的名單太長,無法詳細描述"。

傳說最後結束在馬大的死亡、埋葬以及隨後在她的墳墓裡發生的神蹟,甚至法國國王克洛維ㄧ世(Clovis Ier,481-511年在位)也來到這裡,接受她的醫治。馬大死後,女僕馬塞拉去了斯卡沃尼亞(Sclavonia,如今為克羅埃西亞的斯拉沃尼亞)傳福音10年,直到她去世。自15世紀以來,法國塔拉斯孔地區一直在慶祝和紀念馬大的傳奇,每年夏天也都會舉辦塔拉斯克節(Festival of the Tarasque)。

但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神話呢?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神話和傳說主要是教學和門徒訓練的工具,以激勵信仰和好的行為。馬塞拉版本的結論也是如此:「這個故事可以作為基督徒心中敬虔之人的典範"。

我們可以把基督教聖徒的傳說看作是忠心的門徒訓練的戲劇化表現。在婦女不能擔任神職或被按牧的時代,馬大被人們以形容牧師的語言來描述(潑聖水、展示十字架的標誌、講道和帶領教會),是件很不尋常的事。這些傳說將路加福音第10章的馬大與約翰福音第11章的馬大結合起來,但更多地是關注她在後者中的樣貌。

馬大,主所愛的門徒

在約翰福音第11章,我們看到福音書裡最偉大的神蹟故事之一:拉撒路,一個已經去世四天的人的復活。拉撒路在故事裡是一個被動的角色,這段故事裡最長的對話發生在耶穌和拉撒路的妹妹馬大之間。

約翰對馬大的描述是一個深受耶穌喜愛的門徒,她與耶穌進行了神學討論,並對祂有著美好的認信。約翰福音第11章裡的馬大主動出擊,直言不諱,與耶穌討論死人復活的問題。就像耶穌在第四章與撒瑪利亞婦人的相遇一樣,耶穌故意在城外遇見馬大,與她進行神學討論,最後向她透露了自己的身份,說出約翰福音裡對真理最偉大的一段陳述。他們的對話成了稍後發生的復活神蹟的神學解釋鏡頭。

在約翰對馬大的描寫裡,我們很快就知道她是耶穌所愛的人(11:5)。正如馬大的傳說所指出的那樣,在福音書裡很少有人被直接指名為耶穌所愛之人。與撒瑪利亞婦人不同,馬大(以及馬利亞)是有名字的。

約翰也表明馬大是基督真正的門徒。當她聽到耶穌在城外時,馬大是手足裡第一個跑出去迎接祂的。她率先開口說:「主啊,祢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祢無論向神求什麼,神也必賜給祢。」(約翰福音11:21-22)。

馬大的兩個陳述,「主啊,祢若早在這裡」和「就是現在,我也知道」,與我們在許多詩篇裡見到的情況一樣,這些詩篇以對上帝似乎毫不作為的抱怨開始,但以對上帝品格的信心陳述結束(如詩篇第10篇和13篇)。

傳說版本認為馬大如此的懇求並非不聽主話,而是充滿信心的信仰:

因為聖馬大知道她神聖的客人愛她,且她毫不懷疑祂能做任何事,也因為她聽說祂使管會堂的人的女兒和寡婦的兒子復活,所以當主回到伯大尼時,她痛苦地抱怨她弟弟的死。……啊,這個聖潔的女人的信心是多麼的堅定啊!

耶穌回答:「你兄弟必然復活。」(約翰福音11:23)。馬大接著回答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從第二聖殿時期開始,多數的猶太人相信上帝會在時代的盡頭讓死者復活。因此,馬大的反應是基於這種對復活的有限的理解。

耶穌對馬大重視的程度足以讓祂在當下對她進行教導:「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祂告訴馬大不要把復活看作是一個未來的事件。相反的,祂的信息十分激進:「我是復活本身。我是使死人復活的神。末世已經到來!」新約學者C·K·巴瑞特(C. K. Barrett)指出:「祂在哪裡,復活和生命就在哪裡。」

耶穌繼續門訓著馬大:「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耶穌把關於祂的一個深刻的神學主張—— 一個神聖的啟示——託付給一位女性。就像祂向一位撒瑪利亞婦女揭示自己真實的身份,以及向抹大拉的馬利亞揭示祂復活的信息那樣,耶穌信任並將這個「我是(I am)」的聲明揭示給馬大。若只根據路加福音第10章裡的對話,我們可能會以為耶穌會把這個啟示交給她的妹妹馬利亞,因為許多人認為她是個更真實的門徒。

然而,耶穌是對著馬大說了這番話。祂邀請馬大相信,祂現在就能使死人複活,包括讓她的兄弟復活。在約翰福音11:14-15裡,耶穌告訴祂的門徒,拉撒路的死亡(以及他的復活)是為了讓門徒能相信祂。

在第42節,耶穌的禱告顯示,神蹟的發生是為了讓眾人相信。但耶穌要求馬大在神蹟發生前就相信祂。祂特別告訴馬大,如果她相信,她將看到神的榮耀(40節)。耶穌不僅要馬大在神蹟發生前相信,而且要她親眼真實見到她認信的彌賽亞。

稍後,當馬大叫她的姐妹馬利亞時,她告訴馬利亞「老師」已經到了。馬大和馬利視耶穌為她們的老師/拉比,她們是祂的門徒。

最後,約翰表明馬大是個有信心並尋求更多理解真理的人。她的回答是我們在福音書裡能發現的最偉大的基督信仰聲明之一,這個聲明在約翰後來的書信中也得到回應:「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約翰福音11:27)。

在傳說裡,是這樣描述馬大的信仰:「馬大證明了自己與使徒之首彼得、約伯、亞伯拉罕、聖母有非常多的相同處。」馬大的信仰宣告與我們在約翰福音裡見到的其他信仰宣告是一致的:如1:29-30、34的施洗約翰; 1:49的拿但業;4:29的撒瑪利亞婦女;以及6:69的彼得。它也與彼得在馬太福音16:16中的認信相似:「祢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但馬大的信仰宣告與約翰福音20:31裡聖經作者的宣告最為一致:「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翰希望在他的讀者身上見到的事已在馬大身上實現了,她是主的第一批追隨者之一。約翰想讓我們看到,馬大的信仰宣告正是耶穌希望在所有門徒身上看到的。

然而,在她兄弟的墓前,馬大的信心受到了考驗。她看到眼前現實的情況:她兄弟已經死了四天,他的身體已開始發臭。就像彼得在馬太福音裡偉大的信仰宣告後,卻又因沒有信心而責備耶穌那樣,馬大也因不信而責備耶穌,她的眼睛看著的是墳墓。耶穌滿有恩典地責備她,「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

隨著石頭的滾開,耶穌大聲地命令:「拉撒路,出來!」而那個死人——馬大心愛的兄弟,活著走了出來。

馬大代表著基督徒們矛盾的信仰之旅。前一分鐘我們還在大喊:「我相信!」而在同一天或同一週內,我們也懇求:「主啊,幫助我的不信!」在這個層面上,馬大與其他信仰生活中的門徒沒有什麼不同,比如彼得和多馬。最終,我們的信仰是來自耶穌的禮物,所以沒有人可以自誇(以弗所書2:8-9)。祂總是會幫助我們,即使有時後必須責備我們來使我們相信祂。

真正的馬大會挺身而出嗎?

雖然屠龍者馬大的故事只是一個神話,但仔細研究它可以幫助我們反思約翰福音11章裡真正的馬大,甚至反思當今教會中女性的角色。

首先,中世紀的基督徒認為一位女性有能力靠耶穌的力量打敗巨龍。在馬大的傳說裡,龍是撒旦和邪惡的化身。男性和女性都遵守著神的命令,持守耶穌的真道,為福音作見證,並打敗惡龍。

其次,這個傳說向我們表明,至少有一些中世紀的教會會將領導的角色賦予女性門徒。即使是一份關於12世紀一些基督徒對女性的看法的少數報告,也應該使任何宣稱「女性講道是現代才有的事」的論點有所收斂。

第三,馬大透過她自己的信仰榜樣,鼓勵我們繼續相信耶穌,即使在面對死亡或那些我們覺得沒有其他可能性的情況。耶穌選擇透過使馬大相信自己,來向她彰顯祂的榮耀。馬大的事蹟提醒了我們耶穌慈愛的溫柔和耐心,當我們的信心動搖時,祂願意幫助我們相信。正如傳說裡描述的:「她心裡相信著先知的信仰和使徒的認信,專心於善行,確實,她以他們夥伴的身份和他們一同分享天國。」

最後,馬大透過她對耶穌的服事,教導我們如何成為祂的僕人或執事。馬大的兄弟復活後,約翰在第12章裡告訴我們,她在伯大尼請耶穌和拉撒路吃飯。馬大的信心和門徒身份下對耶穌的服事,是祂本身也展現並命令其他門徒效法的那種服事(約翰福音13章;路加福音22章)。

這樣的服事不限於一種性別,也不應該被輕視。相反的,成為耶穌的門徒就是像耶穌一樣服事,並與祂一起參與祂在世界上的工作。用傳說裡的話來說,「馬大證明了自己是使徒中的使徒、門徒中的門徒。」

聖馬大的傳說豐富多彩地戲劇化了我們在約翰福音中看到的關於馬大的描繪——門徒、認信者和充滿信心的人。教會可以在她和她的姐妹馬利亞身上找到同樣重要但不同方向的門徒訓練模式。馬大對基督的信心如此之大,以至於在傳說裡,這個信心征服了一條龍、使死人復活,並在她死後給她自己帶來安慰。耶穌基督,曾經是馬大的客人,最終在死亡裡歡迎她成為祂的客人,並在將來,使她在祂裡面復活。

克里斯汀·帕迪拉(Kristen Padilla)是桑福德大學(Samford University)比森神學院 (Beeson Divinity School)女性事工中心主任,也是《現在我被呼召:女性辨別事工召喚指南》一書的作者。

翻譯:Yiting Tsai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PingFang SC'} span.s1 {font: 12.0px 'Helvetica Neue'} span.s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color: #dca10d} span.s3 {font: 12.0px 'Helvetica Neu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color: #dca10d}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Telegram關注我們。

Our Latest

耶穌會對今日的「帝國」說些什麼?

教會除了應向掌權者說真話,也應該讓世界看見我們時,「真的」看見基督的生命樣式。

在過剩的文化中宣講「日用的飲食」

耶穌的聽眾大多過著勉強糊口的日子。如果我們多數的聽眾擁有的甚多呢?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你的總統選票會讓你下地獄嗎?

若我們試圖為「基督被釘十字架並復活的福音」添加額外的門檻,我們所傳的就是另一種福音。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