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帶孩子去教會比“選對的”學校更重要

即使是基於信仰的教育,其影響也不如參加宗教活動。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18, 2022
Edits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s: Stefanie Amm / EyeEm / Zhuo Cheng You / Unsplash

公共衛生專家泰勒·范德維爾(Tyler VanderWeele)是我們11月印刷版封面故事的共同作者,他最近分析了四類學校——公立、私立、宗教和家庭學校——可能對青少年的長期福祉產生的影響。

范德維爾和他在哈佛大學的團隊研究了十多年來收集的大量數據,這些數據追蹤了12,000名護士的孩子直到成年早期的發展。 這項縱向研究調查了整個群體的社會、身體和心理健康趨勢,如藥物濫用、焦慮/抑鬱、社區參與和性活動。

該團隊的分析最近發表在PLoS ONE上,他們的一些發現令人驚訝。

在比較關鍵的健康指標時,研究人員發現在公立學校就讀的青少年和在私立學校就讀的青少年的長期幸福感沒有什麼區別。 (所有參與研究的孩子在研究開始時都在9-14歲之間)。

“我們開始做的時候沒有任何明確的期待,但我們肯定沒有想到我們的發現是基本上什麼都沒有發現,”范德維爾說。 “我們發現公立和私立學校在一系列結果方面的差異相對較小。”

然而,在上公立學校的孩子和在家上學的孩子之間有一個明顯的區別。

”我們發現家庭學校有很多積極、有益的結果,”范德維爾說。

他們的數據顯示,在家上學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志願者,更願意原諒他人,更會擁有使命感和目的性,並且一生中的性伴侶明顯較少。

知道成年早期,在家上學的人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可能性也高出51%。 “很有可能是因為選擇在家教育的父母都是宗教人士,或出於宗教原因而這樣做,但不幸的是,我們沒有關於課程內容的數據,”范德維爾說。

研究人員只發現了家庭教育的一個不利影響:這些孩子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比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孩子(在這個樣本中后兩者的大學畢業率相似)低23%。 “這可能表明需要[更加]關註上大學的準備工作,”范德維爾評論說。

另一個令人吃驚之處是公立學校的經驗與私立宗教教育相比如何。 在一長串的健康指標中,研究小組發現,被送入公立學校的孩子和在有信仰的學校就讀的孩子在一些結果上只有微小的差別——大約10-15%。

在宗教學校上學的孩子們,當進入成年時,登記投票的可能性略高,肥胖的可能性較小,一生中的性夥伴較少。

另一方面,他們參與狂飲的可能性略

“可能是有些孩子覺得他們想反抗,如果他們一生都在經歷宗教學校教育,”范德維說。 “我們並沒有真正能夠確定原因,但很可能就是這方面的原因。”

在進入成年後的教會出席率方面,在家上學的學生也領先於其他人。 與那些在世俗的私立或公立學校就讀的孩子相比,在基於宗教信仰的學校就讀的孩子在年輕時參加宗教活動的可能性僅略高一些,但比那些在家上學的孩子要低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沒有調查基督教學生的信仰保持情況,只調查了整個群體的宗教出席情況)。

人口學家萊曼·斯通(Lyman Stone)告誡說,不要把這項單一研究的結果解釋為證明一個明確的因果關係——比如說,僅僅是家庭教育或宗教學校教育是導致較高宗教出席率的 直接原因 —— 而是要承認這組數據是有關聯的。

“宗教學校教育和成人宗教活動的出席率——可能也包括家庭教育——之間的聯繫是 有因果關係的。 儘管這項研究並沒有 表明 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它確實就是這樣。 我們從其他研究中得這一點。”斯通這樣說,指的是過去的分析法國天主教教育和伊斯蘭教教育的研究結果。

斯通說:“兒童所接觸的環境確實會導致他們成年後的宗教行為發生變化,[這項研究的]結果與此相一致。”

然而,根據他在以前使用相同數據集的研究中發現的趨勢,公立學校和宗教學校之間的差異遠遠低於范德維爾的預期。

范德維爾說:“我們之前的工作表明,青少年時期參加宗教活動確實很重要,並以各種方式塑造了健康和幸福。 這一結論仍然成立。 但宗教學校教育的效果要小得多,這與我們的預期不完全一樣。”

“我們發現的是,參加宗教活動比宗教學校教育有更大的區別,”他說。 “參加宗教活動對不同的學校類型都有有益的影響,而且比宗教學校教育的影響更強。”

換句話說,在成長過程中定期參加教會活動的孩子,在成年早期時的整體幸福感遠高於那些在宗教學校上學但在成長過程中 沒有 參加宗教活動的孩子。

雖然“宗教學校教育本身的效果,在參加宗教儀式和不參加宗教儀式的人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差異,”范德維爾解釋說,“對於那些同時參加宗教活動的人來說,青年時期參加宗教活動顯然是塑造健康和福祉的更主要的力量,至少這與20年前的數據和經驗有關。”

在以前的研究中,范德維爾發現,成年後每周參加宗教活動與“全因(all-cause)死亡率減少約30%、抑鬱症發病率減少30%,和自殺率減少5倍”相關。

此外,“定期參加敬拜有助於保護兒童免受青春期的‘三大’危險:抑鬱症、藥物濫用和過早的性行為,”范德維爾在他為《今日基督教》撰寫的最新文章中寫道。 “小時候上過教堂的人也更有可能成長為快樂的人,有寬容心,有使命感和目的性,並做志願者。”

“因此,無論學校類型如何,”范德維爾說,“去參加宗教活動是有益的,無論是作為青少年還是作為成年人。”

翻譯:劉晨晨

責任編輯:吳京寧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Telegram關注我們。

Our Latest

中國教會嘗試更深入紀念聖誕節的意義

中國教會在宗教限制及神學變化的背景下尋求深度參與節期的方式。

「主禱文」的真實意義

主禱文是個邀請我們加入一個「逆文化而行的群體」的邀請函。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讓天和地啼哭吧!

那使天地萬物存在的「道」竟然成了肉身——從和我們一樣的起點開始,成為一個只能以啼哭表達自己的嬰孩。

台灣人的薩滿信仰

在這片鬼魂遍地的土地上,聖靈還有空間運作嗎?

為憤世嫉俗的心找到解方

當基督徒專注於眼前的鄰舍,能帶來更實際的改變、成為社區裡的一道光。

基督徒應是公共廣場的光芒

在最佳狀態下,基督徒的見證能夠照亮公共領域;但在最糟狀態下,我們讓自己成為狡猾的政治利益的道具。

將臨期與「世界末日」息息相關

盼望來自於人類歷史外的某種事物,超越樂觀及絕望的循環。這種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