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神意味著什麼

12 月 2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9, 2021

将临期周四:道成肉身与耶稣降生



本周,我们将走入与耶稣降生相关的系列事件,并思考永恒的道以人子身份降生在世上这一奇迹。 从神所拣选的参与这些事件的人那里,我们学到了信心的功课。 我们为所有人庆祝这个喜讯!

閱讀:腓立比書2:5-11

對腓立比書2:5-11中對耶穌基督美好頌讚的一種常見解讀,是認為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無法理解的悖論:神的大能之子,與祂的父一起從無到有創造一切,後來卻虛己成了卑微的人——相當於強大的君主淪為一隻匍匐爬行的蟲。

這種閱讀《腓立比書》2章的方式,強調了聖子道成肉身前的榮耀與祂在塵世生活中所受的屈辱之間的不匹配。在大多數英文譯本中,though(即“儘管”,《和合本聖經》沒有做類似強調——譯註)這個小詞一直是這種解讀的重要線索:“儘管他本有神的形象,卻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第6-7節,斜體字強調)。儘管與父神同等,聖子耶穌卻選擇為我們放棄這種地位。

這當然是對保羅話語的一種合理解釋。但是原文的語言似乎模棱兩可,翻譯時也可以不使用“儘管”這個表示反差的連繫詞。保羅的本意可能就是要表達一個很微妙的不同的意思:因為他本有神的形象,所以耶穌才虛己。 以第一種方式解讀時,神之子的榮耀與祂的虛己之間存在著一種根本性的不相稱。我們知道前者,即使我們也知道後者。用這種方式來理解保羅的話顯然也有不少真意,因它強調了神為了親近我們而願意付出的代價。

但用第二種方式解讀保羅的讚美詩時,神兒子的永恆光輝與祂在道成肉身中的自願虛己之間卻有著某種神秘的一致性。後者顯明或解釋了前者的真正含義,可以說,神的品格“自始至終”都是無私給予的愛。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了解聖子耶穌與父神同等的真正含義——當這種同等轉化為人類生命形式時是什麼樣子的——那麼我們就應該看向馬利亞懷中的小嬰孩,看向那在髑髏地十字架上的淒慘形象,以及那在第一個複活節的清晨對他的朋友們說平安的溫柔園丁。通過為我們生、為我們死、為我們復活,耶穌不僅向我們展示了真正的人性——祂更向我們展示了神的神性本質上所能企及的程度。

衛斯理·希爾(Wesley Hill)是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聖公會三一主教座堂的牧師,也是密歇根州荷蘭西部神學院的新約副教授。

思想:腓立比書2:5-11。(選項:同時思想 約翰福音1:14。)

道成肉身如何將我們引向關於神的愛和本性的深刻真理?這些真理為何是福音的核心?它們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禱告,向神傾訴你的回應。

嬰孩王

12 月 18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8, 2021

將臨期週三:獻祭與拯救



神通過舊約中的先知說話,用詩意的話語和意象來描述救恩的盼望。本週,我們思考指向彌賽亞的預言——上神的子民所渴望的僕人、光以及所應許的那一位。

閱讀:以賽亞書9:6-7

按照我的經驗,看卡通電影是一個有三個小男孩的父親生活里重要的組成部分。《寶貝老闆》(The Boss Baby)就是其中一部。這部電影戲謔描繪了一個已經“長大了”的嬰兒,不斷背着父母在他7歲的兄弟身邊指指點點的故事。

《以賽亞書》9:6-7中也有類似略顯意外的並列描述:一個新生的嬰孩卻也同時是一個已經“長大了”的形象。以賽亞將這個應許中的人物描繪成一個新生嬰孩,一位政權的統治者,同時也是“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這段預言令人驚奇的見證了耶穌是這所有一切,以及更多。耶穌作為人類的孩子降生,既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神人耶穌,嬰孩王。

以賽亞那時是在對一個長期在黑暗中摸索的沮喪的猶太民族說話,他們希望找到一條從“艱難黑暗和幽暗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的途徑(賽8:22)。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賽亞預言:“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9:7)。對大衛寶座的提及,讓人猶如聽見了神對大衛應許的迴響:“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下7:12-13)。神是守約的神。沒有一事會阻擋這個已被應許的神跡:“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賽9:7)。神必熱心持守祂與子民的聖約。

神也對福音充滿了熱心和熱情。耶穌道成了肉身的好消息在於在基督里將不再有黑暗(賽9:2;約1:4-5,14)。上帝在全世界、在每個大陸、每個國家中行動着,藉著基督第一次降臨和即將再來的大能,拆穿了黑暗的權勢。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界標誌着全新的一天,“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賽 9:6)!

這個就是我們必須與世界分享的福音好消息。光已經來到;這光就是耶穌!我們無需繼續生活在黑暗中;我們也可以和這個世界分享這光,因這世界正需要聽見關於我們“全能的神”、我們“和平的君”的消息。願我們由心而發地宣告:耶穌,我們的嬰孩王,已在這裡,祂要在你們的心中做王。

馬修·金(Matthew D. Kim) 是 戈登—康威爾神學院的 George F. Bennett 講道和實踐神學教授,也是《向處於痛苦的人們佈道》 的作者。

思想:以賽亞書9:6-7。(選項:同時思想 約翰福音1:14。)

這個應許在哪些方面指向了福音的核心教義?這個預言的哪些方面最吸引你的注意?為什麼?禱告,為《以賽亞書》9:6-7中描述的基督身份的各個方面讚美基督!

光來了

12 月 17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7, 2021

將臨期週三:獻祭與拯救



神通過舊約中的先知說話,用詩意的話語和意象來描述救恩的盼望。本週,我們思考指向彌賽亞的預言——上神的子民所渴望的僕人、光以及所應許的那一位。

閱讀:以賽亞書9:1-2

我無法快速忘記最近與一位外地朋友的短信交談。他當時正在整個紐約旅遊。我請他概述一下行程。他短信回答我說:“第一站是9/11紀念館。”這話在一瞬間很自然地把我帶入了反思。

儘管我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但我從未去過9/11紀念館。不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去。只是因為……好吧……是因為黑暗。我將不得不面對那一天的黑暗,並被提醒那瀰漫在我們世界中不斷上演的黑暗——戰爭、種族主義、生命的喪失和它的脆弱本性。這麼多的黑暗。

然而,即便我們面前充斥着黑暗,降臨期把我們的世界放置在了一個更大、更有希望的故事中。這是關於神的大光與祂子民同在的故事。這光照亮了我們經歷和見證過的個別或集體的黑暗。這是醫治的光。

將臨期邀請我們進入一種祈禱式的期盼,一種神聖的等待,和專註的凝望。我們在等什麼?在等那璀璨的光亮。上帝之光。

以賽亞宣告一道大光即將來臨——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來源。它從一個嬰孩而來,從彌賽亞而來。這光不會從什麼新的政治權力或文化運動中找到。它不存在於什麼特定的意識形態中,而是從道成肉身的真神而來。這是聖經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被福音書作者約翰提了出來。用約翰的話來說,這到來的光不是某種無生命的電磁輻射。而是神在耶穌基督里親自顯現的驚人真理。耶穌就是那照在黑暗裡、黑暗不能勝過的光(約1:5)。

以賽亞預言性地談到將要來的這一天——而這一天在耶穌里已經臨到。然而,我們也在等待黑暗被完全和最終征服的另一天。這就是這一節期給我們的應許。

降臨期提醒我們,無論天光變得多麼暗淡,真光已經來了,並且還要再來。所以打起精神!你今天感受到的黑暗不會最終掌權。同樣,悲傷、不確定和絕望也不會。正如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曾說過的,“天越來越黑,越來越黑,然後耶穌誕生了。”

里奇·维洛达斯(Rich Villodas) 是纽约皇后区新生活团契的主任牧师。 他是《深受塑造的生活:让我们在耶稣的道路上扎根的五个变革性习惯》一书的作者。

默想:以賽亞書9:1-2。(同時閱讀:馬太福音4:12-17和約翰福音1:1-5。)

這個世界或你生命中有哪些黑暗讓你覺得無法面對?以賽亞的應許可以如何鼓勵你?耶穌——那真光——可以如何幫助你克服生命中的黑暗?

彌賽亞的使命

12 月 16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6, 2021

將臨期週三:獻祭與拯救



神通過舊約中的先知說話,用詩意的話語和意象來描述救恩的盼望。本週,我們思考指向彌賽亞的預言——上神的子民所渴望的僕人、光以及所應許的那一位。

閱讀:以賽亞書61:1-4, 8-11

關於教會使命的爭論經常發生。我們是應該傳福音還是為了正義工作?基督徒應該優先關注罪得赦免還是關懷病患?這些辯論深深植根於一個歷來就有的關於神學和使命的分歧。從廣義上來說,一些人可能堅決地要使飢餓的得飽足,卻對童貞女懷孕生子漠不關心;另一些卻可能正好相反。一些人可能會致力於改善世界,而另一些卻期待着應許中天堂般的來世。

這種分歧的兩邊都會受到耶穌的斥責。當祂去猶太會堂讀《以賽亞書》61章時,祂宣布了祂的使命。主的靈已經用膏膏祂,讓祂“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耶穌讓我們看見神的國是如何帶來赦罪和自由、醫治和希望——所有這些都是將來創造更新的預兆。

以賽亞本人期待耶和華帶來新天新地的那一天,在那裡“凡有血氣的”都會前來敬拜(賽66:22-23)。儘管以賽亞和當時的以色列民會以為這樣的更新將是一蹴而就的,但在基督里的神——那位受膏者!——祂已經在歷史中開啟了祂統治,最終祂還將以整個被造界的更新達到統治的頂峰。祂會從人類——祂創造工作中核心的神與人的關係開始。祂將通過被祂稱為義的人來彰顯祂的公義。那被“更正”的人得以加入神更正這個世界的工作中。

但在宣布實現以賽亞的預言的同時,耶穌也指出祂是天國的使者。這不僅僅是個社會改善項目。整個世界及其系統的徹底改革將從一粒麥子落在地里死了開始(約12:24)。唯有彌賽亞能開啟這個國度。

彌賽亞、被聖靈膏抹者的使命透過彌賽亞的子民——那些小受膏者們繼續着。路加在他的第二卷書中,藉著聖靈在樓上的房間膏抹耶穌的追隨者的記載做了類比。從一種非常真實的意義上來說,教會的使命實際上並非教會的使命本身,而是彌賽亞的使命。它由耶穌發起;也是耶穌藉著聖靈使我們有能力參與其中;是耶穌,在祂在榮耀中再來時,要使祂的統治達到頂峰。

格倫·派基亞姆(Glenn Packiam) 是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新生命教會的副主任牧師。他的著作包括《敬拜與將來的世界》和《有韌性的牧師》(2022 年 2 月出版)。

閱讀:以賽亞書61:1-4,8-11。(選項:同時閱讀 路加福音4:14-21。)

想想以賽亞的最初聽眾:這個應許帶來了什麼希望? 它強調了關於神的性格和計劃的什麼方面? 今天當你在耶穌和福音的光照下再讀這個應許時,你看見了什麼?

History

教會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解構

給前福音派運動的一個簡短指南。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5, 2021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Patrick Wittke / Unsplash / Envato

解構(Deconstruction) 是最近的一個熱門詞彙。 前福音派 (exvangelical)這個詞已經成為一種身份標誌和一個被積極推動的運動。 人們的信仰故事,以及他們“失去信仰”的故事,往往是情緒化和脆弱的。 他們從傳記和經歷而來,所以在信仰中掙扎着的基督徒需要的是愛和傾聽,而不僅僅是爭論。

儘管如此,作為一個教會,我們仍有責任周到地參與圍繞解構的更廣泛的文化對話。 耶穌是使我們自由的真理。 提出關於信仰的困難問題是正常的, 這是基督徒成熟必要的一個部分。 但是對於那些被聲稱為真理的,用來進行批判性評估的方法是有較好、較差之分的。 因此,以下有是一些有用的指導方針:

首先,要區分解構和改革。 教會是基督創造的機構,但它也是一個有罪的機構。 它總是需要改革。 如果一個人對教會的挫敗感來自於基於《聖經》的 關於社區的異象,這就不是解構。 它在呼喚教會回歸福音。

教會中一直都有改革者,我們並沒有稱他們為解構者。 這不僅僅是語義上的問題。 要求某樣東西進行改革(而不是簡單地摧毀它),就是隱含地承認其原始設計的完整性。

舉例來說,我經常對我在教會中看到的厭女現象感到沮喪。 但我也認識到,關於婦女固有尊嚴的概念是由教會本身傳給我的。 與周圍的異教世界相比,早期教會提升了婦女的地位。 與生俱來的人類平等的觀念產生於基督教思想的精華。 我們不能一邊從教會的邏輯、信仰和傳統中汲取營養,一邊對它解構。

第二,避免無意中以白人、西方的聲音為中心。 當白人基督徒因教會中的種族主義和不公正而解構他們的信仰時,經常的情況是,他們並會不向黑人、拉丁裔或移民教會學習或加入其中。 我們需要更多地聽取非白人福音派人士的意見,他們有着既持守正統教義又提倡公義的傳統。

第三,避免使用噱頭或操縱手段。 以《我與約會吻別》(I Kissed Dating Goodbye出名)的喬什·哈里斯(Josh Harris)最近因其開價275美元的解構課程而受到神學界的嘲笑,後來他取消了這一課程。 但這種現象並不限於他。 一個月前,我被臉書上的一則廣告吸引住了,這則廣告是關於解構教練的。 現在有一個行業專門靠解構工作來賺錢。

前福音派運動的部分人放棄了對福音派的教義承諾,但保留了福音派特有的對時髦和營銷噱頭的持續狂熱追求。 但是,當代福音派的消費主義淺薄,卻是需要被解構的——拆解和顛覆,而不是複製。

最後,要用所謂鋼鐵俠(steelmen)論點——即最強版本的——而不是稻草人(strawmen)論點。 許多最強烈地要解構基督教的人本來拋棄的是美國原教旨主義的一個單薄版本,卻誤認為其代表了福音派的整個傳統。 但是福音派社區那些讓我們感到困擾部分——例如,反智主義、缺乏同情心或對公義的關注、與政治保守主義的糾纏、對奧秘的懷疑——在基督教教父的思想中基本沒有。

在教會中從來沒有一個純粹的、完美的時刻。 不過,如果你看看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思想所共同代表的廣泛的基督教信仰,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傳統,它在我們的一個特定時刻提供了深遠的盼望。

如果一個人到了真正不相信基督教主張的地步,那麼直接離開信仰,而不是尋求按自己的喜好重塑它,還是誠實、有操守的。 我尊重這一點。 但重要的是要批判性地評估實際的信仰,而不是某個刪節的版本。

一個有罪的教會所需要的不是解構,而是深度建設。 我們必須放棄淺薄的評論,才能建立起一種更信實的屬基督的社區異象。 但是,如果不持守我們從歷史上、世界各地教會那裡得到的信仰積澱,我們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沒有《聖經》的真理,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 沒有聖靈,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

蒂什·哈里森·沃倫(Tish Harrison Warren)是北美聖公會的牧師,也是《普通人的敬拜禮儀》和《夜間的祈禱》(校園團契出版社, 2021)的作者。 在Twitter上關注她 @Tish_H_Warren。

翻譯:吳京寧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電子郵件FacebookTwitterTelegram關注我們。

真正的希望

12 月 15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5, 2021

將臨期週三:獻祭與拯救



神通過舊約中的先知說話,用詩意的話語和意象來描述救恩的盼望。本週,我們思考指向彌賽亞的預言——上神的子民所渴望的僕人、光以及所應許的那一位。

閱讀:以賽亞書42:1-7

有時我們會忘記我們是偶像製造者。我們執着於各樣的偶像,比如權力、財富、驕傲、他人、制度、謠言、傳統。有時我們也會忘記,在偶像和邪惡面前,神不會沉默。祂揭露他們空洞的承諾,並揭示基督是我們這種偶像製造傾向的治癒良方。

在《以賽亞書》42章中,神回應了前幾章中提及的空洞的偶像崇拜和毫無意義的假神,並宣告祂所喜愛和揀選的僕人的到來,祂的靈住在祂裡面。偶像軟弱而無力,但神所應許的忠實僕人將為全世界帶來公義。祂不會踐踏弱者,也不會驕傲自誇。相反,祂會向那些軟弱、受傷或信仰動搖的人顯出祂的溫柔憐憫。

當今的世界發生着太多的事,以至於我們可能會疑惑,當偶像的吸引力迷惑了我們中間最有信心的那些人時;當不公如同陰霾籠罩着我們的世界時,當軟弱者求救的呼喊使他們疲倦、幾近無法呼吸時,神在哪裡?這段經文在此處提醒我們那位被應許的僕人有一天會解決這世上所有的問題並將之更正。祂被神揀選,以謙卑和慈愛帶來公義。祂被神所召做神眾民的中保;是執行神話語和旨意的無可指摘的代表。

在《馬太福音》12:15-21中,耶穌治癒了一大批跟隨他的人之後,《聖經》告訴我們,“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在《以賽亞書》42:1-4中的話。神一切的應許都在耶穌里,也在祂裡面盡都成就(太5:17;林后1:20)。耶穌具現了真理、公平、公義、信實、謙卑、溫柔以及每一種聖靈的果子。對每一個稱祂為“主”的人而言,我們通過與祂聯合,我們的生命也會反映出同樣的情況——儘管不會完美。因為只有耶穌有能力召萬國出黑暗、入祂的奇妙光明。只有耶穌才能使被囚的脫離罪惡和黑暗。

當我們在這個將臨期思想神差派祂僕人的信實時,但願我們能記住,公義不僅在十字架上已經得到了徹底的伸張,它也是我們在等待耶穌復臨時所渴望的未來現實。

克里斯蒂·安雅布維爾(Kristie Anyabwile)是《他的見證,我的傳統》的編輯,並著有《從文學的角度:理解聖經文學體裁是如何改變查經的》(2022年3月出版)。

思想:以賽亞書42:1-7。(選項:同時閱讀 以賽亞書41章。)

在這個關於義僕的描述中,什麼吸引了你的注意?耶穌如何實現了這些應許——並且祂將來還要如何實現?在禱告中,承認你對當代的各種偶像曾寄予希望的方式。祈求神幫助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祂身上。

帶我們回家

12 月 14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4, 2021

將臨期週三:獻祭與拯救



神通過舊約中的先知說話,用詩意的話語和意象來描述救恩的盼望。本週,我們思考指向彌賽亞的預言——上神的子民所渴望的僕人、光以及所應許的那一位。

閱讀:以賽亞書12:2-6;52:7-10,西番雅書3:14-20

聽到家這個字,你會想到什麼?對某些人來說,這個詞會喚起創傷的記憶。其他人則對他們家庭的概念和記憶模稜兩可。有些人渴望離家出走。其他人從未體會過家庭的舒適。當然,也有很多人非常熱愛他們的家,迫不及待地想回家。許多人甚至把自己看作是“宅男宅女”。

渴望家——渴望一個我們屬於的地方,是人類境遇的一部分。我們渴望有一個可以做自己的地方,在那裡我們被了解也被疼愛;在那裡我們會感到我們終於回家了。家應該是一個寧靜之地,在那裡人卸下防備,安然居住。家是安全港灣。歸根到底,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所有人都渴望成為宅男宅女——不再經歷疏離與分生。

在《西番雅書》3:20節,主說:“那時,我必領你們進來,聚集你們。”(英文新國際版直譯為“那時,我必聚集你們;那時,我必領你們回家。”——譯註)神應許總有一天會把祂在世界各地的子民帶回家。因着神藉着祂的救恩所完成的一切(賽52:9,10)在這個家裡將擺上筵席,眾人歡欣歌唱。在這個家裡,會經常地舉辦興之所至的免費快閃派對。這個派對將歷久彌新,因為原本那似乎太過美好的願景在這裡已然成真了(番3:14-15)。它將充滿歡樂和讚美。它會是一個避難所,在那裡神“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詩歌”或譯“保障”——譯註)(賽12:2)。這個家裡沒有人會受到偏待,因此卑微的、受壓迫的和流亡者終於可以回到欣然做自己的地方(番3:19-20)。在以上的每一段經文中,神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對特定的人說話。然而這些預言也超越了它們的直接背景,因為回家是救恩本身不可分割的部分。

耶穌的信息也呼應了這些關於家庭的情感,祂宣告:“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約14:23)。就在這段經文之前一點的《約翰福音》14:3節中,耶穌告訴我們祂正在預備一個地方,一個家,是專為我們預備的。

我們是神的家,在神裡面如同在家,而神也在為我們預備一個家。這不僅僅是將來的某天要發生的事;就在此時此地,我們也可以找到這家的樣式,也可以為了他人成為神帶給他們的家。我們可以為他們“捎來福音的好消息”,並邀請他們加入我們(賽52:7)。誰不想住在這樣的家裡呢?

瑪琳娜·格雷夫斯(Marlena Graves) 是一名博士生、神學院兼職教授。她是多本書的作者,包括《上升之路:通過忘記自我而成為自我》。

思想:以賽亞書12:2-6;52:7-10;西番雅書3:14-20。

這些預言如何擴展了你對救恩的認識,並且它們意味着什麼?耶穌來帶給了我們什麼?你希望如何把這個關於“家”的好消息告訴周圍的人?禱告,表達你對神的感激和崇拜。

這個聖誕節,應當抓緊的是什麼?

對人鬆手、不執着於佔有,會使我們更有盼望。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3, 2021
CottonBro / Pexels

大多數聖誕佳節都有一些必備的玩具或飾品,一定會出現在各大電視網的早間新聞節目和社交媒體的付費宣傳中。但是,今年在假日購物的當兒,大家討論的是對供應鏈和價格的焦慮,以及我們是否能在12月25日及時得到我們想要的所有禮物,並拆開它們。

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不應該讓自己的慾望如此緊緊地捆綁我們。我經常把家裡已經沒用的東西放到Goodwill(美國的一家慈善性二手貨連鎖店——譯註)的收集箱里。每次離開時,腦子裡回蕩着“我不應欲求”的字樣。然而,一旦捐贈中心的標誌遺留在我的後視鏡后,我又恢復了這種購買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的習慣。

當我更加專註於詩篇23:1那句話的第一部分時,我的頭腦又變得清晰起來:“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這種頭腦清晰的感覺就像野營后回家的第一天,或者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后。

我擁有我所需要的一切。而且無論我走到哪裡,它都與我同在。

每當我關閉一個購物網頁,決定不買購物車裡的東西時,我就會想到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所描述的 “抗拒促銷的快樂”。當促銷和壓力的季節壓在我們身上時,抵抗是需要毅力的。但我們真正的盼望的實質是持久的,並能幫我們度過這關。

不過,持有盼望是需要操練的。我繼續無法放下所有的東西。我對舊的嬰兒鞋、對我一直假裝有一天會穿的牛仔褲和對節省時間的廚房小工具都很有感情,不捨得丟棄他們。但這些東西實際上只是佔用了空間和時間。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從物質的捆綁中解放出來,並加強我們持有盼望的能力?

當然,我們可以操練知足常樂和持有感恩之心。如果我們擁有的一切都屬於神,那麼就需要誠實地清點我們已經得到的東西。如果我們已經屬於上帝,那麼我們就不必通過獲取東西來尋找我們生命的意義或安全感。

學會放下東西已經很困難了。更難的是,要知道“我不應欲求”往往也意味着放開我們愛的人。

我們的家人分佈在美國各地,從俄勒岡到加利福尼亞,從科羅拉多到密蘇里到佛羅里達。我希望我們住得更近。當我的大孩子去參加夏令營時,他們的房間變得很安靜。他們不在讓我注意到代表他們的東西:他們最喜歡的冰淇淋、收音機里的某首歌、壓在沙發下面的棒球帽、後門旁邊的泥鞋。

當我想念我的孩子和親戚時,我為他們祈禱。但我也慶幸這些我愛的人在外面過着上帝賦予他們的生活,就在他們被呼召的地方。當我向神的大計劃敞開心扉時,我對神在這個世界上的工作方式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放手是使之成為可能的部分原因。

在婚姻、友誼和家庭生活中,愛是建立在一個跳板的軌跡上。愛是接受,是放手,是發射,是送出。孩子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全部禮物,儘管並不完美,但卻植根於愛和放手的原始勇氣,植根於一種信任,即無論有什麼空間,上帝都會用他的存在來填補它。

當耶穌在地上的時間結束后被舉到雲端時,他的朋友對他的離開感到困惑。但在他升天時,耶穌說:“不要摸我”(約20:17,或譯“不要抓住我”)。耶穌不得不離開,騰出空間以派來一個更親密的同伴。他派聖靈不僅在我們身邊,而且住在我們裡面。新的禮物是我們本不可能知道要求的。

變化是一個常態。幼兒不會一直很小。最喜歡的毛衣會穿舊。即使是天空也會磨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努力,不把我們的希望寄托在任何最終會歸於塵土或捐贈箱的東西上。我們可以放下它們,因為每次我們這樣做,都會為不變的上帝騰出空間,讓祂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祂自己。

我們接納神越多,我們愛的能力就越強,也不會對人過於依念,不會對我們持有的東西的過於執着。

桑德拉·麥克拉肯是(Sandra McCracken)一位生活在納什維爾的歌手-作曲家。她還主持了播客節目“堅定”(Steadfast)。在Twitter上關注她 @Sandramccracken

翻譯:Pearlyn Koh

責任編輯:吳京寧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電子郵件FacebookTwitterTelegram關注我們。

受苦的神

12 月 12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2, 2021

將臨期週三:獻祭與拯救



神通過舊約中的先知說話,用詩意的話語和意象來描述救恩的盼望。本週,我們思考指向彌賽亞的預言——上神的子民所渴望的僕人、光以及所應許的那一位。

閱讀:以賽亞書52:13–53:12

在將臨期間,人們容易帶着感情繪聲繪色地講述道成肉身的故事。我們把取了肉身的神想象成一個嬰孩,母親陪伴左右;我們期待祂成為“奇妙策士”和“和平之君”(賽9:6)。這些確實是耶穌身份和人性的真實方面,當然也是每年這個時候合適的聖經主題。但以賽亞在他最後一首“僕人之歌”中的預言性話語——描述了神的一位即將到來的僕人,他將被發現成為列國信實的領袖——這加深了我們對基督道成肉身的生命的理解:耶穌降生是為了受苦和受死。

耶穌的榮耀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祂不但沒有被世人接受,反而被人藐視和厭棄(53:3)。祂沒有被尊為王,而是被刑罰和殺害(53:5,9)。這不僅僅是人類的悲劇——這實則是神隱秘計劃中的一部分(53:10)。基督自願受苦表明祂不僅願意作我們的大祭司,也願意作獻祭的羔羊。

這個深刻的現實不僅僅是一個神學概念。耶穌在肉身中作為人受苦,親身參與了所有人類經歷中最痛苦、最黑暗的方面。祂知道什麼是面容憔悴、形容枯槁 (52:14)、何謂受欺壓、被剪除 (53:8)。在道成肉身中,即使在我們最不堪的苦難中,耶穌也與我們同在。對於那些經歷過痛苦或孤獨的假期的人來說,耶穌生命的這一方面可能會令人感到一種奇異的安慰。沒有一個人類悲劇會超出祂的理解、超越祂的同在。

但以賽亞也清楚地表明,耶穌的故事不是以苦難和死亡告終。相反,祂的苦難是祂獲得勝利的途徑:“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53:11)。這不僅僅是為耶穌本人正名。作為神的義僕,耶穌為地上的萬國確立了公義和救贖。換句話說,耶穌分擔我們的苦難,為的是讓我們可以分享祂的復活。祂的傷痕免去了我們的傷痕,也成為了醫治我們的源頭(53:5)。

在我們思想道成肉身的無盡美好時,我們也當感恩其中的勇氣。耶穌從天而降,亦步亦趨:祂走入了人類恥辱和苦難的最深處。祂這麼做是為了我們。當我們在自己的痛苦、罪和羞恥中遇見祂時,我們可以確信祂不會把我們丟在那裡不顧——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漢娜·金(Hannah King) 是北美聖公會的牧師和作家。她在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的鄉村教會擔任副牧師。

思想:以賽亞書52:13-53:12

。這段經文中最吸引你注意的是什麼?這個詩意的預言如何加深你對福音的委身?禱告,反思這些對僕人將遭受苦難的黑暗描述,對我們守將臨期是多麼重要。

看那羔羊

12 月 11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1, 2021

將臨期週二:罪與救贖



在讓人們準備好迎接彌賽亞方面,施洗約翰發揮了關鍵作用。本週,我們會思考《聖經》對約翰的目的是怎麼說的。我們反思他關於罪和悔改的教導能如何影響我們自己的基督徒門徒生活。

閱讀:約翰福音1:29-34

《舊約》中充滿了牧羊人。亞伯拉罕是牧羊人,雅各和拉結,以及摩西、大衛王和先知阿摩司也都是。牧養羊群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為《舊約》中神的子民的生活中需要羊。他們需要羊羔,很多羊羔,以滿足向神獻祭的要求。

一想到這似乎無休無止的羊羔屠殺,我們可能會感到不安。但試想一下,對於那些要親身參與這流血祭祀的人來說,這會多麼地令他們不安!然而,因為罪,神要求人獻上祭牲。祂要求獻上一隻羊羔。但不是隨便一隻羊羔。這羊羔必須潔凈無瑕,純全無殘疾(利22:21-22)。換句話說,它必須是完美的。

儘管神的子民有義務選擇最完美的羊羔,這些羊羔卻永遠不會是完美的。他們所獻的祭雖然遮蓋了罪,但祭牲的血卻斷不能除罪(來10:4)。《舊約》中獻祭羊羔的每一聲喊叫,在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對那真正完美的神的羔羊的渴望。

這種呼喊在幾代人的生活中延續,直到有一天,施洗約翰看見耶穌向他走來,他宣告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在這一刻,施洗約翰回答了以撒在許多年前問他父親亞伯拉罕的那個尖銳問題,這個問題在幾個世紀中一直迴響:“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曾如此回答以撒:“神必自己預備做燔祭的羊羔”(創22:7-8)。

就這那河邊,施洗約翰宣告耶穌就是神應許所預備的羔羊。看哪,這完美、無瑕疵、無玷污的神的羔羊(彼前1:18-19)。

我們不再尋找羊羔。因祂來了。耶穌基督是那代替了我們——被殺獻祭——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羔羊(林前5:7)。祂是那“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的羔羊(賽53:5)。耶穌就是那羔羊,獨一的羔羊,為我們的罪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來10:12)。

約翰為耶穌是“神的兒子”這一事實作見證(約1:34)。這個被約翰所宣告的由婦人所生的嬰孩也是那“被殺之羔羊”(啟13:8)。今天,當我們敬拜主時,願我們一起來回應約翰的宣告:看那羔羊!

安東尼·卡特(Anthony J. Carter)是喬治亞州東角城的東角教會的主任牧師。他有多本著作,其中包括《渴望說話,卻逃避憐憫》。

閱讀:約翰福音1:29-34。(選項:同時思想 約翰福音1:6-8,哥林多前書5:7,彼得前書1:18-19。)


約翰關於罪和悔改的教訓與他對耶穌的見證有何關聯?當你思想耶穌是神的羔羊的身份時,你希望如何回應祂?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