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禱告

11 月 29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9, 2021

將臨期週一: 基督的再來和永遠的統治


本週,我們專注於基督的複臨: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盼望。我們探索《聖經》對基督的大能和公義審判的描繪,以及我們在新創造中與上帝一起等待的榮耀未來。

閱讀:路加福音21:25-36

耶穌的第二次降臨絕不會是悄無聲息的。整個被造界,從諸天到洶湧大海都將震顫;世上所有的人都將親眼看見並深感絕望。所有人都無處可藏,在那位終將到來施行公義的獨一者面前沒有一處可以躲藏。在那再來審判活人死人的神之外,再無一處可去。當萬民悲痛,耶穌的追隨者卻被告知不要躲避或尋找掩護,而要站立並抬起頭來。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藏身於坐在天上的基督里。所以當祂回到地上時,他們不必懼怕。

耶穌希望祂的門徒明白這件事會迅速而確定地發生。關於“這世代”(路21:32)的所指,一直存在諸多爭議。也許它指的是耶穌的直接聽眾,對他們來說,耶路撒冷的陷落將是末日的記號和預表。也許它指的是將看到耶穌即將再來之跡象的那個世代,這意味着基督的再來會在這些如同樹木發芽的事件之後將近。無論是哪一種,耶穌已應許這件事將比自然界本身還要堅固。

門徒們在此時——即等待的同時——要做什麼?我們中間來自某些教會背景的人可能投身傳福音和門徒訓練的呼召,因為人們必須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災難。是的,我們必須這麼做。我們中間來自另一些教會背景的人可能會投身伸張正義的呼召,因為我們被呼召去愛神所愛、恨神所恨。是的,我們也必須這麼做。

然而,在《路加福音》21章的這個特定時刻,耶穌呼召祂的門徒要小心,要警醒。末了的突然和猛烈,用彈簧夾的意象來形容最為恰當。誰竟如此傲慢以為能夠逃脫?無論是狂野派對或過度憂慮,這些從世俗的魅惑想法不過證明任何人類心靈在這終局面前都將不堪重負。而沉重之物,背負着沉重的負擔,不可能足夠快地逃開。

無論是逃避現實或一味憂慮都無法兌現它們的承諾。前者不會讓現實消失;後者也不會讓我們真的做好準備。耶穌卻呼召我們要警醒、禱告。專心致志地、完全依賴那位定會再來的神。耶穌希望祂的門徒那時能夠確實站立在祂的面前;祂也定會回應他們的禱告。

瑞秋·吉爾森(Rachel Gibson)任職於 Cru 的神學發展和文化領導團隊。她是《這樣重生:站出來、接受信仰,及以後》的作者。

思想:路加福音21:25-36。

這段話激起了你什麼樣的情緒或反應?它如何指出了你的問題或是如何激勵了你?對於耶穌和福音,它強調了什麼?邀請耶穌來幫助你聽從祂的呼召,去警醒、禱告。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你的總統選票會讓你下地獄嗎?

若我們試圖為「基督被釘十字架並復活的福音」添加額外的門檻,我們所傳的就是另一種福音。

拒絕將人妖魔化的文化

教會應向世人展現基督的形象,然而今天這形象卻充滿爭議且四分五裂。

和不同信念的鄰舍尋找共同點

跨宗教的互動要不陷入含糊的多元文化主義十分困難——但在多元的民主社會中,仍是必要的事。

News

因為義怒而掀桌?未必如此

在這憤怒的時代,我們表達憤怒的方式可能是公義的,也可能是有罪的。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何時回應誹謗,何時不予理會

無論是糾正他人的誹謗或保持沉默,都不能脫離一件事:尋求認識耶穌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