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Review

基督更新我們的「心」,而非我們的大腦

人類的「靈魂」及「生理」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A person with a lightbulb for a head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6, 2025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Getty, Unsplash

「我」究竟是什麼?而「你」又是什麼?

Have We Lost Our Minds?: Neuroscience, Neurotheology, the Soul, and Human Flourishing

Have We Lost Our Minds?: Neuroscience, Neurotheology, the Soul, and Human Flourishing

230 pages

$27.36

關於人類的本性與本質的討論,不僅是我們這個時代爭論最激烈的議題之一,或許也是人類歷史上始終存在的問題。

我們只是更高等的猿類嗎?我們只是有朝一日會被人造科技升級的機器嗎?抑或我們的本質是靈魂,終有一天會掙脫肉體的束縛,升入更高的存在境界?人類自古以來就不斷追問這些問題。近幾十年來,隨著神經科學的進展,以及出現如克里克 (Francis Crick) 之類的科學家,主張人類「只不過是一堆神經元的集合體」等理論,這些問題再次被推到聚光燈下。

許多科學家採取一種常見但鮮少被質疑的基本假設,認定「物質」(原子、分子與自然力) 可以解釋一切——或至少只要時間足夠久,終能解釋一切。這種預設方向也被延伸至更宏觀的人性議題討論上。許多神經科學領域的權威學者主張,人類存在的所有面向,都可以歸結為大腦運作的結果。

基督教護教家常以指出唯物論觀點的不足之處,來回應這種立場。他們主張:人類不僅擁有大腦,也擁有心靈與自我。一個有意識的「你」和「我」是真實存在的,無法僅靠測量無意識神經元的活動就能捕捉到。

史丹·華勒斯 (Stan W. Wallace) 在他極為出色的著作《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心靈嗎?神經科學、神經神學、靈魂與人類的豐盛生命》中,則針對另一種類型的「基督教論點」作出回應。他指出,「你就是你的大腦」這種觀念,其實也滲入了基督徒的思維中,只是披上了屬靈的語言外衣。

華勒斯是「全球網路教育計畫」(Global Scholars) 學術事工組織的主席,他的書特別聚焦於回應兩位思想家的著作。其中一位是基督徒精神科醫師湯普森 (Curt Thompson),其代表著作為《靈魂解剖學:神經科學與屬靈操練之驚人連結,如何改變你的生命與人際關係》,另一位則是著有《更新:上帝、魏樂德,與帶來改變的教會》的靈命塑造專家懷爾德 (Jim Wilder)。

湯普森與懷爾德皆認為,「神經科學」不僅是理解人類在靈性、智性情感經驗中大腦運作方式的工具,更是人類能藉以通往屬靈成熟度的「新路徑」。

根據他們的觀點,基督徒「效法基督」的成長過程,除了藉著「心意更新而變化」,也在於參與並理解我們大腦皮質的運作過程。人類作為一種深度倚賴「關係」的存在,在與上帝和他人建立愛的依附關係中,找到成長的關鍵。而他們認為這個關係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透過大腦發生的。華勒斯這樣總結他們的觀點:「在實際層面上,大腦前額葉皮質就是『我』,因此它必須完整地運作,才能使我在安全及健康的關係中被他人所認識、以及認識他人。」

華勒斯形容這種觀點是「神經神學」(neurotheology),並將其定義為:把「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與「靈命塑造的神學」相結合。但他強調,這種看似流行且無害的計畫,其核心可能具有劇烈的顛覆性,並推測這種趨勢的可能成因有兩種:要麼是缺乏哲學訓練,因而無法正確理解「大腦」與「心靈/靈魂」的區別;要麼就是出自於一種信念——認為人其實並不是身體與靈魂、大腦與心靈、物質與靈命元素的整合體,而僅僅是身體、只是大腦、只是物質性的機器。華勒斯的《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心靈嗎?》正是對這類「基督教唯物論」的回應。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呢?首先,大腦本身並不會「思考」,是人「使用」大腦來思考。大腦本身也不會「產生愛的依附」,而是人們選擇去愛。當華勒斯坐下來撰寫他的書時,是「華勒斯」在寫作。是的,他的大腦確實參與在寫書的過程。如果我們用精密的影像研究儀器觀察,我們會看到無數個神經網絡在運作。然而,即便是最先進的測量儀器,也無法完全捕捉他「心中」想要寫的內容。

是人——而不是大腦——在寫書。這是一個很重要,卻常被誤解的觀點。人的「自我」(或靈魂) 與大腦緊密相關,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相同的,或在概念上可互換。人的心靈與大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實體。

華勒斯不僅完成了哲學博士學位,亦受過神學事奉的訓練。他靈活地在技術性論證與實際生活應用之間游走自如。他在書的一開頭就明確指出,他的目標不是質疑神經科學本身。我們都受惠於這門學科對大腦功能與人類行為的寶貴洞見。事實上,有些神經科學家 (例如Andrew Newberg) 對「神經神學」的定義更為中性,認為這是一門「結合神經科學與神學的跨學科領域」,用以「探究大腦與宗教經驗之間的關係」。

《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心靈嗎?》全書所批評的,並非這種較中性的神經神學,而是那種更大膽的變種思想——那種視神經科學為通往靈命成熟與人類生命豐盛的「新途徑」。這類思想傾向將聖經中關於「心」與「魂」的描述理解為發生在「大腦」本身的事,甚至將這種詮釋延伸到基督身上。舉例來說,在《靈魂解剖學》中,湯普森就曾提出:「耶穌的心思……反映了歷史上任何人類中,最完整整合的前額葉皮質。」華勒斯指出,這種想法不僅錯誤,而且可能導致基督徒愈來愈偏離正道。

而華勒斯的理論與此相反。他堅持所有對「人性、靈命成長及人類擁有豐盛生命」的正確理解方式,應該來自神學、哲學、與神經科學三者的綜合洞見。若人類是照著一位非物質的上帝之形象所造,那我們全人的構成之中,必然包含一個非物質的層面。華勒斯與J. P. 摩爾蘭 (J. P. Moreland)、魏樂德 (Dallas Willard) 等人的觀點一致,稱呼這個層面為「靈魂」。

魏樂德的話來說,靈魂是「在我們裡面,使個人的所有層面整合成為一個生命的那個部分」。聖經經常用「心、靈魂、意念、靈、裡面的人」等詞來指涉這個看不見的自我的層面。例如,聖經是這樣說的:「我們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4:16)。

因此,從聖經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構成確實存在某種「二重性」。華勒斯這本書圍繞著捍衛他稱之為「整全的二元論」(holistic dualism) 的概念:身體與靈魂是兩種有別的實體,但兩者以極為緊密的方式整合,在世界中產生因果作用。

正如華勒斯所說:

聖經教導說,我們是靈魂與身體於「功能上的合一體」(functional unity),但同時也是「本體上的二元體」(ontological duality),其中,靈魂是我們的存在中更根本的層面。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觀點最能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契合。華勒斯花了相當長的篇幅澄清人們對「二元論」的誤解。他主張,他所提出的「整全的二元論」與以往的二元論版本有所不同。例如笛卡兒式二元論 (Cartesian dualism,以笛卡兒為名,其著名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這類觀點傾向假定靈魂與身體之間僅有非常有限、表面上的互動關係,而身體本身沒那麼有影響力。

華勒斯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矯正人們對已故的靈命塑造專家魏樂德 (Dallas Willard) 理論的誤解。根據華勒斯的說法,懷爾德與湯普森主張魏樂德在晚年接受了神經科神學 (懷爾德與湯普森版本的神經神學),並因此重新以「物質性」的角度詮釋自己的靈魂觀;懷爾德在《更新》一書中這樣說:「大腦內正好有一種結構,整合了人類所有內在狀態和與他人之間的外在連結。」因此,他認為當魏樂德「描述人類靈魂的經驗時⋯⋯他幾乎已經極其清楚地描述了前扣帶皮層 (cingulate cortex) 的作用。」

然而,這種重新詮釋是否忠於魏樂德的本意?華勒斯指出,根據熟悉魏樂德的學者 (如哲學家J. P. 摩爾蘭) 的看法,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華勒斯提出證據指出,懷爾德與湯普森誤解了魏樂德對「以科學研究大腦功能」的肯定,錯誤地將這種正面態度詮釋為魏樂德全面支持「他們版本的神經神學」。但華勒斯指出,魏樂德從未將「靈魂」與「大腦」視為可互換的概念,他始終稱人類為「具有身體的靈魂」(embodied souls) 。

《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心靈嗎?》是針對非專業讀者而書寫,全書篇章簡短易讀,並在每章後面附上清晰的重點摘要,同時也附有詳細的註腳與術語表,供想深入探討的讀者使用。書的前幾章闡述了「心靈」與「大腦」之間的關係,說明兩者「如何」以及「為何」既如此密切地相互影響,卻在本質上有所區別書的中間部分則探討靈魂的本質,追溯從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與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至今的思想發展脈絡。

書的最後面則著重於實際應用。華勒斯指出,我們對「人性本質」的信念至關重要,因為這決定了我們如何「愛上帝」及「愛鄰舍」。他視唯物論 (否認靈魂存在) 與笛卡兒二元論 (貶抑身體的價值) 為兩個相對的極端;相較之下,他提出的「整全的二元論」則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中間之道」,能使人邁向真正豐盛的生命。

只有當我們的身體與靈魂一同參與其中時,我們才能最充分地愛上帝,並長成更像基督的生命樣式。在這種觀點下,我們的「敬拜」不僅限於禱告等屬靈的活動,也包括禁食與服事等具身、實體的身體實踐。另一方面,屬靈生命的建造,也不是我們可以被動地讓大腦代為完成的事——大腦無法「建立愛的連結」,因為是「人」在做這件事。那種將靈命成長交給大腦自動運作的想法,具有潛在的危險。人類的靈魂與意志必須主動選擇與上帝互動,並投入那些能成為生命轉化媒介的肉身屬靈操練之中。

那麼,這一切對我們「愛他人/愛鄰舍」又意味著什麼呢?華勒斯認為,「整全的二元論」為傳福音、從事宣教事工、關懷弱勢、追求公義,以及在職場中實踐愛人如己,提供強而有力的動機。採取合乎聖經的人性觀 (關於靈魂與身體的理解) 確實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神學理解,會自然流露在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及日常行為之中。

《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心靈嗎?》為當前關於人性本質的持續對話增添有益的補充。凡是希望以基督徒的視角思考神經科學——了解它所能、以及所不能揭示的關於人性與靈命塑造的真理——的人,會認同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Sharon Dirckx擁有劍橋大學神經影像學博士學位,是演講者、媒體工作者,並著有多本書籍,包括《我只是我的大腦嗎?》(Am I Just My Brain?) 。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歷程中學到的30件事

「後來我學到,其實所有事工,都是某種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別整天把「復興」掛在嘴上

我們也許承受不起真正的復興。因為真正的復興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

帶著虛假的燦爛笑容牧會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積、深埋心底的傷口,會以我們沒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

Review

「內向的基督徒」在教會的糾結

內向的人不需要變成外向的人。但有時,我卻讓自己的內向成為藉口,逃避了我應當去愛上帝子民的責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對抗世界

身為教會,我們能如何更健康地回應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議題?

News

越來越少香港青年對神學院有興趣

許多年輕人對教會在過去幾年動盪中的消極與缺乏行動感到失望。

Review

當我們對上帝失望時

雖然我們的屬靈曠野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上帝有的是時間。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