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帝的疑慮能引我們至禱告

沒有任何事物能使我們與神的愛分離——包括我們的疑慮。

Christianity Today June 20, 2023
Illustration by Abigail Erickson

當聖經裡的應許與我們在現實生活裡所經歷到的一切有所差距時,對上帝的質疑往往會悄然滲入我們的禱告裡。而這並非新鮮事。在馬可福音11:23裡,耶穌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憑著信心來到祂面前,上帝會為我們重新安排周遭的一切——也就是說,我們的天父會為我們做奇妙的事。然而,我們都能回想起一些時刻,當我們為平凡無奇的事禱告時——例如能馬上睡著,或能解決一段長期緊張的人際關係——我們的處境沒有任何改變。如斯沃博達(A. J. Swoboda)所描述的,正是在這種時刻,「對神的懷疑降臨到我們身上。」

耶穌的兄弟雅各讓這個「等號公式」更進一步複雜化:他認為我們個人的大山之所以沒有移動,可能是因為我們對神的懷疑在某種程度上腐蝕了我們的信心。「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甚麼。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各書1:6-8)。

這樣說的話,還有誰能好好禱告呢?因為如果我們夠誠實的話,我們其實常常在疑慮中掙扎。像這樣的經文可能會讓我們認為,當自己開始有所懷疑時,我們最好否認自己的疑慮或乾脆完全迴避上帝。

疑慮也許會破壞我們的信心,但疑慮沒有必要讓我們沉默不禱告。事實上,當我們把疑慮帶到神面前時,我們有機會能使我們對祂的信心愈發深刻。

疑慮的根源

對信仰的疑慮會在我們基督徒人生旅程不同的階段裡影響我們每個人;它就像一條地底河流,沿著信心的河道淌流。疑慮透過許多管道滲入我們的生活,如:未得到上帝回應的禱告、與我們實際生活的狀況沒有一致性的聖經段落,或生活裡有增無減的各種痛苦。其他基督徒或屬靈領袖造成的傷害也是一種常見的切入點。當那些自稱跟隨耶穌的人做出應受譴責的行為時,可能會使我們對上帝產生懷疑,或甚至使我們對基督教信仰麻木無感。

當我們的期望落空時,疑慮也會出現。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常常對上帝應該如何回應我們的禱告抱有特定的期望。我們根據自己腦海裡的神學架構建立這些期望——例如:我們是如何理解我們在聖經裡讀到的東西、教會曾教過我們的概念,以及我們曾經歷過的事物。因此,如果上帝沒有按照我們希望或以為會有的方式回應我們的禱告,懷疑心會逐漸取代我們的失望感,甚至讓我們直接懷疑禱告本身是否毫無意義。

與疑慮和平共處

當我們把雅各書的教導放在心上時,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只需要對上帝更有信心。或者我們可能想像,為了克服疑慮,我們需要獲得更多的聖經知識。但現實是我們無法憑空創造信心,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上帝,無論我們能背誦多少經文、獲得多少神學院的學位,或禱告多少小時。正如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那樣,我們如今是透過黑暗的玻璃看到這一切的(林前13:12)。我們是被困在地球時間線上的有限生物,沒有能力全然理解關於人類和我們自身更宏大的敘事,更不用說理解上帝的奧秘的或黑暗仇敵的邪惡陰謀。

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們在信仰疑慮中行走的經歷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疑慮本身。如果我們像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開玩笑說的那樣,將疑慮理解為「生於魔鬼」,或者類似於一個入侵者——為了崩解我們的信仰而突破我們心裡的防線,那麼我們就應避開疑慮,或不惜一切代價拒絕它。但這並不是唯一有用的方式。

「我認為疑慮和信心並不是對立的存在,」新約學者斯科特·麥克奈特(Scot McKnight.)說,「疑慮往往是信心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探索我們的疑慮,並追溯至它的來源,疑慮也許會暴露我們對上帝的錯誤理解,或暴露我們試圖控制祂按照我們的想法回應我們的微弱嘗試。這樣一來,疑慮實際上能推動我們謙卑地走向上帝,並透過讓我們更加誠實和與祂親密的禱告來加深我們與祂的關係。

那麼,我們該如何禱告?

聖經敦促我們要不停地禱告,並完全相信——沒有任何事物——能使我們與神的愛分離(帖前5:17;羅8:38-39)。聖經說的「沒有任何事物」包括我們的疑慮。

我們可以對這兩個真理放心:1. 疑問和疑慮是所有有信心的人的共同經歷,2. 上帝渴望與我們建立關係。

認為「上帝期望我們在向祂禱告前先否認、消去或解構我們的疑慮」是不合邏輯的。想像一下婚姻關係的比喻:沉默和退縮很少能解決衝突或拉近夫妻之間的關係。更常見的情況是,這種行為會擴大兩人的距離,讓彼此往最壞的情況去思考。我們與神同行的旅程也是如此:當疑慮出現時,我們必須維持和祂親近的距離,願意呈現自己的脆弱,並持續的禱告。

聖經裡有許多人這樣做的例子,證明了人可以在質疑上帝或禱告的功效的同時持續以信心與上帝交通往來。想想亞伯拉罕的妻子莎拉的故事:當她無意中聽到三個神秘的訪客預言她將在一年內生出一個兒子時,她嘲笑這個承諾不太可能會發生(創18)。但上帝實現了祂的承諾,莎拉被稱讚為信心的英雄,因為她即便有所懷疑,仍然配合上帝的計劃(來11:11)。

大衛王從來不會對任何人隱瞞自己的情緒,他幫助我們學習如何在人生的暴風大浪裡翻滾時不停止禱告。詩篇13篇的開頭是一個憤怒的、充滿懷疑的呼喊:「耶和華啊,祢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祢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大衛沒有迴避上帝或假裝他沒有煩惱,而是靠近上帝,同時承認他的疑慮和挫折。他接著禱告說:「但我倚靠的慈愛;我的心因的救恩快樂。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祂用厚恩待我。」大衛的禱告證明了我們無法透過否認我們的疑慮或假裝它不存在而自然的轉向對上帝真誠的讚美。上帝也不會因著我們的疑慮、恐懼或焦慮而感覺受到威脅或被我們限制住——其中ㄧ部分的原因是我們的情緒無法抹滅祂的品格或削弱祂的能力。

那麼,當雅各警告說,如果基督徒不以純淨的信心禱告,就不能指望從神那裡得到什麼時,又是什麼意思呢?麥克奈特跟我說,也許雅各並非要我們在有所疑慮時沉默不禱告,而是在呼籲基督徒「完全相信」神的品格——無論我們身在什麼樣的處境下。這種微妙的區別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探索我們對什麼事感到疑慮,以及為什麼會有疑慮,但雅各不鼓勵我們懷疑上帝的品格。也許雅各並非在糾正基督徒們心中的不確定性;他是在告誡我們不要詆毀上帝的品格。

深化親密關係的途徑

耶穌對那些帶著疑慮來找祂的人的回應,也應能給我們前來求助於祂的信心,無論我們的情緒狀態為何。彌賽亞從來不會拒絕那些真正前來尋求祂的人,即使他們公開承認他們心裡的不確定性。聖經裡的兩個例子是,耶穌與被鬼附身的男孩的父親,以及祂和祂的門徒多馬之間的互動。

當這位心煩意亂的父親向耶穌講述他兒子病情的細節時,他補充道:「祢若能做什麼,求祢憐憫我們,幫助我們。」耶穌回答:「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男孩的父親隨即喊道:「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我(戰勝我的不信)」(馬可福音9:21-24,括號為作者所加)。然後,耶穌治癒了他的兒子。

在也許是新約裡最為人所知的關於懷疑的故事裡,門徒多馬坦白他糾結於相信耶穌真的復活了的各方證詞:「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約翰福音20:25)。但耶穌出現了,並給多馬看他需要看到的東西:實物證明。藝術家藤村誠在《藝術與信仰》裡寫道:「也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對這位使徒的看法,開始稱他為『相信主的多馬』。畢竟,當耶穌邀請多馬摸自己的身體時,多馬立即覺得沒有必要實際觸摸耶穌的傷口。他的信心使他超越見到上帝應許的『證據』的需求。」

耶穌溫柔的緩解了多馬心中的不確定性,這段跨越世紀的對話讓我們知道心存問題和疑慮是正常的,也同時向我們保證,疑慮永遠無需成為我們與上帝之間親密接觸的障礙。我們可以相信,即使我們的信心動搖了,基督也不會離棄我們。

透過關注我們自己心裡的疑慮,而不是否認它或感覺羞恥,我們依然可以為那些上帝沒有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式回應的禱告而傷心,但同時能放下我們心中錯誤的信念或不實際的期望,發展出與神更親密的禱告生活。疑慮並不會使我們失去禱告的資格。事實上,疑慮應該能促使我們更多的禱告,因為上帝的愛和信實也許是唯一強大、有用、且真實的解藥,足以驅散我們的疑慮。

多蘿西·利特爾·格雷科(Dorothy Littell Greco)是一名攝影師、作家,也是《婚姻的中場:迎接中年的驚喜、挑戰和歡樂》一書的作者。

翻譯:Yiting Tsai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 請透過訂閱通訊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