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悲傷的父母都能對復活存有盼望

《馬可福音》裡的神蹟醫治讓我們ㄧ瞥基督王國的樣貌,但這不是一種常態的保證。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6, 2023
Forgiven Photography / Lightstock

期,有不少人加入伯特利音樂 (Bethel Music) 敬拜團領袖凱莉 (Kalley Heiligenthal) 的請求,一同為她女兒的復活熱切禱告,有些人引用了耶穌的話:Talitha koum (「閨女,我吩咐你起來!」)。

我永遠不會輕看一個悲傷的母親對她孩子最後的希望所做的努力。我也敬佩這等相信上帝能使死人復活的信心。(正如我早些時候為《今日基督教》所寫的文章所述,我相信一些得到認證的復活事件確實曾發生)。但這樣的復活是常態的嗎?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總是為死去的人得以復活禱告嗎?

當耶穌差派12門徒時,祂命令他們醫治病人、使死人復活 (馬太福音10:8;路加福音9:2)。在路加福音10:9,祂把醫治病人的命令擴展至其他70人。在《使徒行傳》裡,上帝不僅透過12門徒行神蹟 (使徒行傳9:41),而且還透過其他一些信徒行神蹟 (徒6:8;8:6;9:17-18)。這些神蹟顯然包括讓人從死裡復活 (徒20:10)。

但我們沒有從聖經裡任何地方得到上帝有使每個死去的人復活的想法。耶穌並沒有試圖讓祂的朋友施洗者約翰復活 (太14:13)。基督徒們埋葬了司提反並為他悲傷,而不是讓他復活 (徒8:2)。一位醫生曾與我分享他的親身經歷,即一個病人奇蹟般地從死裡復活的事,並說,當他自己的孩子死於白血病時,上帝沒有讓孩子復活。

《聖經》需要讓我們認識到神有做出非同尋常的事的能力;它不需要總是匯報死亡的事件,因為我們多數人不幸地對死亡事件已很熟悉。這並不是說,我們要譴責那些為奮力為復活禱告 (但卻沒有發生)的人;而是我們要知道,上帝並沒有保證會讓所有人復活,特別是祂並未主導發起這類禱告的時候。(有時我們對某一特定的禱告投入的越多,就越難分辨出上帝的心意)。

重要的是,要在馬可福音的背景下理解耶穌所表達的Talitha koum——「閨女,我吩咐你起來!」——這個故事確實為堅韌的信仰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模板,但它是關於這個世界裡邪惡和苦難的衝突的更大敘事的一部分。相較於我們身處的世界,神蹟是對完美的未來的預示,但它們仍然是預示。神蹟為我們提供了未來基督王國的樣貌,而不是(在現今世界)基督王國的全然實現。

馬可福音裡的Talitha koum故事講述了兩個轉向耶穌的信心角色:一個是受人尊敬的當地領導人,睚魯,身為會堂官員無疑是擁有各種資源的人;另一個則是個血漏的女人,她的身體狀況使她一貧如洗。馬可用《利未記》15:25-27的語言來描述她的病,根據規定,她在儀式上是不潔的,她會暫時污染她接觸的任何人或物。鑑於當時的習俗,她幾乎可以肯定是未婚的,這又加深了她的貧困和社會性孤立。

管會堂的睚魯在耶穌面前卑躬屈膝,拜倒在祂的腳下,並表示相信耶穌可以透過觸摸來治愈他垂死的女兒。他的家可能就在不遠處,但這件事很緊急,因為他女兒已十分接近死亡。女兒僅僅12歲,正處於成年的邊緣;她所經歷的歲月和那個流血的女人所遭受的一樣長 (可5:23-42)。

然而,在這個時間點,血漏的女人的危機打斷了耶穌,進而拖延了耶穌去見睚魯女兒的時間。因為這個女人在儀式上是不潔的,所以習俗上不鼓勵她在人群裡往前擠 (可5:24, 27)、與他人有所接觸。出於同樣的原因,她也不敢要求耶穌摸她。在絕望中,她相信只要她能摸到耶穌的衣襟,上帝在耶穌身上的醫治能力就足夠治癒她。當她這樣做時,她也立刻得到了治愈 (可5:29)。

雖然別人可能無法察覺她的行為,但對耶穌來說卻無隱藏的事。雖然她不敢承認自己做的事,耶穌還是將她的見證公諸於眾 (可5:30-34)。人們可能會認為她使耶穌變得不純潔,但那位將在十字架上承擔我們罪孽的人並不會因我們的不潔而羞愧。相反,耶穌讓全城的人知道,從今以後這個女人是潔淨的。

這個事件使我們回到睚魯的信仰。他不需要見證這次血漏的醫治就已相信耶穌是個醫治者;他對耶穌有足夠的信心,從一開始就尋求祂的幫助。但他女兒的情況似乎更緊急。甚至那些尊敬耶穌為醫治者的人如今也覺得為時已晚。他們宣布,由於睚魯的女兒已經死了,耶穌不可能再做什麼了 (可5:35)。

單從馬可福音第一章至此的紀錄裡,耶穌還沒有讓人從死裡復活過。因此,耶穌要求睚魯有更大的信心,而睚魯也相應地與耶穌繼續往家裡走。擁有信心並不意味著當睚魯的女兒復活時,他不會和其他人一樣感到驚奇 (可5:42)。

耶穌在醫治麻風病人 (可1:41) 和血漏的婦女時,與儀式上的污穢有身體的接觸。這種接觸會使人在傍晚前都不潔淨,而觸摸屍體則會使人在一週內都不潔淨 (民19:11-13)。然而,耶穌在我們的需要中擁抱我們,對祂而言,這遠比儀式上的潔淨 (可7:1-23),甚至安息日 (2:23-3:6)都還要優先。祂拉著死去的女孩的手,使她復活。

當耶穌拉著她的手時,祂命令:「Talitha koum」。馬可福音最初是寫給懂希臘文的讀者,但有時,例如在這個例子中,他保留了耶穌用亞蘭文說的原話。耶穌親切地稱呼女孩,吩咐她起來。當耶穌使人復活時,馬可經常用這個詞的希臘文對應詞ἐγείρω (起來/醒來),這個詞也預示著耶穌自己的復活。

儘管耶穌公開的醫治了血漏的女人,祂稍後又回到了一貫的低調隱密狀態。耶穌神蹟的公開性使祂的隱私和對門徒特殊的教導更加困難。耶穌用謎語和寓言來隱藏自己的身份,將其推遲到合適的時候再向世人揭露——因為祂的敵人會以殺祂作為回應。公開行使的神蹟提高了耶穌的知名度和伴隨而來的反對聲。因此,耶穌告訴前來的專業葬儀人士,孩子只是睡著了,並警戒家人在祂喚醒女孩後不要告訴任何人 (可5:39-43)。

血漏的女人和睚魯的信心符合馬可福音書裡一個更大的主題:尋找耶穌的人往往透過拼命地、頑固地拒絕讓任何事物使他們遠離耶穌——他們唯一的希望——來展示他們的信心。他們透過拆毀鄰居的屋頂 (估計稍後會修復,2:4-5)、忍受羞辱 (可7:27-28)、或無視眾人的勸阻 (可10:48、52) 來堅持下去。但有時他們只能承認:「我相信——但幫求主助我的不信!」(可9:24)。我們都能同理這種絕望的信仰,尤其是面對悲劇的時候。

但這個頑強信心的主題也凸顯了與之相對比的案例們:這本福音書裡的人們,包括耶穌自己的門徒,缺乏理解耶穌更全面的使命的信心 (可4:40;9:19)。他們的信心最終在十字架面前動搖了 (可14:50)。耶穌與不潔之人的接觸和對邊緣人的擁抱使祂與猶太宗教的菁英發生衝突。這種衝突引致十字架,也引致對那一代人的審判,包括聖殿的毀滅 (可13:2)。馬可談論耶穌所遭遇的衝突和最終受難的篇幅,與他談及耶穌的醫治事工的篇幅一樣多。馬可這樣的安排有其用意,如同他對門徒治病和趕鬼的敘述 (可6:7-13、30) 為耶穌的先驅——約翰的去世 (可6:14-29) 提供了更大的框架。

耶穌治病的王國事工使祂日益成為敵人的目標。在這本福音書的開頭,耶穌宣講並教導人們關於上帝的國度,這個國度確實將會全面到來。但在馬可的耶穌受難敘事裡,耶穌身為王的頭銜被掛在荊棘冠冕上。死亡在我們的時代仍然會發生,但與耶穌的復活不同的是,在祂回來之前,沒有人會得到永久的復活。一位第二世紀早期的基督徒宣稱,一些曾被耶穌復活的人,一路活到了他的年代。但不管他們後來的信心如何,沒有任何一個來自第一世紀的門徒至今依然活著。

儘管如此,睚魯女兒的復活,如同這本福音書裡其他的神蹟記載一樣,預示著這本福音書裡神蹟的巔峰。在最後一幕,一位天使宣布了耶穌的復活。在今日發生的神蹟也同樣致敬於那個神蹟的巔峰,並預示著即將到來的世界,在那裡,我們將擁有完美的醫治和恢復。因此,神蹟的發生為每一位悲傷的父母提供了盼望——但不是暫時延長生命的盼望,而是未來那一天,生命永遠不會結束的盼望。

克雷格·基納(Craig Keener)是阿斯伯里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的F.M.和Ada Thompson聖經研究教授。他是《基督傳記: 記憶、歷史和福音書的可靠性》的作者,該書獲得了2020年《今日基督教》圖書獎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News

美簽不確定性打亂中國基督徒家庭的計畫

一些在家自學或在基督教學校就學的學生,開始尋找其他國家的大學就讀。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以修士的姿態生活

若不想隨波逐流地被文化所設定的社會規則牽引,就要選擇一種「有意識地跟隨主」的人生願景,讓基督的主權覆蓋生活的每一個領域。

Review

如何在忙到無法思考時仍忠心於主?

當我們忘記上帝是一位什麼樣的神、忘記我們被造的目的時,會過著一種「浪費的人生」。

放下效率至上的「偽福音」

我們拼命追求效率最佳化,上帝卻選擇以更緩慢的步調在我們生命中工作。

Review

基督徒的首要呼召與職業無關

我們需要重新塑造我們對「工作」與「呼召」的理解。

Review

我們渴望世界無法給予的東西

《傳道書》為一個不快樂的世界指出一條通往有韌性的喜樂之路。

當人們不再害怕魔鬼時

Labubu、《Kpop獵魔女團》、《鬼滅之刃》:人們之所以將這些超自然生物人性化,是因爲對善惡有了模糊的定義。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