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意識到要反省自己的態度。身為一位X世代的牧師,我常默默地接受、甚至是幫兇之ㄧ的加入大家對不同世代的刻板印象。雖然我自己和千禧世代 (1982-1996出生的人 的年齡差距不大,但我曾對教會領袖大量撰寫關於「千禧世代是教會的未來」的說法翻白眼。
也許這只是因為我對我們X世代在幾乎所有事上都被人忽視而耿耿於懷。(你可以試著找一本名為《如何向X世代傳福音》的書,你恐怕會一無所獲;但若是搜尋《如何向千禧世代傳福音》,你會找到滿滿ㄧ整排的書。)
如今,教會出版界的聚光燈轉向了Z世代 (1997-2012年出生的人),熱烈討論著如何向這個社會群體傳福音。
然而,我已經不會再翻白眼了。
部分原因是個人的。我有兩個Z世代的孩子,我渴望好好地作他們的父親、帶領他們。我想,還有可能是因為我的心對這個被普遍貼上「焦慮的世代」標籤的群體更柔軟。然而,身為一位牧師,我也常思考美國教牧群體和教會的未來道路:我的時代過去之後,會留下什麼樣的教會? 我渴望耶穌的教會在我晚年仍持續繁榮、健康成長。但若要實現這一點,我必須開始以一種不再助長人們對Z世代刻板印象、質疑的態度來帶領與牧養他們,幫助點燃他們的信心。
現在是幫助Z世代擺脫「焦慮的世代」這個標籤的時候了。是時候幫助他們開始活出敬虔的目標。
當我們試圖形容Z世代時,很容易浮現一些誇張的形象:說著奇怪詞彙 (網路用語) 的孩子、沉迷於抖音上的愚蠢短片、夢想成為下一個YouTube網紅,同時掙扎於一次又一次的恐慌發作及各種心理問題。
究竟應如何為這混亂的一代指引方向,塑造他們的靈命?在過去25年牧養Z世代的經驗中,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實際層面,讓我看到一些能推動他們在福音裡前行的牧養機會。
「數位原住民」需要具身的冒險
若有什麼是Z世代的明顯特徵,那就是他們對數位世界的直覺掌握和理解力。在我還在學習拼出「電腦」(computer) 這個單字的同個年紀,我的孩子已懂得如何操作,甚至設定我交到他們手中的科技產品。他們從未經歷過沒有網際網路、串流平台和社群媒體的時刻。而大部分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網路內容,卻是空洞淺薄的「即時熱評、懶人包」,或精心篩選過、虛假人設的表演。人生逐漸變成一種「觀看他人生活」的媒介化經驗。
以直播串流平台Twitch或Discord上的內容為例:學生們會花好幾個小時看別人打電動,或開箱玩具、卡牌組。透過螢幕另一端遊戲椅上那個人的化身來「活著」,永遠無法取代具體而真實的人生。但若你帶「數位原住民」到大自然之中,一切就不再一樣。這能打破由像素構成的幻象及膚淺存在。
今日的教會,既能夠且應當提供一種具體而真實的「基督徒冒險」經驗,幫助Z世代把頭抬離手機的藍光。暑假期間,我所牧養的Woodside Church會為數百名學生提供實作性的體驗,帶他們到底特律大都會區域服事。藉著和城市中的福音機構合作,學生們捲起袖子,親手回應他人實際的需求,服事並參與那些超出他們日常生活範圍的人與事。信仰在行動中的直接展現,讓學生們親眼看見上帝在地方社區裡做的具體工作,以血肉之軀親身參與這些需求和機會。
我也試著對自己的孩子做同樣的事。我的目標之一,是帶他們走進荒野——進入國家公園 (不只停留在遊客中心) 健行、背包旅行,親身經歷那沒有被媒介化的大自然。我們曾面對飢餓、攀爬艱難的路段、經歷暴風雨、遇到野生動物;也曾因長途跋涉登上高山而收穫令人難以置信的壯麗景色。這些經驗教導了他們一些功課:堅持下去,忍耐到底,不要走捷徑,要事先規劃好——你便能完成艱難的任務。
這其實正是耶穌親自示範的「塑造生命的方式」:祂在狂風暴雨中、在喧囂城市裡教導門徒;在草地上面對著一群比任何一家麥當勞所能容納的還多的飢餓群眾。敬虔的雄心壯志並非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培養出來,而是在曠野中雕琢出來的。
當教會善用周圍環境的真實體驗時,Z世代便有機會看見Instagram/小紅書之外更廣闊的世界,以及更有抱負的生命。
心理健康意識需要放入更大的敘事之中
Z世代最令人鼓舞的轉變之一,是他們能夠突破前幾代人對心理健康的污名與刻板印象。過去那種將焦慮、憂鬱、尋求專業幫助的求救聲輕描淡寫,甚至用「你只是信心不足」的冷漠說法推託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如今,教會中不斷增加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以及逐漸推廣的健全資源,正確地支持了聖經所說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的神學。教牧同工不必 (也不應該) 獨自承擔整個肢體所有的諮商與關顧需求。
然而,有些批評認為,這場心理健康意識的運動,造就了更多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他們以光速進化成世界上最大的「自我怪獸」(me-monsters)。雖然整體而言,我反對這種刻板印象,但我確實看見某種潛在的癱瘓危機,可能使許多人失去對神國與福音的敬虔目標。不過,我也深信一個擁有堅實心志的敬虔生命,既能鼓勵並建立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也能推動年輕人積極進入更有抱負的行動。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少的心理健康意識,而是更正確的位置——把它放在上帝的敘事裡。
這正是牧者們可以發揮獨特作用的地方。我們可以設計具有靈命塑造的途徑,幫助Z世代理解更大的敘事:上帝、祂所創造的世界,以及世界將前往的方向。我們的慣性做法往往是設計各種能吸引年輕人、帶來娛樂效果的節目與活動。然而,教會的使命應當是神學、道德與屬靈生命的塑造,而不是娛樂。當教會僅僅「娛樂了」Z世代,他們不會因此得到真正的益處。
如果我們盼望他們成長為堅韌、有力量、積極參與教會和社區的成員,我們就必須提供他們能塑造靈命的途徑。教導他們聖經;重述聖經的故事;給予他們教義的框架;挑戰他們的品格;用一個和上帝一樣宏大的願景來拓展他們的想像力。我的經驗是,若我們以上帝深刻的真理餵養Z世代,他們會迎接挑戰,並且樂在其中,不斷成長。
屬靈的饑渴需要敬虔的方向
如果你對「Z世代正在經歷一場屬靈大覺醒」的說法抱持懷疑,那麼你需要放下這些疑慮。因為這件事確實正在發生。全美各地的大學校園都在回報屬靈甦醒、復興,以及學生群體中日益增長的熱情與渴慕。這些運動不僅發生在基督教大學的範圍內,也延伸到世俗與自由派大學。數以千計的學生正在接受耶穌的福音,並活出充滿活力的信仰。這個世代在屬靈層面上確實有許多令人振奮的跡象。
我們應該被激起的是信心,而不是懷疑。
牧者和基督徒領袖應該拒絕那種一聽到「聖靈正在年輕世代動工」的說法,就馬上高度懷疑的態度。每一個世代都可能陷入對年輕人在信仰上熱忱及委身的懷疑,暗忖「我且看能持續多久」。但也許更重要的問題不是「這一代年輕人的信仰究竟是真是假?」,而是:「在他們的信仰旅程中,他們是否受到年長世代的鼓勵?」、「我們是否願幫助煽旺這福音的火苗,以敬虔的智慧鼓勵他們,並在他們逐漸開始承擔事工領導的責任時支持他們?」
在Z世代的成長路上,沒有什麼比以譏諷的質疑、驕傲和不情願的態度回應更快扼殺福音的進程。我們應全心支持Z世代,給他們未來的事工足夠的資源。
教會需要的不是更多「守門者」,而是更多牧羊人。
我們可以為這個新世代禱告;以耐心成為他們的導師;呼召他們投入合乎上帝心意的事奉;向他們展示上帝對失喪、破碎、受苦之人的心腸;並在他們跟隨耶穌、參與祂國度使命的時候為他們加油打氣。
若我們願意如此,我們或許真能看見在這「焦慮的世代」中,敬虔的雄心壯志及福音的興旺正深深地扎根。
Jeremy Writebol現任密西根州普利茅斯的Woodside聖經教會校區主任牧師,同時也是「以福音為中心的門徒訓練」(Gospel-Centered Discipleship) 的執行主任。他著有多本書籍,包括《牧師,耶穌已經足夠》(Pastor, Jesus Is Enough) 與《立志:下一代的七個屬神追求》(Make It Your Ambition: 7 Godly Pursuit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