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凌晨一點多了,我還在瘋狂地趕著一篇幾小時後就要截稿的文章。我又累又睏,卻還不能睡。課業與工作壓得我喘不過氣,如果不立刻寫完,肯定趕不上截稿時間——但一想到寫完後還要編輯,我幾乎快哭出來。更糟的是,我根本沒有時間讀聖經,心裡滿是罪惡感。我連上床睡覺都不期待,因為我知道自己上床後很快又得起來,然後再拼命工作一整天。
這種熬夜寫功課的情況,上學期已發生過無數次。而這並不是因為我愛拖延。我白天要上全職課程,又在本地報社實習,還要試著維持一點社交生活,同時兼任保守派演講者、作家與播客主持人,我幾乎沒有時間思考,更別說做完所有事情。
大概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這種「好像永遠不可能做完一切」的時刻。塔拉·孫 (Tara Sun) 深知這一點。她是一位母親、也是播客《與塔拉的真理對話》的主持人、意見領袖、演說家、以及多本書籍的作者。她最新的著作名稱洽如她的親身經驗:《行程過滿,壓力過載:生活讓你快喘不過氣時,如何仍跟隨上帝》。塔拉以自己在忙碌與分心中的掙扎為例,分享她如何學會將信仰放在優先位置,在生活中放慢腳步。
這本書的核心主題是「耶穌比這一切更美好」,作者塔拉表示:「在將這本書命名為《行程過滿,壓力過載》前,我曾考慮在書名裡直接寫上『耶穌更美好』⋯⋯因為這是整本書站立的根基。」
塔拉認為,我們之所以感到壓力沉重,不只因爲要做的事太多,還要加上我們分心、專注在錯誤的事物上的精力。我們把生活中的每個空隙都填滿了——無論是「滑個五分鐘就好」的社群媒體、邊做瑣事邊看電視,或通勤時聽播客——結果都消耗了本應獻給基督的時間。
「我們每天做的小小選擇──無論是選擇靈修或選擇將注意力放在無所謂的小事上──最終都會累積起來。」塔拉說,「我們所有選擇,例如又一次忽略讀聖經,選擇滑社群媒體,在當下或許看似無關緊要,但它們同樣會生根,無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
塔拉解釋,如果要打破這個習慣模式,我們需要省察自己,辨認自己把哪些事物看得比耶穌更重要,因為我們所看重的,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天性渴望平安、舒適、安全感及被接納,但我們往往會從上帝以外的地方尋找這些感覺。在忙亂又節奏飛快的生活中,要解決壓力及心靈燃燒殆盡的根本答案,就是把耶穌放在我們的行事曆之前。
但在現實生活中,當生活像旋風般永無止境時,我們要如何做到這ㄧ點呢?塔拉強調「養成習慣」的重要性,以及花時間反思上帝正在我們生命中做的事。
在書中每一章後面,都附有反思問題,幫助人們檢視自己的心思意念,並重新調整生命的焦點回到基督身上。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花時間透過日記思考這些問題,比單純閱讀更能達到學習的果效。塔拉也善於指出並拆解讀者可能默默誤信的那些關於「忙碌與分心」的謊言,她提出的建議確實有可行性,能幫助人們的生命重新「以耶穌為中心」。
不過,《行程過滿,壓力過載》書中有些地方讓我覺得略顯冗長與重複,好似塔拉沒有足夠的內容支撐一本這樣長度的書。例如,在解釋「專注於基督」的重要性時,她會用不同方式重複同樣的觀點。這種對話式的語氣,出現在Instagram 貼文裡或許會顯得自然,但放到紙本書中卻顯得不那麼合適
雖然《行程過滿,壓力過載》大部分的內容就聖經基礎來說是健全的,但塔拉有時在引用經文來支持一些次要觀點時,顯得有些隨意——其實那些觀點本身可算是基督徒常識,不太需要經文支撐 (或改用其他經文會更恰當),但塔拉有時會脫離聖經上下文來闡述一個與那段經文本身無關的觀點。
舉例來說,塔拉簡短地重述《撒母耳記上》17章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並特別強調掃羅把自己的鎧甲戰衣給大衛試穿的片段。第39節說,大衛穿了之後不能自由行走,「因為素來沒有穿慣」。塔拉在重述這個故事後評論:「大衛試穿掃羅的鎧甲這件事,教導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適合某人的東西,未必適合另一個人。」
這樣的應用並非全然錯誤,甚至能讓人聯想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9章所說的「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好把不變的福音傳給人」。然而,這並不是大衛與歌利亞故事的核心信息。這段經文的重點是大衛的信心,以及他完全依靠上帝 (而非掃羅的鎧甲等外在之物) 來戰勝巨人。
同樣地,當塔拉強調「人類的有限性其實可能是好事」,並非沒有聖經根據。她寫道:「若透過基督的眼光來看,人的有限性反而能帶來自由。當我們走到自己的盡頭時,它使我們轉向倚靠上帝的大能。人的『有限』也給予我們一種正當性,將生命中最寶貴的兩樣資源——時間與精力——奉獻給屬神的事」。只不過,塔拉用來支持此論點的《馬可福音》10:14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並不是在談論「人類的有限性的好處」。耶穌在這裡強調的是上帝對孩子的愛,以及教導我們以單純、信靠的心來到基督面前。
從聖經經文引申這類次要的應用點,並不一定是「錯誤的」,但絕稱不上有力的論證。這樣做有風險,讓人覺得經文被拿來「服務」於一個事先設定好的觀點,而不是作為啟示與權威的依據。
幸好,這本書多數篇章並未落入這個模式。對那些覺得生活已經忙不過來,更別說還要持守信仰的人而言,這本書確實很有幫助。身為一個經常「行程過滿、心力交瘁」的人,這本書給我不少鼓勵。
塔拉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於指出一些我們日常不覺得有問題的處境,例如:我們不斷被分心、被社群媒體的聲音淹沒、被滿檔的行程擠壓,心靈因此疲憊不堪:
如果我們足夠誠實,會發現許多人其實並不覺得「分心」會傷害我們的靈魂。我們不覺得這是問題。我們告訴自己,難道我們不該享受ㄧ些讓自己快樂、放鬆的東西嗎?在我們努力工作,或覺得人生很難時,難道不配得一點舒壓及娛樂嗎?分心真的會影響靈魂深處嗎?這難道不是21世紀人類生活的常態?
沒錯,分心或許是種常態,但塔拉為這現象不該是種常態提出有力的論述:即使我們覺得分心無傷大雅——「只是在Instagram上滑個五分鐘」——這些分散的精神仍會不斷累積,在不知不覺中,以更糟的方式重塑我們的生命。
特別是,當我們讓自己因分心而忽略與耶穌相處的時間時,問題就更嚴重了。塔拉指出,享受上帝賜予的美好事物本身沒有錯,但我們絕不能讓這些事物奪走我們對上帝的專注,因為唯有祂是我們生命的源頭與核心。
當我的行程很滿時,我常在休息片刻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或打開電視節目,因為我只想讓大腦關機。甚至早上起床時,我的第一個反應也是滑手機,而不是讀聖經。因為連「思考」本身都讓我有壓力。《行程過滿,壓力過載》再次提醒我,用這些方式麻痺大腦所帶來的短暫安慰,最後只會讓我感到空虛,也使我在基督裡的生命停滯不前。
塔拉寫道:
Netflix和Instagram或許能給我們一劑多巴胺,或讓我們暫時逃離現實。這些當然各有優點,但對我們的靈魂而言,這些優點都是短暫的⋯⋯它們就像一口永遠會枯竭的井,或一個無法儲存任何珍貴事物的水缸。而我們的靈魂唯有透過將自己獻給上帝,才能得著真實的、深刻的、持久的滿足。
我們很容易記得「上帝在我們裡面動工,使我們成聖」這個真理,卻也容易忘記「作為祂的門徒,我們有責任做出正確的選擇」。塔拉說,我們確實有責任「捲起袖子,積極參與上帝在我們裡面起頭,並持續做的工作」。
在實際的應用上,對於培養屬靈習慣的方式,塔拉建議我們可以更具體地設定想要養成的習慣,並將它「疊加」在我們已經在做的事情上。例如,你想每天早晨讀聖經,卻總是找不到時間,那也許你可以在預備早餐、通勤,或運動時聆聽聖經。
對那些迫切渴望親近神,卻忙到幾乎無法思考的女性而言,這些實際的建議確實是個祝福。塔拉提供的方法既具體且有可行性,幫助我們重新把基督放在生命的焦點。書中還包括一些關於屬靈反思、如何設定屬靈目標的建議。她也討論了我們太容易對各種事說「好」的傾向,以及上帝如何在我們裡面動工——包括透過我們的軟弱,甚至在我們必須對祂說「不」的時候。塔拉幫助我們理解「有限性」的意義,指出基督雖然完全是神,同時也完全是人,因此同樣有身體上的限制。耶穌身為上帝的兒子,和我們一樣也需要花時間與天父相交。祂總是把這件事放在優先位置,我們卻往往沒有。
正因如此,我們必須重新將心思意念聚焦在那位最重要的主身上,因為唯有藉著祂,我們才承受得了壓力與責任。即使有些責任本身是「好的」,但若我們的焦點不在耶穌身上,它們仍可能變成壓垮我們的重擔。
塔拉說:「當我們忘記上帝是一位什麼樣的神、也忘記我們被造的目的時,就會過著一種『浪費的人生』——那是一種渺小的生活,一種遺忘祂的良善、祂的真理與祂所託付的使命的人生」。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提醒,我也深知這是許多人同樣需要的提醒。
肯娜·哈提安 (Kenna Hartian) 是今日基督教的哈貝克研究員 (Habecker fe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