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納集團 (Barna Group) 一項最新調查中,大多數家中有孩子的女性 (69%) 表示,身為母親,她們很難「覺得自己做得已經足夠」。只有19%的人表示,她們覺得自己「能夠為世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但是,怎樣才算「足夠」呢?媽媽們又該從什麼樣的育兒資源開始?
年輕的母親時常感到重重壓力,社交媒體上滿是實用的小技巧、安慰人心的內容,有時卻也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根據基督徒網紅媽媽的建議,媽媽們什麼都得做:從製作呼應季節變化的「感受箱」(sensory bin,一種兒童玩具和發展訓練道具,讓孩子能透過五官體驗並學習不同事物),到在點心時間教導孩子信仰內容,樣樣都不能少。
播客《養育男孩和女孩》的共同主持人及《無慮父母》的作者希熙(Sissy Goff)表示:「媽媽們很氣餒,今日的母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覺得自己失敗,是我30多年輔導工作裡未曾見到的現象。」
隨著觀念的轉變,近幾十年來,流行的基督教育兒書籍和建議的語調也發生了變化。相比於1970年的暢銷書《敢於管教》或1978年的《倔強孩子》,如今的語調少了些對抗性。
今日,較新的育兒資源不再強調要求孩子良好的行為,或在第一時間順服父母的重要性,而是鼓勵父母向內反思,考量自己的信仰狀況、觀念以及焦慮如何影響他們養育孩子走當行的道 (箴言22:6)。
然而,根據希熙的觀察,這種從行為主義轉向更溫和的育兒方式的改變,並沒有大幅減輕許多母親的罪惡感和壓力。健康的育兒書籍及podcast沒辦法與那些無處不在、隨時爭奪媽媽注意力的社交媒體相抗衡。在社交媒體上,媽媽們看到的是那些原本旨在激勵人心,但卻設定了更多新標準的育兒榜樣。
「問題的一部分在於父母聽到了太多聲音、太多『專家』的建議,」希熙說。「有些網紅父母的工作就是策劃最棒的生日派對、準備最漂亮的飯菜和聖誕裝飾。我們看到的都是這些精挑細選的高光時刻的剪輯。」
多年來,基督徒媽媽們都處在壓力之中。諸如《給母親:如何為你的孩子禱告》和《母親的使命》等書籍為養育孩子的靈命設下很高的標準。伊利諾伊州奧羅拉市的瑞德爾 (Redelman) 回憶自己初為人母,收到《母親的使命》這本書時,感到非常氣餒。
瑞德爾有四個5至10歲的孩子,她說:「我感到非常羞愧,好像我永遠都做得不夠。」
考特妮 (Courtney Bontrager) 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擁有婚姻及家庭諮商的碩士學位。她指出,即使是社群媒體上ㄧ些同樣強調母職的混亂及不完美處的內容,也抵不住媽媽們透過尋求他人對自己作為基督徒母親之表現的認同和肯定。
「你會看到一些貼文說『你不必完美』之類的話,但即使是這樣的貼文也不一定能起到正面作用,」考特妮說。她和丈夫一起牧養印第安納波利斯一間教會。「誰的意見對你而言最重要?你越在意什麼,就越容易放大什麼。但縱然外部有不少壓力,我們仍可選擇如何回應。」
基督徒父母總是必須面對外在壓力。在1980和1990年代成為父母的人,正處於詹姆斯·道布森和《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 主導話語權的時期。那個時期的父母親被告知,管教孩子是一場爭奪孩子靈魂的戰鬥,甚至是一場爭奪國家靈魂的戰鬥。
「在今日的北美大陸上,一場價值觀的偉大內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雙方擁有截然不同且互不相容的世界觀,這種激烈的衝突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面,」道布森在他1990年出版的《危機中的孩子》一書中這樣說。
道布森屬於《養育下一代美國人》一書中所稱的「以父母為中心」的育兒專家陣營。該書作者反思她見到的兩個對立 (但絕非固化) 的育兒導師/作者陣營:以父母為中心 (以紀律為導向的行為主義者,如道布森) 的陣營和以兒童為中心 (提倡以兒童為主導、依附導向的育兒法) 的陣營。
1970年,道布森的暢銷書《敢於管教》的出版,標誌著基督教育兒書籍日益壯大的重要里程碑。這類書籍提供實用建議,並經常利用父母對紀律管教、孩子的順服及建造孩子信仰方面的恐懼。道布森及其基督教市場上的同儕堅持以父母為中心的立場,強調父母應建立權威,拒絕被孩子的慾望和要求左右。
保羅·區普 (Paul Tripp) 牧師的《父母之道:14個徹底改變家庭的真理原則》則強調父母要意識到自己所處位置的屬靈份量。區普在序言中寫道:「育兒的整體情勢開始於理解自己作為父母是種什麼樣的身份。」
希熙在她2022年出版的《無慮父母》一書裡直接討論父母的心理健康問題,鼓勵基督徒父母尋求幫助以應對他們的焦慮,因為這些焦慮可能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書中援引的研究表明,陷入焦慮的父母的孩子,罹患焦慮症狀的可能性高出七倍。
近年一些較新的基督教育兒文學,仍可以說是以父母為中心的。但與其強調父母的權威和對孩子行為的管教,作者和導師們如今更鼓勵父母面對自身的問題、優先考量自己的靈命成長,並透過心理諮商處理情緒包袱。
將焦點從孩子的行為轉移到父母的行為,可能會帶來更健康的視角,消除父母為控制孩子行為而產生的一些壓力。但是,這也同時賦予那些建構了表演性且充滿理想的基督徒父母形象的可信度——建立一種藝術般美好的形象的壓力。
基督徒網紅媽媽的圈子明顯也是以父母為中心的,但不是社群媒體興起前育兒書籍的管教方式。今日部落格/網紅的內容常以基督徒媽媽的個人形象和經驗為中心。
這些育兒內容呈現令人嚮往的範例:精心修飾或擺拍的女性形象,出現在裝潢考究的家中,銷售著承諾能讓跟隨者更接近理想母職的商品,以及一種美學詞彙體系——已然成為許多母親看待自己母職經驗的濾鏡。
如果沒有實體屬靈群體的穩固支持,沉浸在媽媽部落客/網紅的圈子裡,可能會讓人迷失方向或滋生一種不滿足感。然而,與其他父母共同生活在親密的基督徒群體裡,也可能讓人感到壓力。在巴納研究中,超過一半 (55%) 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感到受到其他母親的評判」。
「在育兒方面,我們必須跳脫『對與錯』的框架,」考特妮說。她所在的印第安納波利斯教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群體,該教會試圖採取真實的群體化育兒方式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部分原因是教會中有相當比例的奈及利亞人,他們在共同育兒的模式上給教會很大的啟發。
教會群體既可以是安息之地,也可能成為另一個需要「表演出好父母形象」的地方。對一些父母來說,僅僅是參加主日禮拜也能讓他們十分焦慮。身為一名新手母親,瑞德爾 (Redelman) 曾經很難停止將自己的育兒方式和她孩子的行為表現與教會裡其他家庭做比較的衝動 。
「我在教會裡看到其他家庭的孩子都很乖巧。每個人都很安靜,沒有人爬來爬去,也沒有人抱怨忘爸媽忘了帶需要用到的東西,」瑞德爾說。「我常會想,這些父母肯定做得比我好。他們一定有什麼地方做對了。」
想要「做得對」或「做得足夠」的願望驅使母親們尋找那些能幫助她們成為更好的母親的資源,這對基督徒母親而言尤其真實,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具有永恆的意義。
為了提醒自己放下「做到完美」的壓力,瑞德爾印製一份來自作家安·沃斯坎普(Ann Voskamp)的文章:《給忙碌媽媽10條真實幫助的建議》。其中第10點是:「真正慶祝生命的藝術不在於正確與否,而在於接受恩典。」
那篇文章是沃斯坎普創作的《心靈便利貼》系列的一部分,瑞德爾六年前在email裡收到這篇文章,至今仍將它貼在冰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