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越來越多基督徒觀看色情內容,越來越少人認為這是個問題

告訴人們「上帝說不要看色情內容」很容易,幫助人們見到背後更深層次的靈性戰場很難。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12, 2024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s: Getty

過去十年間,色情內容的觀看率不斷攀升,尤其在年輕人之間,他們比以往更早接觸到色情影音。然而,如今大多數美國人並不認為色情內容對社會有負面影響,許多基督徒也表示他們不擔心其影響。


以上為本週由《巴納研究》和專為色情成癮人士設立的事工《Pure Desire》所發布的一份新報告所述。

研究發現,61% 的美國人表示自己「偶爾」觀看色情內容,這一比例比《巴納研究》於2015年針對此議題的調查中的55%有所增加。觀看色情內容的女性比例也有所上升(從九年前的39%增至44%)。

在教會內,牧師回報自己曾觀看色情內容的可能性也更高了(今為67%,九年前為57%)。將近五分之一的牧師表示自己掙扎於觀看色情內容。而在過去一個月內參加過禮拜的基督徒之中,超過一半表示自己至少「偶爾」會觀看色情內容。

報告指出:「觀看色情內容已不再局限於特定年齡層或次文化,現在它無視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或宗教信仰,觸及社會每個角落。」

這些新數據與其他研究節果一致,顯示近年來網路色情內容的創作和消費量大幅增加。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每分鐘有250萬人觀看線上色情內容,自2000年以來,網路色情內容的消費量增長了91%。網路色情內容的易獲性、便利性,甚至因新冠疫情封鎖帶來的社交隔離,都是助長這一增長的重要因素。

一些以信仰為基礎的機構正努力推動限制線上色情產業的發展,包括推動年齡驗證法和對科技設備製造商的更嚴格監管等法律限制。其他事工則專注於幫助個人克服觀看色情內容的習慣。

《巴納研究》和《Pure Desire》機構領袖表示,他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讓人們注意到色情內容的普遍性,並促使更多牧師和教會職員重視對掙扎於色情內容的基督徒的支持。然而,統計數據也揭示出一個更大的障礙:許多人,包括基督徒,並不認為觀看色情內容是個問題

「超過五分之三的基督徒(62%)告訴《巴納》,他們認為一個人可以經常觀看色情內容並依然擁有健康的性生活,」報告寫道。這一比例僅比全美國成年人中認為觀看色情內容無害的比例低四個百分點(66%)。

此外,49%承認自己觀看色情內容的基督徒表示他們「對自己觀看色情內容的頻率並未感到不妥。」

「對這些基督徒來說,觀看色情內容根本不是一件大事⋯⋯他們完全沒有緊迫感,」拜歐拉大學教授暨《Think Biblically》播客主持人Sean McDowell說。「我認為這正是個表明『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周圍觀念的影響,而非聖經和基督教世界觀的影響』的顯著例子。」

然而,在研究中,那些表示自己至少算會定期觀賞色情內容的受訪者更容易頻繁地感到焦慮、自我批評、感到壓力和憂鬱。

《Pure Desire》執行總監Nick Stumbo表示:「基本上,觀看色情內容越多,你在心理、情緒和人際關係上就越不健康。我們不能對破壞我們心理、情緒和人際健康的行為視若無睹。」

一項由家庭研究所(IFS為非基督教家庭研究機構)和YouGov近期聯合進行的調查也發現類似的結果,顯示觀看色情內容與孤獨和憂鬱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指出,廣泛的色情成癮是一項公共健康問題,因為色情網站採用與社交媒體平台相似的技術,如無限滾動、自動播放和客製化內容,以保持用戶的依賴度,並且,頻繁觀看色情內容的人會隨著對色情內容變得越來越不敏感,而尋求更極端/刺激的影片。

《巴納研究》的報告包含一系列關於「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的探討,研究個人觀看色情內容對其配偶/伴侶造成的影響。

男性與女性在這方面的差異顯著。女性表示伴侶觀看色情內容為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的可能性至少是男性的兩倍。44%的女性擔心自己對伴侶失去吸引力,這是她們最關注的問題。然而,同樣有44%的男性表示自己「對伴侶觀看色情內容毫不擔心」。

關於色情內容對年輕人的影響,報告顯示,39%的Z世代成年人會每天或每週觀看色情內容。此外,根據《巴納》調查,超過半數較年輕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成年人(18至37歲)表示自己曾傳送過裸照,三分之二表示自己曾接收過裸照。

其他近期研究顯示,孩子接觸色情內容的年齡比以前的世代更早——今日,初次接觸色情內容的平均年齡為12歲。

Nick Stumbo表示,《Pure Desire》正在為父母開發一套培訓課程,幫助他們找到與孩子討論色情內容的方法。但即便是這一策略也面臨挑戰:《巴納研究》詢問受訪者,對他們關於性慾和性行為的觀點影響最大的因素,「我的媽媽」和「我的爸爸」的影響力排名遠低於「我的朋友」、「電視或電影」、「網路搜尋」以及色情內容本身。

「如果你真的想幫助家裡的青少年,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自己在性慾方面的經歷和破碎,」他說。「你越健康,就越能幫助家裡的青少年也變得健康。」

McDowell認為,即便人們表示對此問題毫無擔憂,教會仍應該提供資源來幫助那些掙扎於色情內容的人。調查發現,83%觀看色情內容的成年人生命裡沒有任何人幫助他們遠離這種行為。

「我認為基督徒並非因為『反對觀看色情的理論毫無說服力』而繼續觀看色情內容,」他說。「這背後常常有痛苦、破碎、焦慮⋯⋯潛在的壓力和糟糕的神學觀⋯⋯來阻止人們獲得所需的幫助。」

他建議教會除了在講道中教授健康的性觀念外,應該設立支持小組,幫助任何性成癮或其他類型成癮的人。

心理學家兼《Authentic Intimacy》創始人Juli Slattery同意,為那些受色情影音困擾的人提供一個安全的社區至關重要。她是在這份報告中提供專業意見的專家之一。

「告訴人們『上帝說不要看色情內容』很容易,」Juli寫道,「但是,如果你沒有提供工具和群體來幫助他們處理這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很多人會感到被困住。許多基督徒不了解在性慾上破碎時,自己失去的是什麼,因為他們更多地視性慾為一種行為相關的道德,而非深層次的靈性戰場。」

Stumbo表示,過去幾年來,教會對於舉辦色情內容康復/戒斷事工的興趣有所減弱,這與2000年初期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熱潮形成對比。

網路的興起促使幾個色情成癮康復事工的成立,包括提供幫助人們避免接觸網路色情內容的軟體《Covenant Eyes》及《XXXchurch》。隨後,尤其在智慧型手機推出後,色情成癮持續受到關注。

《巴納研究》上一份關於色情使用的調查報告《色情現象》於2016年發布。當時,「這似乎是這個泡沫在教會內爆發的時期,教會說,『我們必須做點什麼來應對色情內容,』」Stumbo說。兩年前,《Pure Desire》發布受歡迎的《征服系列》,這是一套針對色情成癮康復的影音課程,目前已有超過200萬名男性在超過100個國家觀看過。

「《Pure Desire》事工在那幾年間成長不少,」Stumbo說。大約在同一時期的2016年,《盟約的眼》擴展其使命,開始與其他事工合作,以提高教會內對色情問題的意識。再前一年,克里斯成立《保護年輕的眼》(Protect Young Eyes),這是個幫助學校和家庭為孩子制定安全技術政策的事工。

Stumbo表示,自那個時期以後,教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似乎有所減弱:「當我們回顧過去⋯⋯我認為教會有點淡忘色情使用的議題。」

教會對色情問題的冷漠可能無意中加強一個常見的誤解:《巴納研究》調查顯示,66%的成年人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一個人可以自己克服色情成癮」。

然而,像任何成癮一樣,恢復的第一步是承認自己有問題。如果近三分之二的基督徒認為可以經常觀看色情內容且仍然過著健康的生活,那麼第一步可能是最困難的。

將觀看色情內容的行為在道德上正常化,可能有個小小的正面作用:《巴納研究》的CEO大衛·金納曼(David Kinnaman)表示,受訪者對自己習慣觀看色情內容的開放度和誠實度比以往高出許多——這種坦承對社會科學研究者捕捉問題的範圍十分有利。金納曼將這種坦率與千禧世代和Z世代對其心理健康困擾愈發坦誠的態度做類比。

「詢問人們『你是否觀看色情內容』曾經是個很困難的問題,」金納曼說。「如今,對於人們竟能如此誠實⋯⋯尤其回答網路上的調查時⋯⋯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

金納曼表示,他希望這項研究能激勵牧師關注教會會眾在色情內容方面的掙扎,並在所有門徒培訓中關注這個議題。這意味著在講台上傳授聖經裡健全的性慾觀,並在小組中建立真實的群體,讓人們坦誠面對自己「內心的腳本」,不再合理化自己的罪。

但他擔心這個問題不會很快消失。每ㄧ次的調查都會促使研究人員開始構思下次將提出的問題,他說,今年的調查也不例外。

「我們認為我們現在正生活在色情時代,」他說。「等著看人工智慧會如何改變這一切吧。」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的文章,或是訂閱本刊,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可透過免費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跟隨耶穌的人將會遭遇逼迫

關於逼迫,基督徒皆需了解的九個要點。讓我們為受苦的基督身體代禱。

在佛教民族主義下生活的基督徒

基督教在全球南方的少數民族和窮人間特別蓬勃發展的現象,展示了一種社會經濟的變遷——朝向窮人、被邊緣化的人。

Review

教會是世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正式的教會成員數量也許會起伏不定,但上帝對祂子民的渴望卻未曾動搖。

不再為選舉結果憂慮

在任何一位總統或世上君王的權力下,我們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忠實跟隨耶穌的人。

末日時代中「激進的盼望」

全球環境及氣候危機正快速且猛烈地嚴重化。我們該如何不陷入絕望中呢?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選舉日及我們對「希望鴉片」的依賴

真實的盼望並非一種理論、心靈鴉片或絕望的偽裝,而是個名叫耶穌的人。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