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單身女性的日子並不好過。越來越多人將「覺醒」政治的興起、千禧世代的自私甚至incel文化歸咎於單身女性的錯。在一些基督教圈子裡,即使未婚基督徒的男女比例失衡,並且教會不鼓勵女性與不信主的人約會,單身女性在教會仍時常被「關心」應結婚生子(以防她們忘記)。
(註:incel文化是involuntary celibate,即「非自願性單身者」的縮寫,是追求女性無果,最終訴諸仇恨及網路暴力的男性群體的自我描述詞彙。)
這種統計數字上的束縛為大家帶來各式的焦慮。
與此同時,我所認識的單身姊妹正試圖在複雜的現實中做出最好的選擇。她們努力在日常工作中事奉神,在友情和教會裡投入大量的時間心力,並追求各式創新的受教育機會。她們之中許多人也在努力結識主內弟兄,嘗試使用約會app,也會為感情生活禱告。
她們的生活既豐富多彩也不完美。她們經歷著充滿希望與挫敗的循環。對我所認識的多數單身女性而言,她們目前的處境並不是因為缺乏努力或她們不重視婚姻。正如社會學家萊曼·斯通(Lyman Stone)在《今日基督教》近期的一篇文中指出的,若你詢問今日未婚的基督徒,他們之中多數的人都會說他們想結婚。
你不必是個加爾文主義者,也能確信上帝與每個掙扎於無法滿足的渴望、未曾言說的憂傷的人同在。無論是在社會穩定時、動盪時、衰退時,還是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上帝皆運行著祂的計劃。但最重要的是,那些為基督教圈的未來——或西方文明及其不斷下降的出生率擔憂的人,應該謹記讓教會存活數個世紀至今的主要方式是什麼。
簡而言之:是透過洗禮,而不僅僅是透過生孩子。畢竟,耶穌教導我們,光是出生是不夠的。我們都被呼召要重生。
歷史依然是我們最好的課本。在初代教會時期,隨著人們不斷用言語見證復活的基督,人們紛紛相信並倚靠祂,教會人數不斷成長。教會的成長靠的是五旬節時如火焰般降臨的聖靈所點燃的福音宣告(使徒行傳1:8),而不是耶穌初代的追隨者中出現了嬰兒潮。
初代教會裡的女性因著她們的見證而被重視,而不是因著她們的子宮。與彼時的羅馬和猶太文化不同,基督教邀請未婚女性(無論年輕或年長的女性)在教會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她們帶領家庭教會、在經濟上資助宣教士、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她們的存在不是「教會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為著福音的緣故值得挖掘的寶藏。
即使在新教改革家正確地將婚姻及家庭與修道院的獨身主義放在同等地位後,未婚女性在教會仍持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編按:教會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重視獨身主義勝過婚姻及家庭。)
如果中世紀教會的處女殉道者和神秘異象對你來說太怪異,那麼不妨看看那些曾帶領全球性宣教活動的未婚女性——包括哈麗雅特·貝克(Harriet Baker)、洛蒂·穆恩(Lottie Moon)和艾米·卡邁克爾(Amy Carmichael),或是那些領導黑人教會和民權運動的未婚女性,如南妮·海倫·巴勒斯(Nannie Burroughs)和馬哈利亞·傑克遜(Mahalia Jackson)等人。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索傑納·特魯思(Sojourner Truth)、科莉騰布姆(Corrie ten Boom)和蘇菲舒爾(Sophie Scholl)都曾為福音做出巨大的犧牲,甚至改變了世界。
這些女性不僅是今日單身基督徒的榜樣,對抗著物質主義和以成就自我為優先順序的敘事,她們也提醒我們所有人,無論已婚或單身,我們將自己的盼望放在何處?
保羅心甘樂意的做出單身的選擇不應被人草率地視為一個熱切認為末日將至的男人的古怪執念。相反的,它提醒著每一代的基督徒,我們確實始終生活在末世裡——而婚姻雖是受祝福的,卻是俗的存在,並不會持續到永恆裡。正如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30多年前所寫:
單身是嵌在教會骨子裡的操練,提醒著我們,身為上帝的百姓,我們是憑著盼望而活,不是憑著生物本能而活。簡而言之,單身狀態提醒了我們,教會的成長不是透過生理構造,而是透過我們對他人的見證和款待(只是有時,這些「他人」剛好是我們的骨肉罷了)。身為基督徒,我們相信每個世代裡的每個基督徒都可能被上帝呼召過單身的生活,且上帝終必重建祂的教會。
在教會衰落的時期,基督徒可能會忘記這一真理,並退回到透過生育自然傳播宗教的手段。如果教會裡關於單身的討論確實反映了什麼問題,那便是諷刺的:傳福音對教會而言還有任何重要性嗎?教會是否認為生孩子比傳福音更容易?
教會對單身女性的再次批判反映的是世俗社會式的焦慮,在這個時代,社會學家和牧師們總想知道,若教會的出席率和基督徒家庭的組成率能夠合理地成為預測未來的指標,教會還能存活多久?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單身女性基督徒在壓力下感覺自己似乎必須透過結婚生子來延續信仰、來成為「有價值的」母親。畢竟,教會讓生孩子看起來比傳福音更可靠(即使有孩子的家長會告訴你,在基督教環境長大並不能保證孩子會成為基督徒,畢竟,每個孩子都是有自由意志的人)。
但來自教會的壓力裡隱含著的訊息是:今日的單身女性應該淡化或忽視那些不會馬上消失的真實問題——包括伴侶和自己個性適合的程度、相等的教育程度和屬靈成熟度,以及在婚姻中能在生理及情感上感到安全的渴望——不要那麼「挑」,趕緊找人結婚。
單身姊妹在壓力下與不合適自己的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結婚,只會徒增離婚的機率。我聽過不少基督徒的故事,受到純潔文化的影響和教會對家庭的堅持,她們很年輕就結婚了,對即將到來的風暴毫無準備。
更糟的是,這些壓力幾乎將女性的價值貶低至僅止於她們的身體,將她們的身體視為一種宗教工具。粗暴且斷章取義地解釋創世紀1:28的原意,將其視為教條並拿去對人說教更與法利賽人如出一徹。更不用說,這並不像是能讓我們的鄰舍——單身女性們——願意來教會的好方法。
教會領袖尊重婚姻和家庭是正確的。上帝賜福與婚姻及家庭。這兩種人生選擇都能促進信徒的成聖,並為我們之中的弱勢鄰舍(孩子)提供照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僅僅視婚姻和家庭為培育小基督徒的途徑。
我們敢於相信,人們是透過聽到並相信福音的好消息而信主的。我們知道,基督教是透過超自然的方式成長至今日的樣貌。並且我們深信,我們所傳的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1:16)。」
在與單身議題有關的對話裡,關鍵不僅僅在於如何讓單身人士參與在地方教會裡(即使這一點也很重要)。今日,令人憂心的教會出席率和家庭結構數據應提醒所有基督徒,無論單身還是已婚,謹記住我們盼望的源泉:上帝的話語。是祂藉著聖靈的大能更新人的心思意念。
孩子們的數量不僅僅只是個數據資料,未婚女性的價值也不僅僅止於她們的生育能力。上帝在歷世歷代中掌權,包括我們所處的這個奇怪的世代。這個真理應帶給我們盼望,也應讓我們視未婚女性為上帝在這世代正在進行的工作裡的重要角色——如同初代教會所做的那樣,而不是視單身率及她們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凱特琳·碧蒂(Katelyn Beaty)是貝克出版集團旗下布拉佐斯出版社(Brazos Press)的編輯總監,也是《耶穌的名人:人設、平台和收益正在如何傷害教會》(Celebrities for Jesus: How Personas, Platforms, and Profits Are Hurting the Church)一書的作者。
翻譯:Jane Hao / 校編:Yiting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