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南美術館舉辦亞洲各國及文化的殭屍展,這個展覽曾於2018年於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展出,來到台灣則加入了台灣民間文化及鬼故事。展覽還在預售時,不少基督徒湧入美術館宣傳文下面抨擊展覽「傷風敗俗、怪力亂神」,甚至要求館方停辦展覽。一間教會也在網路上公開的代禱信裡表示此展覽「污穢國土,玷污人民,我們國家的罪惡越犯越大,無知愚昧,深深得罪神!」不少支持殭屍展的民眾也到臉書貼文下方聲援跟轉發。因著網路上的聲量,殭屍展預售票一開賣即被掃光,展出時期也常見數小時的排隊隊伍。
類似這樣的事件——基督徒因無法理解公民社會常見的娛樂方式而發出悲鳴和批判,或表達自己對這類他們聲稱「不討神喜悅」的藝術的反對——在台灣並非新鮮事。因為有不少基督徒認為,教會有責任做自己時代的先知,應努力喚醒沈睡的罪人。
這種神學應用最大的錯誤在於,將我們所處的社會視為以色列,忘了我們其實身處巴比倫。跟據統計,基督教在台灣只佔人口約5.5%,卻有49.3%的民眾信奉民間宗教——這意味著,這個島上多數的人並不在乎「基督教的神」是怎麼看待自己的,或者應該說,他們完全不在乎別的宗教的「先知」如何看待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因此,當基督教先知登高疾呼國家悔改、發表哀歌時,台灣民眾不僅不懂「先知」在氣什麼,反而覺得自己被一個站在道德至高點、充滿歧視的陌生人批判了。這種感覺類似於,當穆斯林跑來指責吃豬肉的基督徒是個「道德淪喪的罪人」。
諷刺的是,台灣社會被世俗文化包圍及影響,同樣也並非新鮮事。多年來,台灣社會多數人(包括基督徒)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只因儒家思想裡有小部分道德規範相似於聖經教導,多數基督徒未曾以批判流行文化那樣高的標準對儒家思想進行神學反思及批判、挑戰儒家文化裡不符合聖經教導且有害我們在基督信仰裡成長的部分、未曾反思教會如何變成世俗文化 (儒家倫理) 的形狀。
然而,讓我最納悶的仍是,為什麼一些基督徒似乎對這個「世界 (或,巴比倫)」的生活樣式如此震驚、無法理解,好似自己真的生活在另一種層次裡?(林前3:18)
非基督徒「無法理解」基督徒的世界觀或行為方式實為正常的事,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林前1:18),但是,聖經裡多次提及這個世界及其慾望,僅僅在新約原文裡,世界 (kόσμος) 一詞就出現了196次,基督徒理應是一群熟知這個世界及其方式的人。
而對於非基督徒的生活、行為方式,福音書裡未曾描寫耶穌「無法理解」那些不認識祂的人,責怪他們「傷風敗俗」,祂也未曾對他們的行為表露出不舒服的情緒。事實上,耶穌親自尋找與「稅吏和罪人」一起吃飯的機會,但在猶太文化裡,同桌吃飯是一種極為親密的行為。熟讀聖經的人應會見到,新約裡關於耶穌斥責人的記載,除了魔鬼,對象皆是那些自認嚴守上帝律法的宗教領袖——以及祂的門徒。
因為這些口口聲聲說自己跟隨上帝律法的宗教領袖,以及和耶穌同行同住的門徒們,依然時常以「屬世界」的方式跟隨上帝:他們癡迷於控制人的行為勝過關心人的難處(可3:1-6)、習慣因人的身份廢其言論(可6:1-3)、看外在而不看內心(可7:1-23; 10:23-27)、以自己的方式追求榮耀(可8:32)、爭奪地位威望(可9:33-37)並嫉妒有事工才能的人(可9:38)。
我想,耶穌之所以總是在訓斥法利賽人及祂的門徒,正是因為他們除了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沒有同理心),也在屬靈上瞎眼(可8:18),看不到自己跟世界有多麼相像(林前3:1-3)。
也許有人會說,聖經教導我們愛罪人,但也要求罪人悔改呀!這是沒錯的。耶穌確實呼召罪人悔改,只是我們更常忽略的是,耶穌讓人「願意」悔改的方式。
耶穌大可花所有的時間當面斥責稅吏和妓女是「傷風敗俗」的罪人,但祂卻把祂的事工集中在與這些人建立關係及解決他們真實的需求上。在耶穌與他們同行的過程裡,僅僅是看著耶穌的所作所為,他們便能理解自己是罪人,且需要耶穌的救贖。在一次深談裡,耶穌首先和一位撒瑪利亞婦女分享關於那能讓她永遠不再口渴的水(約翰福音4章),然後才指出她正緊抓著那無法止渴的水(性上的罪)的事實。談話結束後,她不僅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且急切地試圖說服她的朋友們見這位來拯救他們的主。
雖然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在耶穌的愛裡見到上帝的恩慈後意識到自己的罪,並最終悔改,但同樣有許多人——包括耶穌的跟隨者,仍有「剛硬不悔改的心」,自稱跟隨耶穌,卻「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到。」(羅2:4-5;可8:18)。
保羅說,「所以,我們做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林後5:20)。耶穌離開世上後,教會身為基督的肢體及使者,在地上代表基督的形象,奉命去活出基督最重要的信息及命令: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並愛人如己(可12:30)。基督徒的畢生課題是「效法基督」,問題是,這個世界是否能因看見我們的所做所為(而不是所斥責)而發現我們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如同他們在耶穌身上看到的良善佳美的生命樣式?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否會見到我們──教會──為追求公義而日夜自省、悔改、與他人和好,追求與眾人和睦,為了愛及服事鄰舍、最小的弟兄姊妹而犧牲捨己?抑或是,他們看到的是一群有著極高的道德標準,每每見到一絲「得罪神的行為」就皺眉跳腳、渾身不舒服,要求對方悔改、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一群人?
正如克里斯坦·桑德斯(Kirsten Sanders)在本刊近期一篇文裡所述,「當教會變得忙於對抗世界、向世界捍衛自己時,她最終會開始語無倫次」。這並非意味教會應該「退縮、無知,或不再關心政治,」但教會確實能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盡力述說「基督教特有的語言:和平、寬恕、悔改和復活。」
耶穌給教會的大使命並非「你們要去,使萬民知道他們是罪人。」相反的,祂命令我們去建造門徒——身為門徒的職責包括讓我們的光「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
有時候,這個世界無法理解我們,並不是因為他們拒絕耶穌,而是因為他們「看不出我們與他們有什麼不同」。而若基督徒不以基督的心為心來理解這個世界(即使經文裡有這麼多教導),我們又豈會注意到自己的行為有多像這個世界?
個人而言,我不認為耶穌會試圖阻止人們去看殭屍展。相反的,祂可能會坐下來,與人們討論展覽及他們對靈魂和來世的理解。祂也可能會讚美作品裡的藝術天份,或者尋找方法教導教會尊重藝術家。耶穌知道,人們對美麗的事物及靈界的好奇探索,是能引導他們至上帝的美善前的契機。也許祂會邀請人們逛完殭屍展後,也到祂美善的家——教會,至少祂是這麼期許的——裡坐一下。
作者Yiting Tsai來自台灣,畢業於三一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為《今日基督教》中文校編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