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的母親節只有大約100年的歷史,但幾千年來,許多人類文化都有特地向母親致敬的日子。
對基督徒而言,這類的慶祝活動,我們透過上帝在我們信仰裡的視角來敬重我們的母親們。聖經揭示了人類自被創造以來,上帝如何將母親納入祂神聖目的的一部分。
上帝最初的計劃是讓人類充滿全地並管理它 (創1:28)。如果沒有母親,這個計劃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母親生下人類,使我們持續耕耘著上帝的美好創造。即使在第一個被造的女性 (和男性) 因不順服而玷污了這個計劃的真善美和單純性後,上帝也從未放棄她,也從未放棄這個計劃。
正是在人類犯錯和進入痛苦、分裂甚至將面對死亡之後,亞當在他的伴侶身上看到了上帝恩典的證據——恰如其名的夏娃 (創3:20)。因為她將成為活著之人的母親 (「夏娃」和「活著」兩字在希伯來文裡有密切相關的意義)。死亡沒有最終的決定權,上帝計劃裡的盼望將透過她繼續下去,因為她能不斷帶來生命。舊約敘事者描述夏娃在孩子出生的那刻,讚嘆上帝的恩典 (創4:1, 25)。
雖然多數的家譜都集中在父親和兒子身上——但若沒有母親,這些家系不可能延續下去。並且,上帝一次又一次地邀請女性參與到祂神聖的生命計劃裡。
並且,有些時候,聖經敘事的焦點完全落在母親身上。雖然我的腦容量讓我無法記住聖經裡每一個聽到、接受,並加入上帝使命計畫的母親,但有些故事實在太精彩了,不能不提到他們。
在人類歷史初期,神聖的創造計劃集中在一個家庭,而且是一個不完美的家庭——誠然,亞伯拉罕和撒拉是這齣戲的焦點,但有段時間裡,夏甲搶了風頭。
她不僅不是上帝所揀選的家庭出身,還是他們的奴隸。作為奴隸,她對自己的身體毫無自主權,只能被迫扮演撒拉無法完成的母職角色。她的故事是痛苦的、令人憤怒的,比我相信自己能忍受的處境還要複雜。她理應列名於「信實的母親」的名冊之中。
夏甲和兒子被逐出家門時,上帝親自差遣天使向她顯現。正如亞當因著夏娃帶來的盼望而為她命名,夏甲也因著對上帝的盼望而認出上帝、宣告上帝的真實——稱祂為「以勒·羅伊」,意思是「看顧人的神」(創世記16:13)。
上帝垂聽夏甲的呼求,拯救她和男孩脫離死亡,使他也能繁衍眾多、充滿地面。上帝看見並顧念了這位被鄙視的埃及奴隸母親。
若我們快轉到聖經敘事中另一個時刻,此時埃及人已不再是奴隸,而成為了奴役者,又有一位母親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約基別在自己的種族遭遇大滅絕的時代懷孕了——但她沒有把新生兒扔進尼羅河,而是把他藏了整整三個月。
除了產後初期的身體疲憊與失眠,約基別還時時背負著擔憂兒子性命的重擔。當她再也無法掩蓋他啼哭的聲音時,她再次抗拒死亡的勢力,將兒子放進一個親手編織的蒲草箱,安置在尼羅河岸邊。我們知道這並不是一個隨意的舉動,因為法老的女兒常常在那個河段沐浴。
但約基別決定回到家等候消息,留下她的女兒看守。身為一個母親,我能想像她不忍心站在一旁聽著越來越餓的孩子的哭聲。我也可以想像,當她的女兒米利暗帶著兒子回來,並說:「他還活著!」時,這位母親在情感上和身體上所得到的解脫。並且女兒說:「你可以繼續乳養他,而且還會有報酬!」
身為一個蒙主恩有機會乳養自己孩子的母親,每當我讀到這個故事時,真是無法再更感同身受了。約基別保護她的孩子摩西——這個名字的發音非常接近希伯來文裡的「引出」——而個嬰兒成為上帝揀選的人,帶領以色列人民擺脫奴役的生活。然而,如果沒有約基別的聰明才智、關愛和勇氣,上帝透過摩西帶來的拯救就不會發生。
在聖經故事的另一個關鍵時刻,一位婦人的切切祈禱為以色列的王開啟了道路。《撒母耳記上》的序幕是哈拿的故事:她是一位不能生育的婦人,年復一年,帶著眼淚與呼求,向上帝傾訴自己渴望為人母的心。她在聖殿中痛哭祈禱時,情緒之激動,竟讓祭司以利以為她喝醉了。當上帝垂聽她的祈求,使她懷孕,她就照顧兒子直到他斷奶,然後將他獻給上帝,讓他在聖殿中事奉主。這個孩子對上帝的聲音十分敏銳 (身為「特別能禱告」的媽媽之子,這個特質實在不能更貼切了),成為了上帝的先知,並循著祂的話語膏立那位日後成為以色列王的牧羊少年:大衛。
哈拿的禱告因兒子的誕生得到回應,而她自身的忠心也造就了兒子的屬靈洞察力。她不僅在撒母耳的故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更唱出了一首有力且影響深遠的讚美詩歌 (撒上2:1–10)。上帝將這位母親的話語納入聖經,使之成為聖言——千百年來勉勵著讀者要頌讚那位使卑微人升高的神。
在新約中,耶穌與數位母親有過互動——其中與一位腓尼基婦人的對話尤為引人注目。
這位沒有被記載名字的婦人一聽說耶穌來到她的地區,立刻去找祂,懇求醫治她的女兒。起初,耶穌似乎拒絕她,將她與以色列的兒女區隔開來,甚至比喻她如同家中的狗 (可7:24–29)。
但這位「母熊般」的母親毫不退縮。為了女兒,她堅定不移地回應耶穌的比喻——如果耶穌真的是帶來豐盛的主,那麼連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也應該足夠讓狗得以飽足。
耶穌因此讚美她的信心 (太15:28),並醫治了她的女兒。她那份大膽的謙卑——既俯伏在耶穌腳前,又敢期待神必按照祂的本性行事,像詩人那樣的悲嘆 (詩篇42) ——成了我們理解「什麼樣的信心能討神喜悅」的模板。她的信心,正如福音書中許多人的信心一樣,為基督恢復上帝美好創造的工作鋪路。
事實上,這名婦女說的話如今仍每週被全球各地的基督徒在〈謙卑人的禱告〉(the Prayer of Humble Access) 中誦念:「主啊,我們不配如此拾取祢桌下的碎屑,但你仍是那位常施憐憫的主。」這位婦人所展現的謙卑而大膽的姿態,不僅為她自己,也為無數後人立下榜樣,教導我們如何禱告求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若要默想並頌讚聖經中每一位母親的故事,所需的時間遠超過日曆上的一天。儘管她們的故事常令人著迷,也在上帝的計畫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中許多母親的英勇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非「必要」。
上帝原可以揀選另一個人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不是那位憑母親智慧才得以倖存的摩西。祂也完全可以透過別人——而非那位鍥而不捨的腓尼基母親——來教導我們那種謙卑而大膽的信心。
然而,上帝主動選擇「透過這些女性來傳遞並完成祂神聖的計劃」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女性身上的上帝形象 (imago Dei),透過她們參與建立上帝的國度而真實體現出來。
在這一切之先,是夏娃——萬物之母,為後世每一位母親樹立了原型。上帝在創造生命時的精心設計,使女性成為延續人類的必要條件。母親獻出她們的身體、精力、時間和愛,使新的人類能夠生存和繁衍。
而我們在永恆裡的生命也是如此。
當上帝選擇以耶穌基督的身份成為人時,祂選擇的是以受造物的身份進入世界,從而拯救這些充滿錯誤、自我腐敗的受造物——這便是我們得救贖的根基。《創世記》3:15通常被稱為「前福音 (protoevangelium)」,即福音的前奏。在這段經文裡,上帝對夏娃說,誘惑者將攻擊她和她的後代,但她的兒子將粉碎敵人的頭。
上帝本可以選擇以任何符合祂神性的方式來救贖世界,但祂選擇了「道成肉身」。祂選擇邀請一位貧窮的年輕猶太女子馬利亞參與這個神聖的行動。三位一體的上帝,選擇拿撒勒的馬利亞做耶穌的母親——那永恆的獨生子。經由她的身體,上帝有了肉身。在她的母乳裡得到養分;在她的教導下,上帝之子在智慧、身量和人際關係上日漸增長,在神和人面前蒙喜悅 (路加福音2:52)。
聖經中關於母親的不同層次的故事,最終都連結於同一個核心。正如約基別曾保護她的兒子免於死亡的威脅,馬利亞也是如此;正如哈拿曾歌頌上帝的榮耀,馬利亞也曾這樣歌唱。她在身體與心靈上傾全心付出的母職,是上帝藉著彌賽亞耶穌——神的兒子、馬利亞的兒子——成就救贖計畫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督徒不應僅僅視「母親的身份」為一種文化或家庭層面的議題。「母親的身份」是上帝所揀選、用以實現救贖世界的途徑。「女性議題」不是基督教神學的附屬品——它們就在我們信仰故事的核心!
慶祝「母親的身份」是一種很基督教的行動。我們不僅為我們的生命感謝上帝——因為有母親,才有我們的存在——我們也頌讚上帝,因祂悅納馬利亞那堅定不移的信心,並揀選她的身體來承載那位賜給我們永生的主
母親們,上帝敬重妳們。妳們的身體、靈魂和精神——這些別人看不到的無聲的犧牲——妳們的天父看得到,並喜悅的樣的獻上。因上帝正是使用這些看似微小的奉獻,來實現祂那持續不斷、使萬物和好的偉大計畫。
艾米·皮勒(Amy Peeler)是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新約副教授,也是伊利諾伊州日內瓦市聖馬克主教堂的副主任。艾米能完成這篇文章是因為她的媽媽來探望她並打掃她的廚房。艾米也是《馬利亞,婦女,及上帝的性別》(Eerdmans,2022年10月)一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