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在亚洲的“鬼月”被聖靈充滿

隨著農曆鬼月的結束,神學家解釋為什麼聖靈論對亞洲基督徒更加重要。

Christianity Today August 26, 2022
Vincent Thian / AP Images

在亚洲,農曆七月一日是地獄的門打開的日子,鬼魂從這天開始能在人間自由遊蕩去探望他們的親人。

中元節的起源故事也是如此。東亞和東南亞的華人尤其重視這個節日。今年的鬼月從公曆 7月26日開始,於8月26日結束。中元節則在今年的8月12日舉行。

《濡我以靈風——普世聖靈論的華人獻呈》的合編者陳廷忠 (Justin Tan)說,雖然人們常說中元節起源於佛教,但更準確的說法是,中元節為源自道教的中國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相信,善跟惡時時刻刻圍繞著人們,” 他解釋道。 “這有點感覺像是,惡魔和天使無所不在。”

不少亞洲的基督教領袖都同意這種觀點。但他們同時担心慶祝鬼月似乎把鬼提升到可以與上帝分庭抗禮的程度。教會不會跟從民間信仰的想法,反而會將這個月份視為教會深思自身對鬼及聖靈的理解的重要時刻。

陳說,這種反思應該起始於華人基督徒公開承認靈界的存在。

“靈界的運作在亞洲特別活躍,我們必須面對它,” 他說。 “在西方國家你可以說你沒必要在乎這個議題。但在亞洲,你無法不面對它。拒絕討論它只會對我們造成傷害。”

防備鬼魂及孝敬祖先

因為意識到靈界的無所不在,人們常常特別怕鬼——尤其那些因遭遇不幸、暴力事件或做壞事而過世的 “餓鬼” —- 會在鬼月襲擊他們。不少亞洲網站都發佈了人們在鬼月不能做的 情的清單,例如不能踢用來祭祀這些鬼的食物、不能把衣服晾在外面、不能去游泳、最好不要舉辦婚禮。

“人們在這個月的言行舉止都非常謹慎。他們努力想安撫那些邪靈,” 陳廷忠說。

安撫鬼魂的普遍方法就是向他們祈禱,或用食物祭祀、燒紙錢來 “餵” 他們。在新加坡常見到人們把食物供品放在人行道上,或在組屋 (即公共住房) 的空地或公共區域擺放金爐燒香紙。搭七月歌台及中國戲曲表演也是為了 “娛樂” 這些遊蕩的鬼魂。

在香港和台灣,個人、公司、學校和非營利組織會為過世的祖先準備米飯、湯、餅乾或汽水。

這些地方的基督徒通常會避免參與這些和鬼魂有交集的儀式,尤其是祖先崇拜的儀式。人們透過祭祀食物及燒紙製品——通常是做成名車或名牌包等奢侈品的形狀——來減輕祖先的痛苦及讓他們 “享受” 來世的生活。

因為敬重長輩符合聖經的教導,實行孝道又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環。華人基督徒可能會因為無法以這些傳統方式向祖先表達敬意而感到害怕及內疚。

“祖先崇拜是個複雜且精細的系統,” 加勒特福音神學院(Garrett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新約教授楊克勤 (Khiok-Khng Yeo)說。 “年輕一代在試圖安撫和敬重祖先時也許會有的恐懼是可以靠著福音信息克服的。福音告訴我們,愛不是出於強迫、懼怕或驚駭。愛賦予我們自由,讓我們知道我們是上帝所造及深愛的。”

與邪靈的接觸

很明顯的是,在這些地區,靈——無論是聖靈或邪靈——都不只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實且日常存在的實體。

“奧古斯丁曾說,惡是善的缺失。然而在亞洲,惡不僅是個哲學概念,還是真實存在的,”陳廷忠說。 “在我們遇見聖靈以前,我們通常已有和邪靈接觸的經驗了。”

對陳廷忠而言,基督教信仰當然站是在民間信仰的對立面。因為基督教相信上帝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二元的世界。然而即使是基督徒也很難擺脫二元世界觀。

“基督徒不會認為鬼魂真的會從地獄中被放出來,因為是上帝在統管整個世界。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會對超自然現象感到害怕,” 陳廷忠說。

“基督教剛傳入亞洲時,西方宣教士曾說這些想法只是迷信。但華人無法放下這些想法,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邪靈的展現。我自己也經歷過。”

在馬來西亞長大的陳廷忠曾親眼見過被鬼附身的人,而天主教跟新教在馬來西亞都有為人們趕鬼的服事。

在台灣,基督徒透過他們自身的神學理念來理解這些在外遊蕩的鬼魂的存在。

“神學上保守的基督徒認為這些只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沒有真實性的神話人物。靈恩派的基督徒則更傾向於萬物有靈論,認為這些遊蕩的鬼魂是聖經裡說的會傷害人的 ‘魔鬼’,所以他們會進行相對應的活動,例如用 ‘行走禱告’ 來驅逐鬼魂。” 宣教學家Paulus Pan 說。

而中國政府利用“走火入魔”(被邪靈附身)這個想法來打擊宗教信仰。

“這讓中國人很害怕”,因為政府將邪靈附身的想法與基督教聯在一起。” 在富勒(Fuller)神學院研究末世論和中國宗教與科學的馮成偉說。(雖然鬼月起源於中國,但跟農曆新年和中秋節相比,這個節日在中國並沒有太多人參與。馮將此歸因於中國在過去十年間對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動展現敵意的關係。)

對馮成偉而言,華人對靈界的敏銳感知不僅僅局限於中元節期間。而且這樣的感知定義了華人的世界觀。

“這種感知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文化教養中。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必須是佛教徒或道教徒才能相信靈界的存在,” 他說。

然而有這樣的世界觀也並不意味著聖靈與其他種靈處於平等地位。

“聖靈的工作總是全人關懷的,”馮說。 “祂也許會輕輕推你一把引起你的注意、試著說服你,但從不會強迫任何人去信仰祂。

“而邪靈不會讓你更完整。它的暴力有著自我瓦解性。”

對華人基督徒而言,被聖靈充滿是上帝同在的證明,也是在鬼月及非鬼月期間免受邪靈攻擊的保障。

“意識到這個世界有著表象及靈界的層次,才是更忠實看待這個世界真實樣貌的方式,” 馮成偉說。新約用的也是這樣的語言,而新約所展現的世界也是這樣。 如果我們想理解現今世界所發生的事,單單使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可能不夠。 基督教信仰對現今世界的理解超越科學所能給的知識。”

“被聖靈充滿”

“亞洲,尤其是中國,是早期五旬節教派宣教士最喜歡的禾場,”艾倫·安德森 (Allan Anderson) 在《去到天涯海角: 五旬節教派和世界基督教的轉變》中寫道

雖然近幾年亞洲基督教五旬節派人數的數據很缺乏,但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200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五旬節派基督徒佔了亞洲3.5%的人口。雖然菲律賓和韓國的五旬節派在其人口中的比例最高,但五旬節運動在華人之間也很受歡迎,尤其受到海外華僑歡迎。

“吉隆坡、新加坡、泗水、雅加達和馬尼拉等城市中多數的五旬節派信徒都是中產階級的華人,” 新加坡社會學家Terence Chong在 2015年一篇論文中寫道

一般來說,亞洲的五旬節派及福音派在屬靈經歷上的差異反映出全球原有的分歧,但可能因著語義上的差異導致亞洲人在聖靈的教義上有多種不同的態度。

“香港福音派人士傾向於避談聖靈,因為在粵語中‘靈’容易與‘鬼’混淆’,”愛丁堡大神學院講師 Calida Chu說。 “福音派也因這種混淆而批評五旬節派把靈跟鬼混在一起,但這是一種誤解。”

正因如此,“被聖靈充滿” 這個詞並沒有常常被香港福音派使用,Chu解釋說。

那神學上還有什麼接近的說法嗎?香港福音派用了 “上帝在引領我”。

Chu也描述了香港福音派在敬拜詩歌及講道上的神學失衡。

“除了五旬節教派,很少有人提到聖靈。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人們非常謹慎,以至於沒有人寫過任何跟聖靈有關的詩歌。如果你發現一首詩歌裏有一些跟聖靈有關的東西,那很可能是西方宣教士寫的。”

馮成偉引用中文單字“氣”或 “生命氣息” 這個詞來幫助中國大陸的基督徒理解基督教神學中聖靈的概念。他說,”被聖靈充滿” 在中國大陸的教會很受歡迎——他把這個現象歸因於五旬節運動在1930至40年代間的傳播,以及倪柝聲等領袖的帶領。

馮說,雖然西方國家似乎全神貫注地在討論屬靈恩賜的體現,例如受過聖靈的洗後就會說方言等,但華人基督徒 “較少陷入這場辯論,因為他們更在乎的是聖靈能釋放人的這個能力”。

聖靈釋放人的能力在中國的 “996” 工作文化中尤為明顯。很多年輕的中國專業人士一週有六天要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

馮說:“在日常生活裡,人們常發現自己的身體被工作完全佔據,他們的靈魂被 ‘擠壓’ 去工作或照顧家人。有了聖靈,除了心理健康外,人們重新燃起照顧自己靈命健康的興趣。”

為福音打開大門

陳廷忠說,亞洲的華人基督徒對於靈界經常有害怕及著迷兩種混合情緒。但對他來說,這是傳福音的起點。

“如果有聖靈,就一定有邪靈。中國人能馬上理解到這點,” 陳廷忠說。 “如果我們承認世界上有邪靈這個事實,我們同時也能說我們的上帝掌管著這個世界。而祂是愛與真理的神。”

陳說,華人基督徒無法忽略聖經中提到信徒不是 “與屬血氣的爭戰” (以弗所書 6:12),以及 “魔鬼如吼叫的獅子”(彼得前書5:8)。

“西方國家總是有想要擺脫迷信以及聳人聽聞的題材的趨勢。但這不會在亞洲發生,因為這裡的人日常生活就是得跟靈界面對面,” 他說。

這可能會讓每年的這個時候成為接觸教會以外的人的好時機,但也可能不會。

“一些牧師試圖在鬼月期間傳福音,將其重新定義為 ‘和平月’,但台灣人還沒有接受這個想法,” Paulus Pan說。

Pan觀察到,一般來說,華人基督徒常在探訪人、與有需求的人相處時分享他們的信仰。更靈恩的教會則會施行奇蹟及預言性的醫治,“透過展示聖靈的能力來吸引人們加入。”

“超過一千名年輕的專業人士剛在中國受洗,”馮成偉說。 “那裡的福音運動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聖靈的工作。”

當陳廷忠與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交談時,他談論他們的心理狀態,但也談論靈界的因素及對他們生活的影響。他從沙漠教父那裡尋求與靈界打交道的智慧,並將希望照進亞洲人民的生活。

如陳所說:“荒漠教父知道被魔鬼攻擊意味着什麼。他們對靈界保持警惕,但並不害怕它。他們的掙扎既是屬靈的,也是心理的。在亞洲,我們也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

翻譯: Yi-Ting Tsai,校對:Sean Cheng

Our Latest

跟隨耶穌的人將會遭遇逼迫

關於逼迫,基督徒皆需了解的九個要點。讓我們為受苦的基督身體代禱。

在佛教民族主義下生活的基督徒

基督教在全球南方的少數民族和窮人間特別蓬勃發展的現象,展示了一種社會經濟的變遷——朝向窮人、被邊緣化的人。

Review

教會是世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正式的教會成員數量也許會起伏不定,但上帝對祂子民的渴望卻未曾動搖。

不再為選舉結果憂慮

在任何一位總統或世上君王的權力下,我們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忠實跟隨耶穌的人。

末日時代中「激進的盼望」

全球環境及氣候危機正快速且猛烈地嚴重化。我們該如何不陷入絕望中呢?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選舉日及我們對「希望鴉片」的依賴

真實的盼望並非一種理論、心靈鴉片或絕望的偽裝,而是個名叫耶穌的人。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