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Review

為什麼相同價值觀的人,會有不同的實踐方式?

基督徒也許擁有同樣的價值觀,但我們個人的認知及實踐並非全是唯一真理。

Christianity Today March 15, 2022
Illustration by Jared Boggess / Source Images: Ekely / Sanjeri / Mikroman6 / Getty

年前,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當選總統幾天後,我正主持一個小組組長會議。其中一位政治信念強烈傾向共和黨的小組長建議,鑒於最近的選舉結果,我們的小組應該有一段哀慟的時刻。有些人點頭表示同意。但是,這真的是個好主意嗎?

我認為不是。

我向小組長們說,有大約80%的福音派基督徒會將票投給共和黨,這似乎是多數人都知道的事實。然後,我要求所有小組長拿一張紙,寫下他們小組中可能把票投給民主黨的2-3個人。

結果是一片死寂。 沒有人拿起他們的筆。

最後,一位小組長發言,說他們認為他們小組中沒有人把票投給民主黨。我指出,如果我們的會眾結構確實反映福音派教會在全美國的平均樣貌,那麼,一個12到14人的小組中應該會有至少3人投票給民主黨。我只是要求他們停下來想想那些人會是誰,以及,如果我們在小組裡一同哀慟選舉結果,這些弟兄姊妹可能會有甚麼感受?我說完後,組長會議出現一段尷尬沈默的時刻。

小組長們意識到,以哀慟來開始小組聚會可能不是一些小組員想見到的畫面。他們也意識到,在接近選舉這幾週,他們在小組裡的禱詞也可能同樣令一些弟兄姊妹感到疏離。我們漠視了小組內潛在的政治信念的多樣性。

信念(conviction) 一詞,根據標準字典的定義是這樣的:一種固定的或堅定持守的思想,一種我們不會輕易放棄的想法。然而,儘管我們對算數結果也有類似的想法,但我們通常不會稱之為信念。信念不僅僅關乎日常或一般的事實,而是關乎某些信仰。我們可以說,信念是 堅定的道德或宗教信仰,引導我們相信我們所相信之事,並影響我們的行動或選擇。信念切斷我們個人對喜好/品味的堅持(畢竟他們無關道德問題),也切斷那些我們雖相信但隨時可放下的想法(沒有相信它們到足以被它們改變我們的行為)。

請注意,這個定義帶出了兩種不同的信念,我們可以稱之為 「絕對 信念」和 「個人 信念」。絕對信念之所以被稱為絕對,並不是因為我們對這些信念有強烈的熱誠,而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絕對」應該適用於每一個人。它們是普世性的;它們既適用於我們自己,也適用於我們的鄰舍。重要的基督教信經就是這種絕對的例子。

另一方面而言,個人信念是我們個人相信的東西,它引導我們個人的行為,而我們知道其他人未必需要跟我們一樣。有人可能因為自己一名家庭成員曾被酒駕司機撞死而擁有此生拒絕喝酒的信念。我們也許會相當堅定地堅持這個信念,但我們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個信念。我們在這裡對信念作的區分也並不是甚麼新鮮事;只是單純反映奧古斯丁的名言:「在基要的事上要合一,在非基要的事上要有自由,在一切事上要有愛。」(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in all things, charity.)

那麼,我們應如何塑造深刻的基督教信念,卻又不使教會分裂呢?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信念本身。

信念就像光。在光譜上有多種顏色和狀態。想ㄧ想「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類」這個信念——是基於聖經的一個永恆神學真理(創1:26)。這種信念可以被稱為 認信信念——所有基督徒都應有的絕對信仰。

在幾章之後的創世記9:5-6,這個真理被塑造為一個 道德指令:禁止殺人,因為所有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而這種道德指令可以進一步擴大到一套積極 重視 所有人類的生命的主張。稍微拆解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重視人的生命並不僅限於反對墮胎的口號(在美國,此口號為「pro-life」)。而是更廣泛的行為,如紅衣主教約瑟夫·伯納丁(Joseph Bernardin) 提出的 ,擁有一套「具有一致性的生命倫理」(consistent ethic of life)。這樣的道德觀既反對墮胎,也反對安樂死、戰爭和暴力。它也可能包含非常積極的內涵,例如支持承載著上帝形象的人類都能有基本的自由:根據自己的良心敬拜的自由,或是能獲得食物和居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自由等。

這些日益增加的判斷力之所以出現,並不是因為我們在聖經裡發現越來越多明確的教導,而是因為我們越來越明白聖經所說的「人類是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所創造」這個認信信條的含義。這些含義可以總結為一個核心價值的陳述,例如:「每個人都應該受到保護,免受危及生命的傷害,並獲得生命能茁壯成長所需的基本物品。」

顯然,我們正在光譜上移動,變得越來越具體。我們認信的含義及道德指令正在塑造我們靈魂的核心價值——塑造我們的慾望和追求。然而,這些「核心價值」 還不夠具體。最終,我們必須辨別出具體的「 行事規範。我們必須決定,禁止奪走承載上帝形象的人的生命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反對墮胎和死刑,或者只反對墮胎。

請注意,當我們在光譜上移動時,每多走一步都會令我們的信念更加具體,而隨著它們變得越來越具體的同時,也使它們變得越來越有爭議性。起初,聖經裡明確的陳述或普世信經的內容確保所有基督徒有一定的共識,對這些事的信念是絕對的和普世的。然而,當我們做出的判斷越來越具體,我們的文化、風俗、歷史背景和傳統智慧就越多的影響我們所做的結論,因此,大家的觀點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我們可以這樣看待光譜上的想法:有具有絕對性的事、有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以及其實並不屬於這個光譜,而僅關乎個人喜好的事(但已經變成一種強加於人的信念)。在光譜的其中一終端是「絕對性的事」,然後是越來越有爭議性的部分(基督徒之間的想法不同)。個人喜好並不屬於光譜,因為這些喜好無法形塑基督教信念。

四種層次的信念

認信信條:認信信條為基督教立定界限,也為教會和個別基督徒的信仰和實踐奠定基礎。它們經常在信經中出現,如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通常教會會在公共禮拜中一同背誦。通常以「我們相信」開頭,而不是「我相信」。

很明顯的,這意味著所有會眾都應共同堅信這些信條的內容。若一個人否認這些信條的內容,我們能合理懷疑他信仰的真實性。這些信條是基督信仰的先決條件。我們甚至可以說它們就是基督信仰的內容,而不是個人信念,因為我們相信這些信條內容是基督教信仰本身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僅僅是某個人相信與否的問題。

顧名思義,認信信條的內容為一種信念,而不是一種行動。認信信條的內容述說上帝的屬性、關於人類及救恩等等永恆不變的神學主張。教會和個別基督徒必須決定,在他們所處的特定時代和文化環境中,「尊耶穌為主」對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

道德指令: 辨識道德指令及屬靈指令是「開始實踐」我們認信信條的第一步,也就是將他們真實活出來。和認信信條一樣,道德上和屬靈上的指令對基督徒來說是普世性的或接近普世性的。認信信條及道德指令皆根基於聖經裡的教導及命令,道德指令的實踐對應著認信信條裡的神學主張。

我們可以用「指令」一詞來理解這個概念,但我們也要注意,這個詞涵蓋更廣泛的意義。「道德指令」的其中一部分是關於正確敬拜上帝和委身於上帝的 屬靈 議題,其他指令則涉及我們如何對待人類同胞的 道德 議題

人們傾向於同意價值觀本身,但往往不同意這些價值觀的優先次序

核心價值觀道德和屬靈指令都需要進一步說明。因此,我們把信念光譜的下一步稱為「核心價值觀」:這關乎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我們真正重視的事。

道德心理學家或社會學家通常會用「價值觀」一詞稱呼人們行為的潛在動機。我們的價值觀是我們渴望見到的結果,引導著我們做選擇,幫助我們評估政策、人物和事件。近期,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提出一套「道德基礎理論」,指出人類有六個基本的價值觀面向:關照,公平,忠誠,權威,神聖性、自由。

而擁有一套「相同價值觀」的人,為何仍會有非常不同的行為方式?原因是人們傾向於同意價值觀本身,但往往不同意這些價值觀的優先次序 。多數具爭議性的問題都涉及不止一種價值觀,例如,促進自由(貿易)的政策可能會削弱公平競爭的可能性,或無法滿足所有人類的基本需求。

或是,在討論移民問題時,每個人都可能同意人民應該服從政府,並以愛和尊嚴對待移民,但在特定情況下,人們對執行時的比例原則持不同意見。此外,人們不會建立一個單一的、普世性的「價值等級」制度,而是會根據情況為這些價值定下不同的優先次序。換句話說,我們處理敘利亞難民時,以及我們處理跨越美墨邊境來到美國的中南美洲人時,會有不同比重、不同優先次序的價值觀(因而不同政策)。簡而言之, 價值觀就是,即使人們有相同的起始點,也通常會走向不同的終點。

行事規範:信念光譜上的最後一步是發展「具體的」行為準則。在這一步,道德使命和核心價值會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出現在實際的政策決定、對道德困境的回應和行動計劃中。行事規範會同時考量時間、地點和受眾。行事規範回答的是這個問題:「我如何在基督所安排給我的時間、地點和環境中以最能榮耀基督的方式行事?」

實踐智慧知識在行事規範的形成過程裡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提摩太·凱勒牧師(Tim Keller)認為照顧窮人是個明確的聖經教導和道德指令,但最好的實踐方式究竟是:1) 透過私人企業捐贈,由政府再分配,或是2)兩者的結合(政府增加稅收,使更有錢的人繳更多稅)?決定的過程與實踐智慧有關。同樣,因著鄰舍之愛和保護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生命的價值觀,我們應該減輕其他人類的痛苦、照顧受苦的人。但對於這類問題,我們並沒有單一的「基督教的答案」。然而,我們仍必須決定我們自己會怎麼做。我們不可能同時實踐所有選項。

總體而言,對於道德和政治相關問題,我們很常有著強烈的直覺感受。這並不一定是錯的——我們的良心往往憑直覺運作,在我們尚未識別、反思支持著我們直覺的原則有哪些時,我們就迫切想看到某種結果。然而,透過他人的智慧所啟發的理性反思來完善並深化我們的直覺,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我們自身及我們的認知並非一切真理的來源。

耶魯大學神學院的基督教倫理學家詹妮弗·赫德特(Jennifer Herdt) 指出,對上帝深刻的依賴對於發展「個人品格和能力的真實性」至關重要,倚靠上帝使我們能夠承認自己軟弱、能力不足的部分,也認識到自己的和長處及能力。

我們(教會)身為一個群體/共同體(community)被呼召一起追求真理。正如雅各所說,在追求真理的過程,重要的是理性、開放的心態,滿有憐憫和美善的果子,沒有偏見,沒有虛偽。這樣的美德能結出「正義的果實」(雅各書3:17-18)。當我們願意敞開心胸,真誠地聆聽別人的想法,我們便更能達到保羅所說的,各人都能自由的「在自己的心意上堅定」(羅馬書14:5)。

改編自Tim Muehlhoff和Richard Langer的Winsome Conviction 版權©2020年,由Tim Muehlhoff和Richard Langer提供。由InterVarsity Press,Downers Grove,IL出版。 www.ivpress.com.

翻譯:季小玲 / 校編:Yiting Tsai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Our Latest

Excerpt

當神明承諾能解決戀愛和財務困境時

在福音能明確解決日常需求前,多數台灣非基督徒可能仍會對基督教興趣缺缺。

News

越來越多基督徒觀看色情內容,越來越少人認為這是個問題

告訴人們「上帝說不要看色情內容」很容易,幫助人們見到背後更深層次的靈性戰場很難。

跟隨耶穌的人將會遭遇逼迫

關於逼迫,基督徒皆需了解的九個要點。讓我們為受苦的基督身體代禱。

在佛教民族主義下生活的基督徒

基督教在全球南方的少數民族和窮人間特別蓬勃發展的現象,展示了一種社會經濟的變遷——朝向窮人、被邊緣化的人。

Review

教會是世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正式的教會成員數量也許會起伏不定,但上帝對祂子民的渴望卻未曾動搖。

不再為選舉結果憂慮

在任何一位總統或世上君王的權力下,我們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忠實跟隨耶穌的人。

末日時代中「激進的盼望」

全球環境及氣候危機正快速且猛烈地嚴重化。我們該如何不陷入絕望中呢?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