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光,萬民的盼望

主顯節 | 1 月 6 日的将临期读物。

《馬太福音》2:10-11

《馬太福音》2:10-11

Christianity Today January 6, 2023
Stephen Crotts

讀《馬太福音》2:1-12和《以賽亞書》49:6;60:3

縱觀歷史,人類一直在仰望夜空,尋找來自上天的啟示。這種傾向性導致許多人崇拜星星和天體。在創世紀第1章中,沒有使用太陽和月亮這兩個詞;它們被稱為大光和小光(第16節),有可能是為了避免在古代近東地區的偶像崇拜中經常出現的名稱。

然而,人類在星空中尋找啟示的這種方式很快就會被神使用來揭示他的聖約:他命令亞伯拉罕仰頭觀看無數的星星,預示着他的後代將給萬民帶來的祝福。但是幾百年後,當亞伯拉罕的子孫被擄到巴比倫時,外邦的黑暗似乎已經吞噬了光明。盼望似乎已經喪失。

但在馬太福音第2章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救贖性逆轉!我們遇到了東方博士——來自以占星術(和偶像崇拜)著稱的精英階層,並可能來自神子民的擄到之地——他們對星象的研究使他們對亞伯拉罕之約產生了信心。從但以理和巴比倫的被擄者那裡流傳下來的故事終於實現了嗎?博士歷經險阻走着從古巴比倫到耶路撒冷的900英里的旅程,正是多年前被擄歸回之人走的路,他們只為了尋求一個問題的答案:“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

他們的探詢揭示了一種深刻的屬靈渴望:“我們……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他們的旅程應驗了以賽亞的異象,也預示了將要發生的事情:“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以賽亞書49:6)。星星的“小光” 指引博士找到了伯利恆小鎮上的“大光”,其光明足以照亮萬民。光進入了世界,黑暗沒有勝過它。

主顯節的光——神通過耶穌降臨的顯現——繼續為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神聖真理的萬民提供盼望。正如博士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如此之好的消息必須傳出去!這些來自東方的智者仍在教導我們,我們也必須無遠弗屆地去分享耶穌是世上的光和萬民的盼望。正如聖經告訴我們的:“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2:9)。

Rasool Berry在紐約布魯克林的橋樑教會(The Bridge Church)擔任教學牧師。他也是播客“你從哪裡來”的主持。

默想《馬太福音》2:1-12和《以賽亞書》49:6;60:3


東方博士的到訪揭示了耶穌怎樣的身份和目的?聖靈如何促使你對耶穌——世上的光作出回應?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歐洲正處在後基督教時期,或復興即將到來的時期?

身為這個“浪子大陸”上的宣教士,我見到建堂、禱告運動和移民教會是如何讓歐洲不再一樣。

Christianity Today January 4, 2023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 Getty

後基督教。世俗。一個失喪的大陸。這些是經常用來形如歐洲基督教信仰狀況的詞語。

然而,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上帝還沒有放棄歐洲

YWAM歐洲前主任傑夫·福田(Jeff Fountain)寫道:“更新的屬靈飢渴、興起的禱告風氣,教會新的自我表述,及移民教會帶來的信仰恢復⋯等等,是歐洲大陸如今充滿希望的跡象。”

會不會在這片屬靈沙漠中,神正在湧現新的活水江流,甚至撒下複興的種子?

這肯定不是上帝第一次改變一個大陸的命運。

僅僅幾十年前,新教徒還將拉丁美洲視為一個宣教目的地。如今,拉丁美洲已成為宣教運動裡的一股力量。巴西的教會派出的宣教士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二。1900年時,非洲有大約900萬名基督徒。誰能想到,到了2020年,非洲大陸上會有5億個基督徒?

反而是歐洲的基督徒面臨著極其艱難的宣教挑戰。

國際福音派學生團契(IFES)前秘書長林賽·布朗(Lindsay Brown)說:“歐洲是世界上基督徒為信仰做見證最艱難的地區之一。世俗主義、多元主義和物質主義這三頭怪物的結合使基督徒在整個歐洲大陸傳福音變得很困難。”

這個古老的大陸與基督教信仰有著複雜且獨特的歷史。

“沒有其他大陸在如此長的時間內以如此廣泛的方式接觸到基督教,”洛桑歐洲共同區域主任吉姆·梅里姆(Jim Memory)在《2021年歐洲宣教報告》中寫道。 “然而,正如歐洲是第一個被基督教化的大陸一樣,它也是第一個去基督教化的大陸。” 福田指出,歐洲大陸從根源上深深的被福音所塑造,“矛盾的是,歐洲大陸也深深被‘反對福音’的想法所塑造”。

身為一名在羅馬工作了12年的宣教士及建堂傳道人,我親眼目睹了這些現實。

我在拉丁美洲長大,在北美接受教育,當我搬到歐洲並開始與周圍的人分享我的信仰時,我所面對的是另一種程度的懷疑態度。整個歐洲似乎充斥著懷疑及悲觀的氛圍,以及一種潛在的假設——上帝不是真的。

但即使如此,在我們的時代,“歐洲正在發生一場非同尋常的新福傳運動,”梅里姆在其報告中寫道。以下是我們看到上帝在整個歐洲大陸行動的五種形式。

1. 散居的移民教會

塞繆爾·埃斯科巴曾形容世界宣教模板的轉變——“從西方到其他地方”到“從任何地方到任何人”——這樣的轉變在歐洲也許比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更為明顯。

正如2021年的移民報告所解釋的: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拉美移民在西班牙、葡萄牙和其他國家建立了成千上萬個教會。在歐洲的主要城市裡很難找不到至少一間大型的西班牙語和/或巴西人的教會。同樣地,幾乎到處都能找到華人教會。僅僅在英國,由非洲人創立的五旬節教會就有數千名會友。

移民教會對歐洲人福音化的貢獻也是2021年洛桑歐洲聚會的核心主題,該聚會讓土生土長的歐洲人更有意識地去幫助散居的移民基督徒接觸當地人,使移民來的基督教領袖適應環境,以便他們能更有效地接觸歐洲人,而不僅僅只有自己的同胞。

2. 建立教會

在歐洲,透過各種網絡、教派和宣教機構,建立教會的工作也在加速進行。例如,在法國,法國福音派全國委員會(CNEF)定了一個目標,即為每一萬人口就要有一間福音派教會。在法國的建堂運動中,過去幾年平均每七天左右就會新成立一間教會

M4歐洲的領導人厄伊斯坦·蓋爾梅(Øystein Gjerme)說:“我們想讓歐洲的教會從衰落和平緩中進入增長,這個運動的願景是看到歐洲每天建立一間教會。Exponential Europe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建堂運動,去年,它與其他幾個建堂事工,如City to City和成熟的宣教機構如Greater Europe Mission合作,在30個不同的國家舉辦了建堂者圓桌會議。

3. 禱告運動

已故的教會復興史學家埃德溫·奧爾(J.Edwin Orr)曾說,“每當神準備在祂的子民身上做一些新的事情時,祂總是讓他們去禱告”。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24/7的禱告運動在78個國家誕生了22000個禱告室,其中ㄧ大部分的禱告室位於歐洲。

這個運動的開始可以追溯到其創始人皮特·格里格( Pete Greig)一次強大的經歷。大約二十年前,當時剛畢業的格里格在葡萄牙聖文森特角的懸崖上散著步,為歐洲各國禱告。他在《紅月亮升起》中寫道,在他的代禱過程中,他看到了歐洲的年輕人在移動,“一支神秘的、不露面的軍隊默默地等待著命令”。這個意象讓他想起《以西結書》37章。“你看到骨頭了嗎?我看到的是一支軍隊。”他在一首後來被傳為佳話的中寫道。

一間位於德國奧格斯堡的禱告室已經不分晝夜連續禱告了11年,或11萬個小時。

4. 基督教的合一增長

烏克蘭的戰爭促進了宣教機構之間前所未有的合作。馬修·帕斯卡爾(Matthew Pascall)寫道:“基督教烏克蘭協作組織將各個組織的領導人聚集一起(有些人從未見過彼此)來處理這場大規模且複雜的人道主義危機。歐洲領袖論壇、歐洲福音派聯盟及洛桑運動等連結網絡也一同加強了大家的合一及合作。

在靈恩派的圈子裡,挪威有29個教派和宣教機構組成了一個歷史性的聯盟:差遣挪威(The Send Norway),將9000名年輕人聚集在一起,這是20多年來最大的基督教跨教派聚會。在過去的十年中,其他像歐洲覺醒(Awakening Europe)這樣的靈恩派事工也讓荷蘭、奧地利和瑞典的體育場爆滿,把地方教會和基督教組織聚集起來。

5. 下一代

今年五月,來自德國各地1萬3000名青少年和年輕人聚集一起參加Christival,這是一個由無宗派網絡組織的特會,源自於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諸如此類的努力使我相信,上帝正在興起新一代的歐洲人,他們渴望與耶穌有著真實的接觸。

“我們看到一個不以福音為恥的新一代出現了。它就像地平線上的一朵小雲,如列王記18章中以利亞在大雨來臨前看到的景色,”The Send Norway的負責人安德烈亞斯·諾德利(Andreas Nordli)說。

當我看到歐洲的大學生們對神新興的行動充滿渴望時,我也很驚訝。2019年,我有幸領導復興歐洲(Revive Europe),這個運動將來自68個國家3000名大學生聚集在一起,為他們同齡人的複興禱告。學生們持續每週在柏林和貝爾法斯特(Belfast)舉行多達400名學生的禱告會上向神交托這個渴望。最近幾個月,我們看到克羅地亞的學生在薩格勒布(Zagreb)密集的參加Alpha Couese,並為他們八個朋友施洗,這讓我們大大受到激勵。

Steiger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要禾場的事工機構,其歐洲部主任盧克·格林伍德(Luke Greenwood)說,“新的這個世代似乎更多的意識到純粹的物質主義生活方式的空虛,他們對靈性對話及禱告越來越開放,而且他們特別在找尋一個能有歸屬感的社群。”

下一步是什麼?

我們在聖經中一再看到,在最黑暗的時候,當神的子民全心全意地轉向祂時,神會聽他們的禱告。上帝是否正在為歐洲大陸準備一場復興?

“我確實認為,歐洲已經準備好迎接復興、迎接一股注入疲憊肺部的新鮮空氣,”剛上任的歐洲福音派聯盟總書記康尼·杜阿爾特(Connie Duarte)說。“年輕的歐洲基督徒正聯合起來禱告,懇求聖靈喚醒歐洲人、提醒他們所擁有的屬靈資產。”

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指出,當復興發生時,“沉睡的基督徒醒來,名義上的基督徒得到改變,難以接觸到福音的人則被戲劇性地帶到這個信仰裡面。”這正是歐洲非常需要的。帕克(J. I. Packer)甚至“如果教會沒有復興,西方世界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雖然有不少人渴望復興,但很多時候,當歐洲基督教領袖聽到關於神大力動工的事蹟,或讀到類似神可能正在歐洲興起一個新運動的消息時,他們心中存有的懷疑是可以理解的。的確,復興的話題已經被討論了很多年,但我們尚未見到如一些人所期望的那種運動。

然而,在《創世紀》第18章,當撒拉在帳篷門口聽到三個來訪者說她將在一年內生下一個兒子時,她笑了。法國佈道家拉斐爾·安岑伯格(Raphael Anzenberger )去年在歐洲洛桑聚會上提醒與會者注意這個故事,因為當聽到上帝有可能在這個古老的大陸上注入新生命時,我們往往也是像撒拉這樣的態度。

難道歐洲的結局不會停在後基督教時代(post-Christian)嗎?如果有人說基督教在歐洲的某些地方似乎已經死了,那麼,很剛好的是,我們事奉的正是一位善於復活的上帝。

正如洛桑運動前國際主任林賽·布朗(Lindsay Brown)所說:“在整個歐洲大陸,我們透過許多奇妙的事工,看到在黑暗中閃爍的光芒。請你跟我們一起禱告,希望上帝透過聖靈,將這些閃爍的光芒燃燒至複興的火焰。”

薩拉·布雷爾(Sarah Breuel)是Revive Europe的主任,並任職於洛桑運動的董事會。

翻譯:Yi-Ting Tsai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Books

基督徒是否應該支持印尼將同居和婚外性行為定罪

印尼基督徒領袖對這個以穆斯林為主導的國家近期設立的刑法以及政府是否應該為道德立法的問題做出回應。

反對人士在雅加達的議會大廈外抗議印尼新立的刑法。

反對人士在雅加達的議會大廈外抗議印尼新立的刑法。

Christianity Today January 4, 2023
Adek Berry / Getty

上週,印尼議會批准了一部新的刑法,該刑法內容受到聯合國及東南亞國家內部和外部人權團體的強烈反對。

新的刑法取代了荷蘭統治時期沿用至今的刑法,包括將同居和婚外性行為定為刑事犯罪、禁止侮辱總統,並保留了有時被用來對付包括基督徒在內的宗教少數群體的褻瀆法(褻瀆穆斯林的神)。新刑法將在三年的過渡期後生效。

印尼身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高度重視其2.77億公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和諧——官方稱此原則為潘卡西拉(Pancasila),並且印尼憲法保障宗教自由。印尼人口約有10%為基督徒,多數基督徒對於新刑法的設立保持沉默。

《今日基督教》採訪了五位印尼基督徒對新刑法中關於同居和婚外性行為的條款,以及關於褻瀆和批評總統的條款的看法。他們解釋了執法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麼許多基督徒雖然與政府有相同的道德立場,但不同意政府以此立法的行為。

丹格朗的佩里塔·哈潘大學(UPH)研究及社區發展中心主任Ihan Martoyo:

許多西方媒體的報導認為印尼的新刑法充滿爭議,特別是與婚外性行為有關的法條。但只有少數報導解釋有關婚外性行為的罪行實際上屬於告訴乃論(自訴罪),除非有親屬(配偶、父母或子女)向警方舉報,否則這種罪行不會自動成立。因此,擔心此法規會影響未婚的外國遊客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除非遊客與印尼人進行婚外性行為而冒犯了印尼人的家庭成員。

我認為媒體的爭論也突顯了文化差異。西方文化通常比東方文化更加個人主義,性是一個人私人的選擇和自由的問題。然而,東方文化更具有共體性,在意性關係會如何對社區造成影響,尤其是對緊密的家庭成員。在印尼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中,似乎有著廣泛的共識,即認為婚外性行為會損害良好的道德價值觀。

有趣的是,聖經中有許多經文也闡述社區裡有著共同的宗教或美德的價值。保羅經常告誡教會要留心基督的身體(林前11:27),這也許是現代基督徒難以理解的。

政府是否應該對道德進行立法?對於與婚姻相關的議題,答案似乎相當複雜。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在日內瓦的婚姻糾紛方面,也面臨著在Consistory(當時的教會法庭)和市議會之間的責任分擔平衡問題。在我們生活的現代,關於民眾可接受的“婚姻類型”的議題涉及民法問題,在教會內產生不少困難的辯論。公民社會裡刑法和道德之間的分水嶺似乎是現代社會必須面對的命題,我們仍在努力找尋平衡點。對印尼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他們不認為公共領域必須與宗教價值觀保持分離。

印尼一位神學院教授William Wijaya(出於安全原因,姓名已被更改):

身為一個在性道德方面堅持傳統觀點的人,我同意婚外性行為是被聖經所禁止的。儘管如此,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政府是否應該以此制定相關的法律。我不認為僅僅因為某件事在基督教倫理中被禁止,基督徒就應該支持所處的公民社會也將其定為犯罪行為。

我接受自己原有的成見:我是在西方接受教育的,在那裡,個人隱私很重要。印尼這部新法規是對隱私的侵犯。要對私人事務執行法律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法律規定,只有父母或子女可以對某人提出指控。但政府要怎麼證明性行為真實發生過?

我很高興印尼現有的法律不是伊斯蘭法。我很高興生活在一個大多數人不把他們的道德觀強加給我這個基督徒的國家。我可以自由的去做我的穆斯林鄰居被(伊斯蘭法)禁止去做的事情。

我想對我的基督徒兄弟姐妹們說,特別是在美國,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用我們的基督教倫理作為我們國家的法律基礎。我們應該找到一種共同前進的方式,找到一個共同點,甚至允許(非基督徒)有自由去做一些在我們的基督信仰裡所禁止的事情。

泗水佩特拉基督教大學靈命發展和基督教領袖學院院長Samuel Soegiarto:

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上帝設計的性是婚姻中男女之間能發生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所以,是的,婚外性行為是違反神的設計的。基督徒跟穆斯林的宗教領袖不該停止鼓勵他們的會眾按照上帝的設計來生活。但是,當這一神聖的戒律被合法化時——當它成為地上公民社會的法律時,我們需要謹慎以對。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過上聖潔的生活。但如果驅使他們的是對坐牢的恐懼,那就有問題了。

刑法中的褻瀆法原本是為了保護宗教信徒的權利。但這法規的ㄧ些部分是模糊的;例如這句:“對他人的宗教信仰表示仇恨和敵意”可以有多種解釋,包括對別人信奉的宗教真理表示異議。最後,對法條的解釋會被多數人來決定。(對居於少數的宗教群體不利)。

我認為基督徒不應該侮辱總統。我們必須對政府的政策持獨立思考的檢驗態度,如果有必要,可以提出抗議。關於污辱總統的法條,政府應該明確定義何謂侮辱。否則這條法律很有可能被濫用來壓制反對派。

印尼牧師及教會聯合會宗教關係委員會主席Martin Lukito Sinaga:

只有在家庭成員舉報的情況下,婚外性行為和同居行為才能被視為犯罪。一些專家告訴我,這與現有的家庭暴力法一致,父母因同居而產生的“疏忽行為”可被視為犯罪。在這種情況下,宗教道德被用來保護家庭成員。關鍵問題在於執行的層面,關於它是否會被用來懲罰一般人的同居行為,或真的能保護家庭成員不會因著同居行為而被疏忽。

褻瀆法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一些非營利組織認為,現存關於褻瀆的條款應當被新的法律取代,新法規應該禁止因著宗教信仰而對他人不寬容、歧視和暴力的行為。這需要公眾對於誹謗行為進行更多的公開討論。

將侮辱總統定為犯罪的新法規也引起了爭議,主要是針對言論自由和批評政府的自由等角度。因此,爭議在於認為這條法規涉及到民主的存亡。這條新法也是屬於告訴乃論的範疇,因此反對人士希望能明確界定侮辱的定義。目前而言,“侮辱總統”被人理解為提供有關總統私人生活的虛假信息。但同樣的,警方如何處理有關污辱總統的投訴,是這項法律是否會損害民主的關鍵。

民法公證人及泗水45大學的私法講師Christine Elisia Widjaya:

多數的人都會同意,合法的事不一定是道德的事。然而,法律應該以社會的道德原則為基礎並與之和平共處。政府身為印尼人民的代表,有責任審核通過各種法案。當政府管理人民的道德行為時,政府能有效的保護其公民。這不僅包括婚外性行為,還包括吸毒、酗酒和色情行業,因為這些行為會危及身體和精神的健康。因為整個社會共同面對公共衛生問題、刑事司法系統運作的成本和經濟生產力的下降等後果。

然而,並非每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都應該被定為非法。什麼樣的行為會被認定為“合乎道德”是相對的,取決於環境、宗教和哲學。在我看來,政府可以就道德問題立法,但不是每個不道德的行為都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將某種行為罪行化應該作為道德最後的手段來使用。我認為,對一些行為進行限制是保護社會免受道德敗壞的行為影響的最佳方式。

褻瀆法會在許多方面影響基督徒,如被用來壓制政治反對派、使攻擊宗教少數群體的行為正當化。總之,它將助長不寬容和歧視、侵犯宗教和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並妨礙印尼這個多元文化國家宗教社群之間的和諧。

身為基督徒,我們必須遵循耶穌的教導,順服在上有權柄的(羅馬書13:1-7)。政府是由上帝設立的,其目的是統治和促進大眾福利,因此我們有責任通過服從和遵守法律來做一個好公民。

然而,我們必須尊重的政府是一個好的政府。如果政府在上帝眼中作惡、領導失敗、不能提供人民良善的生活環境或去制定不公平的政策,我們有權力質疑他們。印尼新刑法中關於侮辱總統的法規使我們很難行使這種批評政府的權力,限制了言論自由的程度。

伊万·K·桑托索(Ivan K. Santoso)和瑪麗亞·芬尼塔(Maria Fennita)協助報導。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或是訂閱本刊,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免費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聖誕日

12 月 25 日的将临期读物。

《以賽亞書》9:6-7

《以賽亞書》9:6-7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2
Stephen Crotts

讀《以賽亞書》7:14和9:1-7

因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和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

《以賽亞書》9:6-7

歡欣地慶祝耶穌的誕生。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在基督的聖誕宴席上與祂相交

人類救恩的故事開始於偷嚐禁果,結束於聖餐桌上的餅和杯。

Last Supper at Emmaus by Jacopo Pontormo

Last Supper at Emmaus by Jacopo Pontormo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4, 2022
WikiArt

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個大雪天裡,隨著將臨節(Advent)即將到來,我和我系統神學課高年級的學生坐在一起討論聖餐的意義。

我以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這節課: “如果禁果帶來了罪,那麵包和酒(聖餐中的餅和杯)能帶來救贖嗎?”

一開始時,學生們只是搔著頭沉思著。但在我們一邊談話的過程中,全班同學很快開始理解到我們人生中的吃喝裡面的一些神學層面——而與此有關的一些見解與將臨期特別有關聯。

將臨期也許比教會年曆裡任何一個其他節日更有慶祝的理由。因為它提醒教會,她正處於一個如孕期般的暫停期。也就是說,我們發現自己停滯在基督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降臨之間:基督死了,基督復活了——且基督還會再次降臨。

在我們守候及等待基督再來的同時,我們被要求參與聖餐儀式(Eucharist),或稱作聖體聖事(the sacrament of Communion)。因此在聖誕節期間,我們吃喝不僅是為了紀念基督的誕生,同時也在引頸期盼祂所應許的肉身再來。

但這不是任何用一頓飯或任何一張桌子就能做到的聖禮。

無論你的教會用的是麵包還是薄酥餅,葡萄酒還是果汁——無論你的教會是每週、每月還是每季度舉行聖餐,主都呼召我們聚集在祂的桌前:在祂親自設立的餐桌上由祂餵養,且唯獨依靠祂所餵養的。因為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6)。

然而,這個故事不僅僅只是這樣。

特倫斯·庫尼奧(Terence Cuneo)在《儀式化的信仰》(Ritualized Faith)一書中生動地指出: “聖餐禱文中充滿與罪惡、健康、食物有關的意象,這並非偶然。因為根據教會的救贖敘事,我們正是因食物而墮落,又因食物而得到救贖”。

如果你和我的系統神學學生一樣,聽到我引述這段話後可能會有點疑惑。難道不是罪玷污了我們嗎?難道不是耶穌基督救贖了我們嗎?難道斯特菲教授是個隱藏的東正教教徒嗎?

對於這些疑惑,我的回答很簡單: “是的,是的,以及不是”。雖然把罪、救贖、吃喝聯結在一起可能會讓一些福音派人士覺得不舒服,但這無疑的深深交織在教會的救贖敘事裡。

當禁果碰到亞當和夏娃的嘴唇時,我們的始祖忘記了他們真正渴求的東西,一種行為軌跡就此設定。如果人類透過 “吃東西”的行為嚐到了死亡的滋味,那麼上帝救贖了吃東西這個行為,讓我們能透過 “吃東西”嚐到真正的生命,也很合理。

我們的主是這樣說的: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約翰福音6:53)。如果我們的原罪是對錯誤的事物感到飢餓,那麼在祂的餐桌上,我們的胃口被重新定位、被刷新,甚至被救贖。

換句話說,我們的救贖故事是由我們所吃的東西構成的,使我們從水果到嗎哪,再到聖餐——以及有一天,到羔羊的婚宴。

在《為這世界的生命》一書中,亞歷山大·施梅曼(Alexander Schmemann)談到了我們的飲食、墮落和救贖之間的關聯。他的結論是,亞當和夏娃的罪不是單純的不順服,而是錯誤的飢餓感。

“亞當令人無法理解的悲劇在於他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吃東西。不僅如此,他為了不再依賴上帝而 ‘獨自’吃東西,” 施梅曼。 “亞當這樣做是因為他相信食物本身有生命,而他吃了這種食物後就能跟上帝一樣:他自己就能有生命。”

又或者如庫尼奧(Cuneo)所認為的,亞當的問題是他完全缺乏食慾。庫尼奧說,亞當和夏娃最初的罪不是飢渴於錯誤的事物,而是他們對上帝的飢渴已不復存在——並且直到如今,罪仍然在抑制我們靈魂的食慾。

無論是錯誤或缺失的食慾,都會遮蓋住上帝所造的聖潔世界的真實性,而透過參與聖餐,我們重新認知這樣的真實性,並與上帝和好。只有在主的餐桌上,吃的行為——這曾經是人類第一個罪的載體——才能成為承載我們救恩的部分容器。

在亞當和夏娃嚐到罪和死亡的滋味幾個世代以後,一個血統卑微的男嬰誕生在初世紀猶太地區一個年輕未婚母親的懷裡。整整九個月的時間裡,馬利亞的身體裡承載了能帶來真正生命的唯一希望。在她的子宮裡所結的果實——那道成肉身進入這個世界的——是救恩及饒恕

在難受辛苦的分娩之夜以後,馬利亞的身體被打破,她的血流出來。不久之後,她就像所有母親會做的,把自己的一切給了她的新生兒,讓他在她的胸膛哺乳。因為耶穌基督就像所有的人類嬰兒一樣,生來就是飢餓的。

當耶穌還是個嬰兒時,馬利亞把自己的身體和血液獻給了祂,而當她的兒子長大後,她的兒子也為了她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馬利亞是耶穌最親密的追隨者之一,在最後的逾越節晚餐裡與基督共食——這晚餐預示著在基督的身體和血液裡才能尋見永恆的生命。

就像那些出席最後的晚餐的人一樣,至今,全世界的教會仍在擘餅、公開認信基督的死亡、複活,及祂承諾的在榮耀中的再次降臨。當我們在這兩次降臨之間的時間裡等待、徘徊、及守望時,我們可能會覺得疲憊,但我們不會覺得飢餓。

如今我們所吃的聖餐僅僅是主暫時的供應——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聖點心”——雖然能真的使我們不再感到飢餓,但我們在天堂的這一邊也永遠不會覺得飽。因此,基督的聖餐桌是末世性的,就像祂的國度:它已然存在,同時也尚未到來。

在末後的未來世界裡,耶穌最終不是透過慶典、派對或儀式,而是透過與教會共食的晚宴,來要我們加入祂的教會。當我們在這個聖誕季節和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裡吃喝時,我們滿心期待著最後的晚宴——期待著羔羊的婚宴。屆時,上帝和祂的子民將一同吃喝,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都得以滿足。

聖餐儀式,特別是在將臨節的聖餐,能使我們想起一個孕婦和一個懷孕的世界——兩者都在忍受分娩的痛苦,盼望著那位已經在路上的救主的到來。

與此同時,我們參與在神聖的聖餐歷史裡,與眾聖徒一同領受聖餐,既喊出 “以馬內利,基督在此”,又喊出 “瑪拉納塔,主啊,願祢快來!”

Riley Steffey是穆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的神學講師,也是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 )約翰-加爾文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他住在芝加哥的北邊,是伊曼紐爾聖公會(Immanuel Anglican Church)的成員。

翻譯: Yi-Ting Tsai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一看見耶穌,他們就知道了

平安夜 | 12 月 24 日的将临期读物。

《路加福音》2:30-31

《路加福音》2:30-31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4,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週: 以馬內利


當我們體驗著耶穌誕生的事件,我們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穌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如同以賽亞的預言祂是 “與我們同在的上帝” 耶穌就是以馬內利。

讀《路加福音》2:22-40

養育孩子是困難的,而第一次養育孩子擔子更重。一切都是新的——從感受到子宮中生命的第一次悸動,到第一次抱著孩子、見到孩子,再到第一次洗澡、第一次餵食、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有這麼多的第一次!

想像一下約瑟和馬利亞帶着他們的新生兒從伯利恆到耶路撒冷的旅程是怎樣的。這段路應該需要步行好幾個小時。在忠心順服中,他們第一次作為新手父母旅行,遵守著將自己和孩子獻給神的習俗。

一切都按慣例進行,直到公義而虔誠的西面到來。他一直在等待着以色列的拯救,當他進入聖殿的時候,他經歷了第一次。在那一刻,上帝成就了他的應許,即西面將活着看到彌賽亞。一看見嬰兒耶穌,他就知道了。

西面不僅看見了他——西面還抱了他。在那一刻,西面切身地體會到,先知們所預言的神的救贖不僅是全球性的,而且是親密的、個人的。救恩就具體體現在他懷裡那個咿咿呀呀、扭來扭去的嬰兒身上。當西面敬拜神並講說他的救贖時,馬利亞和約瑟就希奇,他們可能想起了天使的指示,即他們應該給孩子起名叫耶穌,這個名字意味着上帝的救贖。

當西面對馬利亞說話時,亞拿走到他們面前,以她對神的讚美確認了西面預言性的敬拜之歌。幾十年來,亞拿的整個生活都以敬拜、禱告和禁食為中心。一看見耶穌,亞拿就知道了。她知道這是他們一直在等待的將救贖上帝子民的孩子,所以她向所有願意聽的人講說耶穌。那應許的萬民之光已經到來。

在馬利亞和約瑟身上,在西面和亞拿身上,我們瞥見獻身上帝和公義生活是怎樣的。我們看到順服和信心、約束和奉獻、期待和敬拜。他們看到了以馬內利。他們抱着以馬內利。他們認識了以馬內利。他們講說著以馬內利。

當我們在這個將臨節慶祝以馬內利時,讓我們像馬利亞和約瑟一樣行在忠心順服中。讓我們像西面一樣實踐奉獻、正直和敬拜的生活。讓我們像亞拿一樣祈禱、禁食,並向所有願意聽的人講說耶穌。除這名以外,別無拯救。

Kristie Anyabwile著有《從文學入手:了解聖經的文學分類如何改觀聖經學習》,是《他的見證,我的承繼》的編輯。

默想《路加福音》2:22-40。


西面和亞拿的故事中最打動你的是什麼?他們的榜樣,以及馬利亞和約瑟的榜樣,如何在這個平安夜鼓勵和啟發你?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幼兒耶穌對快失去耐心的基督徒的啟示

耶穌緩慢的成長過程讓我接受自己緩慢的成長速度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3, 2022
Raw Pixel / CCO

在我目前的人生裡,我一直是個習慣去「解決問題」的人。我不喜歡事情沒有結果的感覺,無論是一段爭論或是我個人靈魂的成長轉變。如果你是16型人格測驗(MBTI test)的愛好者,可以想像一下我人格裡的J是個巨大的

但我逐漸意識到,在我這「需要一種了結」的心態背後潛藏著錯誤的神學。我的不耐煩根源於一種錯誤的感覺,誤認「還在進步的過程」不符合神的旨意,因為覺得這樣的自己永遠達不到上帝的標準。

以下是我毫無恩典的思考模式在腦海裡運作的方式:如果神是聖潔和完美的,如果祂對我的旨意是成為聖潔和完美的,那低於這個標準的狀態怎麼可能符合祂的心意?祂要的不僅僅是我的進步 - 祂要的是我的完整狀態。我怎能滿足於自己持續不斷掙扎於罪及痛苦的狀態?祂怎麼可能是個緩慢改變事物的造物主,讓憂傷和不敬虔的生命樣式停留在我身上?祂為什麼不直接消除這些不堪呢?「Partial(部分)」這個詞的意思有「小於(某種事物)」,而 「Process(過程)」則帶有妥協的意思,是一種不太理想的狀態。我們只可以勉強忍受這樣的狀態,絕不能滿足於此。

當然,一旦我把腦海裡的想法好好分析過,我自己也不會同意它。但這就是我的腦袋自然運作的方式。

據我所知,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思考模式。不少基督徒深深被「過程」困擾著。我們想催促人們盡快從悲痛中走出;當饒恕還需要更多時間時,我們會覺得不舒服。我們想得到快速的治愈,想要別人的生命能不經歷任何孵化期就得以完全轉變。

然而當我反思基督的誕生時,我意識到:「耶穌成為一個嬰兒」這個事實意味著,在上帝的計劃裡,允許「緩慢的過程」這樣的階段存在。

當天使向牧羊人宣布救恩即將來臨時,他們在馬槽裡看到的是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嬰兒:一個需要時間長大的嬰兒。要等至少三十多年以後,上帝救贖計劃的意義才會顯現出來。

在這段時間裡,耶穌必須忍受長牙之痛、學會自己上廁所及經歷青春期;祂必須學會走路和說話。祂經歷了失眠的夜晚、無數次的談話、長滿繭的手、魚腥味,及不小心被刺傷的腳趾頭。

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讓祂的兒子以成年男子的形式來到地球,讓祂直接上十字架,或者至少能直接開始佈道?

耶穌在世上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過程中」,如聖經所說:「智慧和身量都在增長」。然而,耶穌總是按照祂父親的心意行事,從未犯過一次錯誤。這意味著上帝在「過程中」依然供應足夠且毫無保留的祝福。所有的「正在成為(becoming)」和所有的「結尾(ending)」都是祂計劃的一部分。上帝對緩慢的過程所賜下的恩典建立在基督「道成肉身」的本質上。

我無法憑空造出一個人類的理由來解釋「邪惡和痛苦確實存在」這個事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能理解的。但我知道的是,上帝是良善的,是滿有恩慈的,祂的本質就是如此。當我無法理解上帝做工的時機時,至少這些是我所知道的最清晰的真理。

是上帝有耐心,不是我們

我們常認為我們是在操練耐心的人。我們抱怨上帝的延宕。但請記住彼得的話:「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

我12年前買新房子的時候,建商正以創紀錄的速度蓋房子。這對我來說是好事;我迫不及待地想搬進去。

但房子架構的某些部分本來就不該蓋的這麼快。我拿到鑰匙五天後,污水管就倒灌了,我這才明白這一點。直到今天,我的房子仍然有些「缺陷特點」要歸功於當時倉促的施工。

上帝為了我們的益處緩慢的施工。我們需要的不是耐心,而是降服。

我們沒看到的時候,上帝也在工作

第一個聖誕節過後,牧羊人回到他們的草原,可能此生再也沒有見到耶穌,也看不到祂所做的工。但這並沒有削弱牧羊人所相信的真理。

牧羊人無法見到耶穌的成長、治病、教導、死亡和復活,但這並沒有改變耶穌正在做這些事的事實。牧羊人可能完全不知道上帝的計劃是如何展開的,但這個計劃依然在展開。耶穌在《約翰福音》5:17所說的話,直到如今也是事實:「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我們可能會因為無法親眼見到上帝在做事而覺得灰心,認為一切沒什麼改變。但這是一種誤解。

在於「過程」而不在於「完成」

當牧羊人來到馬厩時,他們看到了真正的耶穌。誠然,祂是個只有幾公斤重的嬰兒,但那就是祂的全部。祂仍需長大和死亡,但十字架已經是祂身份的一部分。祂在嬰兒時期依然是神,如同祂成年後是神一樣。上帝拯救人類的承諾完全體現在那一堆乾草之中。上帝的愛以我們所能承受的步伐和我們一同前進——證據就在那裡,包裹在襁褓中,躺在馬槽裡。

這就是為什麼上帝不需要急促的統管萬有。在上帝的視角來看,祂的工作已經完成了。而即使我們還在「過程中」,我們也是完整的。上帝對耶穌所做的事感到滿意。我們的工作是相信上帝的工作也適用於我們人生的這個時刻。當上帝看著我們時,祂看到的不是我們的失敗和掙扎,而是看到耶穌的血足以覆蓋我們破碎的、有罪的、跌倒的過程。

我有個稍微激進的想法:如果我不全力追求無罪的完美,而是專注學習「活得像已被饒恕」的生命樣式呢?也許這聽起來像輕看了罪的嚴重性,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反而是更認真地對待罪。這樣的想法承認自己無力完成救恩的工作。我需要一位救主,祂給我的恩典比我給我自己的還多。

這樣的想法也讓我們對別人保有更多的有恩典,因為我們同樣都還在「過程中」。如果上帝不期望我現在就達到祂的標準,我怎能為別人設定更高的標準呢? P.T.福斯特(P.T. Forsyth)有句話說得很好:「我們不該把基督成熟的十字架標準強加在那些尚且只能感受到十字架曙光的人身上。」

我直到如今仍然對罪感到疲倦。渴望自己與罪的鬥爭能趕快結束也是正確的想法。我們在聖經裡也常聽到這樣的呼喊:「主啊!還要多久?」但耶穌以嬰兒的樣貌降臨,讓我能接受——是的,甚至是享受——我如此緩慢進步的節奏。

傑夫·皮博迪(Jeff Peabody)是華盛頓州塔科馬市新日教會(New Day Church)的牧師。

翻譯: Yiting Tsai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或是訂閱本刊,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一群牧羊人

12 月 23 日的将临期读物。

《路加福音》2:8

《路加福音》2:8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3,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週: 以馬內利


當我們體驗著耶穌誕生的事件,我們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穌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如同以賽亞的預言祂是 “與我們同在的上帝” 耶穌就是以馬內利。

讀《路加福音》2:1-21

當我的妻子卡琳(Karin)還在幼稚園時,她在一個真人扮演的耶穌降生場景中飾演小小的馬利亞。雖然這是一個挺可愛的想法,但事實證明,讓活生生的動物站在一個三歲孩子身邊把她嚇壞了。她歇斯底里地哭了起來,完全不想參與這個活動。為了安慰她,她的父親走進表演場,躺在她和動物之間的地上,形成一個人體屏障,讓女兒感到安全。他用稻草把自己完全蓋住,這樣,參觀耶穌降生場景的人就不會察覺了。

這是關於牧養的一幅引人注目的畫面。在《路加福音》第二章中,牧羊人 “夜間按着更次看守羊群”——這裡強調了黑暗帶來的非常真實的危險。那是盜賊和掠奪者構成最大威脅的時候。因此,牧羊人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他們的羊群。

但在路加對耶穌誕生的描述中,牧羊人其實也是羊。在第一個聖誕節,主揭示了自己是故事中的好牧人,把牧羊人作為自己羊群的一部分來照管。

想想上帝對牧羊人的關注與大衛在《詩篇》第23篇中對上帝作為牧羊人的描述有多相似。上帝供應了牧羊人的所需——他們甚至都沒有能表達出來的需要。他通過天使的話語使他們的靈魂安靜下來:“不要害怕”。他帶領他們走上直達馬槽的義路。他以最謙卑、最親和的方式表明他與他們同在:作為馬槽裡的嬰兒。他以盼望和歸屬的信息復興了他們的靈魂——這信息後來證實“正如天使向他們所說的”。他使他們的杯中滿溢讚美,“因所聽見、所看見的一切事”。他不僅滿足了他們的需要,更用喜樂的油膏了他們的頭。他向他們展示的恩惠慈愛無疑一生一世必隨著他們。

我需要這樣的關懷。作為一名牧師,我很感謝這個提醒,牧羊人也是羊群的一部分。我感恩這位救主,他非常了解他膽怯的羊,他把自己的生命放低在乾草中,把自己置於我們和每個危險之間。

我感恩,當我們焦慮的靈魂需要照料時,主仍然在地上以我們能辨認的好牧人的聲音說著平安的話語。這的確是給所有人帶來巨大喜悅的好消息。

J.D.Peabody在位於華盛頓州費德勒爾韋 (Federal Way) 的新日教會 (New Day Church)擔任牧師,著有《完美定製:為焦慮心靈預備的神的盔甲》。

默想《路加福音》2:1-21。


選讀:《詩篇》第23篇和《約翰福音》10:2-4, 11, 14。


在牧羊人的敘述中,你如何看到上帝的關懷和上帝的屬性?這對你來說突出了耶穌的什麼方面?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Church Life

聖誕節在亞洲是一個“西方”節日嗎?

亞洲的神學家和教會領袖分享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是如何看待聖誕節的。

一位商販在河内街頭售賣聖誕裝飾

一位商販在河内街頭售賣聖誕裝飾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2
Image: Linh Pham / Stringer / Getty

不少位於亞洲的國家皆慶祝聖誕節。但是,聖誕節是否被視為從西方引進的世俗節日,又或是宗教節日?

《今日基督教》採訪了來自日本、馬來西亞、蒙古、巴基斯坦、韓國、台灣和越南的七位神學家和教會領袖,以了解他們的文化環境是如何看待聖誕節、有什麼樣獨特的傳統,以及當地的福音派基督徒如何慶祝基督的誕生。

幾位領袖的回答各不相同,包括承認並接受聖誕節在他們的國家被西方化及商業化的人,反對這種誤解的人,以及從更多的宗教角度看待聖誕節的人。

台灣:台灣神學研究院教會音樂助理教授林汶娟

在台灣普通民眾的眼中,聖誕節是個西方節日。因為它深受西方媒體和企業高度商業化形象的影響,例如黑色星期五的促銷活動。所以在台灣,聖誕節被當作一個有盛大的購物活動及在高級餐廳用餐的節日來慶祝。

台灣的基督徒則以不同的方式慶祝聖誕節,將其視為一個分享福音的機會。神學上而言,耶穌的誕生肯定不該被貼上“西方事件”的標籤。但考量到聖誕禮儀的歷史發展,以及這個節日過去是如何由西方宣教士引進台灣,聖誕節的“西方”形象似乎無法磨滅。

對我個人而言,我不介意在聖誕節慶祝活動中使用或加入西方元素,無論是在音樂表演、守夜或報佳音時。然而,我總是會建議教會應該除去或淡化那些與耶穌誕生無關的元素,例如聖誕老人、聖誕樹或交換禮物。

有些教會會買有台灣風格的聖誕蛋糕作為禮物,在他們的社區裡分享好消息。教會可以更專注於傳播分享耶穌誕生和第二次降臨的意義,提醒人們為什麼基督徒應該慶祝聖誕節。他們還可以舉辦一些外展活動,如送食物給飢餓的人、援助老人和殘疾人士、探訪病人和在監獄裡的人,將聖誕節道成肉身的意義體現在我們的文化環境裡。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神學院新約研究講師Kar Yong Lim

在西馬來西亞,聖誕節是一個公共假期,慶祝活動是非常商業化的。大型商場裡有聖誕促銷活動和奢華的節日裝飾,如聖誕樹和馴鹿。聖誕燈照亮了購物區和公共公園主要街道的天空。餐館也抓住節日機會供應特別的聖誕菜單。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裡慶祝聖誕節的方式與西方國家沒有什麼不同。也許唯一的區別是,身為一個熱帶國家,我們沒有冬天跟雪。

教會通常會以傳福音為目的舉行聖誕節和平安夜的禮拜。在這裡慶祝聖誕節時,一些地方的傳統也會融合進來。流行的聖誕詩歌及樂曲已被翻譯成本地語言。我還看到華裔基督徒將蘋果當作聖誕禮物送給家人和朋友。因為蘋果的“蘋”中文發音聽起來跟平安的“平”相近,這是一種向人宣告耶穌就是和平之君的創意方式。

在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和砂拉越州,基督徒人口較多,在主要的城市地區會有教會組織的聖誕遊行和露天表演,每個人都會參加,不僅僅是基督徒。一般而言,穆斯林不會參與聖誕慶祝活動,但在東馬來西亞,民眾對聖誕慶祝活動的參與度很高。

日本:東京基督教大學基督教倫理學副教授Mieko Iwata

聖誕節在日本已被視為日本的節日,即使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源自西方的活動。在大正天皇時代(1912-1926年)之前,聖誕老人已廣為人知,歷史文獻顯示,那時期的孩子們已開始會期待收到聖誕禮物。

在日本,聖誕節被認為是與戀人和朋友一起度過的日子,因為媒體把它描繪成一個浪漫的夜晚。情侶們通常會一起吃飯,並互相送禮物。家庭則會在12月24日晚上相聚。也因為肯德基和蛋糕公司促銷活動的成功,日本人無法想像沒有炸雞和蛋糕的平安夜晚餐是什麼樣子。

日本的教會會宣傳聖誕節是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但也許因為普通日本人對聖誕節的意義並不好奇,因此很難改變他們將聖誕節視為“西方”活動的看法。

聖誕節在日本並非國定假日,聖誕禮拜通常在最接近聖誕節的週日舉行。許多日本福音派教會會唱西方的聖誕詩歌,如“平安夜”、“天使歌唱在高天”和“普世歡騰”。

今年,我的教會會在12月24日晚上舉行一小時的燭光禮拜(不是因為這是平安夜,而是因為它是週六,更容易聚會)。我們會在教會裡點蠟燭、唱聖誕詩歌、讀聖經經文、聽牧師的信息,並在孩子們手鈴演奏“奇異恩典”的旋律下結束禮拜。

韓國:城市中心教會牧師申智賢(Chiheon Shin

在韓國,人們仍然認為聖誕節是一個“西方”或外國節日,因為在我們的日曆中還有其他傳統節日,如雪花節(韓國農曆新年)和中秋節。

韓國人會在幼兒園、學校、私立大學和家庭裡會慶祝聖誕節,但它通常被認為是聖誕老人送禮物給孩子們的日子。此外,它還被認為是年輕人向愛慕之人表白或約會的日子,像情人節那樣。

由於還有其他傳統節日可以和家人共度,韓國的福音派基督徒經常與教會的家人或被邊緣化的鄰居一起過聖誕節。教會會舉行平安夜儀式,或訪問教會裡的老人家。他們也可能去拜訪城市裡較貧困和弱勢的鄰居,傳遞聖誕信息和禮物。教會也會有跨教派的合作,在城市裡舉行各種活動,如基督教戲劇、音樂劇,以及在街上擺攤唱詩歌。

身為一名建堂牧師及服事生活在韓國的移民會眾的牧師,我深信韓國的福音派基督徒應該在我們的生活和服事裡以更深更廣的方式活出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生命。

巴刻(J. I. Packer)在《認識神》一書裡寫道:“所謂的‘聖誕精神’意味著在人的生命裡重現那位為了我們成為貧窮的基督的樣貌⋯⋯聖誕精神指的是,人們致力於效仿他們的主,在生活裡以不求自己的益處為原則,付出及傾倒自己,為了別人,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朋友做好事。”

我們需要自願地使自己貧窮,向我們的鄰居伸出援手——他們是在社會上被邊緣化、孤獨和受歧視的人,包括近期移居韓國的移民。這就是我們如何能使聖誕節處境化,消除它是一個“西方的”活動等誤解的方式。

蒙古:基督教恩典之光教會牧師Bat-Orgil Gantumur

聖誕節在蒙古不是一個官方節日。大多數非信徒將其視為“西方”的活動,稱其為“蠟燭月”,這個名字是以佛教字彙改編的,因為一些佛教僧侶說這是冬天的第一個月。

一百年前,來自西歐的外國宣教士來到蒙古,和我們分享聖誕節的慶祝方式。此後,蒙古國成為共產主義國家80年之久。在那段時間裡,俄羅斯帶來了世俗慶祝聖誕節的做法,如擺放聖誕樹和從聖誕老人那裡得到禮物。蒙古現在是一個民主國家,這裡珍視宗教自由,沒有一種宗教會去取代另一種宗教。雖然我們是一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但蒙古人基本上不會對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有負面的態度。

在聖誕節期間有這些“西方”的影響並不是件壞事,它們不會對這些慶祝活動產生負面的影響。儘管如此,我認為我們不該讓聖誕節是“西方”活動的看法繼續下去。隨著蒙古教會的發展,我們應該在本地改善這樣的看法,學習如何根據我們自身的文化環境來處境化聖誕節的安排。

在這方面,我們已經稍微有些進展,儘管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四年前,教會之間共同合作,在全國各地表演聖誕劇和音樂會。蒙古的教會也鼓勵本地人創作有關耶穌誕生的敬拜歌曲。一首經常被傳唱的蒙古聖誕歌曲是“上帝如此深愛”,這首歌是根據約翰福音3:16編寫的。另一首流行的詩歌,“祂的愛”,歌詞裡寫著“等待了千年的愛,穿過黑暗來到我們身邊”。

巴基斯坦:伯利恆福音組織的副主任Ruby Naeem John

聖誕節被穆斯林視為西方的節日,而不是基督教的節日,儘管過去75年裡巴基斯坦一直有教會的存在。

巴基斯坦的福音派基督徒按照宣教士教給我們的方式慶祝和遵守聖誕節。我們像在英文電影裡看到的場景那樣,裝飾我們的房子和教堂。我們唱英文詩歌、和家人朋友交換禮物、裝飾聖誕樹及擺放耶穌誕生的場景。

但我們也有一些處境化的聖誕傳統。我們用旁遮普語和烏爾都語唱聖誕歌,以塔布拉(小鼓)和杜拉克(雙頭手鼓)等本地樂器來演奏。另一種常見的做法是,唱詩班會在聖誕節前一週拜訪不同的家庭,和他們一起慶祝。好客在我國是一種偉大的美德,在一些村莊裡,人們甚至會為唱詩班提供住宿跟食物。

將聖誕節和基督教視為“西方的產物”的看法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巴基斯坦教會不夠具有使命感。許多信徒早在70年代和80年代就離開了巴基斯坦,到西方定居。當宗教迫害增加時,許多基督徒逃往西方尋求庇護。

巴基斯坦的基督徒需要對我們的信仰更有“所有權意識”。巴基斯坦的教會現在正經歷著一個歷史性的篇章。由於大量的宣教士被系統性地逐出巴基斯坦,許多事工機構現在都由本地人來帶領。

我們需要本土神學家,能夠透過他們的視角來解讀聖經文本。我們需要理解跨代領導的概念,讓各代基督徒一同參與傳福音和門徒訓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消除對基督教和聖誕節的誤解。

越南:河內聖經學院基督教教育講師Saralen Tran

越南政府沒有將聖誕節視為官方節日,而是一個宗教活動。工作場所和學校要照常運作。12月的最後一週是企業最繁忙的時候,他們要結束一年的工作,做最後的交易,而學生則要進行期末考試。

然而,跟其他國家一樣,人們把聖誕節當作節日來慶祝。購物中心、餐館和其他公共場所都有漂亮的裝飾。在平安夜晚上,人們也會聚集在大街上或城市的某處。近年來,因為企業間日益增加的國際合作,提高了民眾對聖誕節被設立為節日的要求,但共產黨政府仍在考慮,因為聖誕節具有宗教意義。

現今的越南基督徒會參加為期兩天兩夜的教會禮拜。其中一個禮拜天有較為獨特、精心設計過的節目,邀請非基督徒因著聆聽聖誕節的故事而聽到福音。教會通常會在平安夜舉行大型的聚會,而教會的唱詩班和敬拜團往往得提前至少三個月為這些活動做準備。

聖誕節期間也有其他的外展事工。在12月3日,基督教及宣教士聯盟(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底下的教會在胡志明市的一個戶外場地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公眾福音聚會,約有500人在這場聚會裡接受基督。

翻譯: Yi-Ting Tsai

沒有父親的聖誕節

12 月 22 日的將臨期讀物。

《馬太福音》1:25

《馬太福音》1:25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週: 以馬內利

當我們體驗著耶穌誕生的事件,我們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穌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如同以賽亞的預言祂是 “與我們同在的上帝” 耶穌就是以馬內利。

讀《馬太福音》1:18-25

約瑟最為人所知的是他不是誰。我們知道他不是耶穌“真正的父親”。從馬利亞懷孕到基督出生的地點,再到導致全家逃往埃及的事件,馬太一直強調約瑟在逐漸展開的救贖故事中影響甚微。

在聖經的描述中約瑟還尤為沉默。他一句有錄可查的話也沒有說。因此,約瑟常常被忽略,或者成為我們揣測的對象。我們希望了解更多。然而,也許約瑟的沒有功勞正是上帝要我們記住的事情。

這個人最重要的角色是他明顯缺乏一個角色。他不多的參與集中體現了福音的一個核心原則:救恩只屬於上帝。約瑟的故事提醒我們,我們不是自己拯救的策劃者。天使並沒有告訴約瑟:“這是神想要的事,現在你去實現它”。天使實質上是說:“這是神已經實現了的事,這是你該如何接受這一事實。”

如果約瑟怨恨生活沒有按照他的預期發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約瑟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被要求放棄的一切上,而是為一個重大的現實留出了空間:這個嬰孩是應許之子,是神救贖整個世界的關鍵。如果耶穌真的是所有人的好消息,這其中也包括約瑟。對人類的宏大計劃也意味着他個人的救贖。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約瑟的沉默被一個詞所打破。聖經沒有直接引用他的話,但告訴我們他說出了這個詞,這個詞就是耶穌。只有約瑟有幸給孩子起了意為 “上帝拯救”的名字。

馬太把這個名字與《以賽亞書》中確認彌賽亞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文字聯繫起來。耶穌和以馬內利幾乎是可以互換的名字;上帝的同在使我們的救贖成為可能,而我們的救贖使我們能夠站在神的面前。

對約瑟來說,取這個名字不僅僅是遵循天使的命令。它是一種宣言。這個沉默的人在這裡大聲宣告。在他的無能為力中,面對走偏的世界,約瑟的回應是耶穌。上帝能拯救。

隨著他無法控制的事件逐漸展開,約瑟可以將先知的話語個人化: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同在。當他此後很快面臨危險,以至於他和全家不得不逃命時,約瑟把真理抱在懷裡。耶穌。上帝能拯救。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行。

雖然在敘事中分配給約瑟的部分很少,但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在約瑟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渺小,並記住救恩屬於與我們同在直到末了的救主。

J.D.Peabody在位於華盛頓州費德勒爾韋 (Federal Way) 的新日教會 (New Day Church)擔任牧師,著有《完美定製:為焦慮心靈預備的神的盔甲》。

默想馬太福音1:18-25。


約瑟給耶穌起名的舉動對你有什麼啟示?在約瑟照顧嬰兒耶穌的過程中,你認為這個名字對他意味着什麼?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