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真實的審判者

12 月 2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 2022
Stephen Crotts

第1週: 全能的王


裹在襁褓的嬰孩,躺在馬槽裡 祂是榮耀的造物主,持守萬物 施洗約翰指明祂的能力及偉大 我們期待祂所承諾的再次降臨及祂的最終統治。耶穌是全能的王。

讀 啟示錄19:4-21

與我對話的這位研究生顯得心情沉重,信奉不可知論的朋友們問了她一些關於地獄和上帝審判的問題。她覺得很難把慈愛的神及其饒恕的教導與烈火折磨的景象調和在一起。在我們的談話中,我解釋道:正統基督教觀點中關於最後的審判有許多不同說法,但是對基督徒最關鍵的要求是信任作為審判者的耶穌。她看上去鬆了一口氣。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也許可以怪罪但丁、民間宗教或者中世紀的迷信——我們常常把上帝的審判想象成毫無人情的冷漠,類似於大屠殺或從遠處引爆的炸彈。然而,《啟示錄》特意告訴我們耶穌會來審判萬國。我想這是出於兩個原因。

首先,公義和審判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實施公義,則必須實行審判。如果我們想要大能的神耶穌讓世界重回正軌,他必須同時處置不義和邪惡。這處經文以鮮活的方式——一位騎馬握劍的戰士——來描繪耶穌的公義和審判,這在公元一世紀應該是深入人心的形象。不過我們必須小心,不妄加臆斷。

這就要講到為什麼耶穌是那位施行公義和審判的主的第二個原因:再次降臨的耶穌就是那位曾經降臨過的耶穌。在兩次降臨之間他的身份從未改變。“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希伯來書》13:8);這一信念幫助我們思考耶穌會怎樣施行公義、執行審判。在十字架上,耶穌與罪人和苦難者一同擔當死亡。他承擔了上帝對邪惡的審判的重量。

如果我們問,耶穌是怎樣回應不義和邪惡的?回答是,他流出了鮮血。審判落在他身上,使得公義——即撥亂反正——能夠臨到所有人。當我們看到耶穌以戰士的形象到來,袍子滴着血,那血很有可能是他自己的。畢竟,這是位獨一無二的王。耶穌展現威力權能的方式是前所未聞的。

然而這段經文也給了我們警示。有些人抗拒這位王,固執己意,嚴守己道,在乎己利。對這些人來說,生命將會終結。那被吞噬的恐怖畫面描繪的是生命的朽蝕。

萬王之王以他的死帶來了生。但是,如果你抗拒他的生命,而守著自己的生命,那麼你將得到的不是生命而是死亡。

審判和公義形影相伴。實施兩者的那位是誠信真實的。我們會信任他來施行公義、執行審判嗎?

Glenn Packiam是位於加州科斯塔梅薩(Costa Mesa)岩港教會(Rockharbor Church)的主任牧師。他著於《有韌性的牧師》,與人合著《國際年》。

默想《啟示錄》19:4-21


對耶穌和他第一次來臨的了解能如何幫助你更理解他第二次的降臨?更理解萬王之王的公義和審判?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耶穌將掌權

12 月 1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 2022
Stephen Crotts

第1週: 全能的王


裹在襁褓的嬰孩,躺在馬槽裡 祂是榮耀的造物主,持守萬物 施洗約翰指明祂的能力及偉大 我們期待祂所承諾的再次降臨及祂的最終統治。耶穌是全能的王。

讀《馬太福音》24:29-44

這段經文的第一句引人發問:“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是什麼意思?

第29-31節經文的大部分差不多一直被理解為耶穌再來的描寫,《以賽亞書》13:10和34:4以詩歌的語言描繪了這搖撼宇宙的動蕩。(有人把這段經文解釋為耶穌以一種看不見的方式降臨,通過羅馬帝國在公元70年摧毀耶路撒冷而實現 ——但是經文中提到選民從世界的各個角落招聚到一起的說法與此解釋不相符。)

耶穌何時再來?這段橄欖山上的講話是因耶穌門徒問他何時再來而起(《馬太福音》24:3)。他列出了很多首先要發生的事(4-26節),此時大意是說,留心這些事就會知道我的降臨近了,就像長出葉子的無花果樹預示着夏天的到來。

所有“這些事”在公元70年時都已經發生了,因此之後的每一代教會都相信他們可能看到耶穌再來。耶穌不是說他在門徒的有生之年會再來,他只是說預備性的事件將會發生。第34節中的“這些事”和第33節中的“這一切的事”肯定是同指——它們預示耶穌的再來“近了”,但尚未發生。因此它們不可能包括了耶穌實際的降臨——它們僅僅是預備他再來的兆頭。當他再來的時候,他將不僅僅是“近了,正在門口了”,而是已經降臨!

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這些的準確時間,所以我們必須一直準備着。那些不做好準備的人,會因最後事件的突然發生而措手不及。如果我們一直警醒,就不必擔心午夜的盜賊。當然,耶穌不是要回來從我們這裡偷走什麼;他是用這個比方來突出他的到來之猝不及防。

但是“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是什麼意思?也許這裡說的災難是指耶穌兩次降臨之間的整段時間。畢竟,《提摩太後書》3:12說所有的敬虔人都要受逼迫(即使基督徒生活有許多喜樂時刻)。

無論我們怎樣詮釋這段經文,它見證了耶穌作為大能的神將在他完美的時間讓一切重回正軌。今天,許多基督徒響應了聖經中在當今世界實施公義的呼召,這樣做很有道理 ——我們理應竭盡所能幫助他人。但是戰爭、疾病、自然災害、受傷殘疾、貧困、破碎的關係等都要求我們最終信靠神,在永恆中達成完全的補償和恢復。在永恆的宏大格局中,主的再來很可能在我們所有人眼中的確是“災難一過去”就發生了!

Craig L. Blomberg是丹佛神學院的新約榮譽退休教授,著述無數,其中有《馬太福音》註釋和《詮釋新約中的比喻》。

默想《馬太福音》24:29-44


這段經文讓你想到一些什麼問題?激發了你怎樣的情感?禱告,並思想它怎樣讓你注目耶穌的威力與權能。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Books

中國發生反封控抗議,基督徒是否應該參與?

中國家庭教會的牧長、領袖對政治參與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都強調禱告和傳福音的重要性。

北京的抗議者舉起白紙抗議言論管控及和新冠封控政策

北京的抗議者舉起白紙抗議言論管控及和新冠封控政策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30, 2022
Kevin Frayer / Stringer / Getty

在上週末中國突如其來的抗議活動期間,一名大學生來找朱建設老師,說他們學校(也是朱老師任教的學校)之前在海報上噴抗議標語的學生可能會受到嚴厲處罰,問朱老師能不能幫忙。朱老師是上海一所大學的教授,也是一間家庭教會的長老,他告訴這位大學生他會儘力保護她的那位同學。

(為了安全的原因,本文中所有的名字皆為化名。)

「我這兩天都在心裡做準備,如果形勢所迫,我可能需要犧牲一些東西去保護學生」,朱老師說。這幾天他一直在思考基督徒應該如何關心時事的問題。他認為自己能夠實踐基督徒謙卑舍己、關愛他人的美德的一個方面,是利用他的教職來保護那些可能受到迫害的學生。

在中國的防火牆外,中國各地多個城市的抗議活動在過去幾天成為熱點國際新聞。這次的街頭抗議,是中國自33年前的「六四」事件以來罕見的群體抗議活動。上周四(11月24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市一棟居民樓發生的致命火災導致全中國的人們對「清零」防疫政策的質疑和反抗。週六,在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大城市,數以百計的人走上街頭。在一些地方,抗議擴大到對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呼求,甚至有人喊出「習近平下台」的口號。

中國家庭教會的基督徒長期以來一直遭受政府的逼迫和打壓,但歷史上家庭教會出於基要主義和敬虔主義的立場傾向於遠離政治,只專註於牧養信徒和傳播福音。然而,特別是在受改革宗神學影響的一些城市家庭教會中,對待政治的這種態度正在發生變化。

上週末,成都一間已被禁止聚會的家庭教會的弟兄姐妹舉起紙張加入街頭抗議,紙上寫著「因真理、得自由」、「行公義、好憐憫、與神同行」等來自聖經的短語。在上海,一位年輕的基督徒姐妹站在(後來被政府拆除、移走的)「烏魯木齊路」的路牌下大聲朗讀手中的聖經,向路人傳福音。

在本刊對七位中國家庭教會牧長、領袖的採訪中,一部分人說他們認為基督徒仍然需要把焦點放在實踐大使命(傳福音、宣教)上,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牧師需要在教會中談及時事。大多數人牧長說他們在講台上和在個人門徒訓練中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基督徒參與政治活動的問題。但所有這些接受採訪的牧長、教會領袖都在兩個方面有一致的看法——他們都談到為國家、政府和人民禱告的重要性,以及在危機時期傳福音的迫切性。

抗議中的基督徒

這並不是中國基督徒第一次公開抗議——儘管過去中國基督徒很少有公開的示威。2015年,溫州的基督徒用阻擋推土機或在政府辦公室外靜坐的方式抗議政府強制拆除教堂頂上的十字架。王怡牧師帶領的成都秋雨聖約教會曾經多次舉辦反墮胎及紀念「六四」的小型聚會。在中國政府於2018年通過新的宗教法規后,王怡發起了一份聲明,批評政府對教會的逼迫,有近450名家庭教會領袖在上面簽名。後來,王怡牧師被捕入獄,並被判處9年有期徒刑。

基督徒多媒體創作人陸思認為,基督徒如果要成為世界的光,他們的信仰實踐就不能只局限於教堂的四面牆內。目前政府對新冠的過嚴封控導致人民缺乏自由和對政府缺乏信任,這些都是觸及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現實問題,教會不可能在講道和禱告中對這些議題完全避而不談。

陸思是一名幾年前在海外完成研究生學習后回到中國的海歸基督徒。她說:「基督徒要在世界上發揮影響力,就應該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當我們看到鄰舍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和經歷苦難,基督徒應該積極為他們發聲,這也是一種愛鄰舍的表現。」

然而,接受採訪的牧長們的觀點和態度不盡相同。

在成都週六晚上為烏魯木齊火災舉行的抗議活動中,響起了「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呼聲。該市某家庭教會的長老傅傑說,當天早些時候,他教會裡的一個年輕人在教會的門訓社交媒體群里發布了有關抗議活動的信息,並呼籲教會的弟兄姐妹加入。

作為群組管理員,傅長老迅速刪除了這位年輕弟兄的帖子,然後告訴他,「教會不會攔阻弟兄姊妹去參與,但是,也不會鼓勵大家去。教會的群裡不應該作政治性的動員,但是可以請弟兄姊妹為此代禱。」

當天晚上,傅長老教會的幾位會友參加了抗議活動,他們禱告、唱詩,並向周圍的人傳福音。傅長老和教會的其他人為參與的弟兄姐妹禱告,求主保護他們,並做了一些準備,以防萬一他們有意外情況,需要教會幫助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同時傅長老也提醒參與的弟兄姐妹,「基督徒在現場,要以福音為自己的出發點,要努力去作『和平之子』,而不只是宣洩情緒和憤怒。」

動蕩時期的講道

在上海,家庭教會牧師韓大偉說,他教會的一些藝術家、音樂人和媒體人會友也在週六參加了烏魯木齊路的抗議活動。第二天,當他們在教會樓上差派弟兄姐妹出去植新堂的時候,看見教會樓下停了近百輛警車。

韓牧師說,如何在講台上談及時事,對牧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公共的政治事件正在發生的時刻,會眾一定會期待牧者「說些什麼」。牧師很容易主動且公開的教導會中應該怎麼做。「但是如果我每週的講道,會面對差不多300名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看不一樣的新聞的會眾,我應該怎麼辦?保羅沒有在亞略巴古講任何關於教會逼迫的事(使徒行傳17),也沒有在希伯來父兄面前用他精通的希臘文(使徒行傳22)。作為牧者,我們需要從神而來的智慧,熟悉自己的群羊,明白自己不需要在所有的場合教導所有自己擅長的事;讓會眾聽到我們公開的教導時,了解基督耶穌的福音,而不是了解牧者的政治立場;同時,在私下的牧養中,讓他們明白,牧師關心會眾的政治立場,而福音會給我們看待政治事件的全新的眼光。」

成都某家庭教會的同工王瑪麗擔心,如果牧師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抗議視頻或在講台上談論政治,很容易被扣上「利用宗教顛覆中國政權」的罪名。她提醒中國基督徒:「今天中國家庭教會的基督徒面臨的處境,跟第一世紀耶穌的門徒所面臨的極其相似。但是主耶穌要門徒去實踐大使命,並沒有吩咐他們傳講基督徒應該有行動和身體上的自由及不受限制地傳道的權利。今天中國家庭教會裡的牧者應該以拯救靈魂的事為念,為靈魂的得救、純正福音的廣傳,而迫切禱告,在出現各種風波時相信上帝在凡事上護理、掌權。」

張亞丁是一位來自中國、常住美國的牧師,在過去10年中,他培訓和輔導了許多中國家庭教會的牧師。他認為,「作為聖徒生命共同體,教會需要敏感於自己是要把人帶向永恆,但同時關注、同情、認同、支持人天賦的靈魂、政治、身體之需要,成為安慰者和避難所。教會一方面不需要避諱政治,要敬拜、講真話、不跪,另一方面要小心把向上的使命變成政治訴求,產生簡單的政治行動主義,甚至沖在訴求的最前線,以改變政治現狀與結構為使命(雖然我們可以講出自己的看法並為了公共福祉而努力)。」

張牧師提醒基督徒,「在教會歷史上,初代基督信仰對羅馬文化的逆襲,完全是因為前300年的基督徒個人與共同體見證,可以總結為兩點:真道上的陳明,與美德的見證。中國偌大一個國家、千年帝制的包袱,再加上過去100年把中西的糟粕承繼一身,它在治理、政體上的動蕩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都不會結束,這也意味着我們需要學習忍耐的美德,不求自己快速地伸冤,而是在忍耐當中學習過基督掌權的生活,並且看顧鄰舍。」

傳播福音的機會

對於多媒體創作者陸思來說,這是一個關乎傳福音的呼召的問題。她說,中國過嚴的新冠清零政策導致年輕人失業、經濟蕭條、人心惶惶,她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都陷入一種對世界的絕望中。以前那些虛無主義的享樂,現在看來都失去了意義。很多人開始問,我對這個世界還有什麼盼望?……很多人也開始思考阿倫特的『平庸之惡』的觀點。為什麼一個人(例如某些警察或『大白』)會變成一個工具,為邪惡的系統作惡而工作?當體制把人變成工具,就只有任務,沒有良善。但如何恢復一個人的憐憫、同理心、善良?」陸思認為「這是一個傳福音的好時機,基督徒應該在這個時候更好地裝備自己,多多撒種多多收割……也希望更多中國人能認識到唯有福音能夠救贖人,政治制度無法把人從異化中救贖出來。」

湖北某家庭教會牧師趙亞倫呼籲對政治參與看法可能不同的中國家庭教會維護合一,以福音為中心:「無論不同教會立場如何,我們都應該和而不同,彼此守望。無論如何,教會都當為那些敢於站出來的勇敢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教會之外尋求真理的人)禱告,也求神藉此甦醒人心,歸向福音。」

Angela Lu Fulton是本刊東南亞編輯,Sean Cheng是本刊亞洲編輯。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或是訂閱本刊,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免費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耶穌應得所有關注

11 月 30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30, 2022
Stephen Crotts

第1週: 全能的王


裹在襁褓的嬰孩,躺在馬槽裡 祂是榮耀的造物主,持守萬物 施洗約翰指明祂的能力及偉大 我們期待祂所承諾的再次降臨及祂的最終統治。耶穌是全能的王。

讀約翰福音1:19-34,3:22-30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我記得小時候聽到這節經文時,想象着耶穌越長越大而施洗約翰越縮越小!了解約翰說這句話的背景便能清楚他的意思:約翰的門徒告訴他,“每個人都到”耶穌那裡去了,所以約翰宣稱,“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施洗約翰開始傳道比耶穌早,所以他目睹了耶穌的追隨者從數目為零增長到比自己的多得多。這可能是讓人難過的,因為曾經 “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 都出到曠野去見約翰(《馬可福音》1:5)。

然而,《約翰福音》始終將施洗約翰描寫成一個見證者——為耶穌的身份和偉大作證的人。今天這兩段經文的每一部分都是約翰在解釋自己是誰和不是誰,以及耶穌是誰。耶路撒冷的猶太領袖質問約翰的身份,他堅決否認自己是彌賽亞。他只是在預備基督的道路。是的,他有用水施洗的事工,但他的地位大大低於即將到來的那位。約翰指出耶穌是上帝的贖罪羔羊,他將除去世人的罪孽,他將把人們沉浸在聖靈的力量中。

後來,當耶穌的追隨者在數量上超過了約翰,約翰堅持說這是完全應該的。他把自己僅僅比作婚禮上的伴郎,而耶穌是新郎。約翰在3章29節中的比喻非常引人注目,特別是當我們理解其文化背景時。古代猶太人的習俗要求伴郎在新娘和新郎完婚時在卧室外等候。按照傳統,新郎會以歡呼來確認他們新婚燕爾的親密關係,而伴郎也會分享這份喜悅。

基督徒生活的真意就是越來越多地遵從耶穌,全能的上帝。一代人之後,保羅在《腓立比書》1:18中寫道:“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

我最近退休了,因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學習這個功課。被眾人矚目不是關鍵。謙卑地弘揚耶穌才是。我需要越縮越小。

Craig L. Blomberg是丹佛神學院的新約榮譽退休教授,著述無數,其中有《馬太福音》註釋和《詮釋新約中的比喻》。

默想《約翰福音》1:19-34和3:22-30


思考施洗約翰的榜樣向我們展示了耶穌是誰。約翰的姿態對你自己的屬靈生活有什麼啟示?你可以如何 “衰微”?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性醜聞,及福音派思維

牧者不當的行為會如何扭曲了我們對教會裡男女之間友誼的看法。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9, 2022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Envato Elements

上週,當關於麥特·錢德勒(Matt Chandler)有著“不恰當”的網路交友關係的新聞出現在我手機通知中心時,我和其他牧師同事正在參加教會員工的退休會,他們全是男性。我打斷正在說話的人,大聲唸出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就像沈重的鉛球般落在我們中間。我們聚在一起討論像這樣的事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受,以及我們在事工禾場上的友誼是否也可能“不恰當”。

整個福音派圈也因這個事件震動。Twitter上再次充滿 關於“葛培理原則” 的辯論。許多人呼籲中村莊教會(The Village Church)公開發表此事件的調查報告。“發表獨立機構的調查報告是永遠是最好的做法,”雷切爾·登霍蘭德(Rachael Denhollander)在《紐約時報》

根據上帝對真理及公義的教導,教會領袖們應該要查明中村莊教會事件的真相。但我身為自己這間小小教會的牧師之一,這並不是這個事件裡我最關注的重點。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是“當我們讀到像這樣的新聞時,在我們這裡,在我以及同事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更具體的說,大大小小的醜聞會如何扭曲我們對基督裡男女之間友誼的看法?當我們看到像這樣的事件時 — 當濫權危機一次又一次發生時 — 我們是否不再認為教會內有健康的兄弟姐妹關係的可能性?

我們所聽到的故事能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像,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例如,當女性們看到貝絲·摩爾(Beth Moore)開了聖經課,這啟發了一整代的女性去追求那些她們沒想過能參與的事工。在婚姻的框架下,當我們關注我們過去共同經歷過的好的回憶,可以幫助治愈及改善我們關係。在社會正義問題上,不同文化或族群中能有個代表性或發聲的人物很重要,因為他們的故事能激發我們對各種好的可能性的想像。

而醜聞和失敗等痛苦的事件也影響著我們。《勇敢的恐懼》的作者凱瑟琳·麥克尼爾(Catherine McNiel),壞故事讓我們變得更容易恐懼。這些恐懼既有特定性又有個人性:因為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或四分之一的男性)是性侵事件的倖存者,當他們讀到有關性侵或不當行為的頭條新聞時。可能會勾起他們靈魂深處的創傷記憶。

對於全職服事在教會事工的人來說,這些醜聞讓我們陷入左右為難,無法擺脫的困境。

“這讓我對我所做的一切產生懷疑,”一位男牧師和我分享。“我可能會因為接觸我正在牧養的女性而惹上麻煩,或者如果我不這樣做,就會因為未能‘照顧羊群’而陷入麻煩。如果我這樣做,我就該死,但如果我不這樣做,我也該死。”

教會界對醜聞的反應讓女性也感受到類似的緊張情緒。當人們開始退到葛理翰提議的“安全線”後面時,我們的事工會逐漸凝結住嗎?或是如果我們沒有作出改變,有天我們也會受到傷害嗎?

濫權及性醜聞之類的恐怖故事引發了我們“蜥蜴腦”的恐懼,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 寫道,我們正冒著因過度恐懼而導致癱瘓的風險。布尼·布朗(Brené Brown) 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問:“你對自己講述的是什麼樣子的故事?”

對於許多男性及女性來說,他們對自己講述的故事是 — 因著多年來的頭條新聞 — 得出任何男女之間的關係都充滿危險的結論。

像錢德勒這樣的案例“再次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 即男性,尤其是牧師,不可能與女性建立健康的兄弟姐妹關係,”《為什麼我們不能做朋友?》的作者艾梅·伯德(Aimee Byrd)寫道。“小心啊! 不要太常跟我們聊天!小心不要太了解我們!小心不要隨便跟我們開玩笑!你不是十全十美的!”

在醜聞及罪的面前,我們為了保護教會未來不會受到傷害,本能的反應常是抓緊那些在男女關係間劃出清楚界線的原則或規定。例如,在這次事件後,一些教會領袖再次提倡葛理翰原則,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正如我在別處所寫的,僅僅立法禁止犯罪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十字架,我們需要神的恩典。如果我們做的只是努力避免犯錯,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生機蓬勃且關係緊密的社區。敬畏耶和華 — 而不是懼怕罪 — 才是智慧的開端 (箴言9:10)。

我們的新聞也助長了我們的懼怕。長期接收壞消息給了我們片面且對教會生活的真實樣貌有了扭曲的觀點。這類事件不斷告訴我們,期待自己的教會是個有著健康交往關係的社區是不現實的,甚至是不可取的。

我對教會界有這樣的氛圍感到擔憂。我擔心當醜聞事件在手機上響起的同時,破碎了我們的心,讓教會群體本該可以有的美好樣貌因爲我們內心的恐懼而成為不可能。我擔心我們會絕望、退縮,放棄這樣的願景,因為我們對犯錯的恐懼遠大於“愛你的鄰舍”這條誡命。

那麼,我們該如何建立教會成為有著健康男女關係的社區呢?

聖經確實教導我們用誠實且堅定的態度看待罪,但它也呼籲我們要勝過罪。我們是基督裡的兄弟姐妹,因為懼怕造成傷害而互相躲避,會遠遠達不到天父對祂的家庭的計畫。

正如我對婚姻的期待不僅僅是“避免發生婚外情”,我對我孩子的期待不只是“不入獄”一樣,聖經也呼籲我們對教會抱有更大的期待,而不是“我們沒有性醜聞或濫權事件。”我們被呼召要彼此相愛,而這雖然包括,但也遠遠超過“不要互相傷害”這個標準。

還有澄清一點,我並沒有建議我們不要在教會內講述或閱讀關於人犯罪的新聞。我並沒有提倡過分天真、煤氣燈效應,或對罪沉默。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同時注意不要讓我們的心思意念單向的被這類故事所定型了。

我們需要能夠教導我們把目標放在對的地方的故事。我們需要一種基於聖經(但不是出於恐懼)的男性及女性神學,並因著敬虔的男性及女性同工合作的榜樣而道成肉身。我們需要尋找並分享這些健康的見證:男性沒有放棄和女性同工的教會,跟即使沒有死守“葛理翰原則”依然美好健全的婚姻。

要建立這樣健康的教會,調整我們的眼光很重要。上帝的大使命需要男性及女性在福音事工上信實的相互合作。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太害怕與異性一起犁田,而乾脆全身而退。

那些做得很好的教會的見證是總會為我們帶來希望,將我們的心思及想像力帶回所有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事上

(腓4:8)。宣講上帝過去對我們的信實,是讓我們對未來心存盼望的方法 (詩篇105 和106篇)。

我舉個例子。當我剛開始約會時,我很快就意識到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只教了我不忠、性成癮、惡意會如何破壞一切。當我試著想像自己為一個70多歲且擁有幸福婚姻的人時,我的想像力崩潰了。

因此,身為一個20歲的學生,我開始看心理治療師,但我也在教會會眾之間尋找道成肉身的見證。我邀請和他們共進晚餐,請這些婚姻受過時間考驗的夫妻和我分享他們的故事。漸漸的,我對婚姻可以有的樣貌有著越來越大的盼望。

男女友誼也是如此。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也看到了這一點。上週當我和同事坐在一起聊著又一起醜聞時,我們不禁聳了聳肩,嘆了口氣。我們哀悼,然後半開玩笑的說要辭職。

但後來我們藉此機會反思我們自身的關係。我們互相分享了我們社區內健康的男女友情的故事。我們提醒自己依然有許多橫跨幾十年的婚姻,及信實美好的事工夥伴關係。我們默默地分享這些長期順服上帝的故事 — 雖然這些故事永遠不會成為頭條新聞,但卻支撐了我們對上帝教會的希望。

布朗溫·李(Bronwyn Lea) 是《超越尷尬的側面擁抱:在為性瘋狂的世界中作基督裡的兄弟姐妹》的作者,也是戴維斯第一浸信會(First Baptist Church of Davis)的門訓及女性牧師。

翻譯:Yi-Ting Tsai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真正的潔凈

11 月 29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9, 2022
Stephen Crotts

第1週: 全能的王


裹在襁褓的嬰孩,躺在馬槽裡 祂是榮耀的造物主,持守萬物 施洗約翰指明祂的能力及偉大 我們期待祂所承諾的再次降臨及祂的最終統治。耶穌是全能的王。

讀馬太福音3:1-12

如果我們老實的說,第一次讀到施洗約翰的故事時,應該都會覺得他是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最糟糕的先驅者。他穿著破爛的衣服,吃著蝗蟲,進入猶太曠野後便開始講道的事工。我們當然可以想像,宣告即將到來的彌賽亞的信息會有多讓人耳目一新。見證彌賽亞的先驅者應該是來提醒人們與彌賽亞有關的佳美應許 — 祂會醫治人們,帶來公義及穩定的生活。先驅者所傳達的應該是像這樣的好消息。

然而,約翰做了與我們所想像的完全不一樣的事。他說,“悔改吧,因為天國近了”。透過馬太對以賽亞書40:3的引用,我們看到約翰用猶太人所熟悉及權威的話語告訴人們要“修平他們的道路”— 或者要“修直”(另見約翰福音1:23)。事實上,約翰起初帶來的信息對聽眾來說是壞消息。因為他告訴聽眾他們需要有所改變。

而他們之中有許多人都聽進去了。這個奇怪的人是如何在事工上這麼成功?馬太給了我們一些提示。他選擇性的描述約翰這個人的特質,且每個細節都充滿了意義。約翰的破爛襯衫配皮帶?那是以利亞的裝扮。他以蝗蟲和蜂蜜為食?那是窮人的飯菜。馬太以古代先知的風格來呈現這個人,因約翰是上帝賦予權威來宣揚祂話語的人。

人們向約翰尋求潔淨 — 能象徵他們悔改的潔淨儀式 — 但約翰承諾將會有比這更有效的潔淨。主的潔淨將會透過“聖靈及火”來實現。

約翰接著繼續解釋耶穌即將成就的事工。他的比喻幫助我們理解在聖靈及火焰中受洗意味著什麼。這樣的潔淨(ㄧ部分)是透過將好的與壞的事物分開來。約翰用了我們在詩篇第一章等地方看過的,也就是他聽眾所熟悉的農耕過程來做譬喻。在農作時期,農民會用三尖叉將穀物拋向空中,穀物較重且可食用的部分會掉到地上,但穀殼較輕的部分會被風吹走。如果在這步驟之後還有多餘的穀殼,農民會用篩子分離出來並燒掉它們。

這樣的過程是比用水洗滌還更持久的潔凈。我認為這正是約翰的重點。約翰為人洗禮的意義重大,但如果沒有聖靈伴隨而來的工作,它的作用是暫時的。只受過約翰洗禮的人需要再洗一次,但耶穌透過聖靈的工作是永遠有效的。

Madison N. Pierce是西方神學院(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新約教授。她的著述包括《使徒書信中給希伯來人的神聖話語》。

默想馬太福音3:1-12。


你會如何描述約翰所傳達的信息?為什麼它是好消息?在今天的禱告中,思考約翰所強調關於耶穌的能力及來到世上的目的。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穿越荒野 的道路

11 月 28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8, 2022
Stephen Crotts

第1週: 全能的王


裹在襁褓的嬰孩,躺在馬槽裡 祂是榮耀的造物主,持守萬物 施洗約翰指明祂的能力及偉大 我們期待祂所承諾的再次降臨及祂的最終統治。耶穌是全能的王。

讀以賽亞書40:1-5; 瑪拉基書3:1-4;4:5-6

在以賽亞書40章中,我們看到以色列人被驅逐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被俘虜及流放至古巴比倫。這座城市位於現代的(伊拉克)巴格達以南約一小時車程之處,被認為曾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中心。這是一座有著空中花園、以漢摩拉比及其法典而聞名的國際化沙漠大城。但上帝的子民不想被困在這裡。他們想回家,想回耶路撒冷。只是他們離家很遠很遠,沒有回歸的可能。

在這種毫無希望的情況下,他們經歷了上帝恩典突然的到來。 “安慰,”先知喊道 ——這是個涵蓋勇氣及力量意思的希伯來詞彙。先知所傳達的信息為“得到安慰吧!存有盼望!這一切還沒結束。你們將看到並經歷在荒野裡無法想像到的事。”就像他們遠古的祖先在埃及曠野經歷了奇蹟般的供應及拯救一樣,他們也將看到上帝為他們開闢一條穿越曠野的道路。

將以賽亞書40:1-5與瑪拉基書3:1-4和4:5-6結合在一起,我們看到上帝應許要差遣使者預備好祂子民的心,好叫他們得到拯救。他們會如被火煉淨那樣,能更清楚地見到上帝、自己的生命、及世界的本貌。在這樣的拯救中,那些因流放而撕裂的傷口,例如家庭關係,有朝一日會被縫合在一起(瑪4:5-6)。

上帝真的信守承諾。以色列人最終得以返回耶路撒冷。然而這次的回歸並不是預言的結束。幾個世紀後,另一位先知,施洗約翰,預言全能的上帝、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將把祂的子民從被流放的狀態中拯救出來——他們因為罪的緣故被流放,與上帝及彼此疏遠。而施洗約翰在基督到來之前先軟化了人們的心。

瑪拉基的預言還有另一種層次的應驗 (瑪3:1-4):它指向耶穌的第二次降臨。到了那日,我們會被淬鍊——變得純潔,因為一切都被更新了(啟示錄 21:5)。

在絕望的情況下經歷奇妙的拯救並不只在聖經歷史裡上演。全能的上帝每天都在施行驚人的拯救。祂總在一切看似毫無希望的時候出現,這是真的。我們可以相信祂的大能。並且,在將臨節期間,我們再次被提醒要相信應許之子,祂雖以嬰兒的身份來到我們的世界,但祂的小手裡握著宇宙——甚至超越宇宙——的能力及力量!

你是否正在曠野裡,急需拯救——需要神大能的干預?我們也許不知道祂的拯救何時以及會如何到來,但它一定會來。上帝總是會為我們而來。在上帝現身拯救你之前,禱告求祂幫助你準備好你的心。

Marlena Graves是東北神學院的靈修教授。她出版的若干書籍中包括《往上的路是向下的》。

默想以賽亞書40:1-5及瑪拉基書3:1-4;4:5-6。


你如何看待這些應許中神所顯現的大能?以及神的大能在不同層次的實現?這些段落與我們內心的期待及渴望有什麼樣的共鳴?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基督,永遠的主

11 月 27 日的將臨期讀物。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7, 2022
Stephen Crotts

第1週: 全能的王


裹在襁褓的嬰孩,躺在馬槽裡 祂是榮耀的造物主,持守萬物 施洗約翰指明祂的能力及偉大 我們期待祂所承諾的再次降臨及祂的最終統治。耶穌是全能的神。

讀以賽亞書9:6-7; 歌羅西書1:15-20; 希伯來書1:1-12

在聖誕節到來前常見的所有場景裡——如燈火通明的屋子、櫥窗展示耶穌的誕生場景、滿載裝飾品的樹——我最期待的是聖誕音樂。將臨節跟聖誕節的歌讓我們在腦海裡有這樣的畫面: 正在育嬰的神聖家庭、天使對著滿心敬畏的牧羊人唱歌、正在前往伯利恆小鎮的智者……這些美好的詩歌詞曲一次又一次溫暖了我們的心。

然而,交織在我們所喜愛的這些歌曲裡的,是能讓我們的生命不再一樣、驚天動地的神學事實: 馬槽裡的新生兒是全能的上帝

《聽啊,天使高聲唱》和《朝拜新生王》敦促我們深入理解這個嬰兒的真實身份:“真神披上血肉體,聖道化身降塵世,” “基督復活榮耀輝煌,被殺羔羊救主我王,”《我們渴望的耶穌》用簡單的詞說出這個深刻的神聖悖論:“生是嬰孩,卻是君王。”這些歌詞與以賽亞書9:6-7的真理相呼應: 這個孩子是所應許的那位,祂將在大衛的寶座上建立祂公平、公義及和平的國度直到永遠。

新約作者希望我們能好好深思這個深不可測的奧秘。希伯來書的作者說,“神子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和那“承受萬有的”(1:2-3)。保羅強調“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萬有靠他而立。”(歌羅西書 1:16-17)。耶穌在萬有之上,神的同在豐盛地充滿基督。

這是上帝的子民引頸期盼的應許之子,因此我們慶祝祂的誕生。祂是神差遣使者為神預備道路、傳講悔改信息的主。我們的救主在祂的愛及救贖的使命裡,因著十字架上的犧牲及復活而擊敗罪和死亡的力量。我們充滿希望地等待祂的回歸,深信“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的主(提前6:15-16)。

嬰兒床上的孩子就是全能的上帝——這個事實遠超出了人們能全然理解的範圍,然而卻是真理。在敬畏及謙卑裡,我們如《聖善夜》歌詞裡所說的那樣, “謙卑俯伏”——帶著謙卑的感激之情,我們敬拜祂。

讓我們全心讚美祂的聖名。
基督是主!哦,讚美祂的名直到永遠!
祂的權能和榮耀永遠彰顯!
祂的權能和榮耀永遠彰顯!

默想: 以賽亞書 9:6-7; 歌羅西書 1:15-20; 和希伯來書 1:1-12。
選讀:提摩太前書6:13-16。


在這些經文裡,關於耶穌的大能及力量的哪項描述引起了你的注意?為什麼?這個真理在將臨節會如何改變你對主的敬拜?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從外國宣教運動至中國教會的自立

去到中國的宣教士常受限於來自家裡的壓力、領導階層犯的錯誤, 及其對西方的認同,但他們種下了在未來產生驚人收成的種子。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6, 2022
Bettmann / Contributor / Getty

20世紀上半葉,外國在華宣教的運動經歷成熟、興盛、及消亡的過程。在同樣數幾十年間,中國教會誕生了 — 一個在今天迅速發展著的教會。從1900年到1950年,中國的基​​督教拋棄了外來文化,穿上了中國服飾。塑造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歷史動盪同時間也衝擊著外國宣教士和中國基督徒。

如果我們透過歷史的望遠鏡,認真關注1932-1934這兩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基督教在中期的轉變。而一切起始於外國宣教活動的改變。

1932年的一個秋日,出生在中國,和宣教士父母同為著名宣教士的賽珍珠 (Pearl Buck) 大步走到紐約市阿斯特酒店 (Hotel Astor) 舞廳的講台上,向2,000名長老會婦女演講。賽氏的小說《大地》剛獲得了普利茲獎。她的演講談到了 “宣教運動還有必要嗎” 這個話題。狹義層面來說,她的回答是 “是”,但她的想法帶著保留且對此不樂觀。她對宣教士傲慢、無知和心胸狹隘的批評是如此尖銳,以至於她的聽眾受到驚嚇。這個事件引發了美國新教幾乎所有領域裡支持外國宣教運動的人士及其批判者之間的激烈討論。這是個時代的標誌。

另一個標誌則是《重新思考宣教:一百年後一個平信徒的報告》的出版。該書由美國最重要、常在經濟上支持福音事工的小約翰·D·洛克菲勒委託出版。這本被廣為流傳及閱讀的《平信徒的報告》主張徹底改革關於宣教的傳統思維,尤其在基督教的排他性等問題上。

同樣在1932-33年間,曾率先在中國西部建立基督教青年會 (YMCA) 的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田徑明星羅伯特·佘菲斯(Robert Service) 意外的被解僱。 在大蕭條和捐款減少的情況下,基督教青年會和其他在中國的宣教機構在1930 年代初期遭遇了大規模的財政緊縮。他們昂貴的建築物密集型設施,尤其是醫院、學校和學院,大量消耗掉宣教預算。 許多宣教士不得不回家。

宣教運動在那時期顯然處於劣勢。

希望的跡象

儘管有這些負面的現象,仍有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回應對中國的 “呼召”。中國內地會 (CIM) 是戴德生 (J. Hudson Taylor) 所創建的非凡的跨國宣教機構,它持續著其自1800年代後期以來的飛快成長速度。它的 “信心宣教” 原則 (無宗派且無財政上穩定的支持) 總有辦法適應如此艱難的時刻。

在其他宣教機構因氣餒或預算縮編而規模逐漸變小之際,內地會發起了一場成功的運動,增加了200名宣教士。劍橋大學的年輕學生艾得理 (David Adeney) 得知這場 “200人”運動後,感受到了對中國的強烈呼喚。他於1934年來到中國中北部,並發現與學生一起工作是他的強項,他致力於這樣的宣教活動直到1950年離開中國為止。他與當地人建立的連結雖然之後休眠了30多年,但仍完好無損,並在他於1980年返回中國時溫馨的復興起來。

除了像內地會這類在神學上偏保守派的宣教事工外,一波五旬節復興運動也席捲了中國的一些地區。一位遠道而來的挪威宣教士孟瑪麗 (​​Marie Monsen) 促進了著名的 “山東復興”。參與者看到火舌,聽到呼嘯的風聲,有的甚至半昏半醒的倒在地上。五旬節主義強調 “屬靈恩賜”,包括預言、神聖的醫治和說方言。這也加進了從1920年代開始的大多數獨立教會的發展。

在這些年間,在中國做基督徒可以是很危險的事,無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1934年在艾得理抵達幾個月後,發生了中國宣教史上最戲劇性的殉道事件之一。在芝加哥穆迪聖經學院 (Moody Bible Institute) 畢業的約翰師達能夫婦 (John and Betty Stam) 是對很有吸引力的年輕夫妻,不久前剛隨內地會來到中國,駐紮在安徽省 (中國中部) 的一個小城市。當共產黨軍隊在1934年末佔領這座城市時,他們斬首了師達能夫婦,並處死一些為外國人求饒的當地基督徒,但師達能夫婦三個月大的孩子被安全帶到附近的一個宣教站。這個事件之後被廣泛的傳講,並激勵了許多年輕人參與宣教事工。

這事件的影響力與1900 年在義和團起義中殉道的耶魯大學畢業生畢得經 (Horace Pitkin) 事件大致相同。畢得經與其他10多名外國宣教士 — 來自長老會、公理會及内地會 —— 一起在離北京不遠的保定市去世。他的去世促使申請當宣教士的人數激增,其中許多來自東海岸大學,也促進了1900 年代初期雅禮協會(Yale China Mission) 的成立。

黃金時代的結束

義和團起義開始於農民反抗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日益增長的商業、政治和宗教侵蝕。義和團殺害了數百名外國人,其中包括大約250名宣教士和他們的孩子,以及 20,000 或更多的中國基督徒 (被視為叛徒)。作為報復,八個國家的佔領軍在1900年至1902年期間殺死了至少同樣多的其他中國人。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場災難。然而這也造就了好的矛盾結果: 這樣的民族創傷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改革運動,一時間,過去的排外主義變得聲名狼藉,中國對西方更加開放。(但再後來,共產黨稱讚義和團是愛國者。)

這給了在中國的基督教宣教士有史以來最大的機會 — 一個真正的 “黃金時代”。教會學校突然有了很高的聲望和等待入學的名單。不少精英階層成為基督徒。教會增長率飆升,尤其是新教徒。在1911年至1912 年推翻衰弱的滿清王朝的革命之後,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臨時總統孫中山是位受洗過的基督徒。1913年,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請求在中國的外國宣教士為這個國家禱告。新教宣教士人數從1905 年的1,300多人猛增至1925 年的8,000 多人。那時許多的基督徒相信中國的 “基督教化” 勢不可擋。

但事實卻非如此。黃金時代持續了不到二十年,直到1920 年代中期。發生了什麼事呢?在那段時間裡,幾乎所有在中國的宣教都未能在他們的宣教結構中充分培養出中國在地的信仰領袖,並讓這些領袖能夠牧養羊群、成為獨立且自給自足的地方教會。從 (外國) 宣教轉向 (中國) 教會的理論一直存在,但內容很空洞。在某些時刻,外國宣教事工看起來已經讓位給中國的領袖了。例如1907年的全國宣教士大會中,1000多名參與者裡只有6個中國人代表; 但1924年的宣教大會被改稱為 “基督徒”(而不是“宣教士”)大會,且一半以上的代表是中國人。

但這數據很誤導人。當時的情況充其量只是一種夥伴關係,而且是一種不平衡的伙伴關係。幾乎在所有情況下,宣教士仍然控制著教會的金流。而這結果是,新教培養出來的最優秀的中國領袖 — 如受人尊敬的中國基督教會負責人誠靜怡(Cheng Jingyi),和才華洋溢的基督教青年會全國書記余日章 (David Z. T. Yui) — 從未擺脫他們從屬於外國宣教士之下的形象。。

新教教會讓中國人擔任領導角色,中國的領袖們至少還有些責任和權力,即使這種權力因與外國宣教事工的密切聯繫而受到些限制。但在中國的羅馬天主教會更是受到形式主義的影響。數十年間,中國的天主教等級制度雖然允許培訓 (但密切監督) 中國神父,但他們只被賦予平凡日常的任務,幾乎沒什麼大的責任。在1926年之前都沒有中國主教被祝聖,直到幾位特立獨行的歐洲宣教士神父,尤其是雷鳴遠神父(Fr. Vincent Lebbe) 說服教皇打破歐洲等級制度對中國神職人員的束縛。即便如此,中國神父在當地教區中仍然主要服事於次要角色,新的中國主教也被分流在附屬職位中。

被牽連的影響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外國宣教士並沒有蓄意剝奪、不讓中國領袖興盛和發展。宣教士與中國神父和牧師之間經常有相互尊重、真誠的友誼和教學上的合作。但在1920年後中國逐漸醞釀的新政治氛圍中,這種聯繫對相關的中國人來說是致命的妥協。

在1920年代,民眾對外國人在中國的合法特權的不滿情緒高漲,這種不滿可以追溯到滿清政府在1800年代中期簽署的條約。這樣盛行的民族主義助長了從1920年代至今主導中國政治的兩個主要政黨的迅速崛起:國民黨和共產黨,它們從競爭對手變成死敵。國民黨的領袖是蔣介石,他皈依基督教並娶了中國最著名的基督教家庭之一的女兒宋美齡。在蔣的領導下,有其他幾名基督徒擔任政府職務,並與外國宣教事工建立了禮貌甚至友好的關係。但即使是蔣也同意應盡快取消外國人的特權,尤其是對中國法律的豁免權。

傳教士是享有這些特權的人之一。偶爾會有先知宣教士 (例如,上海宣教刊物《中國紀事報》的編輯樂霛生(Frank Rawlinson)) 警告,所謂的 “條約制度” 所埋下的種子,有朝一日可能會帶來憤怒的收穫。而那一天在1920年代中期來臨。中國輿論中最激進的分子認為宣教士以及中國基督徒也是外國政府和 “世界資本主義剝削” 的走狗。

這樣強烈的態度在共產黨員中普遍存在,直到最後一批外國宣教士在1951-1952 年被新政府驅逐出中國。宣教團體以及整個宣教事工,因為未能與西方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至少在一些方面保持距離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這樣對宣教士過往事蹟的描述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不公平的。宣教事工同樣為中國帶來了許多祝福。中國基督教學校是中國人最早接受現代教育的地方,也是最早允許招收女生和聘用女教師的地方。宣教士的醫院及診所拯救了千萬人的生命,宣教士組織的飢荒救濟拯救了數十萬、甚至是數百萬人。宣教士也一直是廢除鴉片貿易、廢除裹年輕女孩小腳習俗等運動的領導者,以此來增加她們對婚姻的渴望。

總而言之,宣教士對建設現代化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儘管他們在1949年後遭到新政權的謾罵和妖魔化,但他們的成就卻默默地受著讚揚,並熱烈的被歡迎來訪今天的中國。

本土信仰

如果宣教事工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是一種詛咒,且中國基督徒因他們對外國宣教士的認同而被污染,那麼基督教如何有足夠的韌性進入共產主義時期,在30年的黑暗谷中存留下來,並在1980年開始蓬勃發展?

1937年日本與中國開戰後,多數的宣教士離開了,但仍有數百人留在日本無法觸及的 “自由的中國”,並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傳道。 有大约1000人被日本人關押在集中營裡,其中許多人殉道,包括《烈火戰車》故事的主角李愛銳 (Eric Liddell)。 仍然在日本統治下的中國基督徒突然得肩負起教會和團契所有的責任。許多人接受了這樣的挑戰,培養出後來在共產主義制度下實用的領導技能。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和1949年共產黨勝利之間的短暫時期,數千名宣教士 (包括艾得理)返回中國。在這個時期,討人厭的條約已經消失了,外國人受中國法律約束。但在共產黨於內戰中佔上風並建立新政府後,在1951年朝鮮戰爭的背景,他們決定驅逐所有外國宣教士。關於最後一批宣教士從中國偏遠腹地獲救的戲劇性故事比比皆是。

至此,中國的外國宣教運動結束了,但基督教運動沒有結束。自192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個健康的發展:獨立的、完全由中國人領導的基督教運動的發展。其扎根之深,足以讓基督徒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堅守住。1949年之前,可能約有 25% 的中國新教徒在這些獨立的教會中聚會。他們促成許多鮮為人知但卻極美的見證。

一個叫宋尚節(John Sung)的火熱的佈道家周遊全國,吸引了大批群眾。基要派牧師王明道 (他後來在1950年代與新政權發生致命的衝突) 除了在中國各地演講之外,還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服事 “會幕”。倪柝聲正在研究他以聖靈為中心的神學。北京布匹商魏保羅 (Paul Wei) 創立了真耶穌教會,並迅速發展壯大。敬奠瀛(Jing Dianying)根據財產共有制和集體生活的原則,發展並治理在農村基督教社區的 “耶穌家庭”。還有一些重要的女性領袖,包括石美玉(Mary Stone)。她在上海創立的伯特利神學院誕生了由熱心的年輕音樂佈道家所組成的 “伯特利樂隊”,他們將復興傳播至中國各地。

無論是在與宣教士有關聯的教會或獨立教會中,堅韌的基督徒群體不間斷的成長著。宣教士們是雖然有著缺陷但真誠的撒種者;而中國基督徒將信仰持續帶入20世紀下半葉,並在1980年代之後豐收。

作者丹尼爾·貝斯 (Daniel Bays) 是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歷史學教授和亞洲研究項目主任。

宣教士紀念之廊

鍾愛華(Lemuel Nelson Bell): 1894-1973。鍾愛華和他的妻子弗吉尼亞 (Virginia) 是南方長老會的醫療宣教士。他們在江蘇省清江浦市的慈悲醫院服務了25年,最終於1941年日本佔領期間返回美國。他們的女兒露絲 (Ruth),是未來的葛培理夫人,出生在中國。1956年,鍾愛華和葛培理共同創辦了《今日基督教》雜誌。

魏特琳 (Minnie Vautrin): 1886-1941。身為一個在南京金陵書院的教師,當日軍入侵南京並發生了駭人聽聞的 “南京大屠殺”時, 美國宣教士魏特琳 (Minnie Vautrin) 人正在南京。但魏沒有逃跑,而是留下來將學院變成了數千名婦女和兒童的庇護所,挽救了許多生命。但她親眼目睹的搶劫、焚燒、強姦和殺戮的記憶一直縈繞在她心頭。後來她精神崩潰,在美國住院期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雷鳴遠神父(Frédéric-Vincent Lebbe): 1877-1940。出生在比利時的天主教宣教士雷鳴遠神父 (Vincent Lebbe) 之所以成為中國公民是因為他認為宣教士應該盡可能地和中國人有一樣的認同。他極力提倡中國主教的祝聖,他的影響最終使這一理想成為現實。他於1940年被共產黨俘虜,不久就去世了。

師達能 (John and Betty Stam): 1906/07-1934。 20世紀中國最具戲劇性的宣教烈士故事之一是,1934年共產黨士兵公開斬首了從慕迪聖經學院 (Moody Bible Institute) 畢業的年輕的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師達能夫婦。他們的小女兒海倫 (Helen) 被藏在毯子裡並被中國基督徒救走。師達能夫婦的勇氣激勵了許多其他人成為宣教士。

李愛銳 (Eric Liddell): 1902-1945。奧運會金牌得主李愛銳 (Eric Liddell) 的故事在電影《烈火戰車》被人深刻紀念著,然而他奔跑的道路比大多數人所知道的要艱難得多。奧運會結束後他搬到了中國,他的家人在那裡傳教。在日本入侵期間,所有外國人都被關押在監獄集中營。李愛銳是他的營區裡受人敬愛的屬靈領袖和朋友,他對年輕人特別的照顧。他在集中營解放的幾個月前死於腦瘤。

古約翰 (Jonathan Goforth) :1859-1936。在艱難的從義和團起義中逃脫後,加拿大宣教士古約翰夫婦 (Jonathan and Rosalind Goforth) 於1901年又再度回到中國。古約翰祈禱上帝會像他在韓國時那樣為中國帶來復興,當1908年喬納森在滿洲傳道時見證了這樣的複興。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裡,他成為了中國最廣為人知的巡迴佈道家之一。

中國的葛培理

宋尚節 (1901-1944)

雖然他的事工只持續了十幾年,但宋尚節在中國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開闢了一條燃燒的複興之路。1901年出生於中國南方,身為一位牧師的兒子,宋尚節被家人送去美國念神學。然而他卻報名了普通大學並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內疚的良心將他帶到了紐約的聯合神學院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在那裡他聽到一位被他同學嘲笑的年輕佈道家的講道後皈依基督教。

身為一個新的皈依者,宋的信仰非常火熱,以至於神學院院長把他送進了瘋人院。在接下來的193天裡他把聖經讀了40遍。在回中國的路上,他幾乎把所有的文憑都扔到了海裡 (除了給父親看的博士文憑),全身心地投入到全職佈道工作中。

從1928到1940年,宋尚節遊歷了中國各地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和泰國。他對著大片的人群佈道,一些人甚至在惡劣的天氣裡長途跋涉來聽他講道。宋身體上的一個痛苦疾病迫使他有時得坐著講道,甚至是躺著。數十萬 — 甚至是數百萬 — 的人因著他的事工皈依了。他從不強調神蹟,但在他講道之後,無數人因著他的禱告得到了醫治。

儘管他的生命面臨多重威脅,不斷的死裡逃生,以及受到有權勢的人一再警告,宋無畏地譴責罪惡、呼籲人全然的信靠基督、徹底服從大使命。在早年生涯裡他經常公開揭露教會領袖的過錯;有些人因此恨他,但更多的人謙卑自己並改變了他們的生命樣式。

無論宋走到哪裡,他都會組織佈道團隊。那些被他的榜樣和教導所感動的人成立了幾所聖經學校。他知道他必須讓中國教會更強壯:“總有一天西方的資金會停止流入,那時教會就會陷入兩難境地。但只有這樣,中國的教會才會復興。”

近期所發現且翻譯的宋尚節日記揭示了他是個心地柔軟、不斷自省、每天悔改和不懈追求聖潔的人。生涯末年,他因不斷的旅行和講道付出了代價,他被迫在他短暫的生命中最後的三年好好休息。但在那段時間裡,他更加相信這個屬靈真理:“如果神的僕人要在他所說的每一句話中都帶有權柄,他必須首先為他所要傳達的信息而受苦。沒有大患難,就沒有大光照。”

作者 戴德理 (G. Wright Doyle) 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和〈華美協進社〉主任

竭誠獻上

倪柝聲(1901-1972)

“為己我無所求,” 倪柝聲說,“爲主我求一切。” 這句話總結了上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教會領袖、福音傳道者、作家和殉道者之一的生平。

倪氏的祖父是公理會牧師。他的母親在衛理公會長大。他在宣教士的學校接受西方教育,並因宣教士余慈度 (Dora Yu) 的講道而皈依。雖然倪柝聲很感謝宣教士將福音帶到中國,但他也對宣教士和中國教會當時的狀態頗有微詞。他反對教會的膚淺,並譴責一些傳道人無法帶領他們的皈依者走向屬靈成熟。

1922年,倪柝聲在福州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聚會所。這個聚會所為信徒施洗並執行每週一次的聖餐,且由長老管理,而不是牧師。倪先生根據他對《使徒行傳》的理解而深信在一些特定的區域裡,這樣的聚會所應該是當地唯一的一間教會。 1928年,他將基地從福州遷至上海,外人稱其為 “小群教會 (Little Flock Church)”。他的追隨者組成了新的傳道團體,並發起了一場全國性的運動。

小群所引發的複興將教派教會從自滿情緒中喚醒,並激勵他們去牧養會眾們更深層的屬靈需求。倪柝聲強調 “信徒皆祭司”,並敦促中國教會培養自己的領袖人才、發展自己的福音事工形式、停止依賴外國資金支持、致力於傳播福音。這些原則使中國基督徒在面臨共產主義統治即將到來之際有了足夠的準備。在1950年之前,小群在700個聚會所中有總共70,000名成員。

倪先生成為一位善於雄辯、廣為人知的佈道家和作家,他有乎召人們進入更深的屬靈生活的恩賜。他相信人是由身體、靈魂 (智力和情感) 和精神 (與上帝交流) 組成的,他的教導強調,為了能更正確的理解聖經並天天與聖靈同行,人們需要在靈裡重生及成聖。他的講道和書籍 — 其中最著名的是《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不斷以多種語言再版,並在世界各地被人閱讀。

1956年,倪柝聲受到公審,被定為 “反革命集團” 頭目,判處15年有期徒刑。 1972年5月他在安徽省一間勞改所去世。今日,小群依然是中國最大的基督教團體,在其他國家也有不少追隨者。

作者 李亞丁 (Yading Li) 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翻譯:Yi-Ting Tsai,校對:Sean Cheng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傳道書讓你在養育中喜獲安慰

在一切的世事都是前所未見之時,上帝的護佑卻一成不變。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6, 2022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Envato / Vlada Karpovich / Pexels / Rosmarie Wirz / Getty

我們教會最近舉辦了一個專注於兒童與科技的養育子女討論會。我在會中小心翼翼的講述了我多年來養育青少年的失敗例子。即使在重述中,我還能感覺到內心中恐慌的糾結。這種感覺就好像當年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又再發生一樣。

當我們作為父母的責任與這個世界的艱難現實糾纏交錯時,在我們心中所激起的恐慌是無與倫比的。今天的父母都要面對同樣的那種合情合理的恐懼。

除了以往撫養孩子所有常見的挑戰之外,現在還要加上社交媒體、社會不斷變化的性道德、性虐待醜聞、瘟疫疾病,色情片等等事項,大家共同的看法就是:今天的父母養育子女是困難重重的。今天的基督徒父母,也許比我25年來在事工中所有看到過的,還要更恐懼害怕。

我們都希望能保護子女免受誘惑和負面影響,但這像是一項無法跨越的任務。我們會感到無能為力,好像被要求去穿越一片從未經過,卻又到處都是怪物的水域。但在我對養育子女的恐懼中,主讓我想到了永恆不變的幫助來作為指南針:他提醒我什麼是不會改變的。

我的孩子是否在面對科技和社會壓力上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如此。但當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都是新包裝的舊挑戰。傳道書一而再、再而三的指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我一直認為這看法有點令人意氣消沉。但在這動蕩的時期,它卻成為我需要的穩定力量。這些挑戰並非從無前例。我們所經過的也並非未知的水域。永恆的上帝俯視這一代人時,并沒有看到任何新的問題。不僅如此,他仍一如既往地會隨時以信實帶領這一代人和所有世代。

我的孩子在他們面前的誘惑時一定會不知所措嗎?感謝主,他們並沒有如此。我一直就很欣賞哥林多前書10:13的保證:神是信實的,在你們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但養育青少年幫助我去思考沉思了那節經文:“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這一代人的誘惑不是新奇的或不可預見的。它們是和人類歷史一樣的老舊。

在我們看來好像是史無前例的,其實只是犯下古舊罪惡的另一種機制,是一種用現代方法去令人屈服於古老的誘惑。科技提供給我們新的方法去屈服於肉體慾望的古舊誘惑。文化潮流為我們提供了新的途徑去順從於自我決定、自我意志及自我崇拜的舊誘惑。焦慮的父母可以記住,對這些常見的罪,上帝總是會開一條出路。

所有世代的父母都會與合理和不合理的恐懼搏鬥。我猜想,過去世代的那些在饑荒、迫害、貧窮、瘟疫、奴役和戰爭中養育他們的孩子成長的基督徒父母,他們是否會質疑我們現在所面臨殊的挑戰會超過他們的挑戰。

他們當時所擁有的智慧之井,現在也同樣可供我們利用。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也可以利用與他們在誘惑中所用同樣的出路。曾經是他們的磐石和堡壘的同一位上帝,今天也是我們的磐石和堡壘。

儘管我們非常想要這樣做,但我們無法讓我們的孩子遠離世界。我們能做的,就是以正確敬畏的態度來做父母,教育子女,以對上帝的敬畏為錨來面對周圍的風險。

正如蒂姆·金梅爾(Tim Kimmel)所指出的,我們的任務不是養育成為受安全保護的子女,而是養育他們成為堅強的子女。孩子們有敏感的“屬靈鼻子”。他們可以聞到我們內心的恐懼。在我們與他們的日常互動中,我們欠他們基督的芬芳。因此,不要讓我們的養育子女出於對我們這世代的恐懼,而是出於對主的敬畏。

敬畏主是智慧的開端。那些用正確安置的敬畏所驅動的的父母將會帶著那孩子們需要被環繞的特殊香氣,在一個過去、現在,以致未來都不安全的世代中成長強壯。

作為父母,當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能保持冷靜,在面對誘惑時有智慧,我們就會成為我們的孩子進入同樣的性格力量的楷模。我們要帶領他們在一個不尋常的時代能有正確的敬畏對象。

翻譯:賀宗寧 (T. N. Ho)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關注我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