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logy

我在30年服事歷程中學到的30件事

Editor in Chief

「後來我學到,其實所有事工,都是某種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Hymnals in a church pew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4, 2025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上個週日,是我受按立為牧者的第30週年紀念日。紀念禮拜在我家鄉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市的海景浸信會行。為了紀念這個里程碑,我想與你們分享我在服事生涯30年中學到的30件事。

我並不會說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30件事」。若真要這樣做,我恐怕會永遠拖延,不斷糾結哪一件比另一件更重要。所以,我決定直接寫下30件對我而言具有意義的事。

1.在預備講道、教導,或任何服事的歷程中,比起在研究所與博士階段接受的系統神學訓練,從小浸潤在聖經經文裡長大的經驗,對我人生的影響更為關鍵。

2.聖詩 (神學底蘊堅實的古老詩歌) 比教會的「異象宣言」或「使命宣言」,或甚至幾乎比其他任何事都更重要。聖詩能滲入人生命中破碎與隱密的角落,成為滋養靈魂的泉源。若教會用記憶點短暫、重複性高、不段更迭的音樂取代它們,就太可惜了。

3.話雖如此,除了聖詩外,我也意識到,我的神學與世界觀的形塑,很大一部分來自我青少年時期聆聽的現代基督教音樂。Michael Card的歌曲教會了我釋經學;Rich Mullins和Amy Grant的歌教會我如何禱告;Petra的歌則教我如何以「喜樂戰士」的姿態面對屬靈爭戰。

4. 經過多年在神學院教授講道學的經歷後,我最終得出這個結論:我可以幫助塑造、培育人們並提升他們已有的恩賜,但我無法真正「教會」人們講道。講道是一種自己真的看見「什麼」的洞察,是一種進入經文本身、與之同在的生命姿態;講道更多關乎的是傳道者對聖經的熱愛與執著,而非單純的溝通技巧。這種火熱的心志必須本來就存在傳道者的生命裡,是無法被人「教」出來的。

5. 我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發現的多數神學錯誤,往往可以歸結為兩大主要類型:把「非此即彼」與「兩者兼具」的真理搞混。辨識這兩者的差別是極其重要的事。若在「主或巴力」、「耶穌或瑪門」這類問題上採取「兩者兼具」的態度,結局是致命的;但若在「上帝的主權與人的自由」、「真理與愛」、「信心與順服」、「福音與公義」等問題上採取「非此即彼」的態度,同樣也很危險。

6.曾經,我以為擁有嚴謹的神學,是解決「名義上的/文化上的基督信仰」的答案。我曾以為,那些沉浸於神學之中的人,靈命一定很成熟。但我後來卻常發現,事實恰恰相反:許多深陷神學體系的人,最後會為了政治、宗派或金錢而出賣他們信仰的真理。反倒是那些我以為太「務實派」或太「宗教神祕派」的人,才是那些真正堅守信念、不妥協的人。

7. 我的理性思路常常出錯,但我的直覺幾乎從不。我常這樣想:「這個人讓我感覺有點詭異,但似乎只有我察覺到」;或「這個人充滿怒氣,但他對神國很重要,我應該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這位領袖私下會說些奇怪的話,但他比我聰明,我不該質疑他」——我後來發現,這些時候我更該相信自己的直覺,這樣我就能少些心痛的時刻。30年前,我曾參加一場號稱是「加爾文主義者」的聚會,但聚會當下我的感受是:「與其說是在談論上帝的恩典,這裡似乎更像『新南方邦聯祖先崇拜』會議。但也許是我不夠成熟,才會有這種感覺。」事後證明,我最初的直覺是對的。

8. 我的父親從小在牧師家庭中長大,童年時親眼目睹教會衝突的黑暗面,留下很深的陰影。因此,成為牧師後的我,下定決心要盡力讓自己的孩子不要經歷那樣的事。直到有一天,我一個已成年的兒子打電話給我,表示他正在準備一份與他即將加入的新教會分享的「屬靈歷程自傳」。他問我:「有件事我很好奇:回想起來,我們家以前一直在美南浸信會的教會聚會,但後來去了無宗派背景的教會——這之間有什麼故事背景嗎?」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當年的努力,真的成功了。

9.想像這樣的情況:有一位互補論者 (complementarian) 相信有幾段聖經經文確實界定了男女性在ㄧ些教會職分上的差異,而另一位平等論者 (egalitarian) 同樣相信聖經的所有權威性,但認為那些經文的意思並非互補論者所解釋的那樣——這兩方人的共通點,其實比他們各自與己方的極端立場那一端還多。例如,那種把一切歧見簡化解釋為「又在打性別戰爭」,並且在心理上對女性懷有奇怪敵意的極端互補論者,以及那種認為保羅、彼得很「厭女」的平等論者——當這兩派立場走到極端時,其實都與真正信靠聖經的信仰相去甚遠。我過去也曾以為這類議題只有「兩派對立」的選擇,但如今我發現,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既荒謬又危險。

10.我還是青少契牧師時,曾以為自己遲早會足夠成熟,並「脫離青少契事工」;但後來我學到,其實所有事工,都是某種程度的青少契事工。帶一群青少年去新墨西哥州參加夏令營,要處理誰不想和誰坐在一起、誰在多力多滋袋底藏大麻、又或是誰因某人和別人聊天而吃醋……應對這一切所需要的能力,與帶領一間教會、神學院、非營利機構,甚至在白宮協調聯盟間的合作——完全一樣。

11.我曾輔導過許多經歷婚外情的夫妻。幾乎每ㄧ次,被背叛的一方都會以為自己也有責任——是不是我不夠吸引人?不夠性感? 但我可以誠實地說:從來沒有一次真的是這樣。幾乎在所有案例裡,出軌者追求的並不是性,而是那種重回青春期的感覺,那股荷爾蒙帶來的悸動:「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嗎?」

12. 最危險、最應被咒詛的基督信仰異端,就是把耶穌當作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無論那目的是政治動員、產品行銷、財富祝福,或其他任何東西。那個「目的」是什麼並不重要,達成它的神學論述多麼高明也無關緊要。行邪術者西門所走的路,最終都會通向地獄 (使徒行傳8:18-23)。

13.你永遠無法逃避被別人批評。所以先想清楚:你去世後,希望人們在你的墓旁如何批評你、如何記得你?然後當那些批評真的出現時,別讓它壓垮你。

14.每個人都喜歡談論自己會「堅守信念」,或想活出「逆文化而行的基督教世界觀」,但多數時候,這種說法都是假的——通常要等到你的信念讓你失去身邊群體的認可、或要你付上代價時,才會顯露出來。若你拒絕隨波逐流,你會發現許多人 (即使那些私下認同你的人) 會勸你說謊、為自己不覺得做錯的事道歉,或拋出一些討好群眾的話題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15.對有些人來說,禱告很容易,但讀聖經很難;對我而言,情況正好相反。我需要把禱告寫下來,或獨自一人散步時默默禱告。這並不代表我比別人更屬靈或更不屬靈,這只意味著我找到了適合自己與上帝相交的方式。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屬靈節奏,非常重要。

16. 當你受邀去某處講道或上課時,幾乎總會有人希望能提前打電話,告訴你如何使用麥克風,或提醒你「問答環節是在信息之後而不是之前」。這讓他們感到安心,但其實既浪費他們的時間,也浪費你的時間。如果你是在演唱會上表演,提前一小時做音響和麥克風檢查可能是必要的,但講道或上課則不需要。

17. 擁有「智慧」是必要的,而且智慧不僅僅是「知道很多事」。所羅門的智慧表現在他對人性的普遍理解,且能「洞察」人的行為和動機 (王上3:16-28);他的後裔、那位更偉大的所羅門王——主耶穌——也是如此 (約2:23-25)。若想要有智慧,你必須學會了解和你性格、思維完全不同的人。除了浸泡在聖經中,在輔導人時留心觀察人心,並閱讀優秀的小說,都是培養智慧的好方法。

18.在事奉中,那些你以為「走進死巷」或「靈性乾涸」的時期,往往後來都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幾乎每一次,當你回頭看時,你會發現,那正是上帝最活躍、預備你迎接其他事情的階段。

19. 好好保留這些年來你收到的鼓勵信件或訊息,有一天,你會需要它們。有時候,某些批評你的信件也值得留下。例如,我曾因這封批評信受益:你講道時總喜歡看向講台的右邊,從不看左邊。我甚至曾把另一句批評我的話裱框起來,上面寫著:「Russell Moore是個沒有心腸的壞人。」有時看到那句話,我會忍不住笑出聲。

20. 如果可能,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日記能幫助你記住那些容易被忘掉的日常恩典,也會讓你發現:幾乎所有你曾憂慮的事,最後不是根本沒發生,就是事實上並沒有那麼難以承受。

21. 友情非常重要。因為你會發現,許多人接近你,只是為了利用你的恩賜。如果你能找到那ㄧ小群真正的朋友——那些即使你哪天離開事工禾場、改去殯儀館上夜班,仍會愛你的那群人——他們是你應永遠珍惜、緊緊守護的朋友。若你已婚,那這群人之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你的配偶。他或她當然必須遠超於朋友的角色,但也不能少於友情裡的親密。

22. 有人會建議你,把讀經分成「靈修讀經」與「備課讀經」。請記得這個建議背後的理想,然後拋棄它的表面規則。如果你嚴格地將兩者區分開來,你其實是在把聖經世俗化。若你不是因為被聖經吸引及激勵而讀經,你不可能好好地教導它;與此同時,若你單單讀經,卻不一邊思考如何向別人傳遞你學習到的,那你也還不是個真正的老師。最理想的狀態是:你如此沉浸在聖經之中,以至於你忘了自己究竟是因為熱愛聖經而讀它,還是為了預備講章或課程而讀。

23. 若你的教會屬於「低禮儀教會派」,有人會告訴你,聖餐應該間隔久一點舉行,因為太頻繁會讓人覺得乏味。但如果人們對於被耶穌餵養——對透過這個儀式重現祂與子民的相交,祂的死、埋葬與復活、以及與祂身體的合一感到乏味——那這才是真正的緊急狀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是減少領聖餐的次數,而是更頻繁地領聖餐。

24. 對世界或對教會憤世嫉俗的心態,看似能保護自己,還顯得成熟世故。若你總預設最壞的情況會發生,那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裡,你的猜測基本上都很準確。只是,這種心態根本而言是種恐懼——而恐懼會使你麻木。當你開始憤世嫉俗時,要知道,那是魔鬼在對你說話。你要拼命抵抗它。

25. 我們往往會對前一次的壞經驗過度反應。當我們認為舊的傳福音方式過於程式化時,可能會乾脆不再培訓人們如此做,使門徒失去能藉以展開屬靈談話的工具箱;當我們認為講道後的講台呼召 (altar call) 可能帶有操控意味,想乾脆取消、永遠不再這樣做時,隨之也失去了每週為人們重述、演練如何向別人傳遞福音那「自由呼召」的機會。

26. 能夠以「基督徒的視角」來看世界,確實很重要,但如今多數被冠上「世界觀」之名的東西,往往實質上只是世俗政治的一種形式——即便耶穌從未復活,也能持守的那種世俗信念——只要在這「世界觀」外頭貼上幾節聖經經文,就能哄騙人們那是「基督教的世界觀」。切記,要特別留心這些世界觀試圖宣講的偽福音。

27.事實上,人們最容易「效法這世界」的地方 (羅12:2),幾乎從來不是那些大家在檯面上激烈辯論的議題。真正的危險,往往是那些普遍到無人質疑的事物,或那些離我們太遙遠、以致於無人預備好去面對的事。

28. 對你身邊那些懷疑基督教的人而言,最讓他們難以相信的神蹟,其實並不是復活,也不是童女生子,而是罪人的「重生」——畢竟,他們見過太多自稱是基督徒,卻沒有任何重生、與聖靈同行的證據的人。你身邊有許多人正注視著你 (甚至是那些你完全不知道的人),並在心裡問:「基督信仰是否真實存在?」

29.「滑坡理論」是一種邏輯謬誤,但滑坡現象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它可能同時朝許多方向滑落,而不只是單一方向。

30. 光照在黑暗中,黑暗從未、將不會、也永遠無法勝過光。不要放棄。

31. 對我們許多蒙召服事的人而言,數學很難。沒關係的。

Russell Moore為本刊特約編輯,領導本刊公共神學計畫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歷程中學到的30件事

「後來我學到,其實所有事工,都是某種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別整天把「復興」掛在嘴上

我們也許承受不起真正的復興。因為真正的復興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

帶著虛假的燦爛笑容牧會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積、深埋心底的傷口,會以我們沒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

Review

「內向的基督徒」在教會的糾結

內向的人不需要變成外向的人。但有時,我卻讓自己的內向成為藉口,逃避了我應當去愛上帝子民的責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對抗世界

身為教會,我們能如何更健康地回應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議題?

News

越來越少香港青年對神學院有興趣

許多年輕人對教會在過去幾年動盪中的消極與缺乏行動感到失望。

Review

當我們對上帝失望時

雖然我們的屬靈曠野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上帝有的是時間。

「工作」讓你的愛具體可見

我學會即便在貧瘠的農場,也能透過日常繁瑣的工作來尊崇上帝並愛鄰舍。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