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基督徒,別被恐懼扭曲了

恐懼會扭曲我們的感知、縮窄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轉離對上帝與鄰舍的愛。

A fuzzy distorted image of glasses on a red background.
Christianity Today October 6, 2025
Illustration by Elizabeth Kaye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Roosevelt) 在1933年首次就職演說中說了或許是他最著名的一句話:「我們唯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那篇演說被視為美國政治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演講之一,但我必須承認,我一直不太懂這句話的意思。

1933年的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失業率高達25%,經濟縮水了近三分之一。糟糕的土地管理與乾旱在大平原上造成了「黑色風暴」(Dust Bowl)。罷工工人與資方之間爆發暴力衝突,而在羅斯福的演說一個月前,希特勒剛成為德國總理。1933年確實有許多真實存在且足以令人恐懼的事。

然而,現代對恐懼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羅斯福的話確實有其深意。恐懼本身能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感知,甚至讓我們視無害的環境為充滿威脅的景象。神經科學家指出,當我們察覺到威脅時,大腦中負責處理恐懼的杏仁核會迅速啟動,理性思考的大腦區域尚未趕上,於是引發一連串深遠的反應,改變我們看待世界和與人互動的方式。

恐懼會提高我們對威脅的敏感度,例如,使我們更容易將模稜兩可的表情解讀為具負面意涵。恐懼也會削弱我們的記憶力和對世界的視覺感知

恐懼還會使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generalize),也就是說,恐懼會從原始來源延伸至對其他對象的恐懼。在20世紀初一項臭名昭著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一個孩子每ㄧ次觸摸白老鼠時,同時聽到鐵棒的敲擊聲,以此讓他對老鼠產生恐懼。最終,這個孩子光是看到老鼠就會害怕——而即使沒有再進行任何條件反射訓練,這份恐懼仍擴散到其他毛茸茸的東西上:兔子、狗、毛皮外套,甚至聖誕老人面具。這個孩子對動物的恐懼持續影響了他一輩子。

我們常試圖透過「尋找更多資訊」來對抗恐懼,但諷刺的是,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加劇焦慮。以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為例,研究發現,那些大量接觸爆炸案相關新聞的人,比實際在現場的人承受了更強烈的壓力反應。可見,近年來新出現的英文單子「doomscrolling (毀滅式滑手機)」確實是真實存在的現象。

毫不意外地,恐懼也會深刻改變我們看待他人的方式,使我們更排外、更不信任他人。多項研究顯示,被引發恐懼情緒的人,往往會出現明顯的「同理心落差」(empathy gap,又譯「移情隔閡」),並且更不願意幫助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

在一項特別引人注目的實驗中,白人受試者被詢問是否願意幫助街友。那些在回答前先看過會引發焦慮的圖片 (例如野生動物、蜘蛛、或正遭受攻擊的人) 的受試者,對幫助黑人街友的意願,明顯低於幫助白人街友。相比之下,控制組的白人受試者,在首先看了一些中性圖片後,無論街友的種族、膚色為何,願意提供幫助的程度幾乎相同。

有意思的是,這種「外群體偏見」(outgroup bias) 尤其容易被「對疾病的恐懼」觸發。在另一項研究中,被引導去思考疾病與病菌的加拿大學生,對奈及利亞人的移民支持度顯著低於對蘇格蘭移民的支持度。類似的偏見也出現在對身心障礙者、肥胖人士及老年人的態度上。

正如羅斯福所理解的那樣,恐懼本身是一股危險且具有扭曲力的力量。恐懼會扭曲我們的感知、縮窄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為了「自我保護」而向內收縮。恐懼帶來一種算計過的瘋狂,一種焦慮而迫切的控制慾,試圖靠自己掌控局勢。在恐懼中,我們束起腰帶、硬起心腸,只為了抵禦「威脅」。從恐懼的視角看世界,為了生存而奮力掙扎,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行為,更是一種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違背命令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恐懼:[亞當]說:「我在園中聽見祢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創世記3:10)

由此可知,人類墮落後結出的第一個果子就是恐懼——恐懼是人與上帝關係破裂的結果。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描述罪為「靈魂向著自己彎曲」(homo incurvatus in se)。而恐懼加深了這種彎曲,使我們逃避上帝、不信任鄰舍、退縮回自己的群體裡。恐懼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情緒,更是一種對人類處境的描述,是我們破碎本質的徵兆。身而為人,意味著脆弱及懼怕。

若恐懼是人類存在的核心問題,也難怪聖經會大量地談論「恐懼」。人們常說,聖經中最常出現的命令就是:「不要害怕。」然而,若我們認為這句話不過是另一條「我們在今生無法確實遵行的命令」,便是錯誤的理解。事實上,這句話同時是個安慰人心的信息。聖經從未說「這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害怕」,聖經說的是更奇妙的真理:我們永遠不需要獨自面對恐懼

在第一世紀末期,一個陷入危機的基督徒群體收到一封信,也就是後來被稱為《約翰ㄧ書》的書信。和今日許多教會一樣,這個基督徒群體正逐漸瓦解。基督徒因神學分歧而分裂——也許因爭論耶穌的真實身份,或爭論何謂活出「義的生活」。有些人已經離開,剩下的人陷入迷茫、不確定性,並且充滿恐懼。

這封信的語氣嚴肅而帶有末世感。約翰說了兩次「如今是末時了」(約壹2:18),並頻繁提到敵基督與魔鬼 (約壹2:14, 18, 22、3:8, 10、4:3、5:18-19)。整封信讀起來,就像一位老使徒給一個正在崩解的世界裡的教會發出的最後叮嚀。

令人深思的是,約翰在信中並沒有花太多篇幅辯論或談抽象的神學概念;約翰談論的是愛。他一再強調,愛才是基督徒生命的標誌——不是對任何事物的確定性、不是自我保護、也不是教義的純正,而是愛。在那充滿不確定與焦慮的處境中,約翰說:「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18)。

今天的我們常把這節經文當作一種屬靈標準,好像當我們信心足夠成熟時,恐懼就會自動消失。然而,約翰並不是在描述一種我們必須達成的狀態,而是在形容上帝的愛所成就的事:上帝的愛之所以能除去懼怕,不是因為祂消除了威脅,而是因為祂重新調整了我們的心,使我們不再依附於能「自給自足」的幻覺,轉向信靠那位比我們所面對的一切更大的主。

這份愛並不否認危險的存在,也不保證我們能逃離苦難;它所保證的是,我們不會被撇下。恐懼使靈魂孤立、退縮、陷入狂亂抓取浮木的絕望;愛則會主動靠近、呼喚、邀請靈魂敞開。當上帝的愛靠近我們時,能取代恐懼——但不是因為世界安全無虞,而是因為在這裡,我們並不孤單。

中世紀英國的神祕主義者,諾里奇的朱利安 (Julian of Norwich) 曾以極為清澈的語言形容這個奧祕:

我未曾聽聞世上真有如此一位愛神之人,總在保護之中,從不墜落……但上帝如此啟示我:在跌倒與爬起之間,我們始終被同一份無可估量的愛所護衛。

福音的應許並不是:我們永不跌倒、永不懼怕,或永不失敗;而是即便跌倒、恐懼或失敗,我們仍在上帝的愛裡上帝的愛並非在恐懼的另一端等候我們,而是在恐懼之中與我們相遇

誠然,這世上有許多真實得令人懼怕的事 (以及更多我們想像出來的事),1933年如此,今日亦然。但比這些危險更可怕的,是恐懼在我們裡面所能造成的扭曲與傷害。

恐懼能扭曲ㄧ切。恐懼使我們的視野變得狹窄,使我們的心變得剛硬,並誘惑我們緊抓掌控權,為了自我保護而犧牲他人。當我們屈服於恐懼——讓它為我們定義世界、決定我們忠誠的對象、合理化我們的行動——恐懼不僅會腐蝕政治、毒化人際關係,更會扭曲我們的靈魂

因此,也許羅斯福說得比他自己所意識到的更準確我們真正應該懼怕的,不是某個具體的危險或威脅,而是恐懼本身如何使我們遠離對上帝與鄰舍的愛。

「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上帝藉著先知以賽亞向我們說。水勢或許仍會繼續高漲,但我們並非獨自在洪水之中。作為基督徒,我們的任務不是否認恐懼的存在,而是拒絕讓恐懼作主——我們當成為那願意選擇「捨己的愛」而非「自我保護」、選擇「信靠」而非「掌控」、選擇「上帝的同在」而非「安全的幻覺」的ㄧ群人。

Edward Song是奧勒岡州紐伯格市喬治·福克斯大學 (George Fox University)「信仰與公共生活」赫伯特·胡佛講座教授。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基督徒,別被恐懼扭曲了

恐懼會扭曲我們的感知、縮窄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轉離對上帝與鄰舍的愛。

關於孤獨,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為基督徒,有時我們也忍不住覺得「一個人」更輕鬆。

教會,別再給Z世代貼標籤

教會常誤解如何塑造這個在螢幕中長大、渴望尋找生命目的年輕世代。

如何成為一間「沒有螢幕的教會」?

當基督的身體聚集一起時,他們不該感覺自己只是某個樂團或脫口秀的觀眾。

身處「腦腐時代」的教會

我們可以透過自身的行動來見證:即使在這個數位網路時代,活出一種「與世界截然不同的基督徒共識」,是可能的。

年輕人不需要一個「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對耶穌敞開,但對「宗教」保持戒心,因為宗教看起來既虛假且與現實脫節。

News

研究顯示:Z世代的教會出席率領先其他世代

美國會友平均每五個主日只參與其中兩次,但年輕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