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教會長輩,別「訓話」年輕人生孩子

Columnist; Contributor

對婚姻及家庭感到焦慮與矛盾的年輕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樣,而不是說教。

Pop art cartoon woman in distress with dripping legos overwhelming her.
Christianity Today September 15, 2025
Illustration by Abigail Erickson / Source Images: Getty

對年長世代而言,如何在不變成「愛唸人的老人」的情況下,提供年輕人人生指引,永遠是個挑戰。而對年輕世代來說,他們的挑戰則是如何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時,也敞開心門聆聽長輩的智慧。

在這些世代間的對話中,或許沒有哪一個主題比「婚姻與生育」更敏感了。無論是長輩警告「成家後會失去輕鬆與自由」,還是他們開口問何時能抱孫子,都可能帶給年輕人巨大的壓力,讓人覺得非得「做對」不可。

對基督徒來說,這種壓力還包括來自聖經及教會傳統的期待。聖經清楚地說:「得著賢妻的,是得著好處」(箴言18:22),又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篇127:3)。在許多福音派教會中,年輕人會感受到某種程度的期待,要他們盡早結婚並生兒育女。然而與此同時,這個世界 (甚至是基督徒同儕) 也對年輕基督徒施加另一種壓力——強調他們要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他們被告知要盡可能享有自由,減少責任,多追求快樂及成功。

面對這些相互矛盾的壓力,年輕人對未來——尤其是關於家庭的部分——感到焦慮、困惑與矛盾,也就不難理解了。

年長世代不應因此就停止以「有意識的的門徒訓練」或屬靈師徒的方式來提供指引。但同樣重要的是,要為現代社會定義的「美好人生」勾勒一種不同的願景。年輕人需要在教會內看到健康的家庭實例;他們需要一種可觸及、可模仿的生命榜樣。他們需要親眼見到:信實及相互委身的關係是種喜樂,不是損失。

這樣的需求極其迫切,因為我們有理由相信,年輕世代正在遠離社會最基本的制度:家庭。在美國,出生率及結婚率雙雙下降。根據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最近的一項調查,美國青少年將職涯、友情及財富的價值看得比婚姻與孩子更高。事實上,他們認為「擁有很多錢」的重要性幾乎是「有孩子」的兩倍。

這些青少年的目標,可能是被COVID-19疫情期間的經濟與社會焦慮所扭曲,也有可能只是受到「表現型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這種文化視個人享樂為高於一切的價值。但無論動機為何,當年輕人如此強調物質成功而忽略家庭時,對教會來說是個憂心的現象。

聖經對財富危險性的警告比比皆是,使得「追求財富」成為我們人生中極具風險的目標。而雖然婚姻與孩子也可能成為基督徒的偶像,但聖經從未像描述金錢那樣說配偶與兒女是「萬惡之根」(提摩太前書6:10)。

建立深厚的友情、找到一份愉快的工作,當然都是值得追求的事。但若有這麼多年輕人將這些目標放在婚姻與孩子之上,也顯示出他們內心對「自我實現」的強烈渴望。在我們的文化裡,朋友並不像配偶或孩子那樣會對人生提出終身性的要求;而把職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往往容易將其變成滿足個人理想的工具,而不真的是回應上帝呼召的使命。(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婚姻和孩子也可能成為滿足個人理想的工具)

總體而言,當我們看到這種將金錢、友情及職涯放在家庭生活之前的傾向時,反映的是現代世界向我們傳遞的一種訊息:你的人生意義、目標、價值與快樂,得靠你自己去尋找。沒有人能替你完成,所以無論要付出什麼代價,都去追求吧!

如果你和我一樣,覺得這樣的人生哲學令人不安,甚至與基督信仰不相容,你可能會想馬上指出這種思維如何違背聖經真理,甚至邏輯上自相矛盾;你可能會想說明,這種人生觀雖然應許人可以找到存在的意義及滿足,卻會永遠讓人生「真正終極的目標」遙不可及。

以上這些論點的確正確,也可能說服一部分人,但我不認為,這是多數年輕基督徒最迫切需要「聽到」的。

我猜,他們在理智層面已經知道,一個「屬上帝的人」,意味著不能過著某種生活樣式,例如視金錢為最高目標。但讓他們難以真實理解的是:在一個充斥著消費主義的文化中,「節制的人生」到底長什麼樣子?在一個推崇擁有成功的職涯的文化中,如何活出謙卑的人生?在一個缺乏委身的文化中,如何活出委身的生命?

這正是我們作為年長基督徒的責任——我們應該要用我們的生命,描繪出這樣的願景。

你也許沒發現,但僅僅是你活在這個世界上、在人群中生活,你就對身邊的人產生極大的影響力。人們在觀察你:看你如何面對逆境、如何抵擋誘惑、如何悔改及道歉、如何謙卑自己,也看你如何去愛他人——總之,他們在看你如何實踐「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以及「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7, 39)。

而人們往往只能「真的相信」他們所能想像得到的可能性。如果一整個世代的想像力裡充滿的是糟糕的婚姻例子,他們就很難相信婚姻是上帝的禮物;如果他們從未被邀請拜訪一個溫暖的家庭——也許是你的家——去看看一個健康、正常的家庭生活長什麼樣子,他們可能會懷疑,這樣的家庭是否真的存在。唯有在與其他基督徒一同的群體生活中,我們才能實際看見:婚姻與養育兒女的喜樂,是可能實現的。

當然,這些喜樂並不排除困難的時刻。我並非在主張一種「宣傳計畫」,想要哄騙年輕人相信婚姻及養育下一代會是個簡單無痛的快樂人生。我們的榜樣必須誠實地呈現這些畫面:婚姻中出現的溝通挑戰、在個人主義及孤立主導的社會中為人父母的艱難,以及這種生活「每ㄧ天」所需的平凡犧牲。邀請年輕人走進你家,不是要隱藏孩子們製造的混亂,更不是要把孩子藏起來。真正的邀請,是打開家門,讓他們看見家庭生活的真實樣貌,使這樣的生活成為一種「可以想像」的美好。

展現出年輕人所渴望的那種深厚友情,也應該是這種生命榜樣的一部分。年輕人渴望友情是正確的,但他們常被錯誤地告知,一旦結婚生子,友情就會走到盡頭。2023年《紐約雜誌》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甚至稱孩子是「可愛的小型炸彈」,會炸毀大人的友誼。

這種情況確實會發生——但並不是不可避免的。年輕人需要看見一些例子:那些既有家庭又擁有健康、親密友情的人。我們身為父母,不需要變得封閉、忽略朋友。如果我們把所有一切都獻給孩子,旁觀者 (包括孩子本身) 就會以為,選擇家庭就等於放棄朋友。

這是一種錯誤的二分法。沒錯,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經營友情確實不容易。每個人都很忙、很多事要做,工作更是不斷滲透進生活的每個角落。但年輕人渴望保有深度的友情,這種渴望本身是對的,因為友情是上帝所賜給我們最甜美的禮物之一。而那些已邁入婚姻階段的我們,應該向自己與他人展現:即使已婚、有了孩子,依然可以透過有意識的安排及經營,建立並維持這些寶貴的友情——這是做得到的事。

在這樣的框架下,我認為我們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我們必須重新省視自己的婚姻與家庭,意識到我們在這些關係中的行為,不只影響我們至親的家人,而是能影響整個信仰群體、整個社區。這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同時也是一份極為慎重的責任。請你認真對待。

第二,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邀請信仰群體裡的人走進我們的生命,讓他們看見婚姻及家庭的美好。在孤立的生活圈逐漸成爲常態的今日,這樣的敞開家庭,是一種清楚而堅定的「逆文化而行」的見證。

當我們看到年輕人追求的價值觀與自己相悖時,很容易產生一種衝動,想要批評他們不懂得珍惜婚姻與家庭——這些在上帝的創造及聖經裡如此重視的恩典。但這樣做是錯的。年輕人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場說教,而是一個榜樣。他們需要看見敬虔、健康的家庭,在信仰群體中長久且真誠地活出信仰。他們需要看見我們不是把掙扎藏起來,而是在掙扎中,誠實坦然地努力尊榮上帝。

他們需要看見這樣的家庭:父母彼此忠誠、彼此尊重、彼此服事,也真心享受彼此的陪伴;孩子被細心養育、被愛所包圍,並在敬畏主與聖經的教導中成長;即使這個世界高舉的是極端個人主義所謂「自由」的空殼,他們仍能看見這個畫面:由喜樂的友情、真實的信仰群體生活及委身的彼此服事所推動,緊緊連結、彼此成全的生命,是可能的事

O. Alan Noble 是奧克拉荷馬浸信會大學 (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 英文系副教授,著有三本書:《On Getting Out of Bed: The Burden and Gift of Living》、《You Are Not Your Own: Belonging to God in an Inhuman World》以及《Disruptive Witness: Speaking Truth in a Distracted Age》。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教會長輩,別「訓話」年輕人生孩子

對婚姻及家庭感到焦慮與矛盾的年輕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樣,而不是說教。

耶穌說,不要為養育孩子憂慮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非基督徒並無差別」這個事實時,應該停下來思想耶穌關於空中的飛鳥的教導。

學者在一片莎草紙上發現耶穌的話語

他們意識到,在那一刻,他們的研究跨越了千年,與另一位被耶穌深深感動的人產生了連結。

Review

「郊區心態」如何塑造了福音派?

或許,現在是時候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們的環境如何塑造了我們?

基督徒真的「更好看、更時尚」嗎?

社群媒體上的「耶穌光輝」潮流,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成功神學。

誠實面對你參加「短宣隊」的動機

短期宣教相當複雜,而且常常不盡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態度進行,仍能帶來極大的幫助。

News

美簽不確定性打亂中國基督徒家庭的計畫

一些在家自學或在基督教學校就學的學生,開始尋找其他國家的大學就讀。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以修士的姿態生活

若不想隨波逐流地被文化所設定的社會規則牽引,就要選擇一種「有意識地跟隨主」的人生願景,讓基督的主權覆蓋生活的每一個領域。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