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9年出版以來,中文《和合本》聖經 (CUV) 已成為最主要和最受歡迎的聖經中文翻譯。一個世紀之後,中文語言發生了很多變化,新譯本相繼出現,《和合本》譯本的主導地位仍然絲毫沒有減弱和動搖。在《自上帝說漢語以來:和合本聖經九十周年》紀念文集中,來自台灣的學者曾慶豹這樣說:「(和合本) 很可能是近一百年來乃至未來對華人讀者最具影響力的『中文文本』。雖然我們還不能稱之為中文世界的一部『正典』,但它毫無疑問是一個『權威』」。
《和合本》的翻譯團隊包括16名西方傳教士和一些中國基督徒學者,包括美國人狄考文 (Calvin Wilson Mateer) 和富善 (Chauncey Goodrich);英國人文書田 (George S. Owen) 和鮑康寧 (Frederick William Baller),以及中國學者誠靜怡、劉大成和王治心。《北京官話新約全書》的翻譯工作於1872年開始,整本新舊約和合本聖經於1919年出版。《和合本》翻譯的指導原則包括:必須使用全國通用語言 (而不是地方土話);行文簡單,能被各行各業的人理解;忠實於原文而不失中文的韻氣。
正如宣教學家桑尼 (Lamin Sanneh) 和沃爾斯 (Andrew Walls)所說,聖經的翻譯對基督教傳統至關重要。從始至終,聖經翻譯一直是新教徒宣教士在中國宣教工作的重點。
對多數華人新教徒而言,《和合本》聖經無疑是權威,並且經常被冠以「上帝的話語」的地位。儘管如今已有多種聖經中文譯本,偶爾還會有華人基督徒在網上宣稱只有《和合本》是真正的聖經,所有其他譯本都是錯誤的,甚至是異端 (如今已少有華人牧師或教會領袖教導「和合本無誤」的論調)。
《和合本》譯本佔據主導地位的速度之快、時間之長,著實是一個令人驚異的現象。我們該如何來解釋這個現象呢?作為一名研究中華基督教歷史的學者,我想強調以下因素。
1. 《和合本》聖經在提供和塑造華人新教教會的神學語彙方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自19世紀初以來,在漫長而艱苦的聖經中譯過程中,西方和中國的翻譯家積累了豐富的中文神學概念和術語。《和合本》譯本繼承並融合了這些概念和術語。
《和合本》剛開始出版發行的時候,恰逢西方宣教士退出中國、華人本土教會成熟的時期。中國基督徒領袖興起,帶領中國本土福音派的福音運動,影響遍及全國各地。這是本土新教徒神學知識和傳統的形成時期。
及時到來的《和合本》譯本為華人新教徒提供了一套現成的神學概念和詞彙,並立即被華人基督徒接受及熱愛。很快的,《和合本》譯本中的一些關鍵聖經術語——諸如「信仰」、「罪」、「救贖」和「恩典」等成了標準的「信仰詞彙」,被教會領袖、神學家、傳道人以及平信徒廣泛使用於每日的生活中。
《和合本》聖經中的關鍵聖經術語已經深深刻印在世界華人新教徒群體的神學DNA中。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被華人新教徒所知、所認同並使用的唯一神學語言系統。相比之下,在西方,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本地語言譯本的聖經對教會生活有如此重要和持久的影響。
2. 中文和合本聖經 為全球華人新教徒群體塑造一個統一的身份。
在《和合本》譯本問世之前的聖經,常被翻作古典漢語,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才能讀懂;或是被翻譯為某些地區的方言。因此,《和合本》的翻譯達到一個影響深遠的目標:令全球各地、各階層的華人都能讀懂這個譯本。《和合本》把所有華人新教徒的信仰統一於同一個中文聖經版本之下。現在,當你參加任何中國或海外華人的中文禮拜時,很容易感受到一種普遍的華人新教傳統的存在。儘管環境不同,華人新教徒都講著同樣的「屬靈語彙」,唱著一樣的古典聖詩,讀著同個版本的聖經。可以說,《和合本》譯本在建立和維護全球華人新教徒的共同身份中起了重要作用。
3. 《和合本》聖經在試煉和苦難中一直陪伴著中國教會。
過去的一百年對在中國的新教教會來說,是個動蕩的時期。中國教會經歷了數次戰爭、革命和政府的壓力,並在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 中被全面迫害。許多中國基督徒見證自己在《和合本》經文中找到安慰和力量,甚至是在最黑暗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們也熱愛閱讀及背誦手抄的《和合本》聖經經文。中國教會在深沉的苦難中忍耐持守、互相依靠,《和合本》聖經是這個集體記憶和遺產的一部分。因此,《和合本》聖經與中國新教徒之間有著強大的情感紐帶,而且這種情感紐帶或依戀不會輕易消失。
4. 對聖經文本的精妙翻譯賦予了《和合本》特殊的品質和持久的魅力。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和合本》聖經在現代環境中確實具有自己的優勢。眾所周知,《和合本》以中國北方白話為主,在其之上融合了一些古典漢語的元素。這種優美的結合體現了當時翻譯團隊的天才水準, 使《和合本》既能被普通老百姓讀懂,又能吸引社會中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
雖然古典漢語元素的存在,使《和合本》的某些措辭在今天顯得笨拙或過時,但實際上,《和合本》將白話文及文言文相結合的方式獨具優勢。許多華人基督徒——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基督徒,更喜歡《和合本》而不是其他較為口語化的聖經譯本的原因,正是因《和合本》這一獨一無二的風格帶來的特殊韻味。
5.《和合本》為新文化運動和現代漢語的形成做出貢獻,並且在華人社會中極具聲譽。
《和合本》聖經長期備受歡迎,還與它在教會之外的影響力有關。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在近現代化的進程中從傳統王朝轉變為現代民族國家。作為民族國家建設進程的一部分,人們開始嘗試用統一的書面語和口語來代替從前的單一書面語 (古典漢語) 與多種方言口語並行的體系。
這個語言體系建設是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成果之一。而《和合本》聖經恰在此時出版。《和合本》作為極少數以當時通行全國的官話來書寫的文本之一,立即贏得廣泛認可。
基督教和非基督教學者皆同意,《和合本》聖經是現代漢語的傑作。它不僅是現代中國文學運動的典範,也同時藉助於新文化運動推廣的白話文而迅速普及。時至今日,《和合本》聖經在這方面的貢獻依然被中國學術界廣泛認可。學者麥金華甚至在《自上帝說漢語以來》中聲稱:「正如施洗約翰為耶穌預備了道路,那些將聖經翻譯成白話的譯者們,為新漢語的形成開闢了道路」。若有人將《和合本》譯本在中國民族國家形成中的作用,與聖經翻譯在近現代歐洲國家建設中的作用相媲美,也絲毫不令人驚訝。
今天,當一般學術界引用聖經術語和經文時,《和合本》是被引用最多的聖經譯本。這是《和合本》聖經在華人社會中影響力之大的又一例證。換言之,《和合本》已在華人中成為事實上的學術標準。
總而言之,《和合本》聖經在華人社會和華人新教徒群體中的流行持久不衰,這背後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而對多數在中國的基督徒而言,《和合本》不僅是個聖經譯本,更與他們的心靈緊緊相連。因此,儘管一些人批評《和合本》譯本「過時」和「翻譯不精確」,但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和合本》聖經在華人社會中的主導地位會有任何動搖。
雖然我們可以質問把《和合本》聖經與上帝的話語相等同的神學正確與否,以及一些華人基督徒有否把和合本聖經奉為偶像的傾向,但現實是,如果我們要對《和合本》譯本進行任何修訂,就必須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和合本的原文,並盡可能只做細微的修改,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和合本》聖經是上帝給華人教會的珍貴禮物,被祂用來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至於上帝會使用《和合本》聖經繼續在華人世界榮耀祂多久?只有祂知道。
姚西伊博士是哥頓康威爾(Gordon Conwell)神學院世界基督教與亞洲研究副教授。
英文原載於ChinaSource,蒙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