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其最常見的形象而言,成功神學 (prosperity gospel,又稱「昌盛福音」) 會讓人聯想到休士頓的大型教會、數百萬美元的豪宅,以及擁有一口完美的牙齒,卻常做出自己無法兌現的承諾的牧師。然而,撇開這些刻板印象,我們會發現成功神學包含了一種更貼近人性且普遍的需求:渴望理解痛苦、苦難及何謂「神聖的干預」。《蒙福:美國成功神學的歷史》的作者凱特·鮑勒 (Kate Bowler) 認為,所謂的「健康及財富福音」是回應這些問題的一種方式,旨在滿足那些渴望「脫離貧困、健康惡化」及「感覺人生像個不斷漏水的水桶」的人們。她指出,對信奉成功神學的人而言,成功神學回答了那些讓我們人生支離破碎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得到了醫治,有些人卻沒有?」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And Other Lies I've Loved
Random House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208 pages
$13.70
在她的回憶錄,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And Other Lies I’ve Loved (暫譯書名為《所有事的發生都有其意義:以及其他我曾深愛的謊言》) 裡,杜克神學院教授凱特·鮑勒 (Kate Bowler) 詳述35歲得知癌症末期那年,她赤裸裸地面對信仰及苦難的交匯。苦難發生時,凱特處在一個獨特的社會背景中,因此,這本書也是一本關於信仰群體 (community) 的回憶錄。這是關於一間神學院的故事,關於那些受人景仰的學者們坐在她的病床旁,懇求上帝延長她生命的故事;是關於朋友們努力撥打重要的電話,設法讓她進入臨床試驗的故事;也是關於同事們在學校教堂為她舉行守夜禱告的故事。
這也是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身為母親和妻子,凱特面對著可能成為遺孀的丈夫和即將失去母親的幼子的現實。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習慣——例如每天早晨和幼子一起對著咖啡研磨機鬼叫——如今卻顯得神聖而重要,因為她預先知道,有一天,她的兒子和丈夫將在悲傷的重擔中醒來,而她完全無法為他們做任何事來減輕那種痛苦。「我拼命地和上帝討價還價,」她如此描述自己的禱告生活。
雖然這本書有時讀起來像一封寫給朋友和家人的道別信,但凱特的文字真實地呈現在絕症的槍口下那裝不出來的急迫感。凱特身為一位花了十年研究基督教「健康及財富」文化現象的學者,帶著有自我反思能力的研究人員的深刻同理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理解她所研究的對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成功神學為人們提供一套令人滿意的數學公式,一個「牛頓式的宇宙」,彷彿能將混亂的世界簡化為簡單的因果關係——如一種交易式的保證,宣稱:如果你做了X,就會得到Y的報酬,你的人生將繁榮昌盛。順服必定會帶來保護,上帝總是很公平,自我約束及敬虔必定會換來祝福。
然而,凱特並未全盤否定這些說法。她在自己研究的每一間教會、每一個受訪者的故事、每一次禱告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無論我曾多少次對這種 (成功神學) 信條裡荒謬的確定性翻白眼,我卻同樣渴望這種確定性……成功神學直視這個世界的現實樣貌,並承諾有個解決方案。它向人們保證信仰總能開辟一條道路。」
想當然地,凱特也希望能在自己的危難中找到出路。她渴望解決方案。然而,隨著健康的惡化,她放棄了那種「憑藉純粹的意志力就能改變一切的美好錯覺」,回到她早已深知的真理之中:成功神學裡「過度實現的末世論」僅僅扭曲了人們真正渴望的事物及對真正的天國應許的理解。
身為一名作家,凱特肩負一項艱鉅的任務:她必須在不依賴廉價的神義論 (Theodicy) 或陳腔濫調 (如她微微反諷的書名「所有事的發生都有其意義」) 的情況下,為自己的故事找到一個結尾。她穿越在人間及天堂之間的邊緣空間,在兩個領域裡朝聖——她有一種因痛苦而增強的能力,能窺視永無止盡的黑暗,並為我們解釋其中的道理。在這過程中,她並未過於嚴肅地看待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她還滿幽默的),而是帶著基督徒對苦難、死亡和離別的另一端——應許之地——的深切渴望,走在前途未卜的荒野裡。
與此同時,凱特指出,在這充滿痛苦的世界裡,人生的答案並非某種「解決方案」,而是一種深刻的苦難神學,和道成肉身的基督本身。她問道:「假如富足並不必然意味著富裕,完整的生命並不必然意味著得著醫治,又如何呢?假如作為『擁有天國福音的人』僅僅意味著我們是『知道好消息的人』,又如何呢?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被祂深愛著,這已足夠。」
這就是好消息所應許我們的——靈魂的繁榮昌盛。而凱特在她的回憶錄中所捕捉到的一切,確實極其豐富。
安德里亞·帕潘特·迪利 (Andrea Palpant Dilley) 為本刊的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