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eepSeek的中國式智慧

新的中國人工智慧模型揭示其「審查背後」的思維過程。

A hand holding a phone showing the DeepSeek app with the Chinese flag in the background.
Christianity Today January 31, 2025
NurPhoto / Contributor / Getty

當我問中國新推出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DeepSeek「我是否應該參加中國家庭教會」時,它的回答讓我非常驚訝。

它沒有直接告訴我「要」或「不要」,而是告訴我要保持低調,而且對於我說它豈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表示認同,甚至有一種默契。

顯然,中國的人工智慧也有「中國式」的生存智慧。

本週,DeepSeek震驚了科技界,這家總部位於杭州、成立僅一年的新創公司發布了名為 R1 的人工智慧模型,其運行成本僅為OpenAI、谷歌或Meta創建的模型的一小部分。這家中國公司表示,它花費了不到600萬美元的運算能力來訓練自己的系統,比Meta公司建立人工智慧模型的成本低約10倍。DeepSeek聲稱只需要 2000 個晶片,而不是使用1.6萬個輝達 (Nvidia) 電腦晶片。當然這兩點都引起很多人的質疑。

作為回應,美國股市週一大幅下跌。Nvidia市值損失近6千億美元,創下史上單日最大跌幅 (週二上漲近9%)。DeepSeek應用程式成為美國和其他51個國家排名第一的免費應用程式。川普總統稱這項新技術「為我們的產業敲響了警鐘」。

在朋友的強力推薦下,我也嘗試用了DeepSeek,發現它處理中文文字的能力確實比ChatGPT強大得多,就像微信比Facebook表現更好一樣。當然,和微信一樣,DeepSeek也有其他中國產應用的中國特色。當用戶向聊天機器人詢問八九六四天安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它就直接拒絕,建議換個話題。其他類似敏感話題也都一樣。

遺憾的是,我沒有保存先前與DeepSeek聊關於家庭教會的對話,因此,我再次問它同樣的問題。這一次,它沒說「保持低調」,而是給了這樣的建議:「避免公開化、組織化,是規避法律風險的關鍵」。

一些用戶發現,對一些敏感話題,DeepSeek最初會給出一些詳細的問題,但隨後會突然刪除答案,取而代之的是「對不起,我還沒有學會如何思考這類問題,我擅長數學、代碼、邏輯類的題目,歡迎與我交流。」

DeepSeek與其他產品不同的一點是,它或和用戶分享它的「思考」過程,以及過程中它考慮了哪些關鍵因素,既要盡可能全面回答用戶的問題,又不能違反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避免再次觸發敏感詞過濾」。

一位西方用戶向DeepSeek提出了一系列敏感問題,包括基督徒在中國是否受到迫害、被監禁牧師的具體事例以及中國共產黨是否鎮壓法輪功等等。DeepSeek寫道:「我需要弄清楚用戶為什麼如此關注這些主題。他們可能在研究中國的人權問題,也可能在撰寫關於宗教迫害的論文。或者,他們可能是在測試人工智慧的局限性」。

DeepSeek承認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是「受限制的」,然後試圖制定下一步行動。 「也許用戶會繼續問類似的問題,所以我需要在不參與話題討論的情況下保持一致的回應」。DeepSeek 隨後總結道:「我需要將對話轉向更積極的方向。也許可以邀請他們問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其他問題。這樣,我就為他們打開了繼續談話的大門,而不會把重點放在敏感領域。

這是對中國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如何在意識形態的限制裡做出回應,以及背後邏輯的一個有趣探討。顯然,DeepSeek對這些主題有很多理解,但卻不能直說。就像中國公民每天都要面對的限制。

當然,「保持低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也是中國式智慧的無奈和應對。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誠實面對你參加「短宣隊」的動機

短期宣教相當複雜,而且常常不盡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態度進行,仍能帶來極大的幫助。

News

美簽不確定性打亂中國基督徒家庭的計畫

一些在家自學或在基督教學校就學的學生,開始尋找其他國家的大學就讀。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以修士的姿態生活

若不想隨波逐流地被文化所設定的社會規則牽引,就要選擇一種「有意識地跟隨主」的人生願景,讓基督的主權覆蓋生活的每一個領域。

Review

如何在忙到無法思考時仍忠心於主?

當我們忘記上帝是一位什麼樣的神、忘記我們被造的目的時,會過著一種「浪費的人生」。

放下效率至上的「偽福音」

我們拼命追求效率最佳化,上帝卻選擇以更緩慢的步調在我們生命中工作。

Review

基督徒的首要呼召與職業無關

我們需要重新塑造我們對「工作」與「呼召」的理解。

Review

我們渴望世界無法給予的東西

《傳道書》為一個不快樂的世界指出一條通往有韌性的喜樂之路。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