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為憤世嫉俗的心找到解方

當基督徒專注於眼前的鄰舍,能帶來更實際的改變、成為社區裡的一道光。

An Illustration of a group of friends enjoying each other's company beneath a tree.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4, 2024
Illustration by Keith Negley

這個世界已深陷破碎之中好一陣子了——嚴格說起來,從人類起初就是如此——但是否現在的世界特別讓你感到破碎不堪呢?

社交媒體和連續24小時播放的新聞讓我們的杏仁核和神經系統在又一起不公義或悲劇事件發生前喘不過氣來。這些瞬間即逝的議題既嚴肅且真實,但它們如乾柴烈火般,在我們能真正抓住問題之前燃燒殆盡,然後下一個問題又會燃起下一場大火。

今天,在2024年年末,我們美國人剛經歷又一場分裂國家的選舉,伴隨而來的副作用是:身心幾乎接近永久性的崩潰邊緣。文化戰爭和內鬥分散了我們對長期且複雜的議題的注意力,例如貧困兒童、人口販賣和寄養家庭危機等等。

如果我們不留心注意,這些不斷湧現的新聞可能會錯誤地時常與我們「同在」。大衛在《詩篇》139篇中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地,上帝都與我們同在,但有時這世界的破碎感及壓力卻不小心成為了上帝同在的「替代品」。我們甚至可能不自覺地改寫了大衛的話:

我往哪裡去躲避這些問題?我往哪裡逃躲避它們的面?我若登入社交媒體,問題就在那裡;我若打開有線新聞,問題也在那裡。我若飛到海極居住,問題的右手也必抓住我。

有些人採取持續性的憤怒來解決這種壓力超載的狀態。即便這種憤怒是有道理的,但它可能使我們陷入一種自以為義的惡性循環。雖然這種感覺很好,但通常無法改變任何事,反而給了我們一個責怪的對象,讓我們可以用粗暴簡化的方式看待他人,把複雜的人變成平面的刻板形象。

另一些人則以忽視這些破碎的方式來應對。他們選擇袖手旁觀,就像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裡,那個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卻不喜歡耶穌的答案——有需要的人——的人(路加福音10:26-37)。這兩種方式在我的領域中被稱為「徒勞的解決方案」,它們往往不是無濟於事,就是讓問題惡化。

然而,我們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而將臨節正是踏上這條路的好時機。每當提及將臨節,我們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便是期待。我們期待耶穌的降臨所帶來的盼望——那已然成就又尚未完成的盼望。在將臨節期間,我總會特別喜歡並默想《約翰福音》1: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能勝過光。」

但將臨節還帶來其他意義:在那些陰鬱、令人窒息的日子裡,將臨節提醒我們福音的起點是本地的。耶穌降生在一個特定的地點,而那個地方充滿系統性的社會不公義和各種糟糕的統計數據。

希律王如此的失控,以至於整座城市的情緒都與他的情緒糾纏在一起。《馬太福音》寫道:「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人們處於緊張狀態,因為他們的福祉緊繫於希律的喜怒無常。羅馬時代的生活並不輕鬆:官兵一邊揮舞著劍,一邊徵收苛捐雜稅;他們用死亡威脅換取「和平」,一邊征服及奴役,一邊創新與建設。耶穌誕生的地方在這個帝國裡極爲邊緣、窮困潦倒,充滿創傷。

在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讓我感到安慰的事是,耶穌確實是來拯救全世界——這一點毫無疑問。但耶穌首先專注於祂所在的地方。祂的「本地事工」成為祂驚人的國度擴展的起點,而這個國度直到2024年仍在擴展。耶穌的事工正是從一個破碎之地興旺起來。人們開始信靠上帝,他們得到了醫治,並被差派出去改變世界。

當我將注意力放在我所居住之地的群體及事件時,我發現許多上帝良善的證據。在我們教會裡,與其被無數個議題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選擇專注於兩項事業:照顧寄養和被領養的孩子,以及提供人們可負擔的住房。這兩項都是複雜且需要長期投入的需求。儘管在努力中遭遇重大挫折和沮喪,但我們保持專注於地方的需求,並見到顯著的進展。

我們的其他會眾則專注於幫助囚犯、無家可歸者或家暴倖存者。我們會幫助每一位走進我們教會的人——事實上,我們教會在這座城市裡因著接納、開放的態度而聞名——但我們的精力仍集中在這兩個主要的系統性問題上。我們無法解決所有不公義的事,但我們可以在某些方面實現有意義的改變。

至於發生在世上別處的問題呢?我們該只關懷我們這個郵遞區號內發生的事嗎?當然不是!如果我們前往世界別處傳福音,我們知道,當我們抵達後,我們的重點仍會是那個特定的地方及人群,就像在自己家鄉一樣。我們會與長期居住在那的人合作,並加入上帝在我們抵達前就已展開的工作。

專注於那些讓人憤怒的議題、查看統計數據、在社交媒體上發牢騷⋯⋯等,並無法餵飽一個孩子、救出一個被販賣的人,或幫助一個剛脫離寄養系統的青少年。但扎根於「超級本地化的福音」的努力卻能做到這些事,並且,當我們專注於眼前的少數人時,上帝也正滿意地使用祂在全球各處的教會。

麥德琳·蘭歌(Madeleine L’Engle)曾寫道:

[某人]熱情地關注著痲瘋病人的議題,卻非常小心地避開路上的痲瘋病人,好讓自己不被感染,能繼續推進這個議題。但我意識到,耶穌根本不在乎痲瘋病人的病因或權利⋯⋯耶穌停下來,醫治他們,愛他們。祂關心的不是議題,而是人。

我很感恩有那些被呼召從事公共政策並關注更大的系統性問題的人。我們需要這些人。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路在我們的社區裡面。

從福音書中我們看到,耶穌並沒有大肆談論系統性的問題,也沒有直接挑戰希律王或羅馬帝國。出生在一個高度焦慮且破碎的文化中,耶穌選擇順服於祂自己的創造。祂的事工範圍極為本地化,專注於眼前的人。隨著我們進入將臨節的季節,讓我們將目光從喚起憤怒的聲音中轉開,轉向那位即將再來的主,以及我們眼前的鄰舍。

Steve Cuss 是《基督教今日》播客《Being Human》的主持人。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的文章,或是訂閱本刊,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可透過免費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為憤世嫉俗的心找到解方

當基督徒專注於眼前的鄰舍,能帶來更實際的改變、成為社區裡的一道光。

基督徒應是公共廣場的光芒

在最佳狀態下,基督徒的見證能夠照亮公共領域;但在最糟狀態下,我們讓自己成為狡猾的政治利益的道具。

將臨期與「世界末日」息息相關

盼望來自於人類歷史外的某種事物,超越樂觀及絕望的循環。這種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