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若福音是假的,你就不用「去教會」

但若福音是真實的,「教會」便是人類活出最豐盛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A white sheep wearing sunglasses with a group of sheep in the background that are colored by a green and blue gradient.
Christianity Today October 15, 2025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無論各位讀者身處何處,我想說的是,現在似乎是美國教會的低谷期。(其他地方教會的情況也許跟我們不一樣。)

我們的一些鄰舍如今視教會為一種「總是反應過激的組織」,自美國成立以來,教會幾乎在每個重要的社會進步運動上踩剎車。其他人則認為教會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總算揭露了它是個有毒、濫用權力且傾向自我保護的組織。對另一些人來說,教會甚至不值得提起,是隱形的存在。或許較年長的世代還會說自己會在「聖誕節和復活節」去做禮拜,但較年輕的一代如今會直接說自己「曾」去過教會——反正現在不再需要假裝了。

而我們這些仍委身於教會的人——無論是牧師、護教家還是基督教作家——可能會面對這樣的誘惑:在這樣的時刻,盡可能地淡化教會的重要性。我們可能會說:你不必去教會才能成為基督徒。基督教關乎個人與耶穌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認識祂、跟隨祂,並在日常生活中愛祂。「有組織/結構的宗教」或許對某些人而言很有幫助,但如果那不適合你,也沒關係。你可以在家裡聽講道Youtube或podcast就好。

但我想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觀點。這不是個神學上的論點,雖然這並非因為我沒有神學上的論據。正如我在其他地方寫過的從神學角度來說,去教會只需一個理由便已足夠:就是上帝。

如果福音中的上帝,是真正活著的上帝,那麼每個人每個主日早晨 (甚至更多時間)都應該在教會裡。但如果祂不是——如果耶穌沒有從死裡復活——那麼教會就是建立在一個謊言上,我們的信仰就是徒勞的,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6–19);如果福音是假的,即使教會能為我們延長壽命、確保我們個人生命的繁榮昌盛,去教會也仍是種浪費時間的行為;如果亞伯拉罕的上帝是後人虛構的、如果祂不是天地的創造者,那麼,因著這個事實痛苦,總比在敬拜儀式中演戲並感到快樂更好。

但基督徒相信福音是真實的。

而如果福音是真實的,那麼教會——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3:15),身為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1:23)——便是人類要活出最豐盛的生命時不可或缺的要素。

這就是為什麼試圖透過「淡化教會的重要性」來應對我們文化對教會的批判或無知,是非常錯誤的方式。教會不是基督徒信仰生活可有可無的附加項,而是我們學習如何「成為上帝原初設計的那種人類」的地方。是的,「教會」使人們在上帝面活出祂想見到的「人類應有的生命樣貌」成為可能。

教會擁有人類所需要的一切——目的、群體、以及美德的培育——這些正是所有文化在黑暗中摸索尋找的。答案就在教會裡。這不是一個我們需要遮掩或感到尷尬的事實,更不是要為之道歉的事。教會是人類所渴望之事的集合處,即使人們沒有意識到——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想想那些近年來盛行、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正面臨的問題做出的診斷,尤其是對家庭和年輕世代的困境的分析。海特 (Jonathan Haidt) 在《焦慮的一代》裡批判Z世代和Alpha世代「被螢幕化」的童年。施瑞爾 (Abigail Shrier在)《壞治療》裡譴責教育體系和育兒方式被一種偽科學的、如宗教般的治療觀所殖民。數不清的書籍探討著當前公共領域中瀰漫的不穩定經濟處境,以及那些深入剖析我們對性別、身體、工作、婚姻與養育子女的混亂迷惘的作家。

我們甚至看到一些世俗思想家開始重新探索基督信仰在實踐和文化上的益處——這股趨勢如此明顯,以至於布里爾利 (Justin Brierley) 撰寫了一本名為《上帝信仰的驚人重生》的書。除了記錄真實的歸信故事外,他還與那些「想成為基督徒」但還無法 (尚未) 下定決心的知識分子對話——在如此世俗化的時代,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現象。

現在,讓我們退一步,看看這些作者對我們的社會開出什麼樣的處方箋。

他們說,一般而言,人們 (尤其是孩子) 會在父母婚姻穩定、家庭完整、家中和社區裡充滿兄弟姐妹和堂表親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孩子們需要在戶外與朋友一起玩耍,而不是待在室內玩電子設備。他們需要識字能力——閱讀習慣不僅為孩子提供智慧,還為他們帶來充滿想像力的冒險旅程。

他們需要被交付有意義的任務,例如幫助他們的鄰居、服務最弱勢的人群。他們需要被嵌入各種跨年齡層的社會環境中,學習應對不確定性的、有時帶有風險的關係之中,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與同輩建立關係,還有與成年人建立關係。

說到成年人,孩子們需要可以依賴的導師。他們需要標誌著轉換年齡身份的儀式,無論是從童年到青春期,還是從青春期到成年。他們需要一個能自由與朋友和信任的成年人討論和辯論何謂男性或女性的空間。

他們需要沒有科技的空間來感受自己的身體,與他人真實地相處:無論是老的還是年輕的,黑皮膚的還是白皮膚的,已婚的還是單身的,殘疾的還是健全的⋯⋯各式各樣的人。他們需要學會忍受無聊 (例如聽道或冗長的預算會議) 且無法找到簡單的解脫途徑。他們需要見到成年人之間的友情——無論是在友情最美好的時刻還是最具挑戰的時刻。

現在,如果你要從零開始設計一個能滿足任何孩子、個人或家庭以上這些需求的地方機構/組織,你最終會得到一個非常類似「教會」的東西甚至那些教會之外的人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關於這一點,可參見《大西洋月刊》的湯普森 (Derek Thompson) 對「教會參與率下滑」作出的感嘆 (儘管他本身是個不可知論者),或海特 (Jonathan Haidt) 對「每個人心中那個上帝形狀的空洞」的描述 (儘管他是一名無神論者)。

說到這裡,我並非在說教會僅是個能解決社會問題的角色。教會遠不止如此,但也不應少於此

除了以上這些,我們社會的問題同時還是靈性上的問題——而教會也是我們學習禱告、與他人一起敬拜的地方。教會讓我們看到那些應該顯而易見,卻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事實:這個世界充滿了上帝壯麗的榮光。教會為我們提供莊嚴的儀式與實踐,訓練我們的眼睛與心靈,讓我們在這個充滿諷刺、廉價嘲諷和疲軟的娛樂文化中,專注定睛於耶穌。

從神學角度來看,這些事實都不會讓人感到震驚。上帝創立了教會,所以教會不僅僅是個人類機構。我們應期望教會能精確地協調人類經驗裡的複雜需求:幫助我們應對從人生初期的社會化到中年危機,再到善終等所有問題。

正如耶穌所說,教會是為人類而設的 (馬可福音2:27)。然而,從更深層次來說,人類是為教會而設的人類是為了與上帝團契而造的,而我們在教會——基督的身體裡,預先品嚐與祂宴席的滋味。我們被造來在教會內茁壯成長,因為讓我們最終能蓬勃發展的力量,最強而有力地存在於教會內:當我們一起敬拜,聆聽上帝的話語,領受聖禮。

你可能會以為基督徒能看到教會的機會——能去告訴我們的社會:我們擁有它們正在尋找的東西。一個可以回應我們社會問題的地方機構確實已經存在。但多數情況下,我們未能抓住這樣的時刻,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在文化層面上,美國基督徒往往視教會為一個令人尷尬的負擔,或是一種誘餌交換的策略:如果你想跟隨耶穌,教會是你不得不忍受的東西。

但事實恰恰相反:教會才是基督教的賣點。

我的意思並非我們希望人們是為了社交福利而加入教會。我的意思是,基督親自將「福音的邀請」與「加入一個群體的邀請」合而為一。正如我們不能只有父神而沒有聖子 (約翰一書2:23),或不先成為信心之子而成為神的兒女 (加拉太書3:6–4:7),我們同樣不能擁有基督卻沒有祂的身體和新婦 (以弗所書2:1–22)。這是一整組的計畫。我們的主和祂的家庭是一起的;我們要麼兩者都有,要麼全都沒有。

在不同的背景下,新教神學家Philip Melanchthon曾說,認識基督就是認識祂的益處。這裡也同樣適用:教會應是,也正是人類的避風港。教會是一所學校,我們在這裡學習如何成為「像耶穌那樣的人」——那樣真正整全的人類。因此,有鑒於我們這時代的挑戰,教會是反脆弱 (antifragility) 的訓練場。

無論你如何形容教會,教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教會不是種負擔,也不是你可以隨意選擇的某種「組織性的宗教」(organized religion)。沒有教會,福音是無形體的,如幽靈一樣。根據聖經,基督永遠與之聯合的群體,正是教會 (弗5:25–33;林前12:4–27;啟21:1–14)。永生的上帝居住在這裡。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教會應擁有生命最豐盛的樣貌。讓我們將這樣的樣貌展現給世人看。

但在會眾層面——坦白講,這是我的個人觀察——我看到的卻是教會對其不斷下降的「地位」感到焦慮;擔心失去Z世代,並急於提供 (教會領袖認為的) 人們所想要的東西。

我們的「宗教畫面」變成了一種「市場畫面」:教會透過提供越來越炫目的產品互相競爭、以「吸引」人進到教會大樓裡為目標。更多的科技、更響亮的敬拜;越來越少的宗教儀式、更吸引人的標語,以及大量的治療術語;一些可以娛樂人們的東西、一些可以消除無聊的東西;也許甚至還有一些可以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火紅話題的東西。

我們應該很早就要學會的教訓是,教會越是與這個世界無異,世界就越沒有理由對教會產生興趣。教會永遠無法給予比專業諮商師更好的治療、比搖滾樂隊更好的演唱會,或比暢銷書作家更好的TED演講。在娛樂性的競爭中,教會將永遠輸給好吃的早午餐店和體育比賽直播。

教會越是試圖追上好萊塢、小巨蛋演唱會和矽谷大公司的經營模式,教會就越失去其獨特性——也就越無法履行其真正的使命:敬拜上帝、塑造人類靈魂。那些教會群體生活所帶來的實際益處,並不是教會的核心,那些不過是聖靈將人聚集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子周圍時所產生的副產品。而若我們不再以基督為中心,這些益處終將衰退,甚至完全消失。

在每個世代,教會都面臨些需要答案的急迫問題。對我們這一代而言,這個問題不是關於基督論、聖像論,甚至也不是關於救恩論,而是關於「神學人類學」的問題——也就是「人類究竟是什麼」的教義。

我們基督徒對「如何為人」以及「人類如何誤入各種歧途」有最深刻的認識,而我們的社會正迫切渴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鄰舍不需要去閱讀奧古斯丁、加爾文,甚至保羅,才能找到答案。「成為人類應有的樣貌」是無法透過閱讀來習得的。人類是在與他人共同生活、與上帝的子民同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成為人類應有的樣貌的。換句話說,就是在教會裡學會的。

上帝已在基督裡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為人」,而我們在祂的學校裡,與一群終身學習的同伴一同學習 (畢竟,「門徒」的意思正是「學習者」)。讓我們帶著信心,向他人展現這個真理。讓我們像詩篇作者一樣宣告:「你們來看上帝所行的,祂向世人所做之事是可畏的!」以及「讓我告訴你祂為我做了什麼事」(詩篇66:5, 16)。世界正在敲門,讓我們邀請他們進來吧。

Brad East是亞比林基督教大學的神學副教授。他是四本書的作者,包括《教會:上帝子民的指南》和《致未來聖徒的信:靈性飢渴者的信仰基礎》。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別整天把「復興」掛在嘴上

我們也許承受不起真正的復興。因為真正的復興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

帶著虛假的燦爛笑容牧會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積、深埋心底的傷口,會以我們沒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

Review

「內向的基督徒」在教會的糾結

內向的人不需要變成外向的人。但有時,我卻讓自己的內向成為藉口,逃避了我應當去愛上帝子民的責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對抗世界

身為教會,我們能如何更健康地回應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議題?

News

越來越少香港青年對神學院有興趣

許多年輕人對教會在過去幾年動盪中的消極與缺乏行動感到失望。

Review

當我們對上帝失望時

雖然我們的屬靈曠野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上帝有的是時間。

「工作」讓你的愛具體可見

我學會即便在貧瘠的農場,也能透過日常繁瑣的工作來尊崇上帝並愛鄰舍。

當基督徒「無法跟從主的道」

多數的基督徒並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們既平凡又軟弱、不完美,卻因上帝那令人震驚的恩典而得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