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地球創造論」讓教會失去一些會眾

為何教導某類型的創造理論會讓有科學背景的基督徒為難?

Christianity Today July 14, 2024
Joseph Corl / Unsplash / Edits by CT

《Speaking Out 》系列的觀點不一定代表本刊觀點。

是個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像往常一樣,我讓學生就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提出問題,我隨後會在課堂上回答。不出所料,我收到像這樣的問題:

「科學與對上帝的信仰有衝突嗎?生物學進化論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祖先是由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但相信上帝的人認為人類是上帝創造的。」

過去10年,我在香港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教授科學與宗教課程時,我已經記不清遇過多少次這類問題。而且不隻大學生會問我這些問題──亞洲各地的神學院和教會也常邀請我就這個主題發表演講,而關於上帝創世論和科學進化論之間的辯論是我最常收到的話題之一。

對許多非基督徒來說,科學與基督教之間的明顯衝突是他們接受福音的主要障礙。這種衝突感在中國尤其普遍。中國是世界上無神論者最多的國家,多數人在公立學校接受的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所提倡的無神論來詮釋進化論。根據我的經驗,一旦消除了這種障礙,就會有更多人願意接受基督。

然而,許多華人教會仍在教會內教授年輕地球創造論(Young Earth Creationism,以下簡稱YEC),即認為地球和宇宙的年齡只有數千年而不是數億年。這些教會有來自西方機構的支持,如「Answers in Genesis(《答案在創世紀》)」和「Creation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國際創造論事工)」。這些機構的講員經常被邀請至亞洲國家,他們的反進化論立場特別受到那些將進化論等同於無神論的牧者的歡迎。

我在新加坡長大的青少年時期,非常喜歡YEC講員的演講。我閱讀並宣傳他們的出版物,如《Creation》雜誌。他們經常展示許多美麗的生物奇觀圖片,並宣導這些奇觀一定是由上帝所造,而不是進化而來的。他們鼓勵我對聖經持崇高的觀點,並忠於上帝的話語。

進入醫學院後,我曾多次與無神論者當面或在網路上交流,他們對基督教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這些辯論讓我開始對自己的信仰做更多研究,並區分基督教有神論裡有哪些論點站得住腳,哪些則站不住腳。

我發現最有力的論點是宇宙論論證(Cosmological Argument,說明宇宙的出現一定存在第一原因,而這個第一原因就是創造主)和目的論論證(teleological argument,自然律的存在出自於一位設計者)。我還發現,關於基督復活和祂的神性的歷史論證也很有說服力。

另一方面,我發現YEC反對生物進化的論點不再站得住腳,因為它們與遺傳學化石證據以及天文學地質學的發現相矛盾,種種這些發現與YEC關於宇宙和地球實際年齡的計算完全衝突。

我花了幾年時間才從YEC的立場轉變過來。這種轉變並不容易。我需要謙卑地以知識上的誠實和公正的態度來考慮那些不信奉YEC的基督徒的論點,而不是只聽自己喜歡聽的話,從而產生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

從醫學院畢業並當了七年醫生後,我在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攻讀宗教哲學碩士學位,並在倫敦國王學院攻讀神學博士學位。在學習期間,我認識到以正確的釋經學原則來解釋聖經的重要性,例如考慮經文的文學體裁、上下文、原文的字義和文法,以及古代聖經作者的歷史背景。

我發現,除了YEC提供的解釋外,對與創造相關的經文還有其他合理且站得住腳的解釋(包括與進化論沒有衝突的解釋),而且我仍然可以在對聖經持崇高的觀點下接受這些解釋,而不是只能接受YEC(編按:YEC常見的理論之一是,只有YEC才是「尊榮聖經的權威性」的解釋)。博士畢業後,我又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最後也出版了幾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

關於創造物的各種奇觀,進化論並不能解釋第一個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也不能解釋自然律或宇宙從何而來。宇宙論論證和目的論論證表明,這些最終來自於一個無因、無始、非物質、超驗、擁有自由、高智慧和巨大力量的第一因,即創世記之神。換句話說,無論進化論是真是假,上帝都是存在的。我發現向中國大陸的朋友強調這一點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錯誤地將進化論等同於無神論。

另一方面,進化論可以說為造物主的存在提供了更多證據,即使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等無神論者持相反的觀點。查爾斯·金斯萊(Charles Kingsley)是一位牧師,也是達爾文的朋友,他認為,「達爾文的理論增進了我們對上帝的作為的理解;它表明上帝是如此有智慧,以至於祂能使萬物繼續自行創作。」

請聽我這個比喻。如果我能創造出一個隨身碟和一台電腦,你會認為我很聰明。但如果我能創造出一個能進化成各種電腦的隨身碟,那就更能證明我的智慧了,因為這是更難完成的事。

這個類比表明,認為「發現演化的證據」等於否定「是上帝設計了他們」,或反之亦然,是一種謬誤。關於創世論及演化論的爭論常出現這種假兩難謬誤(False Dilemma),這些論述沒有考慮到演化可能是上帝所設計的演化,也沒有考慮到人們可以同時發現兩者的證據

進化論(連同前面提到的宇宙論和目的論論證)表明,第一因造物主上帝是如此有智慧,以至於祂可以製定自然法則,並引發一系列事件,形成最初的生命,進化成各種生物,最終形成大腦比電腦更複雜的人類。因此,我們越是研究生物的演化,就越應該敬拜上帝。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與他人分享以上的見解,我的一些著作被翻譯成中文,或作為文章發表。我寫書的初衷是為了回答自己的問題,一路走來,其他人也發現這對回答他們的問題很有幫助。

除了幫助非基督徒認識主之外,我還見證了地球起源的正確研究能如何幫助加強基督徒的信仰並裝備他們從事各種事工。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我曾經提倡的YEC有時會在基督教和主流科學間製造衝突,從而對東亞的福音和宣教事工產生負面影響。

這有時反過來會導致年輕人在離開舒適的家庭教會進入大學後,失去對基督教的信仰,因為大學教授能輕易地戳破他們的YEC論點。

例如,我曾收到一封來自美國一間華人移民教會的成員的電子郵件,該教會堅持嚴格的YEC六天創世論。他提到教會內曾有個雄心勃勃的高中生「計劃在大學主修生物學,然後向他的教授證明進化論是錯的,YEC才是解釋現有證據的唯一方法。」

然而上大學後,他的教授們逐一回答了他的論點,很快地,這位年輕人就成了那個最終失去信仰的人。教會成員寫道:「他(年輕人)看到YEC完全站不住腳,而且因為我們教會將整個基督教信仰與YEC觀點綁在一起,他覺得自己也需要拒絕基督教。」

這真的是個悲劇。雖然關於地球的年齡是任何真誠的基督徒可以持有不同想法的議題,但許多YEC支持者繼續堅持YEC是人們對聖經唯一可接受的解釋/理解,認為YEC必然是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之ㄧ。他們聲稱,「如果地球真的有幾百萬年的年紀,那聖經的內容就是假的,那麼在任何問題上,甚至包括福音——聖經都不再/無法具有權威性。」(這段話取自《答案在創世紀》的網站

在學術界,YEC因與許多科學學科研究成果相矛盾而廣泛地被反對。專業的學術出版商不願出版YEC的資料,不是因為他們對基督教有偏見,而是因為這些內容對科學的扭曲。 (例如,YEC認為恐龍化石中保存的軟組織表明化石只有數千年的歷史,這一論點是基於對科學的多種扭曲理解)。而其他符合嚴格學術標準的基督教觀點仍能不斷出版,包括關於上帝存在的論證如宇宙論證和設計論證,以及耶穌復活的證據。

為了幫助人們堅守信仰,我認為基督徒應該推廣學術標準更高的護教學,才能在向未得之民傳福音的同時堅固並裝備眾聖徒。

就我個人而言,我對這主題的研究幫助我理解科學與宗教如何不相互衝突,並因著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所敬拜的上帝確實是宇宙的第一因,是一切祝福的源頭,從而使我的信仰更加堅固。

Andrew Loke(駱德恩)是國際科學與宗教學會的當選院士,也是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的副教授。他在神學、宗教哲學、新約歷史批判研究和科學與宗教等領域出版了七本專著。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或是訂閱本刊,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免費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Our Latest

在忙亂的時間裡,錯過燃燒的荊棘

我們需要教會逆著這股「加速的文化」而行,真正成為我們學習操練居住在神聖、神秘和永恆裡的地方。

耶穌會對今日的「帝國」說些什麼?

教會除了應向掌權者說真話,也應該讓世界看見我們時,「真的」看見基督的生命樣式。

在過剩的文化中宣講「日用的飲食」

耶穌的聽眾大多過著勉強糊口的日子。如果我們多數的聽眾擁有的甚多呢?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