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舊約讓人尷尬的故事摔跤

令人不舒服的段落有時會破壞我們的讀經計畫。我們該如何理解它們?

與天使摔角的雅各(朱利奧·本索的作品)

與天使摔角的雅各(朱利奧·本索的作品)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29, 2024
Wikimedia Commons

在近期的埃及之旅中,飯店的廚師為我們準備了美味可口、精美絕倫的自助餐。

我們的一位團員在盤子裡擺出看起來很可口的擺盤:由黃瓜造出的圓盤上放著一塊三角形的起司、一個小番茄和一圈看似甜點的慕斯。他坐回我們的餐桌,咬了一口,眼睛突然瞪得大大的,面露難色的大喊:「這是什麼東西!?」。原來,那個看起來像甜甜慕斯的東西其實是肝醬,跟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每年年初,許多基督徒都會開始新的聖經閱讀計畫。從頭到尾讀一遍聖經是一種很好的操練,可以讓我們接觸到不那麼熟悉的經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在我們本已熟悉的故事之間發現新的寶藏。

但我們可能也會遇到我們想要從嘴裡吐出的段落,像我朋友吐出的肝醬那樣。我們期待屬靈的「亮光」,卻可能讀到生硬的文字、令人不舒服的場景或困惑至極的情節。特別是如果我們希望透過讀經來產生類似嗎啡的感覺——讓我們「感覺很好」的靈修,引領我們度過每一天——我們可能會常常幻滅。

身為聖經學者,我畢生致力於研讀和理解聖經。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到聖經的生命力。即便如此,我還是會遇到令我困擾的經文。但我牢記另一位聖經學者和我朋友埃索·麥考利(Esau McCaulley)曾說過的一句話——那就是,我們應該像創世記32 章中雅各與天使互動的方式一樣,與這些困難的經文摔跤。

在離開故鄉迦南很長一段時間後,雅各正準備返回迦南。他很擔心會遇到哥哥以掃。當初他離開時,他們之間的氣氛很緊張,雅各不確定以掃會如何接待他。在他們相遇的前一天晚上,一位天使突然出現,他們兩個一直摔跤到天亮——然後天使要求雅各放開他。雅各回答:「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

雅各知道他遇到的是來自神界的神人,他不想錯過接受主祝福的機會。在那個特殊的時刻,他知道他需要這個祝福,以便第二天有勇氣面對他的兄弟。

如果我們以同樣的態度對待聖經呢?每當我們與聖經中令人困擾的段落搏鬥時,如果我們採取和雅各一樣的方法呢?我們明白聖經是神所啟示、神所創造的,如果我們說:「在祂賜福於我之前,我不會放過祂」呢?

雙手投降,跳過讓我們尷尬困惑的文字雖然更容易,但如果我們堅持下去,我們可能會發現比我們原先預期的更豐富的屬靈亮光。

與舊約摔跤的三個關鍵

根據我的經驗,即使是最難的經文(尤其是某幾段經文),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嘗試理解它,它們也能成為祝福的源頭。問題是,許多人掙扎於理解聖經,是因為他們未曾被人教導如何理解聖經。因此,我想與大家分享解釋這些棘手經文時的三個關鍵:

1. 認識經文書寫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無論你喜不喜歡,雖然聖經是「為了我們而寫」的,但聖經不是寫給我們的,也不是關於我們的。沒錯,它是上帝寫給我們的話語,但它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在離我們幾萬公里外、幾千年之前的時空背景裡。即使對那些今天生活在「聖經地點(以色列、中亞)」的人來說,他們與聖經之間也隔著數千年的時空。

這意味著讀聖經不僅是一種跨文化體驗,還涉及時間旅行。這就是為什麼若我們了解這個地區的歷史會很有幫助。如果我們花時間思考在那個時空背景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擔憂、生活挑戰,他們的盼望和價值觀——我們就能更輕鬆地進入他們的故事。

一些現代讀者擔心,如果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歷史上,聖經為他們帶來的亮光、啟發就會減少。然而,我一再發現事實恰恰相反。當我更了解古人實際面對著的嚴峻處境時,我可以看到我們與他們之間有多少共同點。今天,上帝仍然在我們的困境中與我們相遇,就像祂在他們的困境中與他們相遇一樣。

了解聖經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一種方法是透過如《新、舊約聖經背景註釋系列》、《21世紀新約背景主題辭典》、《耶路撒冷研習指南》等帶有豐富地圖、圖片的背景工具書,可以幫助您了解文字背後的世界發生了什麼。

2. 注意經文的文學設計/結構

以文學作品的角度來讀聖經,並不代表我們否定聖經的歷史性——這只意味著我們認識到聖經是一部經過精心雕琢的文學作品。聖經以一種刻意設計的形式(如其他文學作品)呈現其對歷史的詮釋,突顯作者所關注的主題。

讀聖經時,注意作者是如何描述人物和地點的。注意這些敘述是否按時間順序展開,或者哪些場景是刻意並排呈現的。網路上已有不少免費的聖經介紹影片等資源能幫助我們了解聖經書卷的寫作背景。

換句話說,讀經時不僅要了解事件事實,也要欣賞聖經作者呈現文字的藝術手法。在聖靈的引領下,這些作者寫出經得起時間考驗且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

3. 與不同的群體一起讀經

由於我們的文化背景或生活經歷,聖經裡有些段落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奇怪,甚至反感。當我們與他人一起讀經時,我們可以匯集我們的知識、想法甚至問題,幫助我們解決困難的文本。多年來,我向其他老師和牧師學習,甚至在上課時從學生的提問和觀察中學習到不少。

近年來,我努力閱讀來自全球各地教會對聖經的精闢見解。與來自不同環境的基督肢體一起學習是份聖靈恩賜的禮物,因為他們的文化視角使他們能看到我所忽略的部分,幫助解釋我所不熟悉的事。

朗廷全球圖書館(Langham Global Library)、每個聲音(Every Voice)的搜尋資料庫以及《翻譯洞察與視角》(Translation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網站都是我非常感激的資源。這些資源幫助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讀聖經,大大拓寬了我的視野。

上帝為什麼要殺摩西?

出埃及記第4章中有一段文字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它不是一般講道或主日學課程會出現的段落,我懷疑你更不可能讀過關於這段文字的靈修文章。事實上,這是個很短的故事,如果你讀經時思緒有些飄忽,甚至可能會錯過它。但如果你留心觀察,這個故事就有點令人震驚了。

在故事的開頭,上帝已在西奈山上燃燒的荊棘中與摩西相遇,並呼召摩西去埃及將祂的子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摩西離開妻子所屬的米甸人家庭,帶著妻兒開始返回埃及的旅程。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摩西在路上住宿的地方,耶和華遇見他,想要殺他。西坡拉就拿一塊火石,割下他兒子的陽皮,丟在摩西腳前,說:「你真是我的血郎了!」這樣,耶和華才放了他。西坡拉說:「你因割禮就是血郎了。」(血郎意思是割禮)—— 出埃及記4:24-26

為什麼上帝要在摩西順服祂後殺死他?西坡拉是如何知道該怎麼做的?為什麼割禮改變了上帝的想法?為什麼摩西的兒子還沒有行割禮?為什麼這個奇怪的故事重要到應該被寫進出埃及記裡?

這些只是我的一些疑問。根據以往的經驗,我期望能找到屬靈亮光——如果我像雅各與天使摔跤那樣深入挖掘文本的話——而我確實找到了屬靈亮光!

將上述三種方式應用於西坡拉的故事

首先,我考慮了故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西坡拉是米甸祭司的女兒。她是在儀式中長大的。希伯來人和埃及人都實行割禮,但方式和時間不同,意義也肯定不同。

上帝指示希伯來人在嬰兒出生八天時為其行割禮(創17:12),而埃及人則在青春期行割禮,並且這種儀式對他們來說似乎沒有宗教意義。出於我們不知道的原因,摩西似乎忽略了給自己的兒子行割禮,這使他的家庭被排除在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之外。

其次,我了解到「血郎」這個短語可能有更廣泛的含義。希伯來文的「新郎」一詞(hatan)可以指任何男性姻親,而不僅僅是新郎。

雖然英文聖經翻譯裡明確指出這段文字裡的人稱代名詞,但希伯來文原文卻是含糊不清的。英文聖經翻譯說西坡拉用包皮觸碰「摩西」的腳,但希伯來文沒有說清楚這裡指的是誰的腳:她兒子的腳、摩西的腳,還是耶和華的腳?由於兒子是她的親生骨肉,而非姻親,西坡拉很可能是在對摩西或他的上帝耶和華說話——她因此與耶和華建立了姻親關係。

不僅如此,西坡拉說的「你真是我的血郎了!」還具有儀式意義,就像今天的婚禮主禮人說「我現在宣布你們結為夫妻!」那樣。同樣,西坡拉也在宣告她的家族屬於耶和華。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我花時間研究這段奇怪經文的文學背景時,我發現故事上下文之間的許多關聯性,這些關聯性有助於我理解這段經文。

在這一幕發生之前,上帝剛剛吩咐摩西去告訴法老:「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我對你說過,容我的兒子去,好侍奉我,你還是不肯容他去。看哪,我要殺你的長子』」(出埃及記4:22-23)。

摩西生為希伯來人,卻被法老的女兒收養。我們不知道她是否有其他孩子,但如果沒有,摩西可能就是她的長子。摩西長大成人後,對自己的身份似乎很困惑。希伯來人和埃及人都不接受他——當他到達米甸時,他並沒有自我介紹。直到當他在燃燒的荊棘中與耶和華相遇時,他才認清他的身份。

然而,如果摩西沒有為他的兒子們行割禮,那麼他就沒有採取必要且唯一的方式來表明自己和家人是希伯來人。摩西不能帶著不確定的身份回到埃及,因爲這樣他也無法免於上帝對法老的最後通牒(「看哪,我要殺你的長子」)。

後來,摩西將指導希伯來人按時舉行逾越節儀式,以便在耶和華的天使來襲時保護他們的長子。摩西告訴他們,若要參加逾越節,家中所有男性都必須接受割禮,寄居在他們中間的外人若想參與,也要受割禮(出12:48)。摩西正是在囑咐他人做他自己沒有做的事。

因此,當他們剛進入沙漠時,耶和華面質摩西,看他是否完全認同自己希伯來人的身份。西坡拉就像摩西幼年故事中的助產士和其他女性一樣,挺身而出,將摩西從危險中解救出來(出1:17;2:1-10)。身為拯救摩西的女性,西坡拉是關於摩西的故事的結尾。從這裡開始,出埃及的故事轉向耶和華對以色列的拯救。

學習吃肝臟

肝臟是一種吃下去後才可能欣賞其美味並且具有一定健康益處的食物。如果我去埃及考察的朋友有充分的心理預備,他也許就能嚐到肝臟的美味之處。聖經也是一種後天習得的味道。讀懂它需要一定的技巧、經驗和決心。每當你讀到一段艱深的經文時,我最好的建議就是:下定決心,不要放過它;在它能祝福你前,下定決心不要輕易放過它。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是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舊約副教授,著有《承載上帝之名》(Bearing God's Name)和《有著上帝的形象》(Being God's Image)兩書。她每週在她的YouTube頻道上更新「妥拉星期二」影片。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或是訂閱本刊,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免費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Our Latest

中國教會嘗試更深入紀念聖誕節的意義

中國教會在宗教限制及神學變化的背景下尋求深度參與節期的方式。

「主禱文」的真實意義

主禱文是個邀請我們加入一個「逆文化而行的群體」的邀請函。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讓天和地啼哭吧!

那使天地萬物存在的「道」竟然成了肉身——從和我們一樣的起點開始,成為一個只能以啼哭表達自己的嬰孩。

台灣人的薩滿信仰

在這片鬼魂遍地的土地上,聖靈還有空間運作嗎?

為憤世嫉俗的心找到解方

當基督徒專注於眼前的鄰舍,能帶來更實際的改變、成為社區裡的一道光。

基督徒應是公共廣場的光芒

在最佳狀態下,基督徒的見證能夠照亮公共領域;但在最糟狀態下,我們讓自己成為狡猾的政治利益的道具。

將臨期與「世界末日」息息相關

盼望來自於人類歷史外的某種事物,超越樂觀及絕望的循環。這種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