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主顯節」與眾不同?

12月26日將臨節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6, 2023

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做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他就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 他們回答說:「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當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就差他們往伯利恆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信,我也好去拜他。」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地歡喜。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博士因為在夢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 馬太福音2:1-12

方博士的故事有種特殊的神秘感和喜樂感。長久以來,基督徒會在一個名為「主顯節(Epiphany)」的特殊節日紀念這個故事。希臘文epipháneia的意思是「照耀」或「顯現」。誠然,聖經裡充滿關於偉大的顯現的故事:燃燒的灌木叢讓摩西轉過身見上帝是一種顯現;以賽亞在第6章中看到「耶和華被高舉」是一種顯現;耶穌受洗時天開了是一種顯現。那麼,馬太福音記載裡的這個特殊時刻,為何也被形容為一種「顯現」呢?答案在於,這個日子對我們這些外邦人的後裔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有時,讀舊約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像在無意間聽了別人悠久的家族史,讓我們懷疑這些故事與自己到底有什麼關係。但突然間,我們聽到了自己的名字,意識到這也是我們的故事。這就是東方博士來到嬰孩耶穌身邊的那刻所發生的事。在此之前,彌賽亞降臨的故事一直局限於以色列人,即曾與神立約的子民,但在這一天,三個外邦人突然神秘地直覺到,基督的降生對他們來說也是好消息,並帶來了相應的禮物。這是一種顯現,一種啟示:基督的降生並非地方宗教的一小步,而是全人類的一大步。耶穌是我們所有人的,無論是外邦人還是猶太人!

我尤其喜歡這三位博士代表著世上不同種族、文化和語言的傳統形象。我喜歡三位博士勤奮和雀躍的性格所體現的這個世界的多樣性。他們「仔細地尋找」,又「大大地歡喜」。我喜歡他們追隨星星的方式,讓星星引領他們找到超越自身的事物。這裡有一首十四行詩,講述著三位博士的故事對我們的意義:

這可能只是別人的故事,

一群被選中的人得到了一位特別的國王。

我們讓他們享受自己獨特的榮耀,

我們不屬於他們,這榮耀毫無意義。

但當這三個人到來時,

他們將我們一同帶上,

像我們一樣的外邦人,他們的智慧可能就是我們的智慧;

他們穩健的步伐,找到內心的節奏,

朝聖者的眼睛,能看見星空之外的事。

他們不知道祂的名字,

但他們仍來尋找祂,

他們來自他方,

在聖殿裡,他們找到了買賣祂的人,

但在骯髒的馬厩裡,他們找到了神聖的土地。

他們的勇氣給了我們探尋的心一個聲音:

去尋找,去發現,去敬拜,去歡欣。

此首十四行詩「主顯節」選自《四季之聲》(坎特伯雷出版社,2012 年),經作者許可使用。

默想:

博士們的仔細尋找及喜樂十分引人注目。想一想他們的榜樣,我們在追求基督的過程裡,如何培養出像這樣仔細追尋並以主為樂的心?

Malcolm Guite曾任劍橋大學吉爾頓學院牧師和終身院士。他廣泛地事奉於神學及文學方面的教學和講座。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最難的謙卑

耶穌是我們停止關注自己的理由。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3
Gerard van Honthorst / WikiArt

無數的聖誕靈修文章都會指出耶穌降生時的卑微環境——在牧羊人中間,在簡陋的馬厩裡,在以飼料槽充當的搖籃中。當耶穌總結「人們為何要背負跟隨祂的軛」時,祂說,因為祂是溫柔謙卑的(馬太福音11:29)。然而,我們很少深思耶穌如此全然徹底的謙卑應如何影響我們人生每一天的全面性意義。

謙卑對基督徒而言至關重要。我們只有透過溫柔和謙卑才能接受基督(太5:3-5、18:3-4)。耶穌謙卑自己,卻被神高舉(腓2:8-9);因此,因著謙卑獲得喜樂和力量是基督徒生活的根本動力(路14 :11、18:14;彼前5:5)。

這個教導看似簡單明了。問題是,理解謙卑需要極大的謙卑,而抵制驕傲則更需要極大的謙卑,因為即使是討論這個問題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驕傲。

我們的處境十分艱難,因為謙卑是無法「直接獲得」的。一旦我們意識到驕傲的毒害,我們會開始注意到它無所不在。我們在報紙專欄和部落格中讀到諷刺酸人的言論和尖銳的聲音。我們在從不承認自身弱點或錯誤的公民、文化和商業領袖身上看到它。我們在鄰居和一些朋友的嫉妒、自憐和自吹自擂中看到它。

於是,我們發誓不再那樣說話或做事。一旦當我們發現自己開始有了「謙卑的心態」,我們又立刻自鳴得意——但這是以謙卑為傲。而當我們發現自己落入這種情境,又會覺得自己竟然是如此細膩於自身變化的人。謙卑是如此害羞。一但你開始談論它,它就會離開你。甚至連「我謙卑嗎?」這樣的問題都意味著你不再謙卑了。反省、審視自己的內心,甚至是檢查自己是否驕傲,往往會導致為著自己的謹慎及自省而驕傲。

基督徒的謙卑不是降低對自己的評價,而是降低對自己的關注,正如魯益師(C.S. Lewis)所說。基督徒的謙卑是不再總是馬上想到自己,專注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關注自己受到的待遇。基督徒的謙卑是「有福的忘了自己」。

謙卑是信仰基督的福音的副產品。在福音中,我們的信心不是基於我們的表現,而是基於在基督裡上帝的愛(羅3:22-24)。這使我們不必總是審視自己。我們的罪如此巨大,只有耶穌的死才能拯救我們。祂必須為我們而死。但因祂對我們的愛如此巨大,耶穌甘願為我們而死。

恩典,而非良善

當我們討論謙卑的時候,我們的處境很艱難,因為宗教和道德會抑制謙卑。在福音派社區裡,人們喜歡談論世界觀——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基本信仰的事物和承諾,這些信仰和承諾塑造了我們在各種具體情況下的生活方式。也有人喜歡用「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這個字,也就是每個人對於這ㄧ系列問題的回答:「我是誰?我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我來世上是為了什麼?妨礙我實現夢想的主要障礙是什麼?我該如何應對這些障礙?」

在敬虔的基督徒們之中,有兩種基本的敘事身份在運作。我稱第一種為「道德表現敘事身份」。這些人在內心深處說:「我順服,因此我被上帝接納。」第二種則是「恩典敘事身份」,其基本原則是:我因著基督被上帝接納,因此我願順服

根據這兩種不同原則生活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很相似。他們可能在教會的座位上比鄰而坐,都在努力順服上帝的律法:禱告,慷慨解囊,成為好的家庭成員。但他們這樣做的動機和精神卻截然不同,從而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個人性格。

當生活在道德表現敘事中的人受到批評時,他們會憤怒或崩潰,因為他們不能容忍「好人」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脅。

但在福音中,我們的身分並不是建立在這樣的形象上,我們有情感上的磐石來應對批評,不會去反擊。當生活在道德表現敘事中的人把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勤奮或擁有健全的神學觀的基礎上時,他們必然看不起那些他們認為懶惰或神學基礎薄弱的人。

但那些真正理解福音的人不可能看不起任何人,因為他們得救完全是出於恩典,而不是因為他們有完美的教義或堅韌的道德品格。

道德主義的惡臭

道德表現敘事的另一個特點是不斷地找碴、贏得辯論,並證明所有的反對者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不誠實的叛徒。然而,若我們深深明瞭福音,我們就不再需要贏得爭論,我們的語言也會充滿恩典。我們不必嘲諷我們的對手,相反的,我們能以尊重的態度與他們互動。

生活在道德表現敘事中的人使用諷刺性的、自以為是的貶低式幽默,或根本沒有幽默感。魯益師曾形容「不苟言笑地專注於自我是地獄的標誌」。然而,福音創造的是一種溫和的諷刺感。我們會發現很多值得嘲笑的東西,首先便是我們自身的軟弱。但這些軟弱不再成為我們的威脅,因為我們最終的價值並不取決於我們的記錄或表現。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有個基本見解,即,道德主義是人類心靈的原始設定模式。即使是在某種程度上相信恩典及福音好消息的基督徒也會繼續這樣做,活得好似他們是靠自己的行為得救的。魯益師在《返璞歸真》中的《大罪》篇中寫道:「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的宗教生活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好——最重要的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我想我們可以肯定,我們不是被上帝,而是被魔鬼操縱了。」

充滿恩典的、忘我的謙卑樣式,應該是區別基督徒及世上其他道德高尚的人的主要特徵之一。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公平地說,謙卑,身為辨識基督徒的重要標誌,在教會裡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非基督徒嗅到散發著惡臭的聖潔後,轉身離去。

有些人會說:「法利賽主義和道德主義不是我們文化目前最大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放任態度和反傳統主義。沒有必要對身處後現代的人不斷談論恩典。」但後現代人多年來不斷拒絕著基督教,認為它與道德主義沒有區別。只有當你向他們表明兩者之間的區別——他們所拒絕的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他們才會重新開始聆聽。

從這裡開始新的謙卑

通常,當文章寫到這個段落時,作者應該會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我不會這樣做。原因如下:

首先,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太大了,沒有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福音派教會裡最擔心真理失落或與文化妥協的那一派人,在我們的文化裡已經因自以為義和驕傲而臭名昭著。然而同樣的,也有許多人因為認為某些基督教經典教義很傲慢(如法庭式公義和代罰性救贖)而遠離基督教,而這些教義卻是至關重要且不可取代的——也是我們謙卑的最佳源頭。

其次,無論是身為個人還是身為一個群體,直接談論「變得謙卑」的實際方法總是會適得其反。我曾說,福音派教會的主流派別都做錯了。那還剩下誰呢?我嗎?我是否開始認為,只有我們少數幾人——我們這幾個幸福的少數人——真正實現了教會所需要的平衡?我彷彿聽到惡者在我耳邊低語:「是的,只有你才能真正看清事情的本相。」

我確實希望自己能給大家詳盡的解釋,否則我根本不該寫謙卑這個主題。但是,如果不摧毀人們可能已經擁有的部份的謙卑,就無法開始告訴他們如何變得謙卑。

第三,只有在人們理解、相信、並讚嘆於恩典福音後,才可能產生謙卑這個副產品。但福音不會以機械式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命。最近,我聽到一位社會學家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用以駕馭生活的意義框架是如此深刻地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以至於它們運作「超前於我們的反省」(也就是反射動作)。我們的意義框架不僅是一系列內心所相信的事,也存在於我們的人生主題、動機和與人互動的態度。當我們聆聽福音的宣講或讀聖經時默想福音的本質時,我們會將福音深深地融進我們的心靈、想像和思維中,使我們能開始以本能的方式「活出」那樣的福音。

因此,讓我們不間斷地在台上講述著恩典,直到謙卑開始在我們心中生長。

提摩太·凱勒生前為紐約曼哈頓救贖主長老會的牧師,是《我為什麼相信?》一書的作者。

翻譯:Yiting Tsai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聖誕節帶我們進入上帝的非典型家庭裡

自童年喪父後,我學習到將神的道成肉身視為我真正的血脈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3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小時候,我很喜歡翻閱家人每年收到的聖誕賀卡。在社交媒體還不發達的年代,信箱裡來自親朋好友們的照片讓我感覺自己與遠方的他們連結在一起。

然而,在我父親去世後,聖誕賀卡變成提醒著我的缺失的存在。那些幸福的笑容、完美的家庭合照和他們愉快的問候,就像撒在傷口上的鹽。對於失去親人的人來說,節日總是令人煎熬。但對我來說,節日為我常年背負的悲痛又增添一層的羞愧。身為一個心靈受傷的孩子,我有種直覺──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再也不適合在聖誕賀卡中出現。因為我們的家庭已不再完整。因此,自從父親去世後,我們再也沒有寄過節日賀卡。

我們很習慣地認為「在世上的和平」降臨的唯一形式,就是一個在聖誕樹前完整而健康的家庭。

我們所處的這個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由父、母跟孩子組成的家庭)價值的文化,在聖誕節前後又增加宗教的色彩。我們把馬利亞、約瑟和安詳躺在搖籃裡的耶稣,與我們對家庭團聚的感性想像混合在一起。我們邀請各個家庭一起來教會點燃降臨節的蠟燭,我們圍著全家聚集的大餐桌歡慶節日。在所有這些到處充斥的氣氛中,我們很習慣地認為在世上的和平」降臨的唯一形式,就是一個在聖誕樹前完整而健康的家庭。

讓我解釋一下,家庭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值得我們的慶祝與支持。上帝創造血緣家庭的目的之一是教導我們如何去愛和被愛。這個世界需要看到家庭一同努力「合一」這個既困難又神聖的工作。但是,正如新約學者以索·麥考利(Esau McCaulley)所寫的那樣,「我們對聖誕節裡『家庭』的印象──精心的裝飾、富裕、幸福且完整──實際上與第一個聖誕節所傳遞的福音內容相去甚遠。」

耶稣的原生家庭也並不適合出現在聖誕賀卡裡。祂的第一個「聖誕節」(祂的誕生)並非在一個傳統的核心家庭裡度過,而是在一個供動物居住的庫房與未婚的母親和養父一起度過。祂的童年經歷了因母親懷孕的羞愧感(馬太福音1:18-19),家人遷居埃及的恐懼(馬太福音2:13-15),以及貧窮的現實(路加福音2:24)。

除此之外,耶稣成年後也沒有建立一個傳統的家庭。祂維持單身守貞,直到離世。

身為一個幼年喪父的人,看見耶稣的家庭故事如此之複雜,讓我深深感到安慰。以馬內利的耶穌從祂受孕的那一刻起,就表明祂是與我們所有人同在的上帝──包括被剝奪權利的人、窮人、未婚者和失去親人的人。聖誕節以及耶穌與我們同在的魅力之處,恰恰在於這個節日是屬於那些似乎被排斥在主流/傳統外的人。耶稣自己的家庭就是這一真理的明證。

但是,耶稣和祂在世上的父母──在教會傳統歷史上尊稱為神聖家庭──同時為我們建立一個新的、更寬廣的家庭框架,耶穌親自使用它為一種榜樣。當被問及與家人的關係時,耶稣教導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馬太福音12:50)。耶稣在世上的父母正是福音書裡首位順服天父旨意的人物。

馬利亞回應加百列時說的「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使她有資格成為耶稣的母親。她接受上帝的旨意,並以最個人、最付上代價、最具體的方式歡迎祂。這使馬利亞成為救贖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人物,也是所有基督徒的榜樣。

同樣地,約瑟順服天使的命令,迎娶馬利亞為妻,並接納她的兒子為他的繼承人(馬太福音1:18-25)。約瑟深刻的謙卑及僕人精神詮釋了上帝國度與世上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質,直到今日仍是先知性見證。

馬利亞和約瑟共同順服上帝,以亞當和夏娃原本應活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的伴侶關係代表著被救贖的人類──上帝的家庭──的開端。換句話說,聖誕故事裡的主角不僅為我們提供核心家庭的榜樣,也為我們提供教會的榜樣。

在我童年時期,在父親掙扎於癌症期間及他過世後,教會對我來說就是神聖的家庭──是個順服上帝,親自成為我父母的社區。當我的母親努力學習以寡婦的身份撫養六個孩子時,教會陪伴並支持著她。會友們為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提供食物、衣服,甚至在ㄧ段時期為我們提供住所。特別是,有幾位男性成為了我的屬靈父親,信實地門徒訓練我們。他們持續性的陪伴改變了我的一生。

這些年後,這些人對我的影響讓我想起了約瑟。約瑟的父愛沒有受到生理關係的限制。教皇方濟各在談到約瑟的故事時寫道:「父親的身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造就的。……每當一個人接受對他人生命的責任時,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成為了那個人的父親。」

耶稣來到世上不是來廢除家庭制度的,但祂確實擴大了我們對家庭的定義。祂來到世上,讓我們能因此分享祂兒子的身份,坐在祂的家庭餐桌上。祂的到來把陌生人變成兄弟姐妹,使沒有孩子的男性和女性變成屬靈上的父親和母親。這並不能完全抹去家庭疏離、喪親之痛或(非自願)的單身生活的痛苦,但它確實改寫了痛苦的框架,並且應該改寫所有基督徒家庭對共同生活的事工框架的理解。

賈斯汀·懷特梅爾·厄利(Justin Whitmel Earley)在他的著作《家庭的習慣》(Habits of the Household)中挑戰核心家庭們擁抱「好客」為一種事工型態。

寫道:「我們關心我們的家人,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對有血緣關係的人有責任,且對他人漠不關心──那種行為是部落主義(tribalism)。相反的,我們關心家人是因為上帝透過家人的關係將祝福傳遞給他人(我們的家人)。」

隨著聖誕節的到來,我們可以反思耶穌所屬的非傳統意義的小家庭如何將祝福拓展至全世界。並且我們能因此讚嘆,這個家庭如何從僅僅三個人擴展至包含著我們每一個人。

每當我看著我桌上的神聖家庭的塑像時,我都在心裡讚嘆這一真理。這組聖像是我懷孕時一位朋友送給我的,它通常會促使我為自己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的事工禱告。但是偶爾,我也會視它為一幅全家福,而我自己也奧秘地屬於其中。

更明確一點地說,耶稣在世上的家庭在過去和現在都是獨特的。但祂的屬靈家庭還包括那些「非從血氣所生,也非從肉體和人意所生,乃是從神而生」的人(約翰福音 1:12-13)。這個家庭由各族、各語言、各國的人所組成,他們最終的結局是永遠與天父相交(啓示錄 7:9-10)。

在幾年前一個特別艱難的聖誕節時期,當我正在為突然失去弟弟而悲傷時,我發現一幅以神聖家庭為主題的圖畫。在這幅名為「瑪利亞和夏娃」的圖畫裡,夏娃赤身裸體,滿面愁容,被腳下的蛇纏繞著。而馬利亞則懷著身孕,身著白衣,踩在同一條蛇的頭上。

那幅畫成為了我的聖誕賀卡。它提醒我不要在任何形式的核心家庭中尋求最終的滿足,而要把自己和所愛的人托付給使我們成為神兒女的耶穌。

面對刻骨銘心的失親和持續性的孤單時,是耶穌牢不可破的家庭支撐著我們。它教導我們如何像兄弟姐妹一樣共同生活,直到主再次降臨。它將我們的痛苦包裹在更大的重聚盼望裡——那等待著我們的復活及團圓。

漢娜·Hannah King是北美聖公會的牧師和作家。她是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市鄉村教會Village Church in Greenville的副牧師。

翻譯:Harry Chou / 校編:Yiting Tsai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約瑟的簡樸是屬靈成熟的表現

約瑟的靈命是上帝使用他,將祂的獨生子托付給他的原因之ㄧ。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3
Illustration by Matt Chinworth

1990年代的布隆迪(Burundi)內戰期間,我在一個擁擠的流離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營地呆了幾個月,這種營地是給像我這樣逃離家園但無法逃離這個國家的人。我最痛苦的經歷之一是看到父親們本來健康的男子漢氣概被生活的變化所粉碎。

他們曾經是養家糊口者,現在卻不得不依靠救濟食品。他們被剝奪了行動自由,無法做他們一輩子都在做的事(耕種或做生意)。一些人開始靠大量飲酒來解決他們的憂鬱。

那時,我想到了馬利亞的丈夫約瑟。他也不得不逃亡,面對沒有辦法穩定供應家人的煩惱。他本可以變得像那些酗酒的人。他本可以怨恨地方政府和殖民政府,因為他們奪去他的美好機會,迫使他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他本可以埋怨上帝要他娶這樣的女子——他的同伴可能會認為她活該被修掉,而不是得到約瑟的支持。他本可以拒絕與上帝合作,或利用律法主義來彌補他受到威脅的男子氣概。

但這不是聖經對約瑟的描述。相反地,我們看到神所選擇養育祂兒子的這名男子在每個微妙的步驟中都接受了神意想不到的指示,不但不是心存埋怨地接受,而是全心全意地與神同工。我曾見識到這是多麼困難的事。約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對約瑟的瞭解不多。他是聖經裡很少被提及的人物之一。他不是個政治領袖或偉大的先知。如果他不是彌賽亞的監護人,他的名字甚至不會出現在聖經裡。不過,他的家世本可以作為他驕傲的基礎、用以爭取尊貴的地位。在路加福音關於天使拜訪馬利亞的敘述中,加百列肯定了耶穌是那位應許中的大衛後裔,他將獲得大衛的王位和沒有窮盡的國(路1:31-33)。

有一個事實非常重要:馬太是一位有著猶太背景的福音書作者,也是耶穌的門徒,而他向讀者介紹約瑟為大衛的後裔(太1:20)。身為彌賽亞的養父,約瑟就這樣被置於上帝為人類設立的神聖計劃的核心。

有ㄧ些偽經著作(Apocrypha)將約瑟描述為一個不可靠,有時甚至是憤怒的形象。《雅各原始福音》(Protoevangelium of James)和《木匠約瑟的歷史》(the History of Joseph the Carpenter)甚至堅稱,約瑟是個鰥夫,有前段婚姻留下的幾個孩子。雖然關於約瑟的這些所谓的「細節」支持了馬利亞是處女(perpetual virgin)的觀點,但聖經裡沒有任何線索顯示約瑟曾經有過孩子。在關於耶穌誕生的記載中,除了馬利亞之外,沒有任何人與約瑟一起前往伯利恆,而且約瑟被要求只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往埃及(太2:13-15)。

最有可能的推論是,真實的、非偽經記載的約瑟是個受過一些宗教教育的普通猶太青年。一些拉比的著作顯示,在約瑟的時代,預期的結婚年齡是十幾歲。因此,當天使告訴約瑟他要娶馬利亞時,約瑟可能正和他的父母或親戚住在一起。耶穌出生後,約瑟與馬利亞生了四個男孩和數目不詳的女孩(太13:55-56)。

聖經暗示約瑟是個非常普通的人,來自一個普通的地方,是個因他的職業而為人所知的鄉下人。人們認為他是個「木匠」(太13:55)。他可能整日做著勞力活。

雖然猶太人的文化重視體力勞動,但是作為統治巴勒斯坦地區的殖民霸權,約瑟時代的羅馬人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從羅馬人的角度來看,木匠是奴隸的職業。因此,約瑟與高地位的權貴相距甚遠。

這種社會地位有一部分可能來自於繼承,也有一部分可能是他自己的選擇。約瑟生活在艱難的時期,當時投機主義者可以與羅馬人合作,享受物質上的舒適生活。約瑟沒有選擇馬太這個前稅吏所選擇的道路。馬太是所有福音書作者中花最多文字詳盡描述約瑟的,他可能最清楚明白與羅馬人合作的誘惑。然而,約瑟並沒有無謂地反抗羅馬的統治。例如,他依據法規回到他先祖的城市參加政府的人口普查。

在這樣簡單的生活方式中,他面對的是那些在不公正、暴力和腐敗中如魚得水的當權者。在這樣的衝突差異背景下,約瑟的靈命狀態更為顯著,上帝顯然與他同在。

事實上,上帝親近那些和約瑟一樣虛心痛悔、因祂的話而戰兢的人(賽66:2)。「樸素單純」身為一種屬靈操練,能幫助我們避免物質主義的誘惑,使我們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些操練簡樸的人不需要豐富的物質生活也能很豐盛。他們不需要與希律王競爭也能成為王族的後裔。對他們而言,信實公義勝過世界的榮華富貴。

在我看來,約瑟之所以能夠很好地帶領他的家人,正是因為他以一種抵抗律法主義的方式順服上帝和祂的使者。約瑟的靈命使他得以應對突發事件。

在根深蒂固的父權文化裡,通常會期望男性能好好供養自己的家庭,有時他們得在情感上與妻子疏遠,並且他們的人生規劃往往代表著全家的規劃。一家之主可能會很死板,抗拒不合習俗的行為。例如,在我所處的文化中,雖然人權提倡已有二十多年,但多數基督徒男性仍無法真正擺脫僵化的父權態度和行為,有些人還會曲解聖經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亨利·奧薩瓦·坦納(Henry Ossawa Tanner)的《逃往埃及》(Flight Into Egypt)Wikimedia Commons
亨利·奧薩瓦·坦納(Henry Ossawa Tanner)的《逃往埃及》(Flight Into Egypt)

但約瑟不是這樣的人。我們在他對待馬利亞的過程中最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身為一個猶太人,約瑟明白一個女孩在婚前有性行為會有什麼後果(申22:13-21)。懷孕是不正當性行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在法律上來說,他譴責馬利亞是正確的。

對約瑟來說,即使馬利亞看似犯了罪,這並沒有使她成為一個應該被拋棄的人。他知道她應該得到愛和保護。英文聖經譯本《新國際版》(NIV)將約瑟的猶太宗教文化和他個人的靈命優美地結合在一句話中:「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馬太福音1:19,此處和合本的中文翻譯與NIV的英文翻譯在表達上基本一致)。

在這裡,我們看到約瑟並不是聖誕傳說中形容的那個脾氣暴躁、性格懦弱的丈夫。甚至在他收到上帝關於耶穌的信息之前,約瑟所表現出來對馬利亞的愛和他對保護她的尊嚴的承諾就已遠勝過任何法律主義的回應。約瑟的行為展現了真正的男子氣概和聖經所認可的公義行為。

當然,情況並不是他最初想像的那樣。在夢中,一位天使告訴他,馬利亞的懷孕是出於神的安排。約瑟放棄了他之前的計劃,願意順服,就像馬利亞順服婚前懷孕那樣迅速而單純(太1:24;路1:38)。

在這麼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作出如此正面的回應,是一個靈命困頓、律法主義的人不可能做到的。一個律法主義的人可能很快地就會把天使的信息當作幻覺來駁回,因為它似乎與律法相矛盾。但約瑟的靈命使他重視那位設立律法的上帝的意願,遠勝過律法本身,這是許多學問深厚的神學家和宗教領袖所不能理解的(太15:3-9),更不用說耶穌的門徒了。

後來,在另一個夢中,天使命令約瑟帶著馬利亞和嬰兒逃到埃及時,約瑟順服並攜家帶眷的逃亡了(太2:13-14)。對許多處於約瑟狀況的人來說,這個命令似乎很荒謬。他們期待的是一個強大的、可以用武力征服外族的彌賽亞,而不是個難民嬰兒(使1:6)。

約瑟能夠因著一個夢,放下一般人會有的思維,這表明他的靈命比當時人們普遍有的「宗教想法」更深刻。他能分辨上帝何時直接對他說話。我們看到這個單純的村夫與上帝同工,保護著彌賽亞的生命。

們經常假想耶穌誕生的場景(the Nativity)是舒適且純真的慶祝畫面。在歐洲和美國,聖誕節往往是個讓人感到舒適的季節。在我的國家,聖誕節在福音派中算是小孩子在過的節日。

現代聖誕節的氣氛能否套用在約瑟身上?誠然,我們可以說約瑟有著耶穌認可的如孩子般的謙卑(太18:4),他的簡樸和公義有著純真的形式。但約瑟是在動蕩的年代養育耶穌。如果我們能謹記這個事實,也許我們的聖誕節會過得更好:上帝選擇使用一位單純且願意順服的父親來帶領這個家庭度過危險,而那不是孩子們窩在舒服安詳之處的畫面。約瑟肯定知道羅馬統治者有多麼暴力。在逃亡的路上,他可能經過那些被釘在十字架上,痛苦不堪的人——這些人與他的家人一樣,被羅馬政權視為威脅。

因著千里之外的皇帝的政治決定,耶穌出生在擁擠的伯利恆——這種行動上的不便肯定讓約瑟很苦惱。當然,這對夫婦有可能是與親戚一起長途跋涉,且當耶穌出生時,這些親戚就在他們身邊。但聖經沒有提到親戚們幫助約瑟照顧馬利亞和嬰兒。當旅店沒有多餘的房間時,約瑟沒有資源和能力把他們照顧得更好(路2:4-7)。而幾年後,另一個政治決定和另一個夢的信息使約瑟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到埃及。希律王不允許一個有可能挑戰他王位的孩子長大,打算暗殺這個嬰兒。

詹姆斯·蒂索(James Tissot)的《逃往埃及》(La fuite en Égypte)。Brooklyn Museum
詹姆斯·蒂索(James Tissot)的《逃往埃及》(La fuite en Égypte)。

當約瑟意識到這一威脅時,恐懼、痛苦和無力感一定深深縈繞著他溫柔的心。任何經歷過大規模暴力事件(如內戰)的人都能體會隨時可能失去親人,自己又沒有能力保護他們的痛苦。

任何在約瑟處境的人難免會懷疑人生,甚至質疑自己的信仰。他是否像有些人在面對類似情況時那樣,有自殺的衝動?他是否想過遷徙到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再也不返回巴勒斯坦地區?他是否會忍受不住,變得消極或乾脆接受宿命論?危險、悲傷、無聊、缺乏有意義的工作、沉重的責任,或其他更重的負擔——這些因素的結合常導致被迫流離失所的人有以上各樣的反應。

但是,正是約瑟的靈命與他所面臨的艱難困境美麗地交織在一起,使他的故事成為盼望的故事。他肯定深思過天使的話:「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太2:13)。 這段話一部分是命令,一部分是應許。上帝仍然掌權。總有一天,約瑟和他的家人會回到故鄉。自私殘酷的統治者並沒有約瑟一家命運最後的決定權。

然而,約瑟和他家人的微妙的處境是,他需要依靠上帝的指示做出最基本的決定。而任何一個錯誤的決定都可能是致命的。當返鄉的時間到來時,天使指示約瑟回去(太2:19-20)。

約瑟再次得到神的指引,做出非常危險的決定。任何當過難民的人都能體會這一點。在我曾住過的流離失所者營地,一些人在原居地安全前就回去了,想盡快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但他們的缺乏耐心使他們失去了生命。

這個世界至今依然是這樣運作的——即使在短暫喘息的時刻也是如此。上帝不要約瑟回到猶大地,而是住在加利利。當下的情勢仍然不是完全的安全,沒有完全的解脫。希律王已經過世,但他的兒子仍在掌權(太2:21-23)。上帝當時沒有消滅所有惡人,但也沒有讓惡人阻擋祂的計畫。

今天,我們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比約瑟的時代要好。人權組織可以為弱者說話,幫助保護他們的生命。然而,人類仍然是墮落的。這世上被迫流離失所的人口數量已上升到40年來的最高點。戰爭、地震、火山爆發、颶風、流行病以及統治者的政治決定都會破壞我們的安全感和穩定性。

儘管如此,我們不應忘記上帝仍在做工,即使我們在死蔭的幽谷,祂也與我們同在(詩23:4-5)。此外,祂應許會指示我們當行的路(詩32:8),使我們成為祂在世上的器皿。

就像上帝使用約瑟一樣,祂也打算使用我們來實現祂對我們的世代的心意。但這需要我們具有超越宗派傳統和律法主義心態的靈命。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地避開肉體私慾的網羅,以保持對上帝在我們的時代動工的敏感度。

正如上帝不允許世上的事物使我們與祂隔絕一樣,我們也不應允許危險、不安全敢,甚至死亡來阻止我們與祂同工。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不是通過複雜的策略,而是像約瑟那樣的信心:一種簡單的、像孩子般的信心,準備好在我們所做的決定中依靠上帝,做祂指示我們做的事,毫無怨言地去到祂所指引的地方,無論那裡舒適或危險。

阿切爾·尼奧尼齊耶(Acher Niyonizigiye)是布瓊布拉國際社區教會(Bujumbura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urch)的牧師,非營利性領導力機構“綠地聯盟”(Greenland Alliance)的共同創始人,也是《被轉化,用生命榮耀上帝》的作者。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能改變一切的光

12月25日將臨節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3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你使這國民繁多,加增他們的喜樂。他們在你面前歡喜,好像收割的歡喜,像人分擄物那樣的快樂。因為他們所負的重軛和肩頭上的杖,並欺壓他們人的棍,你都已經折斷,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樣。戰士在亂殺之間所穿戴的盔甲,並那滾在血中的衣服,都必作為可燒的,當做火柴。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以賽亞書9:2-7

誕節就是今天!對我的孩子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已期待禮物好一陣子了。我想他們甚至從12月26日就開始列下一年的禮物清單了。他們期待並聊著禮物長達數月之久。

當禮物終於到手時,他們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興奮。但有一件事是永遠不會變的:大約一個小時後,我的孩子們就會去做一些與他們期待已久的禮物完全無關的事。塵世間的禮物雖然美好,但最終並不能滿足人。它們讓我們欲求不滿。但有一種禮物能真正滿足我們,那是一份不會停止給予我們的禮物,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永遠支持著我們,永遠是我們的幫助。這份禮物就是耶穌,世界之光。

以賽亞預言道,有個嬰兒將拯救世界。他在一個黑暗的時代向悖逆的人們發出這個令人驚奇的預言。當時戰火紛飛,動盪不安,沒有和平可言。黑暗無所不在,甚至不僅止於以色列所處的環境——他們所經歷的黑暗也是屬靈的;是我們在認識救主之前都會經歷的黑暗。

耶穌實現了以賽亞書9:2中關於光明即將到來的應許:「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上帝應許以色列人將有一個好消息,和祂今天對我們的應許一樣。世界之光已經降臨,如果我們跟隨祂,我們也將行走在光中——我們將擁有生命的光(約翰一書 1:7;約翰福音8:12)。我們不必害怕毀滅,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了光明和真理,不再行走在黑暗裡。我們可以向祂坦誠並以脆弱那面見祂。我們無需躲避耶穌(即使我們想躲,也躲不了),因為祂前來為我們帶來光明和喜樂。以賽亞的預言不只是光明,更是勝利。上帝的子民將有榮耀的生命、喜樂並得勝(賽9:3-5)。我們能擁有這一切是因為「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賽9:6)。」

古以色列的問題與我們今天的問題如出一轍:叛亂、戰爭、憤怒與爭鬥。我們有一樣的黑暗。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會讓這份光明的禮物及其美麗更加明亮。

我們都需要盼望聖誕節的到來——那個嬰兒降生為我們帶來巨大光明的盼望。我們都需要耶穌,就像古以色列人需要耶穌那樣,就像全人類都需要耶穌那樣。我們每一個人,包括你和我,今天,明天,直到永遠,都需要耶穌。而我們今天就可以選擇享受這份光,與祂一起活在光明中。

默想:

塵世的禮物會讓我們不滿足,想要更多,你是如何經歷到認識耶穌所帶來的滿足和成全感的呢?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擁抱聖誕節的盼望及耶穌的同在?

Trillia Newbell著有《52 Weeks in the Word》等多本書。她是廣播節目《Living By Faith》的主持人,也是慕迪出版社(Moody Publishers)的採購總監。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神奇的官宣方式

12月24日將臨節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4, 2023

在伯利恆之野地裡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眾天使離開他們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說:「我們往伯利恆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們的。」他們急忙去了,就尋見馬利亞和約瑟,又有那嬰孩臥在馬槽裡。既然看見,就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凡聽見的,就詫異牧羊之人對他們所說的話。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想。牧羊的人回去了,因所聽見、所看見的一切事正如天使向他們所說的,就歸榮耀於神,讚美他。—路加福音2:8-20

督的降生令我們驚奇。

但不僅僅是降生本身,還有上帝宣布祂兒子降生的消息的方式。沒有大手筆的行銷計劃,沒有社群媒體的宣傳,也沒有使用球賽中場休息的付費廣告,上帝選擇了一群毫無戒心的牧羊人,向他們介紹這個將令所有人喜樂的好消息。想像一下,當無數超凡的天使在漆黑的夜空出現,高唱“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祂所喜悅的人”時,這群可憐的牧羊人該有多不知所措。當我們思想上帝會為如此小群又沒什麼文化影響力的牧羊人安排這種規模的盛況時,我們不禁陷入驚嘆。

但稍後我們又想起馬利亞、約瑟、馬槽和裡面的其他動物。若讓多數的父母想像自己得在這麼簡易粗糙的地方生孩子,他們肯定會擔心得顫抖。當我們在腦海裡想像耶穌出生的場景時,我們再次被提醒,上帝對祂兒子神聖分娩過程的計畫與我們以為的「華麗的排場才有足夠的影響力」完全不同。

在上帝超然的經世中,卑微是祂希望我們理解敬虔的意義及理解祂兒子的方式。正如腓立比書描述的,「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腓2:6-7)。」

在坊間一些關於領導力的書籍,以及關於策略研討會、如何提升品牌、獲得更多追蹤者及提昇平台的影響力影片裡,可能不會出現上帝這種奇妙的官宣方式。上帝的作法十足令人困惑。祂「神聖化」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以一種特殊的方法揭示我們原先的價值觀,使我們心臟跳動的脈搏與這個世界的節奏越來越不同步。祂的救贖故事以這樣不同於世界的方式展開,以便數千年後,我們能像馬利亞一樣珍惜並思考其中的奧秘,並像這群牧羊人ㄧ樣追尋著祂,將我們的所見所聞歸榮耀讚美於上帝。

你願意像耶穌一樣降低自己嗎?你願意像這些牧羊人一樣被祂引領嗎?你是否願意不再視自己的生活為一系列隨機的、愚蠢的運氣,而是睜開眼睛,看看上帝在你生命裡平凡的時刻以何種驚奇的方式運行?環顧四周,因為主的榮光正照耀著你,使你充滿敬畏,從而經歷祂的大平安。

默想:

上帝向一群牧羊人宣告耶穌誕生的消息,這些牧羊人是社會裡被邊緣化、最不可能獲得一手消息的聽眾。這種非常規的宣告方式如何挑戰社會對於重要性、影響力和權力的觀念?耶穌降生的消息挑戰了我們對成功的看法,也挑戰了我們在這世界尋求認可和影響力的方式。我們怎樣做才能轉換視角,認識並欣賞我們生活中的平凡時刻,視其為上帝動工並彰顯祂榮耀的機會?

Ronnie Martin是俄亥俄州阿什蘭Substance Church的主任牧師。他也擔任Harbor Network的領袖更新主任,他著有七本書。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Books

為什麼聖誕節的意義比復活節更豐富

道成肉身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全人類贖罪。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4, 2023
Illustration by Michael Marsicano

等等…… 本書真的是在說道成肉身嗎?如果你在聖誕將臨節期間讀第四世紀教父亞他那修(Athanasius)的經典作品《論道成肉身》(On the Incarnation),你可能會忍不住問這個問題。因為你很快就會發現,你和許多亞他那修的讀者一樣,發現《論道成肉身》這本書幾乎沒有談到耶穌的誕生

在論及馬槽裡的嬰孩時,亞他那修只是略略地帶過。但他對此的想法卻令人印象深刻:「那無形、不能朽壞且非物質的神的道,雖然先前離我們並不遠,此時卻進入了我們的領域中。……如今祂來了,因著祂對人類的愛,屈尊地降臨在我們之中。」

在書裡,亞他那修將多數的篇幅集中於敘述復活的主雖曾經死過,現在卻永遠活著的論述。此時你可能會納悶,自己想在聖誕節的閱讀中讀到的聖誕氣息在哪裡?

會有這種疑惑是因為,亞他那修有著偉大的思想和熱忱,他渴望一次性分享完整的真理。邸立基(Helmut Thielicke)曾就這些季節性的詞彙表達神學家不能述盡的哀鳴:「我必須一次性說完所有的故事,就像一個傳道人無法在談及聖誕節的時候不去觸及受難日的主題那樣,並且我們必須指出,馬槽和十字架是以同樣的木頭鑿刻而成的。」話雖如此,每件事都有它的時刻,我們應該在聖誕節裡專注討論「道成肉身」本身的意義。

我記得有一年我在教會的聖誕禮拜上特別的失望。那一年,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我特別享受整個聖誕節的氛圍。無論我在哪裡聽到聖誕歌曲,幾乎都能引起我的共鳴。(事實上,在一般商業場所或出門辦事時,若聽到這些歌曲,對我而言是一大享受。沒有什麼比在給車子加油時,聽到喇叭傳來「大至高上主披肉體,聖道化身尊降卑」還更美好的事了!)

那一整個月,我不僅被這些偉大的教義所吸引,也在普世歡欣的氣氛中備感激勵。然後,我就在自己的教會裡聽到這樣的聖誕節信息:「耶穌是為了死而出生」。牧師確實切中要點,滿有權威且直接地說,聖誕節真正的意義在於耶穌受難日及復活節。

我並不反對這種說法。畢竟我是個福音派信徒,那是一篇很好的福音證道。神學上而言,我認為牧師的說法完全正確:神的兒子道成肉身,正是為了奔向死亡和復活。「馬槽和十字架是用同樣的木頭鑿刻而成的」,雖然馬槽是十字架的必要條件,但十字架才是主要事件。然而,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當閱讀聖誕節故事的讀者拿起《論道成肉身》來讀,發現裡面多數內容都在講「論釘十字架」及「論復活」時,會感受到的強烈失落感。

在這篇「為死而生」的證道中,我錯過了一次可以讓我「擴展視野、激勵靈魂,能特別去注意聖誕節獨有的屬靈意義」的機會。如果我們把每個對於耶穌降世的默想,都變成對十字架意義的靈修,那我們就錯過了能看到更廣闊視野的機會。

我們每年都需花時間思想的是,即使聖誕節是為了復活節所預備,但聖誕節有著比復活節更豐富的意涵。或者,我們可以用這樣的轉換來說明——從節期的視角轉至教義的視角:即使道成肉身是為了贖罪而存在,道成肉身的含意遠比贖罪更豐富。

種程度而言,道成肉身的意義確實比贖罪更廣,因爲在道成肉身中,神的兒子取了人性。祂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拯救人的靈魂,而不僅僅是人的思想。但祂的救法不是下到人間,在這裡或在那裡,一個一個地處理不同人或是特定團體的問題。相反的,神的兒子執行救恩計劃的第一步,就是進入人性本身,而這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祂將這樣的人性與自己聯合在一起。就是退一步來講,這樣的想法也是非常廣闊高深的。

我們若對幾個字作字意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一虧這個宏大的想法。當我們說「神的兒子取了人性」時,值得注意「取了」及「本性」這兩個有特殊意義的字。「取了」的意思是「拿起」或「聚集於內」,這個字源於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在希伯來書二章16節發現的字:「他並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救拔」一詞是從希臘文epilambano翻譯而來,這個詞在此處可以擴充解釋為「爲了幫助某人而去抓住他」。這詞也在福音書中被使用過,用來描述耶穌伸出手來抓住某人;或是指接納或擁抱。道成肉身的教義涵括了神的兒子親自抓住人性本身,接觸它並接受它,使它與自己聯合在一起。

另一個字「本性」,即人性中的「性」。這個字的英文(nature)根源於出生的概念:人類是被生來的(有誕生性),而且人會死(有必死性)。我們都生在人性中。事實上,被生下來的人正是因著誕生而有了這樣的本性。是的,耶穌降生,確定了基督是生在肉身中,即生在人性中。

因其本質(人性)及完成的方式(取了),道成肉身本身是非常普世性的事。神的兒子取了每個人都有的人性。沒有一個人被排除在神子大能的作爲之外;祂為了每ㄧ個人而來。

我們應該注意道成肉身具有普遍性的層面,並且肯定此普遍性,不必特別擔心會因此落入普救主義(universalism)。普救主義的錯誤在於它主張無論是現在或將來,所有人都會獲得拯救。但認知道成肉身具有普遍的特性,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意味著相信人類是神救贖之愛的目標。

如果神的兒子真的成爲完全的人,這意味著神不斷投入在關乎人類的計畫中。我們可以想像,神大可用其他方式,從墮落的人類裡拉出一些人。但是,當父神藉著差遣祂的兒子來到我們當中,以此啟動拯救計畫時,祂選擇了的是與我們最親近的方式。儘管人性裡有著罪惡、與神相去甚遠,上帝卻一再肯定創造人類是正確的事。

清教徒神學家以撒·安布羅斯(Isaac Ambrose)在其著作《仰望耶穌》(Looking Unto Jesus)中寫道:「如果我們留心思想會發現,基督道成肉身的事件為我們打開一扇進入神豐富同在的大門;我們可以稱這門爲『通往天堂的有福之門』,這扇門不是鐵或銅做的,而是與我們一樣的血肉做的。」當然,安布羅斯是完全從救贖觀點寫的,他不僅意識到這個真理,且也已通過這扇門,在基督裡與神相交。道成肉身不是一個關於「誰被拯救」的教義。但凡每個得救的人都會認識到:取了人性的基督是引我們進天國的門。

那麼非信徒呢?對非信徒而言,道成肉身是一個邀請,邀請他們進入「神豐富同在的大門」,進入與神和好的同在中。道成肉身意味著,非信徒自己的本性向他們見證,神的兒子已為他們預備好人性真正所需的一切。

成肉身遠遠超出贖罪的意義的另一層面,在於道成肉身涉及到的是更寬廣的目標。贖罪關乎罪和赦免,但道成肉身則與「神性和人性在基督的位格中緊密的連結」有關。藉著成爲肉身,神子以前所未有的親密方式,讓自己與人類「同在一起」。

福音的總信息裡有兩個關鍵時刻:第一,神的兒子來到我們當中;第二,祂爲我們死了並復活了。這兩個時刻緊緊相關聯。我們在馬太福音第一章中學到,耶穌是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但是要直等到最後一章,那位被釘十字架且復活的主才說出這樣的應許:「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20)」我們絕對不可將這兩個時刻斷開、把福音一分為二,我們也沒有必要這樣做。我們可以認識到其中一個是聖誕節的焦點;另一個則是復活節的重心。

我們已經知道,道成肉身的目的是為了贖罪,但道成肉身的意義更豐富。神在基督裡與我們同在的祝福,是如此令人驚奇,有時甚至似乎超過僅僅爲確保救恩所需的罪得赦免。中世紀的聖誕歌曲裡,因著受到過度思考道成肉身的意義所導致的混亂下,甚至為亞當在伊甸園犯的罪而讚美神(因爲這帶來了神子的道成肉身,及人類的高升),歌詞是這麼寫的:「吃那果子的時刻是有福的!」還有一句重要的儀式頌歌歌詞是這樣寫的:「啊,那快樂的過錯,爲我們贏得這如此偉大、榮耀的救贖主!」

這種「幸運的墮落」的想法有點太極端了,但我們能體會這種感覺。中世紀的神學家對ㄧ個學術問題進行複雜的辯論:如果墮落從未發生,神的兒子最終是否仍會取了人性?當然,對於此種完全是假設性的問題,無論我們的回答是肯定還是否定,明顯無法帶出重要的意義。但在試圖認真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我們確實會發現許多深具意義的延伸問題。神子以這樣的方式與我們同在,這樣無法言喻的祝福,若僅僅是為了矯正墮落的人類,似乎是太多了。似乎有種神聖的直覺讓我感覺,這種使人性高貴的計畫,從始至終就是神對所有人的計畫的一部分,無論人類是否墮落。

會浮現這所有延伸問題的原因是,在反覆思量基督的贖罪時,我們的注意力被吸引至「神子爲了救贖我們所做過的事」;而在具體反思道成肉身時,我們則被吸引去注意「神的兒子究竟是誰」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不但可以,甚至有必要在講述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的故事時,把注意力集中在「祂是誰」這個問題上。但是,在聖誕節,我們更無可避免地會注意到基督的位格。在基督降臨的場景了,我們深深思想的救主——嬰兒耶穌——並沒有「正在做什麼」,我們單單因著那降臨在我們之中的神聖位格而驚異讚嘆。

正因如此,許多聖誕詩歌回到了簡單的敬拜裡,如詩歌「齊來崇敬拜」,並向我們提出「這位奇妙嬰孩是誰?」等問題。我們對「耶穌是誰」所產生的敬拜之心(而不是對祂所做的事感恩),才是在這個節日裡深深觸動我們的心的原因。也因此我們慶祝、與親人相聚、交換禮物,並彼此表達感激之情。

章伯斯(Oswald Chambers)在其著作《竭誠為主》(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中說:「在瞭解耶穌基督的作為所帶來的驚人喜悅和自由後,接著出現的便是無法參透『祂是誰』的黑暗。」這之所以是一種無法穿透的黑暗,是因爲耶穌是神永恆之子,祂與神一樣,全然的奧秘且超越萬物。

我們已經認識到,道成肉身讓我們思想「耶穌基督取了人性,聖子親自與我們同在」的意義。這意味著我們能完整地理解祂的人性,並儘可能地瞥見祂的神性。這個概念相當的廣闊,將人性和神性同時匯集在一起。因此我們對耶穌的死和復活的所帶來的完整意義可能有很多疑問,而這些問題在聖誕季節裡,因著我們思想道成肉身的神學而找到了答案。這嬰孩確實是為了死而生的。但若我們能正確地意識到這件事對祂而言意味著什麼,我們就更能領會祂在死亡及復活上所成就的工。

當我們提及「道成肉身」這個詞的時候通常有三種意思。首先,我們可以意指聖子取了人性的起點(即童貞女懷孕,特別是指祂的出生)。第二,我們可以意指基督在地上生活的整段期間(從受孕到升天,希伯來書稱之爲「基督在肉身的時候」,見希伯來書5:7)。第三,我們可以指祂成為肉身的「狀態」,這狀態在祂升天後依然持續在人類之中。這三種全都是這名詞的正當意義,可是,若能在聽到這詞時,留心它所指的究竟是哪一個層面,對我們會有所幫助。特別是,這些區分有助於解釋為何亞他那修的《論道成肉身》會讓我們驚訝:我們可能以為會看到第一種道成肉身(聖誕節)的層面,但這本書卻主要在講述第二種層面(基督的生命故事)並夾帶著豐富的第三種層面(升天之主,坐在父神的右邊,持續在祂的子民身上作工)。

誕節的意義比復活節更豐富,這在西方文化中尤為明顯。聖誕節是一個更重要的國定假日,是有更多人一起慶祝的大型聚會。在宗教月曆中所有的特殊節日裡,因著某種原因,只有聖誕節進入普羅大眾的視野裡,與世俗節日並列,穩居受大眾歡迎的寶座。非信徒與不冷不熱的基督徒都會慶祝聖誕節。這情況在美洲尤為顯著,甚至其他信仰的信眾也會預備過這個節日,想出各種方法來慶祝。結果,為了儘可能讓這歡樂的氛圍更有寬廣性,許多與基督教沾不上邊的角色及傳統,如在萬神殿裡全部結合在一起,包括了紅鼻子馴鹿魯道夫和雪人弗羅蒂(Rudolf and Frosty)、守財奴史高治(Scrooge)和小精靈巴弟(Buddy the Elf)。

在和聖誕節的宗教或神學意涵保持相當距離的情況下,聖誕派對佔據了整個節日的光彩。相較之下,復活節從來都沒有獲得非信徒的青睞。復活節彩蛋和柔和的顏色可能會出現在商店裡,但這些很快地只讓人聯想到春天即將來臨,而不是復活的信息。耶穌受難日在真信徒和經常參加教會聚會的人眼裡才是具有嚴肅慎重意義的事件。

由於某種原因,人們似乎認爲聖誕節是爲了每個人準備的。柴斯特頓(G. K. Chesterton)曾說,眾人的誤解幾乎都積非成是了。我相信非基督徒市民們不是因為理解道成肉身的神學——神的兒子取了人性這個普世的好消息——而被吸引前來慶祝聖誕節。不過,聖誕節已緊緊抓住世人的心,成為文化的一部分。這個歡慶道成肉身的節日,似乎也因此以某種形式向世界上所有的人敞開、發出邀請。

老實說,聖誕節為什麼會在各種文化裡受到世俗社會的接納與歡迎,對我來說仍然是個謎。然而即便在非常膚淺的慶祝表象中,仍蘊藏一些寓意深遠的內涵。爲什麼從不去教會或偶爾才會去教會的人,會隨著眾人唱「Fa la la la la」的聖誕歌詞,並以冬青樹樹枝(明顯代表祝福和良善的東西)來裝飾大廳,但在理智上卻離其中深遠的神學意義極其遙遠?在有關聖誕節的電影中,裡面的人物總是在尋找「聖誕節真正的意義」,最後卻幾乎總是得出神學上不完全正確的答案。

或許這種一年一度尋求意義的行動本身就像ㄧ種比喻。也許疲憊的世人有種模糊、迷惑的認知,亦即:他們的人性讓他們在這一年一度的節慶上有份,這樣的認知對於世人的要求極低,卻最能吸引他們因此前來體驗神的愛。

我年輕剛接受基督教信仰時,每當我在這節日裡看到世俗膚淺的歡慶、滿街閃亮的裝飾及聖誕鈴聲,將真理埋沒在其中時,很容易想要發脾氣(我當時自認這是忌邪的義怒)。但如今我逐漸開始理解為何聖誕節能被不信神的人這樣慶祝——即便在不信的人當中,聖誕節仍在輕聲訴說著:神對人的工作仍未完成。如今,我甚至不會對可口可樂聖誕老人或《返鄉迎假日》(Home for the Holidays)之類的歌感到生氣了。神學上而言,它們並不完全「抓到重點」,但我已不指望它們能辦到。我和他人並不理解自己正在慶祝什麼,我也能與他們一起歡喜慶祝及歡笑。

亞他那修的《論道成肉身》雖是適合聖誕節閱讀的偉大作品,其內容卻與聖誕節沒有太大關係,而韓德爾的神聖清唱劇《彌賽亞》也是如此。這是一首廣受歡迎的聖誕音樂,但這首曲子大部分的內容也與聖誕節無關。《彌賽亞》全曲長達兩個多小時,不僅包括十架苦刑和復活,甚至還有升天、教會的使命、福音的廣傳,以及基督的再臨(即「哈利路亞副歌」真正想傳達的信息)。

在大衆心目中,韓德爾的《彌賽亞》是關於耶穌的誕生,但實際上,它是關乎祂作爲救主的全部工作,以贖罪作為整首歌的重心。道成肉身是為了贖罪而發生的,這是我們所接受及和他人分享的福音——但是,道成肉身本身含有的信息比我們平時所理解的還要豐富,而這信息吸引著人們。但願我們在敬拜著神的同時,道成肉身的信息能使我們的視野更加寬廣。

桑德斯(Fred Sanders)是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Torrey Honors學院的神學教授,他有多部著作,包括《救恩泉源:三一神學與救恩論》(Fountain of Salvation: Trinity),《神隱密的事》(The Deep Things of God)。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救贖交響曲

12月23日將臨節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3, 2023

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 路加福音 2:13-14

路加福音2:13中,我們看到一群天使在夜空中巡遊,高唱著讚美之歌,慶祝基督以嬰兒的身份降臨人間。若能聽到天空中歡慶的呼喊聲,會是多美妙的事!那是神道成肉身的榮耀的展現。雖然我們只能想像那會是什麼樣的天籟之音,但我們也有一首耳熟能詳的樂曲幫助我們一窺那樣的美好:韓德爾的《彌賽亞》音樂劇中著名的「哈利路亞大合唱」。在這首樂曲中,天使唱詩班歡迎基督的同在和大能,伴隨著這首被人們珍藏了幾個世紀的交響樂;好似那個神聖夜晚的音瀨在人間的重現。

兩千多年前那個夜晚的慶祝活動預示著即將到來的盛況:潔白如雪的羔羊坐在桌前,等待祂的客人——新娘的到來,並開始慶祝的活動。我們可以看到天使對牧羊人的宣告、韓德爾的《彌賽亞》中高亢的音樂,以及啟示錄第19章中「群眾的聲音」對基督和祂的教會的終極完善高聲讚美之間的相似之處:

哈利路亞!

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做王了。

我們要歡喜快樂,

將榮耀歸給祂

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

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

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

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

(啟示錄19:6-8)

在這段經文中,約翰見證了終極天國婚姻的預表,基督的新娘穿著適合天國儀式的光明細麻衣到來。路加福音第2章和啟示錄第19章交織在一起,描繪著基督先是在地上以孩子的身份被尊榮,後在天上以萬王之王的身份受到熱情讚美和歡呼的畫面。這兩個場景都展示了基督被公認為掌管天地的至高無上者,並且皆有一群委身於讚美基督榮耀的敬拜者。在這兩段經文中,我們能聽到同樣的救贖交響曲,宣告著耶穌的將臨和權能。在我們慶祝將臨節的時候,我們被邀請騰出一段神聖的時間來思考耶穌降臨的奇妙,以及祂永恆統治的榮耀,並參與在同樣美妙的救贖交響樂裡。

默想:

這些場景如何加深我們對基督的降臨和祂與教會的結合的敬畏之心?思考基督謙卑地來到世上與祂在天上的榮耀統治之間的平行關係,這揭示了祂的神聖本質和使命是什麼?

Alexis Ragan是位充滿創意的作家和ESL講師,熱衷於全球宣教。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黑暗之外是光明

12月22日將臨節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3

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 以賽亞書 60:1-3

我們童年的某個時刻,我們之中許多人開始討厭黑暗。我記得小時候躺在床上,收音機裡輕聲播放著洛杉磯道奇隊的比賽,我的眼睛瘋狂地掃描著黑暗的衣櫥,試圖分辨那些在移動的影子是什麼,以及它們會帶來什麼危險。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幻想有怪物的存在來解釋我們的恐懼,但多數的時候,是黑暗本身讓我們感到不安。黑暗是一種令人迷失方向、充滿未知的現實,這種體驗似乎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在《創世紀》第一章中,上帝將光明與黑暗分開。在上帝看來,這是個有目的的、創造性的行為,是好的。然而,當亞當和夏娃做出悖逆的決定,讓罪進入這個世界後,黑暗就有了新的意義。黑暗不再只是「在外面」的東西。黑暗就在我們裡面,緊逼著我們。在《巴比倫塔木德》等猶太著作中,黑暗隱喻著令人不安的迷失方向感,一種籠罩著人的恐懼。它也意味著邪惡和罪惡,讓人們在人生方向、身分認同和對未來的理解中掙扎。同樣,以賽亞書第9章使用了複合字「tzalmavet」(深沉的黑暗)來描述每個人心中都有黑暗死亡的陰影。

以賽亞書60:1-3巧妙地呼應了創世紀第1章裡我們熟悉的故事。但在以賽亞的敘述中,籠罩著的黑暗將消散——不是在創世主下令消散時,而是在祂完全降臨時。以賽亞預言著降臨節——君王的降臨——祂是照亮所有在黑暗裡的人的光。

在這個將臨節,以賽亞的話語邀請我們紀念第一次的將臨節。世界之光以何等平淡無奇,又是何等的崇高的方式,謙卑地以嬰兒的狀態來到世上,正面對決我們所有人心中的黑暗罪孽。以賽亞的話令人歡欣鼓舞:「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世界之光照亮了我們的心,不僅讓我們明白自己的罪深重,也讓我們明白耶穌為我們成就的拯救工作。

以賽亞明亮的話語提醒我們關於我們的呼召。在等待耶穌第二次降臨的期間,我們不能貪婪地囤積這道光。這道光要從我們身上發出,讓萬族和街對面的鄰居都能清楚地看見耶穌是世界之光(約翰福音8:12)。當耶穌之光的福音更深地照在我們裡面時,只有透過敬拜和分享好消息,我們才能將它從我們身上反射出去。

默想:

在創世紀和以賽亞書中,黑暗的概念不僅象徵物質光的缺失,還如何象徵著我們生命中的罪惡和迷失方向?我們如何在將臨節期間擁抱以賽亞的預言信息,並透過敬拜和與他人分享好消息的方式積極地反射耶穌的光芒?

Jon Nitta是印第安納州瓦爾帕萊索市Calvary Church負責靈命塑造、門徒訓練及小組的牧師。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從埃及進入永恆

12月21日將臨節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1, 2023

他們去後,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住在那裡,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裡的都殺盡了。這就應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在拉瑪聽見號啕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希律死了以後,有主的使者在埃及向約瑟夢中顯現,說: 「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以色列地去,因為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經死了。」約瑟就起來,把小孩子和他母親帶到以色列地去。只因聽見亞基老接著他父親希律做了猶太王,就怕往那裡去。又在夢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內去了,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裡。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他將稱為拿撒勒人」的話了。 —馬太福音2:13-23

媽媽懷我九個月的時候,她和我爸爸在倉促間必須逃離他們的國家。戰爭爆發了,戰火蔓延到他們居住的首都街頭。由於我爸爸的職業,他成了遊擊隊戰士的目標。我們家並不安全。

我可以想像我媽媽當年的樣子,圓鼓鼓的肚皮下是個無辜的小生命,我不知道她有什麼樣的感受。我想像著她當時的恐懼,不知道局勢會如何發展;我想像著我父母在混亂中感到迷茫,對他們的成家計畫被打破感到困惑。沒有人願意在懷孕九個月時成為難民。

馬太福音2:13-23中的故事在這些年間對我來說越來越生動,因為我逐漸發現它與我家庭所經歷的故事有相似之處。我可以想像馬利亞抱著她的孩子的情景。我想像他們不知道答應上帝的呼召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而恐懼、困惑和絕望。沒有人願意帶著嬰兒成為難民。但馬太提醒我們何西阿書11:1裡深刻的預言:「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儘管環境黑暗而絕望,但上帝有個完美的計劃和不會退卻的目的。雖然為躲避兇殘的獨裁者而逃亡看起來不像什麼上帝愛的行動,但我們看到了更宏大、更核心的計劃正在實現。耶穌一家逃亡埃及並最終走出埃及的經歷,正是以色列人在出埃及記中同樣經歷的應驗。曾經描述上帝子民經歷的詞語,如今說的是彌賽亞,上帝的兒子。

當我想起馬利亞和約瑟,甚至我自己的父母面臨的困境時,我想起這句箴言裡的智慧:「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言16:9)」我們制定計劃,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上帝會如何行動,但只有祂真正知道我們將邁出什麼樣的步伐。有時,這些腳步會帶我們到令人安心和熟悉的地方,有時,這些腳步會帶我們離開我們唯一熟悉的家園,進入一個新的國度,在那裡,我們會認識到上帝是我們真正及唯一的安慰。

我的父母能夠在異國他鄉安家落戶。他們能夠把女兒們撫養成人,讓她們認識並愛耶穌。馬利亞和約瑟得以撫養耶穌長大成人,他們加入上帝拯救祂的子民、實現眾人期待已久的預言、從遙遠的國度建立一個新的及永恆國度的故事。在這個季節裡,我再次驚嘆於上帝在世世代代間編織並展開祂故事的方式。

默想:

想一想馬利亞和約瑟的旅程經歷,這如何加深你對他們的恐懼、不確定性和不得不走上的意外道路的理解?何西阿書11:1中的預言因著耶穌逃往埃及並從埃及出來得到了應驗,突顯了上帝完美的計劃和目的是無法被阻撓的。這如何為你的生活帶來盼望及確據?

Kristel Acevedo 是位作家、聖經教師,也是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郊外 Transformation Church的靈命塑造主任。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