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週:神的同在和祂的應許

今日基督教(CT)的每日靈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5, 2020
Illustration by Jared Boggess

跳至每日閱讀: 週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 週六

週日: 神所看到的

今日經文:出埃及記1:1-3:10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激發了無數代人的想像力。 它的核心是一個關於希望的故事。 以色列人一開始看不到這一點。 他們作為被鄙視的少數族群,受到野心勃勃、貪婪的法老的奴役,以實現法老低成本、高利潤的目的。 儘管要依賴他們的勞動,但法老還是把以色列人——尤其是男人——視為潛在的威脅。 不僅把他們累得筋疲力盡,他還要殺掉他們的兒子。

《出埃及記》的作者首先關注的是故事中的女性:接生婆、母親、她的女兒、僕人,以及法老的女兒。 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行動,以抵制法老的殘暴政策。 通過共同努力,他們拯救了幼小的摩西。 他們滿懷希望地行動,拒絕向那強迫他們的政權屈服。 作者在描述他們的大膽行動時所使用的詞彙,以後也用於描述神對以色列民族的拯救。

考慮一下這些例子:摩西的母親_“見到他俊美”_ (出2:3——譯者註),這一描述提醒我們,神重視每一個按照祂的形象受造的人。 她把他放在蘆葦叢中的方舟(或作“蒲草箱”)裡,這裡的方舟使我們想起神拯救挪亞一家免於滅亡在洪水中。 對摩西的營救,預示著以色列人將來要渡過蘆葦海(或作“紅”海)逃生,法老的女兒看到方舟,看到嬰兒在哭,就憐憫他。 突然間,這個本已註定要死的孩子有了盼望。 然後我們看道,神看到他的子民受苦,聽到他們的哀求,就看顧他們。 當神委派摩西領百姓出埃及時,是神的看顧使他開始行動。

基督徒的盼望植根於神的看見,沒有什麼能逃過祂的注意力。 降臨節的核心在於明白這一點,即神看到這世界出了錯,祂會做一些事情來糾正它。 當我們受苦時,儘管祂有時可能顯得很遙遠,但是祂始終如一地信守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17)。 也是因為這個約,神差遣耶穌來到世上。

出埃及的故事邀請我們參與神大膽的救贖工作。 故事中的婦女並沒有聽到上天的號角來促使她們行動。 她們只是在生活中認定神能看到一切,並照此而行。 她們知道該什麼是該做的事情,並且他們去做了。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

讀《出埃及記》1:1-3:10。

(也可選讀3:11-4:17和13:17-14:31。)第一、二章中的婦女是如何體現盼望的?如何通過《出埃及記》豐富我們對降臨節的理解?

週一: 暴風雨中的平安

今日經文:詩篇46篇和112篇

詩篇46篇信心十足地宣稱:“地雖改變,山雖動搖到海心,我們也不害怕”(第2節)。 我們的世界,就像詩人的世界一樣,正在崩潰之中:流行病、經濟衰退、種族不公正、山火、颶風、洪水,還有緊張的選舉季。 我們的大地正在崩潰,山巒正在墬入大海中。

這首詩卻要人静下來的呼喚,這讓我很有感觸:“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第10節)。 這種静止不是煩惱解決後的副產品。 詩人仍然被國家的動亂和自然災害所圍困。 即使在動亂中,神也命令要安静。 這使人想起耶稣在暴風雨中安然睡在船上(可8:23-27)。 祂的信心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祂能在波濤洶湧中安睡。 這種超自然的平安,是我們任何一位認識神的人也都可以得到的。

在第10節中,神給我們可以静下心的理由:“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神知道這個故事是如何展開的。 祂终究會得勝。 這種確知塑造我們如何應對人生的挑戰。 這位神—祂是必得勝的神—與我們同在(第7、11節)。 祂是我們在暴風雨中的避難所。

雖處在麻煩的最核心,我們仍會有盼望——不慌亂也不害怕——不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乃是因為那位鑒察萬事、遍觀天下的神與我們同在。

這就是降臨節的希望。 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人類歷史中的一個混亂時段。 他誕生在一個充滿傷痛的世界裡,羅馬人施行不公平的税徵,並掌控以色列人的崇拜活動。 而當耶稣為我們最終的救贖再來時,祂將再次進入這仍然被麻煩所困擾的世界。

正如詩篇112篇所說: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 … 他們必不怕凶惡的信息;他們的心堅定,倚靠耶和華” (第4、7節)。 堅定的心知道故事的結局,所以他可以信心十足地度過風暴。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

默想詩篇46篇和112篇

你在這些詩篇中如何能看到在艱難時期的平安和希望? 在這些詩篇中,神要你注意什麼?

週二: 一個驚人的轉變

今日經文: 以賽亞書 2:1-5

以賽亞書第2章描述了一個異象,即主的殿在其山上,那的確是聖殿所在之處。 但在異象中,這座山已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山,因此成為世界的旅游景點,“萬國”都匯流到這裡。 人們之所以來,是想求教於主。 主將教導萬民,祂也在那裡審判各民族,解決他們的之間的糾紛。

這是一幅很奇特的景象,有很多原因。 實際的一個是,主的殿座落之處的錫安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它不過是夾雜在眾高山之間一座不足為奇的小山(就是橄欖山都比它高)。 但我想這異象說的不是山外表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以賽亞之前一直在描述耶路撒冷是一個有如妓女般的城市——一個不忠實、没有真理、没有正當的政府、忽視弱勢群體的地方(1:21-23)。 就在這個評價之後,他又宣示神會潔淨這座城市的應許,並再次被稱為 “忠信之邑”、“公義之城 ”(26節)。 就在這時,以賽亞述說這個令人驚訝的第二次轉變的異象(2:1-5)。 既然有了前一個轉變,也許這個世界被吸引到耶路撒冷的異象也可以實現。

上周我参加了一個禱告會,與會的一位同事說,我們正身處於四重危機中:健保危機、種族危機、政府危機和經濟危機。 在這種境況中,世人並未轉向屬於耶稣的人,覺得我們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危機;以賽亞的異象所描繪的人們被吸引到耶路撒冷的那種情況,似乎並未發生,世人並没有轉向神的子民。 但那仍然是神的應許。

當耶稣再來時,祂是為兌現神所有的應許而來(林後1:20)。 神没有立即實現祂所有的應許,但祂保證這些應許終會得到實現。 願我們對這個異象和應許所作回應,能像以賽亞敦促他的同胞一樣。“來吧!… 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

約翰·戈爾丁蓋 (John Goldingay)

默想以賽亞書2:1-5

這個異象最觸動你的是什麼? 它表達了什麼樣深刻的渴望和最终的盼望? 思考它與基督復臨節的關聯—基督第一次降臨和眾人期待的祂的再來。

週三: 關於修路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 40:1-11

在過去二三十年中,以色列國家公路管理局在全國建立了令人稱許的公路網。 目前的一個項目是一條包括隧道和橋樑的城市大動脈,當特拉維夫高速公路到達耶路撒冷城市邊緣時,將人們直接帶入耶路撒冷市中心。 麻煩的是,施工會觸動一些1900年前的羅馬墳墓,這已經引發了抗議。 但是人們想快速到達耶路撒冷,他們感到需要一條能越過障礙的高速公路,這有點像以賽亞40章中神所交託的那項任務: “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第3節) 。

在主前587年,神基本上離開了耶路撒冷。 祂之所以離開,是因為祂的子民不忠。 正如以西結書第10章所言,祂的榮耀離開了。 當神離開了,尼布甲尼撒就可以自由進入了。 尼布甲尼撒開始徹底地摧毀這座城,讓它基本上不宜居住,以至於他不得不把省會設在別處,即米斯巴(Mizpah)。

有半個世紀什麼都沒發生。 然後,在以賽亞書40章中,神告訴祂的一個助手委託超自然的承包商,鋪設一條兼備公路橋和地下通道的高速公路,以便祂回到那城,將祂流散各地的子民一起帶回。 神確實回來了。 一些被放逐的人也回來了,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讓這個城市再次適宜居住。 《以斯拉記》講到他們如何重建聖殿,神回來住在那裡,與他們再次相見。

總的來說,在下面的500年裡,神和祂的子民之間的關係要比過去好,儘管在大部分時間里他們仍然受一系列不同帝國的轄制。 他們仍然渴望獨立。

在主後30年,施洗約翰來了,拿起《以賽亞書》40章,宣告人們需要轉向神、清除罪惡。 神再一次說, 修直我的路,我將再來,我將決定你的命運 (參太3:3)。 這一次,這條路是道德和宗教之路,約翰受命修建這條路。

實際上,在每個基督降臨節期,神都像在《以賽亞書》40章那樣,再次對我們說, 修直我的路。 你想見耶穌嗎? 他將再來。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

回想以賽亞書40:1-11。

首先,考慮其本來的背景:放逐中的神的子民,遠離耶路撒冷。 然後,考慮施洗約翰的角色和基督的降臨(太3),重讀上述經文。 在你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讀這段話後,什麼會引起你的注意?

週四: 大膽、危險的禱告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64:1-9

“願袮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 這是以賽亞書64章的禱告。 《以賽亞書》的章節順序表明,這個祈禱發生在波斯人終結了巴比倫對中東的掌控之後。 當時的麻煩在於,猶大國發現,這一霸權更替並未導致它的境遇改善。 先知告訴猶大,上帝會降伏所有那些超級大國,但那個時刻似乎永遠不會到來。 波斯從巴比倫接過霸權凸顯了這一點。 一切都變了,但一切也都保持不變。 主啊,願袮裂天而降,整頓這世界!

但是在下一章,就是以賽亞書65章,神發怒了,基本上在說, 你好厚顏無恥! 對以賽亞書64章中猶大人所表現的膽大冒犯,神似乎以憤怒作答。

當耶穌降臨的時候,神 確實 把天撕裂了,來清理世界。 福音書沒有把這樣的詞彙用於道成肉身方面,不過確實把它們用於描述耶穌受浸時的聖靈降臨(可1:10)、耶穌的變形(可9:7)以及他即將被處決時的禱告(約12:28-29)。

幾十年後,一些相信耶穌的人在問一個類似當年猶大人問的問題:為什麼一切都保持不變? (彼後3:4)。 實際上,他們也在禱告, 我們願袮裂天而降! 彼得也以一種對抗性的方式回應他們。 他提醒受信人,世界以前曾被大水震撼,以後它將再次被震撼,但這次是被烈火(5-7節)。

猶大人和早期的基督徒在本質上都是大帝國控制下的小人物。 但我們大多數人不是。 在許多方面,我們 就是 帝國 。 當我們像以賽亞書64章那樣禱告,“我們願袮裂天而降,來清理帝國強權,來處理不公正”,神的反應可能是可怕的。 我們會發現,神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正做些清理。 當我們祈禱 “主啊,願你來!”時, 我們在邀請神來質對 我們 ,定 我們有罪。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

閱讀以賽亞書64:1-9

(也可選讀 65:1-12。)什麼時候你感受到了64:1 表達的那種渴望? 神質對罪的語境如何增加你對64:1-9的理解? 你想如何回應神?

週五: 光與生命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9:2;約翰福音1:4-5,9

我們有些人是在城市里長大的,所以我們實際並不知道什麼是黑暗。 在城市裡,不論什麼地方,總會亮著一盞燈,你可以接著這盞燈看到周圍。 但我們中的一些人則是在鄉村長大的,遠離城市的燈火,在那裡的黑暗確實是黑暗。 在那裡,會黑暗到把手放在臉前都看不到。

這就是《以賽亞書》9:2中的形象,罪的黑暗是如此的深沉和徹底,它使人喪失能力、無法動彈。 你不能有把握地走在裡面, 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 你迷路了。 這裡的黑暗象徵著罪帶來的盲目和死亡。

但神用聖誕節解決了這個罪和死亡的問題。 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看見了大光明”。 他們並沒有開燈,而是光已經照到他們身上。 神帶著新的希望、新的眼光和新的義的生命,衝破了罪的黑暗。

幾乎每一部福音書在描述耶穌如何來到世界上時,都會回到《以賽亞書》中的這個預言,對此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 例如,當約翰告訴我們耶穌的誕生,即道成肉身時,他就是用的這個光的象徵。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約1:4-5,9)。

耶穌就是那真光。 在這一季,神差遣這光進入世界,將救恩賜給所有願意相信他的人。 聖誕節不是關於樹上的彩燈,也不是關於裝飾房子的燈。 這些最多只是一個勉強的象徵,象徵著給世界帶來生命的更強大的光。

在耶穌誕生前700年,以賽亞就看到了。 兩千年前,使徒們注目主耶穌基督臉上的那光。 而今天,他在福音的信息中給了我們這光。 每一個在黑暗中的人,都必須悔罪,相信這光,才能進入神的國度。 主就是這樣改變我們。 這就是帶來生命的光的信息。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

本文改編自2017年12月17日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的講道,經授權使用。

默想以賽亞書9:2和約翰福音1:4-5,9。

禱告反省這些經文中的

黑暗、光明和生命

。 以賽亞的預言如何幫助你理解基督帶來的真正希望?

週六: 賜下人子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7:14;9:6-7

以賽亞書9:6-7是耶穌榮耀的、預言性的傳記。 以賽亞所描述的兒子就是“奇妙的策士”。 奇妙與《舊約》中常用來形容神蹟的,即神在世上所行的“奇事”,是同一個詞。 而策士則讓人想到了神的智慧。 這就是耶穌,我們奇妙、神奇的策士,他對我們說話,引導我們走在公義的道路上。

這個兒子就是“大能的神”。 這就是《以賽亞書》7章14節所說的獨一無二的孩子,將由處女所生,並命名為“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大能而強壯,在神的身上沒有軟弱。 即使是作為在馬槽裡的嬰兒,耶穌也在用他的大能言語撐起宇宙。

這個兒子就是“永生的父”。 這並不意味著他和父神一樣,父和子是三位一體的不同人位格。 更確切地翻譯,是說他是時代的父親,超越了時間;在對子民的態度上,他永遠是父親一樣。 詩篇103:13這樣說:”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在福音書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耶穌看到人,表現出同情心。 他是一個救世主,有著爸爸對孩子的溫柔。

而這個兒子就是“和平的君”。 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寫道:“作為和平的君,他使我們與神和好。 他是心靈和良心中的賜和平者;當他的國度完全建立時,人們將不再學習爭戰。 ”

耶穌是一個奇蹟。 他的謀略從來沒有失敗過, 他是萬能的神, 他有一顆父親的心, 他給所有相信他的人帶來君王的平安。 他不僅僅是一個嬰兒, 他是神來到世界上。 不要錯過最重要的一句話:他是賜給我們的

如果我們願意接受他,他就是我們的。 在他所有的智慧、所有的能力和他所有的父愛中,這同一個耶穌來到了信靠他的人的心裡。 這就是世人所等待的人子。 他來到世上,把自己交給我們。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

本文改編自2017年12月17日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的講道,經授權使用。

默想以賽亞書7:14和9:6-7。

哪些短語或觀點讓你印象最深刻?你覺得它們給以賽亞原來的聽眾帶來了什麼希望?它們今天如何給你帶來希望?

撰稿人: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是華盛頓特區安娜考斯提亞河(Anacostia River)教會的牧師。 他著有多本著作,包括《在<路加福音>中高舉耶穌》。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是富勒神學院的《舊約》資深教授。 《初約》(The First Testament)是他翻譯的整全本《舊約》。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是草原學院(Prairie College)的《舊約》教授,也是《奉神的名:為什麼西奈仍然重要》的作者。

翻譯:吳京寧, 江山

Also in this series

Our Latest

「主禱文」的真實意義

主禱文是個邀請我們加入一個「逆文化而行的群體」的邀請函。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讓天和地啼哭吧!

那使天地萬物存在的「道」竟然成了肉身——從和我們一樣的起點開始,成為一個只能以啼哭表達自己的嬰孩。

台灣人的薩滿信仰

在這片鬼魂遍地的土地上,聖靈還有空間運作嗎?

為憤世嫉俗的心找到解方

當基督徒專注於眼前的鄰舍,能帶來更實際的改變、成為社區裡的一道光。

基督徒應是公共廣場的光芒

在最佳狀態下,基督徒的見證能夠照亮公共領域;但在最糟狀態下,我們讓自己成為狡猾的政治利益的道具。

將臨期與「世界末日」息息相關

盼望來自於人類歷史外的某種事物,超越樂觀及絕望的循環。這種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