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感的塑造力

屬神的羞恥感敞開我們的心,讓聖靈作塑造的聖工。

Christianity Today September 29, 2020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Kushal Medhi / Unsplash

布萊內·布朗(Brené Brown)在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的 《超級靈魂星期天》節目上宣稱:「我認為羞恥是會致命的,是有毀滅性的, 我們深陷其中。」 她的 TED 談話 「傾聽羞恥」獲得了超過 1400 萬次的瀏覽量。 在其中她警惕說,羞恥正如一個小精靈嘻笑著在我們的頭腦裡交替播放兩段錄音:「永遠不夠好」,或「你以為你是誰? 」

這個比喻說羞恥感好似一個重複出現的陷阱:反覆經歷羞恥會破壞我們的自尊,而自卑又使我們更容易感到羞恥。 這種惡性循環終就會失控,導致無法自拔以及有破壞性的行為模式。 對布朗來說,羞恥感是一種有害的情緒,沒有任何建設性;因此,我們必須放棄這種感覺,並抗拒任何形式的羞恥。

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去羞恥感的盼望似乎是合理的,但這樣做會削弱我們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能力。 因為所有的道德情感都是緊緊包裹在一起,不容分開的。 因此, 正如克裡斯塔·托馬森(Krista Thomason)所寫的那樣,我們「無法擺脫任何一種情感(如羞恥感)而不毀傷其他的情感。」

此外,消除羞恥感會助長無恥。 在對哈威·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查理·羅斯(Charlie Rose)和阿爾·弗蘭肯(Al Franken)的指控提出后不久,丹尼爾·亨寧格(Daniel Henninger)在《華爾街日報》上寫道,「他們的行為暴露了自我克制的崩潰。 這反過來又暗示了良心的蕩然無存, 就是對做錯事毫無感覺… 因此,當一個人問這些人的行為怎麼會如此粗暴如禽獸般,唯一個答案是,他們…不知羞恥。」

亨寧格同時警告我們不要自欺欺人,認為這些人只是與一般人不同。 相反的,他們正是「消除羞愧和行為界限的文化」的產物。 聖經也肯定了羞愧感的必要性,並大聲疾呼反對無恥。 先知們譴責以色列人靈性的麻木,以及不為他們那些可憎惡的行為感到愧疚(耶3:3;6:15;番3:5)。 保羅同樣譴責哥林多人道德的冷漠和未能為他們的罪感到憂傷 (林前5:2;15:34)。

可以肯定的是,羞恥感可能對人有害但不一定絕對如此。 我們必須區分的是屬世的和屬神的羞恥感。 帶著屬神的羞恥感,我們的良心會被符合神的標準而不是世界標準的價值觀所灼傷。 神聖的羞恥感是以神的眼光來看對與錯;它與神的榮美和聖潔聯結。 神聖的羞恥感會指引我們未來的選擇,防止我們做任何可能不榮耀神,或給教會、他人和我們自己帶來羞恥的事。

它提醒我們有責任去歡迎那些在主內的弟兄姐妹,不論他們的社會經濟、移民或種族背景是如何;因為隔離我們的牆已被耶穌基督的寶血所摧毀(弗2:14;門1:16)。 它要求我們尊重所有人的尊嚴,因為我們都是照著神的形象被創造的(創1:26-27)。

屬神的羞恥感也會評鑑我們過去的思想、行為和無所作為,用一個不迎合世界,但被福音所改變的心思意念(羅12:1-2)。 它會責備我們只看重自己而以冷漠看待他人所遭遇的迫害和痛苦,因為一個基督的肢體受苦時,所有肢體都痛苦(林前12:26). 屬神的羞恥感也讓我們不再猶豫,為那些受到種族歧視的人同感哀痛,呼召我們「與那些哭泣的人同哭」(羅12:15)。 它也會斥責我們沾沾自喜在網絡上羞辱他人,當我們用尖酸刻薄的推文表彰自己的「美德」, 而不是尋求別人實實在在的優點。

屬神的羞恥感的譴責會令人感到不安和痛苦。儘管如此,它還是為那些順服願意接受教訓的人結出義的果子(來12:11)。 屬神的羞恥感的譴責會破壞被錯置的自尊,讓基督徒可以長大成熟。

屬世的羞恥感造成毀滅,但屬神的羞恥感帶來復興。 屬神的羞恥感表明我們曾讓聖靈憂傷,但它也保證神的恩典(來4:16)。 屬神的羞恥感是來自於對神的要求和憐悯的真正瞭解。 對「永遠不夠好」的回應是,屬神的羞恥感認同我們自己永遠不夠好,但因為基督的緣故,我們做到的已超過我們所需(林後5:21)。

回應「你以為你是誰?」,屬神的羞恥感指明我們是罪人,但隨後會確認我們也是神的兒女和後嗣,因為我們與基督的結合(羅8:17)。 屬神的羞恥感並不與神渴望賜給兒女的尊榮背道而馳。 就如聖經中的那浪子,當他想清楚後(路15:17),屬神的羞恥感的懲罰、指責將我們導向於懺悔、悔改和謙卑;然後驅使我們再回到父親的親切懷抱中——我們確定將得寬恕,我們自己被更新,我們的關係得恢復,我們的權利尊榮重新獲得。 屬神的羞恥感是我們所需要的羞恥感, 使我們行事為人能與被呼召作為神的孩子相配。

劉德利是三一福音神學院的副教授,也是《為羞恥感辯護:保羅書信就其塑造力的論述》的作者。

翻譯:江山

責任編輯:吳京寧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translation? Want to see CT do mo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u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Share your feedback here.

This article is 1 of 200+ CT Global translations. You can also now follow CT (English) on WhatsApp and on Telegram.

Our Latest

猶尼亞,爲福音被囚的「女使徒」

古代教父認為,這位為主戴枷鎖的女性一定極為有智慧,使她配得使徒的稱號。

母職並非女性最高的呼召

母職是值得尊敬的,但成為耶穌的門徒才是每位女性首要的聖經使命。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伯利恆之星」取代了所有星座

那顆星星所指向的盼望,顛覆了試圖賦予我們虛假意義的宿命論。

Review

關於「屬靈權力」的真相

如何知道教會是否正確地使用上帝所賜的權柄,還是錯誤地行使「施加於人的權力」?

中國教會嘗試更深入紀念聖誕節的意義

中國教會在宗教限制及神學變化的背景下尋求深度參與節期的方式。

「主禱文」的真實意義

主禱文是個邀請我們加入一個「逆文化而行的群體」的邀請函。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讓天和地啼哭吧!

那使天地萬物存在的「道」竟然成了肉身——從和我們一樣的起點開始,成為一個只能以啼哭表達自己的嬰孩。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