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教我們問「我能如何服事你?」而不是「誰說了算?」

我們對教會內性別角色和關係的看法,應該從基督謙卑的模式開始。

《抹大拉的香膏》(Le parfum de Madeleine),詹姆斯·蒂索(James Tissot)作,1886-1894年。

《抹大拉的香膏》(Le parfum de Madeleine),詹姆斯·蒂索(James Tissot)作,1886-1894年。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18, 2024
Brooklyn Museum / WikiMedia Commons

讀聖經了人會發現,耶穌的門徒似乎常常沒有真正理解祂的所作所為。雅各和約翰想要在耶穌的王國裡獲得顯赫的職位,鼓吹權力、聲望和權威。耶穌的回應基本上告訴他們,他們搞錯重點了。耶穌建立的王國運作方式,和其他王國完全不一樣。

在菲茨帕特里克 (Elyse Fitzpatrick) 和舒馬赫 (Eric Schumacher) 看來,過去幾十年裡,福音派內圍繞著性別和性別角色的爭論,似乎重複了雅各和約翰的錯誤焦點。當人們將問題集中在「誰說了算、誰應當領袖」的問題上,便錯過了耶穌行使權力時謙卑——甚至是卑微——的模式。在《耶穌與性別(Jesus and Gender: Living as Sisters and Brothers in Christ) 一書中,作者們試圖在婚姻、教會、性別角色的問題上,跳出過去幾十年來爭論不休的「性別互補論」及「性別平等論」的框架。

作者們在書中避開這類辯論中常見的標準術語,將重點放在「基督的模式」上,認為福音和耶穌的生命、死亡、復活及升天的方式表明:真正的力量體現在服事他人之中,並且真正的權力在人捨己的謙卑中得到驗證。耶穌帶來的好消息重新詮釋人們原先的理解——包括男女之間的關係。

共同的權柄

在前三章中,作者為他們的方法提供神學基礎。耶穌應是我們關於「性別」和「性別角色」在理論及實踐上的核心,如果我們不能抓住耶穌重塑權力和權柄的方式,我們很可能會在生活中引入世俗世界對這些議題的定義。作者指出,忘記耶穌的核心教導,會對婚姻、家庭、教會以及整個社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由於人類對權力的慾望,濫權和不間斷的權力鬥爭,成為那些未能掌握「耶穌的方式」的人的特徵。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我們的目光集中在耶穌身上——祂是我們的兄長,在基督的身體裡,祂稱我們為弟兄姊妹。因為耶穌,女性在上帝的家庭中擁有繼承人的身份,男性也有了基督新婦的身份。聖經中的這些形象並非要削弱或否定性別差異,而是要表明,男性和女性都被耶穌呼召至祂組建的新家庭中合一,彼此順服,彼此服事。

在接下來的四個章節中,作者們闡述了基督的性別觀,他們是這樣總結的:

「在基督裡,信主的男性和女性要透過合作來榮耀上帝,共同推進福音的傳播 ,並效法基督自願受辱的方式,互惠互利、生命共同繁榮。」

作為上帝形象的承載者,男性和女性皆被賦予創造的使命。作為上帝家中的兄弟姊妹,男女性都被賦予基督的大使命 (馬太福音28章),被呼召相互鼓勵、裝備彼此以完成上帝賦予我們的使命。正如上面總結所強調的,所有這些任務和呼召,是耶穌賦予男性和女性的共同使命

接下來的三章更具體地概述基督的性別觀如何塑造婚姻、養育子女的方式和教會。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被呼召自由地相愛和服事彼此。養育子女則應根據基督的門訓方式,而不是根據性別角色 (多數的性別角色來自人類更廣泛的文化裡的期望,而不是聖經) 來撫養和教育子女。在教會內,男性和女性被呼召共同行使權力,但這種權力並非來自性別,而是來自聖經的力量和權柄——也就是一種使人甘心信服的力量,而非強迫人信服的力量

最後,本書在最後一章裡講述許多在各個領域和呼召中,服事教會和社區的女性和男性的故事。這些故事有助於說明作者的關鍵觀點——也就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並非「誰說了算、誰負責帶領」,而是男性和女性如何被上帝呼召至服事禾場上,使用他們的恩賜來建立教會,傳達基督的愛。

使用「權力/權柄」的不同方式

《耶穌與性別》一書有幾個優點。它將焦點放在福音和道成肉身上,從耶穌向我們展示的「我們應如何當個人」的榜樣中汲取靈感。作者堅定不移且正確地指出,耶穌的生命、死亡、復活和升天,是我們思考並實踐我們如何使用權柄和權力的模板。

慶幸的是,作者們避開了「耶穌與聖經教導對立」的方式——有些人採用這種方式來迴避聖經全部的勸告。相反的,他們強調聖經「可以」而且「應該」約束我們的良知。但他們也指出,一些所謂的「符合聖經教導」的性別框架,其實超出聖經本身的教導,將我們自身文化裡的性別刻板印象置入討論裡。他們一再指出這類錯誤,因為當人們錯誤地把自身文化上的性別刻板印象當作聖經真理來教導時,會在聖經堅定而明確的一些問題上造成人們的迷失和對基督福音的不信任。

本書的另一個強項,是提供了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事工實例,包括以各種方式服事的男性和女性的親身見證。作者使用的一些術語所涵蓋的範圍寬廣,讓這些範例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作者談到我們所有人身為「彼此的弟兄姊妹」這個呼召,要求我們走在「效法基督自願受辱,互惠互利、共同繁榮」的道路上。

當然,這些都是很美的話,人們需要見到有血有肉的實例。而這正是本書裡來自各行各業、人生不同階段的人的具體見證如此有幫助和說服力的原因。在書裡分享人生故事的人們,顯然是彼此的「兄弟姊妹」——他們並不在乎「誰說了算」,相反的,他們問的是:「我能怎麼服事 (你)?」

不過,有些讀者可能會對作者沒有明確回答關所謂的「男女性在教會內應處的領導位置」等具體問題而感到不暢快。然而,對作者們來說,這並非他們偶然的疏忽,而是刻意的遺漏。他們想強調的是,關於按牧和領導權的問題,應該「根據每間地方教會的處境來決定。在每個地方教會裡,主內的肢體們根據自己的良知 (或暫時的軟弱) 及聖經的光亮,自由地選擇其跟隨基督的方式。」

作者認為「性別角色/教會內領導權」等相關問題,是教會可以彼此同意/不同意的「次要問題」,雖然這種立場不太可能讓「強硬的性別互補主義者」或「強硬的性別平等主義者」滿意,但作者認為,眾聖徒應優先思考自己能如何使用恩賜來服事基督的身體,而不是一味追求權力和聲望。

雖然這本書有許多值得稱讚之處,但有一個明顯的缺漏令人感到遺憾。在有著如《耶穌與性別》這樣的書名來看,我原本期待作者至少會對聖經中一些過度強調男女差異的刻板性別印象有所回應,也會處理當今文化在性別認同上的爭議,例如試圖抹除性別、或將性別簡化為純粹的社會建構。然而,這本書探討的主要是福音派內部關於性別角色的爭論,這些討論基本上仍預設「男性」與「女性」這兩個範疇的存在,卻沒有進一步回應當代性別理論對教會所提出的挑戰。

我能理解,這本書的主要讀者群似乎是來自較為保守的教會圈子,他們通常不會否認「上帝創造人為男與女」這一信仰立場。但即便如此,作者本可以多花些篇幅來處理當代文化中那些有問題的性別觀及實踐。若缺乏一個明確而穩固的性別差異觀,讀者很容易會從保守陣營中「僵化、不合聖經的性別刻板印象」擺盪到進步派的另一端,也就是認為性別是完全可塑的、完全取決於個人選擇的觀點。

儘管這本書沒有提及這部分,《耶穌與性別》仍有助於我們勝過雅各和約翰之爭的試探,採取耶穌的權力方式。作者描繪的基督願景,為我們指出基督徒在教會內外「不同於世界的」權力和權柄實踐方式。在這個充滿對立的世界裡,教會需要恢復一個由男女性組成,在自願受辱、注重互惠仁愛,致力幫助彼此生命能共同繁榮的「基督家庭」的真實意義。在這個權力至上的世界裡,這種謙卑的服事之路,將成為那位「前來服事人」、道成肉身的真理的鮮明見證。

布蘭森·帕勒(Branson Parler)是The Foundry的神學教育主任和神學教授。他即將出版新書《每個人的故事:關於性的6個神話和關於婚姻與單身的福音真理》(Every Body’s Story: 6 Myths About Sex and the Gospel Truth About Marriage and Singleness)。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News

哈瑪斯攻擊兩年後,基督徒在苦難中看見果實

基督徒領袖盼望穆斯林和猶太人歸主,使上帝的和平臨到這地。

安靜的見證,反而更響亮

如但以理所示範的那樣,「立志做安靜人」反而能開啟那允許我們「大聲傳講福音」的門。

基督徒,別被恐懼扭曲了

恐懼會扭曲我們的感知、縮窄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轉離對上帝與鄰舍的愛。

給上帝和鄰舍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種可交易的資源,而是一份幫助我們愛神、愛鄰舍的禮物。

關於孤獨,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為基督徒,有時我們也忍不住覺得「一個人」更輕鬆。

教會,別再給Z世代貼標籤

教會常誤解如何塑造這個在螢幕中長大、渴望尋找生命目的年輕世代。

如何成為一間「沒有螢幕的教會」?

當基督的身體聚集一起時,他們不該感覺自己只是某個樂團或脫口秀的觀眾。

身處「腦腐時代」的教會

我們可以透過自身的行動來見證:即使在這個數位網路時代,活出一種「與世界截然不同的基督徒共識」,是可能的。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