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會在後疫情動盪中找到福音增長的盼望

在中國應對經濟困境、宗教限制和人口大規模外流之際,教會事工看到了機會。

左圖:中國一間家庭教會。右圖:中國警方準備突襲一個場所。

左圖:中國一間家庭教會。右圖:中國警方準備突襲一個場所。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20, 2023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s: Getty

在中國的基督徒這幾年過得很不容易。中國政府將宣教士驅逐 國門,加強對宗教的限制 ,並以緊迫的「清零政策」切斷 與世界的聯繫。去年,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引發 前所未有的抗議活動,政府最終放棄了疫情管制。

所羅門·李(Solomon Li)是一位海外事工領袖,服事於華人教會長達30年,今年終於有機會回到中國,這是自2020年疫情開始以來的第一次。(由於存在安全顧慮,李的名字為化名。)

李與城裡一個地下教會(家庭教會)網絡中的150位牧師會面,並與《今日基督教》分享基督徒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會。(本文內容已經縮和編輯。)

中國的「清零政策」旨在透過嚴格的封鎖和大規模檢測將病例盡可能保持為零,該政策直到去年12月才結束。疫情對您所會見的家庭教會領袖有何影響?

總的來說,這讓主日禮拜的舉行變得更加困難,但他們之中許多人仍盡可能地有實體聚會。這也增加了團契和家庭探訪的難度。人們擔心聚集在一起會傳播病毒。那是一段非常辛苦日子。

這些教會希望繼續實體聚會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對教會論感到擔憂:關於教會的教義是什麼?以長遠的角度來看,線上或Zoon的聚會是可以接受的嗎?根據聖經,他們的答案是否定的。線上教會只是種例外選項。如果我們可以外出購物,那也許我們能提供實體主日聚會的機會。

COVID-19的大流行也與中國新的宗教政策同時發生。雖然清零政策影響到每個人,但對家庭教會更加緊縮和打擊的政策為基督徒增加另一層困難。如果政府密切監視著你的教會,你很難恢復實體教會。甚至網路教會也很困難。

然而,由於中國教會數量眾多,若要監控每間教會,成本非常高。因此,雖然有一些大型教會成為目標,許多其他教會在只有面臨小困難的情況下仍能繼續聚會。

在疫情期間,你聽過哪些關於神如何在家庭教會裡工作的令人鼓舞的故事?

我發現有些教會在整個疫情期間都有實體聚會——他們未曾停止實體聚會,哪怕只是暫停一次。我不知道他們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但這恰恰說明仍有這樣的空間。我認為,教會在疫情期間的表現不是基於外在因素,而是基於內在因素:教會領袖在應對危機方面準備得如何?他們是如何理解「教會」的?他們如何調整自己,向羊群伸出手,帶領及牧養他們?

疫情初期,一間位於大城市的教會於2020年2月開始聚會,當時只有17人。當我在七月拜訪這間教會時,他們已經發展到有三個聚會點,最大的聚會點有150人(較小的聚會點有40-80名會友)。教會能如此發展的原因之一是人們的心仍然在尋求主、尋求敬拜。如果一間教會是健康的,並持續舉行禮拜,人們就會來。 教會的成長很大程度上來自其他教會會友的轉移,但有大約20%到25%的參與者是非基督徒。

有時,教會無法舉行實體聚會,尤其是疫情突然爆漲時,但他們仍有創意地建造他們的社區。他們要求不同家庭拍攝自己朗誦兒童教理問答的影片。然後,他們將影片剪輯在一起,在線上主日禮拜中播放,以增加彼此間的團聚感。

有些教會沒有能力良好地照顧會友,或沒有強大的神學架構來推展教會事工。於是,相對成熟的北京錫安教會前來支持這些教會,將它們帶入錫安的大家庭。他們形成一個龐大的網路教會,有來自中國各地近萬名的會友。同時,他們仍然希望肢體們能在地方教會有實體聚會。

每間教會都試圖以不同的方式做事。這是一個整合的時期。有些教會越做越大,有些教會則消失了。

新聞報導經常提到,中國的「清零政策」對大學的打擊尤其嚴重。同時,校園事工歷來在向年輕人分享耶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事工在疫情中的表現如何?

大學是疫情管制最嚴格的地方之一,因為COVID-19可以在校園內迅速傳播並影響整座城市。學生們就像被囚禁在校園裡那樣,沒有人能接觸到他們。有些牧師鼓勵他們的學生每週都出來做禮拜。

總的來說,COVID-19和政府對教育的嚴格控制使校園事工的實際狀況與過去截然不同。今日教會所結出的果子很多都始於1990年代和2000初年來自韓國和西方的宣教士在校園事工所做的努力。

但今天,政府對校園的控制非常嚴格。他們用臉部辨識技術來決定誰可以進入校門,他們教導學生拒絕任何宗教團體的接近。這使得校園事工變得非常困難。我們正在失去下一代,我擔心教會增長的趨勢會停止。

不過,還是有一些非常有創意的領袖在做校園事工。例如,去年夏天,一間城市教會派遣60名大學生到中國的五個城市進行短期宣教。他們與大約10000人分享福音。這是培訓年輕一代的一種方式。我仍然看到這些非常有勇氣和有創意的事工在進行,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事工。

離開中國數年後,當你回到中國時,最讓你驚訝的事是什麼?

中國人是如此堅韌。疫情和政治變革讓許多人意識到,中國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仍得過著日常生活。

在外人看來,我們覺得中國變得非常政治化,但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對此並不在意。有時,人們甚至會拿這個事實開玩笑。我真的很佩服中國人的韌性。但另一方面而言,如果他們不在乎這個國家發生些什麼事,也會增加分享福音的難度。

一些偉大的基督教領袖的出現也讓我感到驚訝。儘管很多事情都很艱難,上帝還是興起了具有宏大願景、極大熱情和敬虔品格的領袖。他們很努力分享福音,照顧羊群。他們的帶領使教會不斷成長。看見基督的復活在他們生命裡如此真實,讓我很感動,聖靈的工作是真實的。

這真的讓我充滿盼望。我認為很多人對中國持悲觀態度,但我認為現在是過去三十年來中國最充滿盼望的時期。我曾問中國的牧師們:你願意待在一個完全現代化、發展健全但福音空間狹小的社會,還是待在中國這個一切都充滿不確定性、多變性和挑戰性的社會——在過去的150年,上帝不斷在其中為福音創造更多空間的這個中國?這裡有這麼多人渴望學習,渴望聽到福音。

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基督徒該如何改變傳福音的方式?

我認為我們需要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語言」。有些人無論周圍發生了什麼事,都會繼續前進。然而,另一群人正在離開中國,因為他們無法忍受中國的現狀。他們想保護自己的財富和子女的未來。也有一些人是為了理想離開中國。[去年,有10800名百萬富翁離開中國,根據Henley and Partners的數據,預計2023年還將有13500名百萬富翁離開中國。]

因此,我們可以接觸到的第一類人是那些理想主義者,他們對國家的希望破滅了,正在尋求答案。第二類人不是理想主義者,但他們非常擔心自己的安全。這兩類人都是海外華人教會應該預備傳福音的對象。

當我們與他們交談時,我們需要讓真理平易近人且具有實際意義,而不是高談闊論,講著深奧的神學。我們需要有真誠的心靈交流。否則,人們會說:「這和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中國的人口外流對家庭教會有什麼影響?

許多基督徒離開了中國,尤其是教育程度較高、資源較豐富的基督徒。一位牧師告訴我,去年他的教會有八個家庭離開了中國。另一位牧師感到氣餒,因為有三位重要的教會領袖離開了中國——他們曾承諾願在同一座城市的同一間教會裡同生共死。這些人的離去對教會領袖產生巨大的影響。他們需要重新思考:教會的本質是什麼?他們倚靠著什麼在建造教會?

這樣的人口外流如何為美國和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帶來機會?

挑戰正在於:有這麼多基督徒前來。你不需要分享福音,不需要去傳福音,人們就會走進你的教會。

想像一下,你的教會現在有100 人,一年後就會增加到180人。這完全改變了你的人口結構。這會對你的教會文化產生什麼影響?這對現有的教會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然後,當中國的牧師試圖在海外建立新教會時,他們會認為自己可以做和在國內一樣的事。然而,在一個新的國家和文化中,情況是不一樣的。你以權力主義的方式建立教會的做法在泰國不會像在中國那樣奏效。在了解新文化的過程中,他們需要適應許多變化。

美國的華人教會領袖需要了解當前中國大陸的文化,以及這些中國人移民到美國的原因。相同的語言並不代表你真正了解他們。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仍然充滿盼望。在過去的150年中,中國經歷了所有這些國家級的災難,但在這一切中,福音從未停止過,教會從未停止過。希望目前中國文化經歷的震盪能為福音打開大門。

翻譯:Yiting Tsai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關於新文章的通知, 可透過訂閱通訊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Our Latest

中國家庭教會充當紅娘

Eva Chou

在父母的壓力下,中國的女性基督徒為尋找對象苦惱。

Excerpt

如何診斷一顆病了的靈魂

Harold L. Senkbeil

那些急於施以錯誤「治療」的牧者,將導致屬靈上的災難。

牧師深知被背叛的感覺

Hannah King

這些痛苦的經驗並不是事工失敗的記號,而是我們在基督裡「與祂有分」的一部分。

Review

基督更新我們的「心」,而非我們的大腦

Sharon Dirckx

人類的「靈魂」及「生理」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歷程中學到的30件事

「後來我學到,其實所有事工,都是某種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別整天把「復興」掛在嘴上

我們也許承受不起真正的復興。因為真正的復興不僅僅是人數的增加。

帶著虛假的燦爛笑容牧會

Wes Faulk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積、深埋心底的傷口,會以我們沒意識到的方式影響我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