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王曉菲外,因家庭教會成員面臨中國政府的迫害,本文所有姓名皆為化名。
今年五月,羅儀曼正在上海家中床上休養。因車禍導致脊椎壓縮性骨折,她連翻身都不容易。就在這時,母親又提起了結婚的事。
「村裡年紀到了的女孩今年都結婚了,就剩妳們兩個,」她說,指的是羅儀曼和她的妹妹。「妳真的需要有人在身邊陪妳。」
羅儀曼的母親和其他長輩都認為,34歲還單身已經太老了。然而羅儀曼指出,自大學畢業以來,她一直忙於工作,先是在大連當顧問,後來又到上海擔任專案經理,長時間加班,根本沒有時間談戀愛。
2020年,一位朋友邀請羅儀曼參加當地的家庭教會,一年後,她成為了基督徒。教會的生活讓她找到了群體與支持——車禍後住院期間,許多教會弟兄姊妹為她送餐、探望並陪伴她。然而,要找到丈夫卻變得更加困難,因為中國單身的男性基督徒比例極低。
羅儀曼所屬的教會有一百多人,其中有二十位單身女性,但只有五位單身男性,且多數年齡在二十初頭。像這樣性別失衡的情況在中國城市的家庭教會中十分普遍,許多單身女性基督徒在尋找伴侶時倍感困難。
在中國社會,許多年輕人因追求事業、害怕婚姻及育兒的責任,或更重視個人需求而延後結婚。根據本文訪問的「單身者事工」領袖指出,這樣的心態也逐漸進到教會。而尚未成為基督徒的父母們,也難以理解孩子堅持只與同為基督徒的人約會、結婚的理由。
為了幫助單身基督徒彼此認識,一些家庭教會開始聯合舉辦交友活動,牧師們也扮演起媒人的角色。同時,ㄧ些單身基督徒開始學習信靠上帝,即使被呼召過單身的生活,也感到知足與平安。
「婚姻是上帝的禮物,」羅儀曼三月時在部落格中寫道,「然而,如果上帝為你預備的不是婚姻,那同樣是個祝福。全心全意地接納它吧,因為任何事——包括婚姻——都不該阻礙你與上帝的關係。」
雖然教會中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但在整體中國社會中,獨生子女政策與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導致全國男女比例為每100名女性對105.7名男性。不同地區的單身男女分布也不同:在農村地區,教育程度較低的單身男性常難以找到妻子;而在城市,婚介機構則普遍接到更多女性客戶的諮詢。
羅儀曼渴望能找到一位能在心靈層面深入交流的伴侶。2017年搬到上海後,由於工作繁忙、社交機會少,她下載了熱門交友App「Soul」。但她很快便感到失望:有已婚男性主動搭訕,也有人只是想找一夜情;她無法辨別配對到的人是否用假照片或假身份欺騙她。
對網路交友感到挫折的羅儀曼刪除了App,但在孤單的循環中,她一次又一次重新載回app。
直到2021年信主後,情況才有所改變。在家庭教會裡,她找到了一位屬靈導師、一位羽球夥伴,以及會在她軟弱或沮喪時鼓勵她的朋友們。她發現自己對妹妹與父母變得更有耐心及寬容。
「擁有令人滿足的教會生活,以及與家人之間親密的關係,已經滿足了我的情感需求,」羅儀曼說。她仍然渴望擁有一位丈夫,儘管她覺得機會可能不大。「我也期待能有更親密的關係,或體驗不同形式的連結。」
由於家庭教會的聚會人數必須控制在約50人以下,以避免政府的關注與查緝,單一教會通常沒有足夠的人數來開展單身者事工。為了幫助基督徒彼此認識,一些教會會聯合舉辦單身交友活動。位於上海的「Vis-à-vis」團體便是其中之一,他們在週末舉辦下午茶、英語課程、二手市集等活動,讓單身基督徒能互動、交流。透過這些輕鬆的聚會,領袖們也藉機教導並示範聖經中的婚姻觀。一些基督徒線上交友平台也應運而生,例如名為「蒙愛」的App,讓基督徒建立個人檔案,再由平台方安排潛在對象的線下會面。
上海一個歷史悠久,名為「校友營」的單身者事工,由多間家庭教會的領袖在20年前共同創立。校友營每兩年舉辦一次,組成一屆為期六個月的基督徒單身小組,每週日下午聚會。報名者需填寫關於信仰的問卷,例如:「你讀聖經是出於責任感還是真心渴慕?」
牧師與聖經教師會在校友營講解聖經中的婚姻觀,參與者也需閱讀相關書籍。多數人享受規劃好的團契活動,例如組隊漫步上海市中心、共進餐食等。在課程期間,學員有兩次機會提交最多三名自己有興趣交往的對象名單;若雙方名單互相吻合,校友營便會提供彼此的聯絡方式。
儘管校友營提供屬靈輔導與成長機會,其配對成功率並不高。該事工導師謝怡解釋,校友營有更深刻的核心目的。
「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他們從校友營離開的那一天起,能帶著全新的擇偶觀,明白自己為何想要結婚。」謝怡說。
在十年的服事經驗中,謝怡發現單身基督徒難以找到伴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不願放下個人偏好。「特別是女性,她們往往有許多期待,例如男性的身高、收入等——當對方無法達到時,便感到失望。若能在非關鍵的條件上學會妥協,往往能帶來祝福,」她說。
另一項基督徒單身者面臨的挑戰,是父母干預他們的感情生活。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9年的一項調查,近半數未婚年輕人「擔心父母在相親前對潛在對象擔任把關角色時,他們的建議與關心可能會讓自己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上海一位家庭教會牧師陳燁指出,許多基督徒情侶分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過於依附原生家庭」。
包括基督徒在內的許多父母,仍以世俗標準衡量子女的潛在配偶,注重學歷、家庭背景、外貌,甚至政治觀點。陳燁表示,這使得年輕基督徒常陷入「在父母與伴侶之間做選擇」的兩難。
黃心苔就曾親身體會這樣的掙扎。身為獨生女的她,一直渴望結婚並找到一生的伴侶。2017年,29歲的她在校友營認識了男朋友。然而,當她把男友介紹給父母時,他們勃然大怒。在他們眼中,這位年輕的基督徒男子在各個方面都配不上他們的女兒:她畢業於名校、擁有高薪工作,又外貌出眾。她的父母甚至威脅說,如果她不和對方分手,就要與她斷絕關係。
在校友營的導師鼓勵黃心苔要堅定立場,繼續這段關係。但她仍不堪重負。她不想讓剛接受重大手術的父母失望,也不願辜負導師的期望。在這樣的拉扯下,男友最終選擇與她分手。
更令她心碎的是,導師責備她太受父母影響,還說她錯失了一位好男人。這番話讓黃心苔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
「我那時非常痛苦,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是ㄧ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她說。
三年後,新冠疫情爆發,黃心苔無法再參與許多原本喜愛的活動,例如合唱團。她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節奏,開始投入更多教會事工,幫忙照顧孩童、翻譯基督教文章,並幫助連結教會中的單身會友與有家庭的會友建立情誼。
透過這些服事,她認識了教會中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們。當她分享自己渴望婚姻的心願時,大家為她禱告。2021年底,一位教會姐妹在群組裡標註她,說:「我們健身房有個單身的基督徒男生在這裡兼職,要不要認識看看?」
黃心苔答應了。「我一開始擔心自己的短視會讓我再次只看到世俗的條件,但教會的弟兄姊妹一直支持我,幫助我以聖經的眼光看待他,」她回憶說。她發現自己漸漸被這位名叫張三的年輕男子吸引,欣賞他積極而謙遜的性格。交往一年後,他們結婚了。
在認識黃心苔前,張三也經歷過自己的掙扎。教會朋友曾介紹許多單身基督徒姊妹給他,但他個性被動,對理想伴侶沒有明確想法。他回想起過去的約會經歷中,因為自己從未主動出擊,對方最終失去興趣。然而,隨著他在信仰上成長,學習上帝的品格,他變得更願意承擔在關係中帶領的責任。
廈門一位家庭教會牧師的妻子王曉菲指出,教會裡的單身基督徒往往是最常探望病患、關懷有需要的會友、到當地孤兒院做義工、教導兒童主日學,或參與教會學校事工的一群人。
「單身基督徒常是教會與基督教學校中最投入、最忠心的成員,」她說。多年來服事單身群體的經驗,使她學會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匆忙安排相親。
「每個人對婚姻都有自己的看法,」她指出。「在他們還沒有跨越那道門檻前,他們需要的是被理解與接納。」
如今,黃心苔和張三育有一名兩歲的兒子。他們常與教會年輕成員分享上帝如何帶領他們走到一起。
對於身邊仍單身的基督徒,黃心苔說:「我們應該⋯⋯經常在聚會中為他們公開禱告,讓他們感到在這段等候的旅程中,自己並不孤單;有一群人與他們同行,就像使徒在五旬節等待聖靈那樣,信靠上帝的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