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關於孤獨,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為基督徒,有時我們也忍不住覺得「一個人」更輕鬆。

An open skylight with light pouring in and two birds in the sky.
Christianity Today October 3, 2025
Illustration by Xinyue Chen

我想,很少有美國人幸運到不曉得我們文化的通病。我們清楚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不是嗎?我們看得到那些新聞標題,我們明白自己的致命缺陷。我們沉迷於手機螢幕,我們死命地滑著——直到毀滅。我們無法維持有活力的人際關係或堅實的工作倫理。總體而言,我們似乎無法再為「真實世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人們不再有閱讀習慣;沒有手機內的地圖app就寸步難行;我們執著於向世界展示某種人設和形象,卻無力真實培養一個深刻的內在生命。我們焦慮、憂鬱、精疲力竭,並也早已厭倦一再聽到上述這些討論。

最重要的是,我們很孤獨——也許這既是所有困境的根源,也是其症狀。

2023年5月,美國公共衛生署署長穆爾西 (Vivek Murthy) 在〈關於社會連結及群體關係對健康的療癒效益〉一文中形容孤單是一種「大流行病」。他在開頭的信中引用研究指出:「近年來,大約每兩個美國成年人,就有一人表示曾經歷過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既危害個人健康,也危害社會健康」。穆爾西認為,人際關係是一種「未被善用的資源」以及「隱而不顯的療癒藥方」,能「幫助我們活得更健康、更有生產力,有更充實的人生。」

自那份報告發表以來的兩年間,關於孤獨的討論持續不斷。許多人提出不同方法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但往往圍繞著同個解方:有更多真實、離線的人際關係連結,無論是私人聚會、固定的早餐約會、定期去圖書館和公園,或一起採菇、舉辦街坊社區派對等活動。 

一方面而言,「交朋友」有時只需要人們勇敢踏出一步,便能享受回報。身為一個剛畢業、搬到新城市並在過去一年開始參與新教會的人,我正在重新學習如何交朋友。我試著主動跟教會裡坐在我旁邊的人打招呼,邀請他們一起喝咖啡。最近,我在室友不在家的日子生病了,教會裡幾個新朋友立刻表示願意送來任何我需要的東西。友情真的可以如此簡單。

但同時——友情也真的很難。聲稱友情是可以解決我們一堆社會問題的速效藥,聽起來很容易,但這是只是理想中的情況。任何有朋友的人都知道,友情同樣伴隨著痛苦與罪。很多時候——甚至多數時候——獨自一人待在家裡,反而更省事。我們在鼓勵人們追求友情時,必須誠實面對這一點。

換句話說,渴望歸屬是很自然的感受,但要真正感到「歸屬」一個群體,卻需要付出代價。信任需要時間慢慢地建立起來。有時人與人之間有自然的契合感,有時則沒有。有時朋友正經歷人生的困境,而這段困境可能會持續多年,朋友會需要你大量的支持。與他人分享生命,不僅只是輕鬆的相處或講些圈內人才懂的梗/笑話,更包括與他人一同肩負他們的難處、創傷,以及性格上的棱角。朋友會來請你幫忙搬家,或陪他走過失戀的痛苦。朋友會一次又一次需要恩典。他們會像我一樣,生病時需要人送來電解質飲料。

當我在人際關係中感到緊繃、或感覺去愛「某個人」特別困難時,我常回到希尼 (Seamus Heaney) 的詩〈天窗〉尋求屬靈的鼓勵。

在這首詩中,敘事者講起他和「某人」之間的一場矛盾,這個「某人」也許是他的妻子。她覺得在屋頂上開一扇天窗是個好主意,敘事者卻喜歡房子維持原樣,不想改變。即便他列舉了種種理由,說明房子已足夠溫馨,不需要任何變動,他仍選擇信任她。於是,他們動手開了一道天窗。

而結果令人驚嘆:「當屋瓦被揭開,浩瀚的天空湧現,敞開一整片驚喜。」他們的房子見到了一整片天空。詩人於是聯想到《馬可福音》第2章的故事:一群朋友拆開屋頂,將他們癱瘓的朋友放下到耶穌面前。耶穌醫治了他的身體,赦免了他的罪。

有趣的是,詩人並沒有把自己比作那個癱子,甚至也不是攤子的朋友們。他說自己更像那間屋子裡的「群眾之ㄧ」。他不是故事的主角,但就像新約聖經中許多情節一樣,他因親眼目睹所發生的事而驚嘆,並因此被改變。

為什麼我在維持友情感覺特別艱難的時刻,會從這首詩尋求屬靈的鼓勵?因為希尼的話提醒我,我同樣是個「慣性的受造物」——我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常陷入固有的模式。但有時候,我需要為朋友或室友留出空間,讓他們能用與我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這種視角上的「接待」是一種屬靈操練。為他人預備空間,使他們能完全成為上帝所造的樣子,正是愛他們的一種方式。就像希尼一樣,我也發現,這些因遷就而來的痛苦,往往轉化成極大的驚嘆。人與人的情誼常成為上帝出人意料工作的場域,使我經歷未曾想像過的驚喜。

今天,我們常聽到許多呼籲人以「交朋友」來解決孤獨這個流行病的聲音。但其實這只是把腳尖泡進深層的海洋,僅僅觸及真理的表皮。友情既簡單又艱難——它可以簡單得只需勇敢踏出第一步,說聲「嗨」,但也可能困難到需要饒恕那個曾傷害過你的人;友情可以簡單到隨口一句「要不要一起吃頓飯?」,也可能困難到邀請對方走進你人生中最混亂的時刻。雖然友情的付出、風險與犧牲可能 (而且幾乎必然) 會帶來痛苦,這些痛苦卻遠遠無法與真正的愛所帶來的喜樂相提並論。

Kathryn Ryken目前任職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Council for Christian Colleges & Universities。她畢業於惠頓學院 (Wheaton College)。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給上帝和鄰舍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種可交易的資源,而是一份幫助我們愛神、愛鄰舍的禮物。

關於孤獨,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為基督徒,有時我們也忍不住覺得「一個人」更輕鬆。

教會,別再給Z世代貼標籤

教會常誤解如何塑造這個在螢幕中長大、渴望尋找生命目的年輕世代。

如何成為一間「沒有螢幕的教會」?

當基督的身體聚集一起時,他們不該感覺自己只是某個樂團或脫口秀的觀眾。

身處「腦腐時代」的教會

我們可以透過自身的行動來見證:即使在這個數位網路時代,活出一種「與世界截然不同的基督徒共識」,是可能的。

年輕人不需要一個「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對耶穌敞開,但對「宗教」保持戒心,因為宗教看起來既虛假且與現實脫節。

News

研究顯示:Z世代的教會出席率領先其他世代

美國會友平均每五個主日只參與其中兩次,但年輕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