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不幸福感」

「情緒成功神學」讓我們以為聖潔能為我們帶來幸福。但如果我們的不幸福本身也是聖潔的呢?

Christianity Today January 9, 2025
Diana Parkhouse / Unsplash

對許多人而言,新日曆的開始可能是一年中最有動力的時刻。我們會列出一系列過於樂觀的計畫,希望新的人生季節比之前的更健康、更成功、更幸福。

對基督徒來說,當我們開始新的讀經和靈修計畫時,可能帶著明顯的屬靈色彩——我們通常在潛意識裡相信,更加忠心於上帝能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充滿平安和喜樂。

然而,有時一月才過了幾週,我們便開始感到沮喪、不滿足,甚至缺乏動力——當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無法有個「快樂的」的新的ㄧ年時,該如何面對?

我非常熟悉這種失望的感覺。和多數人一樣,我的人生也充滿起伏。我經歷過各種迷失的感受:我唯一的手足——姊姊的突然離世;我經歷過不孕;也經歷過一兩次健康危機。這些經歷帶來的深刻傷痛至今仍伴隨著我,在許多日子裡,我是以一個哀悼者的身分在世上行走。

但是,若將所有事情放在一起思量,我仍更傾向於認為我是個蒙福的人。我的人生走到今天,以任何合理的標準來評量,都算是個不錯的人生:舒適、安全且穩定。從歷史的大局來看,我享受古人未有的繁榮與自由。從實際層面上來看,我擁有我所需的一切,以及很多我額外想擁有的事物。

然而,我也深深的感到不幸福。事實上,我發現自己多年來彷彿被某種悲傷所籠罩,像一種緩慢滴落的不滿足感及幻滅感——幾乎就像,我一直期待著生命中某些未曾到來的事物。簡而言之,我感覺我的人生讓我很失望。

我明白以上這些話聽起來有多令人反感及不舒服。我曾從事人道救援和社會服務工作,我見識過真正的匱乏。像我這樣享受了這麼多愛及舒適物質生活的人,到底有什麼可抱怨的?為什麼如此蒙福的人生沒有感覺是種祝福?為什麼我對聖潔的追求沒有總是讓我感到幸福

我猜,如果你今天去問人們為什麼要參與宗教活動或靈命操練,很多人可能會說,因為這些事讓他們感覺更好。信仰能帶來一種情感上的安定感,讓人們感到平安。

然而,我逐漸相信,這種美好的感覺並不能成為我們選擇跟隨耶穌的理由。

我同意,喜樂和勇氣往往是與上帝同行的副產品。研究也證實,宗教習慣確實能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但是,與上帝同行的人生並不總能保證我們會有完美且持續不斷的幸福感。

我曾參與過的每ㄧ間教會都會斷然拒絕教導成功神學 (Prosperity Gospel,又稱「豐盛神學」)。我在成長過程中被教導的是,逆境並不可怕,貧窮和疾病並不意味著我的失敗,或是上帝不眷顧我的標誌。我並不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擁有富裕的人生,我知道即便在我處境不好的時候,上帝仍是良善的。

但是,即使我有著健康的「苦難神學」,成功神學價值觀裡的ㄧ些元素仍有種熟悉感。我雖然不認為上帝是供應「富裕的物質生活」的自動販賣機,但我確實期望上帝能讓我感到幸福、快樂——期望祂在屬靈生命和人生經歷上祝褔我——只要我好好地跟隨祂

我知道上帝可能不會賜給我健康及財富等物質上的東西,但祂至少應賜與我一些無形的禮物,例如工作中的成就感、事工中的意義感、與祂之間親密而充滿喜樂的關係,以及在苦難中的目地及安慰。我以為,只要我相信所有「正確的教義/道理」,就會有「正確的/好的感受」。

但我後來意識到,這種想法在本質上正是一種「情緒版本的成功神學」——是「美好的人生」這種觀念較為神聖化的版本——並已潛移默化地進入普羅大眾的神學裡。我們之中許多人熟知它所宣揚的教義:發現上帝對你人生的旨意,親近祂,你就會感到滿足。做出合神心意的敬虔選擇,平靜安穩的心靈及人生就會成為常態,痛苦則會是例外的時刻。

我一直生活在像這樣的宇宙方程式的陰影中,生活在「如果這樣做⋯則會那樣⋯」的公式中。付出這個,你就會得到那個;撒下這個種子,就能收穫它。因果關係。而我投資的「種子」就是我在神學上的智慧、良善的行為及正確敬虔的選擇。這種投資得到的回報至少應是深刻且持久的喜樂。

同時,像痛苦和悲傷等負面情緒在信仰群體中被邊緣化,我們被告知這些情緒不屬於基督徒的人生側寫。困難的情緒往往被視為不聖潔的——恐懼、不安、憤怒或焦慮被視為缺乏對上帝的信心或沒有靈修生活的結果。到最後,我們經常有種明顯的衝動,想要透過擁有幸福、喜樂的人生來證明自己的聖潔。

新思想運動 (「正向思考的力量」的哲學前身) 和成功神學在極大程度上塑造了這種宗教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已深刻體現在基督教書籍、歌曲、講道系列、牆上裝飾物,或甚至成了牧師傳講的心靈雞湯,如以下這類精美的格言:

  • 我太過蒙福以至於不會感到焦慮。
  • 上帝不會給我超出我能承受的負擔。
  • 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意義。
  • 我只需要放手,讓上帝接手 (Let go, let God)。
  • 多禱告,少擔憂。
  • 信心必定勝過恐懼。

因此,當我們人生中沒有任何面向能持續提供我們期望的心理結果時,也難怪我們會覺得自己在靈命上失敗了。當我們已做出所有正確的選擇,相信了所有正確的想法,卻仍感到失望時,我們甚至會覺得上帝騙了我們,在我們做了這一切後,沒有賜予我們祂的恩惠和屬靈上的豐盛。

我想,我們之中許多人把自己的人生壓縮在對「蒙福/受祝褔」的狹隘理解中,苦於沒有得到「完美的幸福感和情感上的滿足」這個不可能實現的期望。然而,這種對幸福感持續不懈的追求可能會讓人精疲力竭。「幸福感」可以成為ㄧ種暴君,要求我們獻上我們全部的關注力和忠誠。當幸福/滿足感被偶像化時,它會吸乾我們的人際關係、事工和家庭的活力——但這些事物本來就不是被設計來為我們帶來完全的滿足感的。

「信仰」並非一種狂喜感或某種心理治療的手段,上帝更不是讓我們能「自我實現」的一種機制。真正的宗教不是幫助你超越個人限制或情感的某種方法,不是你的安全感小被子,也不是療傷藥膏。當我們將盼望建立在這些感受上時,我們永遠都會感到失望——接受並忍受這個真理很難,但卻讓這個世界對我而言成爲一個更美好的家。

那麼,如果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同在並不總是能讓我們感到情感上的豐足,祂在我們生命中到底有什麼益處/用處?為什麼還要選擇相信耶穌?

如今,我對信仰的理解是,它僅僅是我們心靈認識真理後的回應。信仰是我們對我們如今知道是正確的、善良的和神聖的事物說「是的,我相信」。但我們和上帝的關係並非交易式的,好似交換某種神聖的商品或服務那樣。基督信仰更像一條道路,或一趟旅程。它是一種行走及存在於人間的方式,而不僅僅是種思想或感受模式。上帝的同在是美好的,因為祂照亮了這條路,使我們能理解這個世界。

上帝呼召我們在今生承擔艱難的事情。我們的痛苦可能可以產生益處,但不是功利主義的方式——好似痛苦是我們靈命終極的淨化器、提昇器。我們之中很多人已非常熟悉「比起你的幸福,上帝更在乎你的聖潔」這類說法,但如果說,我們的「不幸福感」本身就很重要呢?

我深信「不幸褔的感覺」可以照亮我們的人生,賦予我們獨特的智慧和清晰的視野。有時,「不幸褔的感覺」是我們的心在告訴我們某些事情出了問題,或需要我們去處理。但有時,上帝透過不幸福感來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實而美好的——什麼才是我們這個世界應有的樣貌。

自從人類離開伊甸園,罪的咒詛就將我們與上帝創造我們的初衷分離。我們的心裡有永恆的圖像 (傳道書3:11)——但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不知道所有的答案,我們的肉體終將歸於塵土。我們的靈魂渴望我們本應享受到的「被造的初衷」,享受那全然完美的豐盛,然而我們的肉體卻活在殘酷的現實生活裡。

悲傷是人類存在這破碎的世界的一部分。面對破碎的事物,靈魂感到無法安歇是正常的,甚至是公義的反應。如果你掙扎於失望、挫折或對未來的期待,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你的靈命不成熟,而是因為我們活在墮落之後的世界裡。在基督在榮耀中再次降臨並帶我們進入新造的世界前,我們在這世上的存在永遠會讓我們感覺生命像個不完整的句子,有種永遠無法完全滿足的飢餓感。

無論是因著我們的罪、我們的軟弱,還是我們在現實面前未實現的願望,要在今生獲得持續性的幸福感都將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任何新年新計畫都無法解決這一點。無論你的痛苦像一塊巨石或鞋子裡惱人的小石子,它都與你可能經歷的任何幸福的時刻一樣神聖。它甚至可以成為你對這世界破碎的現狀所吟唱的哀歌。

而這,親愛的朋友們,這就是我們不幸福感裡的神聖之處。

從我有記憶以來,我一直是情緒成功神學的忠實信徒。我接受了這個神話:我的生命必須感覺良好、充實且有意義,我才算是蒙福的。但我逐漸認識到,僅僅作為上帝所愛的孩子而存在——能夠認識祂並活著,能夠與祂摔跤,並知道無論如何,祂永遠與我同在——本身就是我此生最大的禮物。

我們對上帝的忠心並非我們用來交易祝福的籌碼,上帝也不是我們達到某種自私目的的手段——祂就是我們的目的。祂就是那條道路。我們此生有祂已足夠。

阿曼達·赫爾德·歐佩特(Amanda Held Opelt )是一位演講家、作曲家,也是《這世上有個洞:在悲傷及治療的儀式中尋找盼望》一書的作者。

本文改編自《神聖的不幸福感》(Holy Unhappiness),作者Amanda Held Opelt。(版權所有 © 2023)經沃西出版社(Worthy Books),哈徹特圖書集團(Hachette Book Group, Inc.)分部授權使用。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給上帝和鄰舍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種可交易的資源,而是一份幫助我們愛神、愛鄰舍的禮物。

教會,別再給Z世代貼標籤

教會常誤解如何塑造這個在螢幕中長大、渴望尋找生命目的年輕世代。

如何成為一間「沒有螢幕的教會」?

當基督的身體聚集一起時,他們不該感覺自己只是某個樂團或脫口秀的觀眾。

身處「腦腐時代」的教會

我們可以透過自身的行動來見證:即使在這個數位網路時代,活出一種「與世界截然不同的基督徒共識」,是可能的。

年輕人不需要一個「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對耶穌敞開,但對「宗教」保持戒心,因為宗教看起來既虛假且與現實脫節。

News

研究顯示:Z世代的教會出席率領先其他世代

美國會友平均每五個主日只參與其中兩次,但年輕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會長輩,別「訓話」年輕人生孩子

對婚姻及家庭感到焦慮與矛盾的年輕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樣,而不是說教。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