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logy

基督徒何時應反駁對自己的誹謗?

無論是糾正他人的誹謗或保持沉默,都不能脫離一件事:尋求認識耶穌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Getty
Christianity Today September 12, 2024

不久前,一位女士告訴我她與教會內一位成員發生了衝突。不過,說是「衝突」可能不夠精確,因為這起事件似乎更多是單方面的行為。女士說,這位會友在私下聊天的時間及社交媒體群組中散佈關於她的不實言論。

「當別人散佈關於你的謊話時,你似乎多數時間都選擇不予理會,」她這樣對我說。「難道為自己辯護是錯的嗎?我應該要忽視他們對我的評論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的部分難處在於,我們經常錯誤地理解「忽視 (to ignore/ ignorance)」的意思。根據定義,忽視聽起來是被動的——字面上的意思看起來是不知道,因此沒有回應。然而,「忽視」一詞的正確定義是主動的。為了以好的方式忽視,我們必須首先很好地了解情況,而這也許是選擇忽視或回應前最大的難題。

要以符合聖經教導的方式回應對自己的誹謗,並不像其他一些議題那樣是簡單的黑與白的問題,例如「我可以有外遇嗎?」或「我可以挪用公款嗎?」。箴言26:4說:「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緊接著又說:「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這兩句並非相互矛盾。有時回應毀謗是正確的,有時則是錯誤的。

基督教的道德觀並非一大堆資料的集結,而是對一位人格的跟隨。耶穌的道德榜樣之所以複雜,是因為祂身為上帝智慧的本身,可以清楚看見我們不能全然看見的事物——祂很清楚哪些情況下需要箴言26:4所說的忽視,哪些情況下需要箴言26:5的正面對決。

當有人毀謗耶穌時,耶穌有時會直接反駁不實的說法,有時則不為自己辯解,而是透過提出問題或講述故事來揭露對方背後的動機 (約5:19-46;路14:1-6)。很多時候,祂完全不理會別人怎麼說。還有一次,祂甚至嘲笑誹謗的內容 (可11:33;路7:28-34)。

然而,在所有這些情境中,耶穌都以身作則,展示箴言所警告的:避免以犯罪的方式來回應他人對我們犯下的罪。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太5:38-40)。

使徒彼得敦促我們不要太在意別人如何說我們,而要更在意我們自己實際上是什麼樣的人。他寫道:「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彼前4:14-15)。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弱點。我那位被會友誹謗的朋友認為我通常能忽視那些關於我的不實評論,但我想她可能高估了我對那些話瞭解的程度。我並不會搜尋自己的名字,也不會看那些我在社群媒體上沒有追蹤的人的標籤回覆。這不是因為我認為人們這麼做是錯的,而是因為我很了解自己:如果我去注意那些東西,我會分心,然後我會無法做上帝呼召我去做的事。

來向我諮詢的那位朋友的個性則可能跟我不同。但是,如果你有「好爭執」的傾向,或是對他人的認同過於敏感,對你而言最好的做法可能不只是忽視誹謗,而是盡可能避免知道誹謗的內容如果你無法以「不報復對方」的方式回應誹謗,就不要做出回應。

處理毀謗時,我們也需要了解事情整體的情況。耶穌對待那些被錯誤資訊所迷惑的人 (約1:45-51),與那些馬太形容為蓄意「陷害」祂的人的方式不同 (太22:15-22)。我認識的許多人會花時間和精力來「糾正」關於自己的誤解,卻往往沒有首先辨識這些不實指控漫天飛舞背後的原因。

有時候這些不實指控的起因是真正的資訊錯誤/誤解,在這種情況下,以闡述真相來面質謊言可能是正確的做法。但在許多情況下,問題不在於沒有真相,而在於真相沒有用 (對方一點都不在乎真相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蓄意透過對他們圈子裡大家共同認識的某個人發表煽動性的言論來為自己建立「話語權平台」—— 回應來自這類人的誹謗沒有任何意義。

但有些時候,保護他人免受誹謗所涉及的原則,與保護自己時涉及的原則截然不同。約瑟寬恕哥哥們的不義是值得讚揚的 (創50:19-21)。不過,如果他拂袖不理哥哥們對別人的苛待,就太不公義了。一般來說,箴言27:2的原則:「要別人誇獎你,不可用口自誇;等外人稱讚你,不可用嘴自稱」經常可以應用在回應他人對自己的誹謗上。

當有人散佈關於你的謊話時,除非整體情況顯然不適用忽視的原則,否則請傾向於選擇忽視。當情況涉及關於其他人的謊言時,則要反其道而行。當有人四處說著關於你的鄰舍的不實指控時,你若默默無視,就會誤入耶穌所說的路邊被強暴毆打的人和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路10:25-37)。耶穌忽視許多針對祂的毀謗,但祂不接受那些針對祂所醫治的瞎子的毀謗 (約翰福音9:1-5)。

第一世紀的士每拿教會曾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毀謗:他們隸屬的宗教團體不承認他們。羅馬帝國為他們貼上煽動叛亂和破壞民族的標籤。耶穌告訴他們,祂知道這些誹謗,而且情況只會越來越糟,但「得勝的意義」將顯明在祂最後的審判中,而非其他人對我們妄下的審判(啟示錄2:8-11)。

那位詢問我該如何回應 (或不回應) 誹謗言論的女士首先需要知道,耶穌知道真相與謊言的差別;祂就是分辨真相及謊言的那位。當我們在決定是否要糾正誹謗或保持沉默並將自己交託給上帝時,請首先探索、認識自己,然後辨識自己正面臨的處境。但最重要的是,尋求真正認識那柔和謙卑、公義的上帝。

有時候,選擇有所回應是正確的。但比你想像中更常見到的是,選擇忽視是有福的。

Russell Moore是《今日基督教》的總編輯,帶領本刊的公共神學計畫。

點此閱讀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繁體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費訂閱電子報或追蹤我們的Lin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那間改變我生命的「和平教會」

重洗派已有五百年歷史。他們在聖經、群體等方面展現的獨特見證,是值得守護的珍寶。

安靜的見證,反而更響亮

如但以理所示範的那樣,「立志做安靜人」反而能開啟那允許我們「大聲傳講福音」的門。

基督徒,別被恐懼扭曲了

恐懼會扭曲我們的感知、縮窄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轉離對上帝與鄰舍的愛。

給上帝和鄰舍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種可交易的資源,而是一份幫助我們愛神、愛鄰舍的禮物。

關於孤獨,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為基督徒,有時我們也忍不住覺得「一個人」更輕鬆。

教會,別再給Z世代貼標籤

教會常誤解如何塑造這個在螢幕中長大、渴望尋找生命目的年輕世代。

如何成為一間「沒有螢幕的教會」?

當基督的身體聚集一起時,他們不該感覺自己只是某個樂團或脫口秀的觀眾。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