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90年代的布隆迪(Burundi)內戰期間,我在一個擁擠的流離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營地呆了幾個月,這種營地是給像我這樣逃離家園但無法逃離這個國家的人。我最痛苦的經歷之一是看到父親們本來健康的男子漢氣概被生活的變化所粉碎。
他們曾經是養家糊口者,現在卻不得不依靠救濟食品。他們被剝奪了行動自由,無法做他們一輩子都在做的事(耕種或做生意)。一些人開始靠大量飲酒來解決他們的憂鬱。
那時,我想到了馬利亞的丈夫約瑟。他也不得不逃亡,面對沒有辦法穩定供應家人的煩惱。他本可以變得像那些酗酒的人。他本可以怨恨地方政府和殖民政府,因為他們奪去他的美好機會,迫使他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他本可以埋怨上帝要他娶這樣的女子——他的同伴可能會認為她活該被修掉,而不是得到約瑟的支持。他本可以拒絕與上帝合作,或利用律法主義來彌補他受到威脅的男子氣概。
但這不是聖經對約瑟的描述。相反地,我們看到神所選擇養育祂兒子的這名男子在每個微妙的步驟中都接受了神意想不到的指示,不但不是心存埋怨地接受,而是全心全意地與神同工。我曾見識到這是多麼困難的事。約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對約瑟的瞭解不多。他是聖經裡很少被提及的人物之一。他不是個政治領袖或偉大的先知。如果他不是彌賽亞的監護人,他的名字甚至不會出現在聖經裡。不過,他的家世本可以作為他驕傲的基礎、用以爭取尊貴的地位。在路加福音關於天使拜訪馬利亞的敘述中,加百列肯定了耶穌是那位應許中的大衛後裔,他將獲得大衛的王位和沒有窮盡的國(路1:31-33)。
有一個事實非常重要:馬太是一位有著猶太背景的福音書作者,也是耶穌的門徒,而他向讀者介紹約瑟為大衛的後裔(太1:20)。身為彌賽亞的養父,約瑟就這樣被置於上帝為人類設立的神聖計劃的核心。
有ㄧ些偽經著作(Apocrypha)將約瑟描述為一個不可靠,有時甚至是憤怒的形象。《雅各原始福音》(Protoevangelium of James)和《木匠約瑟的歷史》(the History of Joseph the Carpenter)甚至堅稱,約瑟是個鰥夫,有前段婚姻留下的幾個孩子。雖然關於約瑟的這些所谓的「細節」支持了馬利亞是處女(perpetual virgin)的觀點,但聖經裡沒有任何線索顯示約瑟曾經有過孩子。在關於耶穌誕生的記載中,除了馬利亞之外,沒有任何人與約瑟一起前往伯利恆,而且約瑟被要求只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往埃及(太2:13-15)。
最有可能的推論是,真實的、非偽經記載的約瑟是個受過一些宗教教育的普通猶太青年。一些拉比的著作顯示,在約瑟的時代,預期的結婚年齡是十幾歲。因此,當天使告訴約瑟他要娶馬利亞時,約瑟可能正和他的父母或親戚住在一起。耶穌出生後,約瑟與馬利亞生了四個男孩和數目不詳的女孩(太13:55-56)。
聖經暗示約瑟是個非常普通的人,來自一個普通的地方,是個因他的職業而為人所知的鄉下人。人們認為他是個「木匠」(太13:55)。他可能整日做著勞力活。
雖然猶太人的文化重視體力勞動,但是作為統治巴勒斯坦地區的殖民霸權,約瑟時代的羅馬人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從羅馬人的角度來看,木匠是奴隸的職業。因此,約瑟與高地位的權貴相距甚遠。
這種社會地位有一部分可能來自於繼承,也有一部分可能是他自己的選擇。約瑟生活在艱難的時期,當時投機主義者可以與羅馬人合作,享受物質上的舒適生活。約瑟沒有選擇馬太這個前稅吏所選擇的道路。馬太是所有福音書作者中花最多文字詳盡描述約瑟的,他可能最清楚明白與羅馬人合作的誘惑。然而,約瑟並沒有無謂地反抗羅馬的統治。例如,他依據法規回到他先祖的城市參加政府的人口普查。
在這樣簡單的生活方式中,他面對的是那些在不公正、暴力和腐敗中如魚得水的當權者。在這樣的衝突差異背景下,約瑟的靈命狀態更為顯著,上帝顯然與他同在。
事實上,上帝親近那些和約瑟一樣虛心痛悔、因祂的話而戰兢的人(賽66:2)。「樸素單純」身為一種屬靈操練,能幫助我們避免物質主義的誘惑,使我們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些操練簡樸的人不需要豐富的物質生活也能很豐盛。他們不需要與希律王競爭也能成為王族的後裔。對他們而言,信實公義勝過世界的榮華富貴。
在我看來,約瑟之所以能夠很好地帶領他的家人,正是因為他以一種抵抗律法主義的方式順服上帝和祂的使者。約瑟的靈命使他得以應對突發事件。
在根深蒂固的父權文化裡,通常會期望男性能好好供養自己的家庭,有時他們得在情感上與妻子疏遠,並且他們的人生規劃往往代表著全家的規劃。一家之主可能會很死板,抗拒不合習俗的行為。例如,在我所處的文化中,雖然人權提倡已有二十多年,但多數基督徒男性仍無法真正擺脫僵化的父權態度和行為,有些人還會曲解聖經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但約瑟不是這樣的人。我們在他對待馬利亞的過程中最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身為一個猶太人,約瑟明白一個女孩在婚前有性行為會有什麼後果(申22:13-21)。懷孕是不正當性行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在法律上來說,他譴責馬利亞是正確的。
對約瑟來說,即使馬利亞看似犯了罪,這並沒有使她成為一個應該被拋棄的人。他知道她應該得到愛和保護。英文聖經譯本《新國際版》(NIV)將約瑟的猶太宗教文化和他個人的靈命優美地結合在一句話中:「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馬太福音1:19,此處和合本的中文翻譯與NIV的英文翻譯在表達上基本一致)。
在這裡,我們看到約瑟並不是聖誕傳說中形容的那個脾氣暴躁、性格懦弱的丈夫。甚至在他收到上帝關於耶穌的信息之前,約瑟所表現出來對馬利亞的愛和他對保護她的尊嚴的承諾就已遠勝過任何法律主義的回應。約瑟的行為展現了真正的男子氣概和聖經所認可的公義行為。
當然,情況並不是他最初想像的那樣。在夢中,一位天使告訴他,馬利亞的懷孕是出於神的安排。約瑟放棄了他之前的計劃,願意順服,就像馬利亞順服婚前懷孕那樣迅速而單純(太1:24;路1:38)。
在這麼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作出如此正面的回應,是一個靈命困頓、律法主義的人不可能做到的。一個律法主義的人可能很快地就會把天使的信息當作幻覺來駁回,因為它似乎與律法相矛盾。但約瑟的靈命使他重視那位設立律法的上帝的意願,遠勝過律法本身,這是許多學問深厚的神學家和宗教領袖所不能理解的(太15:3-9),更不用說耶穌的門徒了。
後來,在另一個夢中,天使命令約瑟帶著馬利亞和嬰兒逃到埃及時,約瑟順服並攜家帶眷的逃亡了(太2:13-14)。對許多處於約瑟狀況的人來說,這個命令似乎很荒謬。他們期待的是一個強大的、可以用武力征服外族的彌賽亞,而不是個難民嬰兒(使1:6)。
約瑟能夠因著一個夢,放下一般人會有的思維,這表明他的靈命比當時人們普遍有的「宗教想法」更深刻。他能分辨上帝何時直接對他說話。我們看到這個單純的村夫與上帝同工,保護著彌賽亞的生命。
我們經常假想耶穌誕生的場景(the Nativity)是舒適且純真的慶祝畫面。在歐洲和美國,聖誕節往往是個讓人感到舒適的季節。在我的國家,聖誕節在福音派中算是小孩子在過的節日。
現代聖誕節的氣氛能否套用在約瑟身上?誠然,我們可以說約瑟有著耶穌認可的如孩子般的謙卑(太18:4),他的簡樸和公義有著純真的形式。但約瑟是在動蕩的年代養育耶穌。如果我們能謹記這個事實,也許我們的聖誕節會過得更好:上帝選擇使用一位單純且願意順服的父親來帶領這個家庭度過危險,而那不是孩子們窩在舒服安詳之處的畫面。約瑟肯定知道羅馬統治者有多麼暴力。在逃亡的路上,他可能經過那些被釘在十字架上,痛苦不堪的人——這些人與他的家人一樣,被羅馬政權視為威脅。
因著千里之外的皇帝的政治決定,耶穌出生在擁擠的伯利恆——這種行動上的不便肯定讓約瑟很苦惱。當然,這對夫婦有可能是與親戚一起長途跋涉,且當耶穌出生時,這些親戚就在他們身邊。但聖經沒有提到親戚們幫助約瑟照顧馬利亞和嬰兒。當旅店沒有多餘的房間時,約瑟沒有資源和能力把他們照顧得更好(路2:4-7)。而幾年後,另一個政治決定和另一個夢的信息使約瑟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到埃及。希律王不允許一個有可能挑戰他王位的孩子長大,打算暗殺這個嬰兒。
當約瑟意識到這一威脅時,恐懼、痛苦和無力感一定深深縈繞著他溫柔的心。任何經歷過大規模暴力事件(如內戰)的人都能體會隨時可能失去親人,自己又沒有能力保護他們的痛苦。
任何在約瑟處境的人難免會懷疑人生,甚至質疑自己的信仰。他是否像有些人在面對類似情況時那樣,有自殺的衝動?他是否想過遷徙到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再也不返回巴勒斯坦地區?他是否會忍受不住,變得消極或乾脆接受宿命論?危險、悲傷、無聊、缺乏有意義的工作、沉重的責任,或其他更重的負擔——這些因素的結合常導致被迫流離失所的人有以上各樣的反應。
但是,正是約瑟的靈命與他所面臨的艱難困境美麗地交織在一起,使他的故事成為盼望的故事。他肯定深思過天使的話:「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太2:13)。 這段話一部分是命令,一部分是應許。上帝仍然掌權。總有一天,約瑟和他的家人會回到故鄉。自私殘酷的統治者並沒有約瑟一家命運最後的決定權。
然而,約瑟和他家人的微妙的處境是,他需要依靠上帝的指示做出最基本的決定。而任何一個錯誤的決定都可能是致命的。當返鄉的時間到來時,天使指示約瑟回去(太2:19-20)。
約瑟再次得到神的指引,做出非常危險的決定。任何當過難民的人都能體會這一點。在我曾住過的流離失所者營地,一些人在原居地安全前就回去了,想盡快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但他們的缺乏耐心使他們失去了生命。
這個世界至今依然是這樣運作的——即使在短暫喘息的時刻也是如此。上帝不要約瑟回到猶大地,而是住在加利利。當下的情勢仍然不是完全的安全,沒有完全的解脫。希律王已經過世,但他的兒子仍在掌權(太2:21-23)。上帝當時沒有消滅所有惡人,但也沒有讓惡人阻擋祂的計畫。
今天,我們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比約瑟的時代要好。人權組織可以為弱者說話,幫助保護他們的生命。然而,人類仍然是墮落的。這世上被迫流離失所的人口數量已上升到40年來的最高點。戰爭、地震、火山爆發、颶風、流行病以及統治者的政治決定都會破壞我們的安全感和穩定性。
儘管如此,我們不應忘記上帝仍在做工,即使我們在死蔭的幽谷,祂也與我們同在(詩23:4-5)。此外,祂應許會指示我們當行的路(詩32:8),使我們成為祂在世上的器皿。
就像上帝使用約瑟一樣,祂也打算使用我們來實現祂對我們的世代的心意。但這需要我們具有超越宗派傳統和律法主義心態的靈命。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地避開肉體私慾的網羅,以保持對上帝在我們的時代動工的敏感度。
正如上帝不允許世上的事物使我們與祂隔絕一樣,我們也不應允許危險、不安全敢,甚至死亡來阻止我們與祂同工。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不是通過複雜的策略,而是像約瑟那樣的信心:一種簡單的、像孩子般的信心,準備好在我們所做的決定中依靠上帝,做祂指示我們做的事,毫無怨言地去到祂所指引的地方,無論那裡舒適或危險。
阿切爾·尼奧尼齊耶(Acher Niyonizigiye)是布瓊布拉國際社區教會(Bujumbura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urch)的牧師,非營利性領導力機構“綠地聯盟”(Greenland Alliance)的共同創始人,也是《被轉化,用生命榮耀上帝》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