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那些當年翻譯中文聖經的學者

簡介12位一百年前參與中文聖經翻譯的中西學者,包括他們的幕後動人故事。

Christianity Today September 20, 2023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Source Images: Courtesy of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從十九世紀初年馬殊曼、馬禮遜直到今日,翻譯完成出版的中文聖經版本相當可觀,使用的文體、選擇的語系、參與的譯者等,十分多元而豐富,更留下許多幕後的動人故事,以下為讀者介紹其中幾位重要人物。

麥都思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麥都思

委辦譯本的推手:麥都思

麥都思(Walter Medhurst,1793 ∼ 1857)是英國倫敦傳道會宣教士,1816 年東來,先後駐足於馬六甲、檳城等地,於1822 年進駐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直到1843 年前往上海。他在上海創辦墨海書館、協辦仁濟醫院、獲選工部局首屆董事,可以說與上海初期的發展息息相關。麥都思至少參與翻譯三種中文聖經版本:《四人小組譯本》(另外三人為郭實臘、裨治文、馬儒翰)、《委辦譯本》與《南京官話譯本》,而且每次都是委員會中最主要的成員。《委辦譯本》成為十九世紀最成功的中文譯本,大半要歸功麥都思這位不辭勞苦的推手。1857 年初,麥都思返抵英國後三天病逝,可以說他的一生就是為華人而活。

王韜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王韜

協助麥都思的華人譯經者:王韜

王韜(1828 ∼ 1897)是江蘇人,父親王昌桂受雇於上海墨海書館,成為麥都思的中文老師。王昌桂去世後,王韜來到墨海書館,參與由麥都思主導的《委辦譯本》翻譯工作,他的文筆優美出色,為委辦譯本帶來甚多好評。王韜後來受理雅各(James Legge,1815 ∼ 1897)邀約,於1867至1870 年前往英國,協助理雅各將中國十三經譯為英文。王韜著作很多,也積極投入新聞報業、西學教育等領域,被視為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先行者之一。

婁理華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婁理華

為譯經而殉道:婁理華

婁理華(Walter Lowrie,1819 ∼ 1847) 是美北長老會宣教士,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畢業,父親曾任美國參議員,後辭職出任長老會宣教差會祕書長,極力鼓勵兒子加入海外宣教行列。婁理華於1842 年來華,之後代表寧波參加《委辦譯本》翻譯工作,1847 年赴上海開會,回程遭遇海盜襲擊,遭人投入海中喪命。掙扎中,他將手中的希伯來文、希臘文、英文合參聖經擲回船上,以供後人參考。數年後,其弟婁理瑞(Reuben Post Lowrie,1827 ∼ 1860)來華從事聖經翻譯,歷時六年後病逝。婁醫師之子路崇德(James Walter Lowrie,1856 ∼1930)即婁理華姪兒,一度名列《官話和合本》譯經委員會,婁家三代為中國不惜性命、無怨無悔,令人感佩。

西點軍校畢業的譯經者:克陛存

克陛存(Michael S. Culbertson,1819 ∼ 1862)是美北長老會宣教士,1839 年自西點軍校畢業後任砲兵中尉副隊長,1841 年退伍,進入普林斯頓神學院進修,1844 年畢業旋即來華,住在寧波、上海等地。因與《委辦譯本》委員會意見不同,克陛存與美國公理會裨治文一起退出,自行翻譯聖經,1855年由美國聖經公會支持出版。可惜裨治文、克陛存先後於1861、1862 年病逝於上海,都來不及看到辛勞的成果。他們的譯本與《委辦譯本》同樣流通多時,且更忠於原文,有助神學生與傳道人研讀聖經。

狄考文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狄考文

官話和合本前期領導者:狄考文

狄考文(Calvin Mateer,1836 ∼ 1908)是美北長老會宣教士,1863年來華,在中國四十五年,最重大的兩項貢獻,就是創辦登州文會館,即齊魯大學的前身,以及成為《官話和合本》翻譯前期的領導者。他強調,《官話和合本》的對象主要是聽眾,而非讀者,因為當時中國文盲比例仍高,他們只能聽聖經,無法讀聖經。狄考文強調口語的重要,形成《官話和合本》讓人琅琅上口的一大特色。狄考文晚年全心全力投入聖經翻譯,他曾說:「我的一生都獻給聖經的修訂工作,這項工作花費我大量心血,不過這大概也我一生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他倚重的兩位譯經助手,先是鄒立文,後為王元德,都是文會館的校友,師生同心協力參與譯經,獲得另一位譯經委員富善牧師高度稱讚。狄考文精通官話,編著《官話類編》,2017 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重印出版。

滔滔雄辯下完成的和合本聖經:王元德

狄考文牧師的華人助手王元德,在他後來自行重譯的新約序言中,忠實描述自己經歷的場景:「每逢夏季,各持譯稿,集煙台東山安歇樓,薈萃一室,各抒所見,互資考證。時而和樂可親,時而爭執紛紜,時而拍案大叫,負氣四散;少焉含笑以歸,從頭商量。每一定稿,恆滔滔雄辯,數日不決;終以西教士為主體,但求原文之苟同,難計文字之工拙。」有一次,譯經委員會在登州文會館開會,會期長達兩個半月,有位文會館的學生回憶,爭辯的聲音在戶外都可以聽見。

富善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富善

官話和合本後期領導者:富善

富善(Chauncey Goodrich,1836 ∼ 1925)是美國公理會宣教士,1865 年來華,任教於河北通州的神學院,對官話素有研究,先後編著《中英袖珍字典》、《官話萃珍》等書。1908 年狄考文去世後,富善接下《官話和合本》翻譯委員會主席重任,完成舊約翻譯及新約修訂。在歷次的翻譯會議中,他只有一次因女兒病危而提早離開,但仍指派華人譯經助手張洗心全程參與。他經常稱讚華人助手的付出與貢獻,在他主政時期,同意華人助手與西國譯者享有同樣表決權。1919 年《官話和合本》出版,他是唯一從開始到完成始終參與其中的翻譯委員。1925 年病逝於通州,在華六十年,《官話和合本》聖經是他不朽的豐碑。

鮑康寧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鮑康寧

內地會的譯經代表:鮑康寧

鮑康寧(Frederick Baller,1852 ∼ 1922),英國人,內地會宣教士,1873 年來華,先是在安徽、山西、湖南、貴州各省賑災、考察,1896 年接掌設於安徽安慶的語言學校,幫助新進男性宣教士學習中文。他是內地會最傑出的中文學者與教師,著有《英華合璧》(­The Mandarin Primer)、《日日新》(An Idiom a Lesson)等漢語教材,廣受歡迎,頻頻再版。他擔任《官話和合本》翻譯委員近二十年,並獲得內地會同意,放下其他事務專心投入譯經,貢獻甚大,與狄考文、富善並列《官話和合本》的三位核心人物,1922 年病逝於上海。

施約瑟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施約瑟

殘而不廢的譯經王子:施約瑟

施約瑟(Samuel Schereschewsky,1831 ∼ 1906)是猶太裔俄國人,少年時受教於拉比學校,後歸信基督,1859 年由美國聖公會差派來華,先後將聖經譯為官話版(1875 年印行)、淺文理版(1902 年印行)。1879 年創辦聖約翰大學,1881 年中風,從此行動不便,僅用兩根尚可活動的指頭打字,完成淺文理版,又稱《二指版》。1906 年病逝於日本,美國聖經公會駐華代表尊稱他為譯經王子。

柏格理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柏格理

為苗族翻譯聖經:柏格理

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 ∼ 1915)是英國循道公會宣教士,1887 年來華,從雲南昭通開始,展開以漢人為主要對象的宣教活動。1905年,順應福音在苗族大發興旺的情勢,進駐貴州烏蒙山區的石門坎,辦教育、建醫院、除陋習、爭人權,帶動苗族文化復興。更為苗族創造文字,稱為柏格理文字(即滇東北老苗文),進而翻譯新約聖經。1915 年,山區爆發傷寒瘟疫,柏格理為救治學生,自己受到感染而去世。他翻譯的《花苗語新約》於1917 年出版,大花苗族終於有了第一本母語聖經。他的故事,中國央視曾攝製《在天那邊》影集連續播出。

不惜家業的譯經者:賽兆祥

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1852 ∼ 1931)是美南長老會宣教士,1880 年來華,先在江蘇北

部宣教,後受聘於金陵神學院任教,不惜傾注家業,獨力從事聖經翻譯,1931 年病逝於廬山。他的女兒是著名文學家賽珍珠(普立茲小說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為父親寫傳記時,對父親狂熱投入譯經事業頗有微詞:「孩子們都認為父親的新約聖經是個深坑,使他們失去渴望的玩具,或是小女孩想要的新裙子,或是他們渴望的許多書籍。他們學會滿懷希望地詢問:『媽媽,等父親完成新約之後,我們可以買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嗎?』⋯⋯他一版一版地印行,修訂每一版力求達到盡善盡美,而她(指母親)一生因著出版新約而變得越來越貧困。」

忠於希臘原文的華人譯經者:朱寶惠

朱寶惠(1889 ∼ 1970),就讀金陵神學院時,在司徒雷登指導下學習希臘文,曾任神學院函授科的希臘文教師,同時協助賽兆祥翻譯新約聖經。他們的完整本新約在1929 年出版,隔一年賽兆祥病逝於廬山,繼續修訂的責任就由朱寶惠一肩扛起。不同於賽兆祥重視譯文流暢,朱寶惠更重視忠於希臘原文,因此他在譯本後放置大量的註解與附錄,供有心研究者參考。譯本中特別收錄一篇〈賽兆祥博士小史〉,以示不忘前人的貢獻。這個名為《重譯新約全書》的譯本於1936 年出版,由賽兆祥的女兒賽珍珠資助出版經費。

記念古田教案的建寧話聖經

1895 年8 月1 日,福建省古田縣發生一場極為殘酷的教案,上百名號稱「菜會」的暴徒,清晨突襲在華山避暑休憩的外國宣教士,造成十一死五傷。來自英國聖公會的史犖伯(Robert W. Stewart,1850 ∼ 1895)牧師一家七口,四死三傷,犧牲最慘烈。而且十一位死者中,只有史牧師為成年男士,其餘皆婦孺,包括才十三個月大的嬰兒,難怪引起國際輿論撻伐,致使中國蒙羞。

湊巧的是,噩耗傳到英國那天,大英聖書公會同時收到史牧師的信函,懇求為同省邊區的建寧縣出版一本建寧話聖經。這本於次年出版的建寧話聖經,由紐柯姆(B. Newcome)小姐監印,她是殉難者之一的姊妹。殉難者的親友捐獻譯本出版經費,以記念古田教案。

師母是譯經幕後的功臣

這些牧師廢寢忘食,專注譯經大業,若非師母在幕後全力支持,恐難成事。為了避免牧師在餐桌上繼續爭論會議中遇到的問題,師母總是自願輪流大聲朗讀小說,讓丈夫放鬆心情進餐。有一次讀到有一個賣馬人告訴買主:「這匹馬很乖,不用栓也會乖乖站著。」買主第二天騎馬出村子,馬兒跑不到一里路就停下來,怎麼趕也趕不動,這時候買主想起賣馬人的話,才知道自己受騙了。在美國農村長大的狄考文牧師聽到這裡,忍不住捧腹大笑。《唐吉軻德傳》也是很受牧師歡迎的小說,為進餐時間帶來許多歡笑。

魏外揚,台灣中原大學退休講師,宇宙光馬禮遜學園副祕書長。多年來致力研究華人基督教史,有《留在遠方的雲彩》等多本相關著作。

Our Latest

在忙亂的時間裡,錯過燃燒的荊棘

我們需要教會逆著這股「加速的文化」而行,真正成為我們學習操練居住在神聖、神秘和永恆裡的地方。

耶穌會對今日的「帝國」說些什麼?

教會除了應向掌權者說真話,也應該讓世界看見我們時,「真的」看見基督的生命樣式。

在過剩的文化中宣講「日用的飲食」

耶穌的聽眾大多過著勉強糊口的日子。如果我們多數的聽眾擁有的甚多呢?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