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忽略了《馬太福音》第18章的重點?

它不僅僅關乎教會紀律,更是關乎群體的健康及繁榮。

Christianity Today July 25, 2023
Illustration by Duncan Robertson

一位牧師剛得知,在同個查經班裡,有一名已婚男子出軌了另一名已婚女子。整件事爆炸性的後果才正要開始。根據聖經,牧師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或者想像另一個情境:一間新教會其中一位植堂牧師的行為越來越古怪。他表現出典型的自戀跡象,許多人因他霸道的領導方式受到傷害。他的牧師同事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或換個簡單點的狀況:青少契裡有兩位高中生開始彼此互感興趣。男孩的父母對此很著急,於是努力阻止。結果女孩的父母很受傷,也很難過。現在,這兩對父母之間緊張的關係不斷升級,雙方都在指責對方不當的行為。牧師被請來談判。牧師應該如何處理呢?

有些服事經歷的人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很熟悉這些場景;多數的牧師都經歷過相似版本的事件。罪的種類雖是無限的,但也是可以預測的。正如耶穌提醒我們的那樣,我們之間永遠有窮人,也永遠有做壞事的人——包括基督徒。

是紀律問題嗎?

在過去的25年裡,我有幸同時身兼牧師和教授。根據我的經驗,做牧師要比做教授難得多,主要是因爲教會裡人際關係的複雜性。

雖然會眾裡的衝突來來去去,但它們不會永遠消失。僅在過去的一年裡,我能記得的就有多起情感受傷、誤解、爆炸性的焦慮,會友及教會職員間的衝突。我被請來幫忙處理其中一些情況,我也注意到其他事件的發生,並且我同樣身處一些事件並被它們影響。

我不該對這些事感到驚訝。我們也不應感到驚訝。這就是在基督的教會裡真實、平凡的共同生活情景。肢體間共同的生活裡充滿矛盾,因為我們是有限的、破碎的人,但我們仍必須生活在群體裡。

縱觀歷史,教會曾用多種方式來解決這類情況,包括逐出教會、修復教會,以及破壞性的「掩蓋事情」。今日許多的美國教會採取「教會紀律」來處理罪及其影響。為了保護教會的聖潔,教會制定紀律處分程序來處理嚴重或持續性的罪。

多數關於教會紀律的教導都以一段關鍵經文為中心:馬太福音18:15-20。這幾節經文已然成為教會紀律的範本。它們被視為指南針和地圖,引導牧師採取必要的步驟來處理道德錯誤。這是可以理解的,並不完全是錯誤的方式。

但若仔細閱讀馬太福音第18章,我們會對耶穌在這幾節經文裡的教導有不同的認識。與其僅僅視這段經文為關於紀律的教導,我們同樣能視它為耶穌對我們在基督徒群體裡正常的、充滿衝突的共同生活所給予的實用且有建設性的教導的一部分。因為馬太福音第18章整體的內容是關於如何建造一個健康繁榮的群體,而不是僅僅關於「如何處理教會問題」。

偉大的門訓教科書

「情境(上下文)為王,但耶穌是主」,我兒子喜歡引用他一位教授的話來調侃。在理解馬太福音第18章時,「文本情境」的必要性此一老生常談尤為正確。這一著名的章節本身並非孤立的存在。它是許多學者認為整本聖經裡結構最嚴謹的書——《馬太福音》的一部分。

《馬太福音》長久以來一直站在新約聖經正典的前鋒,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提供了一個清晰有力的「門訓」計畫,塑造人們成為耶穌的跟隨者。《馬太福音》是一本偉大的門徒訓練書。作者透過精心設計的文學結構及來實現門訓目的。

在古代世界裡,人們會為偉大的教師和哲學家撰寫傳記,以褒揚他們的教誨內容和生命榜樣。我們所見的四本福音書本質上就是這樣的:在敘事文裡穿插著教導篇章,邀請人們成為耶穌的門徒。

為了實現培訓門徒的目標,馬太將耶穌的教導分為五個主要的教導篇幅(第5-7章、第10章、第13章、第18章和第23-25章)。每個著名的篇幅都圍繞著一個主題,成為易於記憶的門徒塑造課程。耶穌教導門徒的目的是重塑他們的感知能力、愛、習慣、行為和思想,使之符合上帝透過耶穌所啟示的即將到來的國度樣貌。這正是成為門徒的意義:將耶穌智慧的軛放在自己身上,學習祂在這個世上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11:25-30)。

當我們認識到馬太福音18章只是這本書裡門訓內容的一部分,並且這本書的主要目地是培養人成為門徒時,我們就能更清楚地解讀耶穌在第18章裡的話。雖然管教犯錯的教會成員可能是耶穌教導裡的一種應用,但這種解讀最多只是狹隘的理解,甚至可能會往錯誤的方向行去。理解馬太福音18:15-20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段文字主要的目的不是成為教會紀律的指導手冊,而是一個更大的、建設性計劃的一小部分,旨在塑造基督的門徒如何在群體裡生活。

家規

我那學識淵博、和藹可親的叔叔總是開玩笑說,只要能用上一個德語詞彙,一天就沒有白白浪費。我這裡有一個來自馬丁·路德本人的好詞,貼切地描述了馬太福音第18-20章的目的:haustafel,意思接近「家庭規則」或「法典」。家規通常規範著一個大家庭不同成員間應如何相處,以及應重視和奉行什麼樣的態度。聖經裡的其他家規例子包括以弗所書5:22-6:9和歌羅西書3:18-4:1。

馬太福音第18-20章對於教會這個「家」或這群「家人」 有著相同的目的。因為在耶穌基督裡新組成的神的子民們同為家人。馬太福音探討了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情況,教導基督的子民應該尊榮什麼樣的人和事物。在這個段落裡,我們看到了對兒童和弱者的重視(18:1-14;19:13-15),基督徒弟兄姊妹彼此饒恕的重要性(18:15-35),上帝對婚姻的高標準(19:1-12),以及重視那些因追隨基督的生命樣式而受苦的人,而不是那些富有且在外表上看似公義的人(19:16-30)。

這幾章合在一起,透過描述基督徒之間的關係應是什麼樣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共同生活在世界上的新方式的願景。這就是馬太福音18:15-20的整體背景。如果我們僅僅只關注這幾節經文,便會錯過整體的畫面。耶穌在這裡的教導只是基督的教會裡獨特人際關係的一個例子。

最主要的標誌

這段所謂的「教會紀律」經文,實際上只是關於「饒恕」這一偉大主題的其中一部分,而饒恕是基督徒群體最主要的標誌。馬太福音的核心倫理勸勉是呼召我們要有恩慈。透過示範何謂恩慈(如1:19裡約瑟對馬利亞的恩慈)和耶穌直接的教導,馬太福音強調耶穌呼召祂的門徒成為恩慈的人。

展現恩慈是一種雙面的美德:對需要幫助的人給予恩慈的憐憫(6:2-4;9:12-13;12:7),對傷害我們的人給予恩慈的饒恕(5:7,9;6:14-15;18:21-35)。正是這種寬恕他人的恩慈,成為了區分基督的追隨者與非追隨者的主要標誌。事實上,缺乏饒恕正是一些人被逐出教會的原因之一(根據18:15-20裡的教導):因為儘管教會敦勸他們饒恕,他們仍不願與另一個基督徒和好。

耶穌在18:15-20節之後接著講了一個很長的寓言,加倍強調了恩慈即是饒恕的主題。不願饒恕的僕人的比喻(第21-35節)是耶穌最直指人心、措辭最強烈的教導之一。這個故事深入地點綴了祂的論點:基督徒必須彼此饒恕。

馬太福音18:15-20確實提及在基督徒群體裡處理罪的實際方法,但當我們擴大閱讀範圍來理解全文所處的背景時,我們會發現教會的管教並非論述的焦點;教導教會成長為「以基督的恩慈和恩典為標誌」的群體才是重點。

長遠的視野

在整個馬太福音18-20章裡,我們也看到基督徒群體內的衝突是持續存在且無法避免的現實。這段經文為我們在衝突裡共同的生活提出適當的期望。耶穌的教導是必要的,因為人類有各種糟糕的行為:漠視兒童、傷害弱勢群體、無故離婚、爭論誰是最偉大的,以及最核心的問題:彼此犯罪、彼此不饒恕。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並沒有對這些情況表示驚訝或意外。祂也不期望這種事不再發生。相反的,耶穌知道這是人類正常會有的經歷,也是基督徒在群體裡正常會有的經歷。

然而,一個能繁榮發展的群體不是一個沒有衝突的群體,而是一個重視並實踐耶穌在世上與眾不同的生命樣式的群體。這也是馬太福音18:15-20裡的主要目的和門訓目標。

教會的健康並不意味著毫無衝突。教會之所以能健康,是當基督徒共同視衝突為嚴重的、大家一起的事,並以和解為目標來面對。這就是基督的方式。

因此,牧師們可以學會視衝突為不可避免的事。正如我們都知道的,遲早會出現需要馬太福音18-20裡的智慧的情況。這些經文的作用在於提醒教會這樣的經歷很常見,並提供實際的步驟教導我們以愛的方式共同生活。這ㄧ原則適用於外遇、自戀的牧師以及爭吵的父母們等情況。

身為牧師,我們被呼召加入一個長期的修練場,我們在其中要教導基督的子民珍視耶穌在馬太福音18-20裡所珍視的東西。當各種衝突和道德錯誤發生時,我們不必感到驚訝,因為它們一定會發生。但我們可以視這些情況為教導人們基督的方式的機會。

牧師能學習耶穌以群體情誼為目標的方式來追求和解的關係。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幫助我們的教會成長為一個美麗的群體:一個能採取耶穌的方式,和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的群體,並成為黑暗裡的光。

喬納森·彭寧頓(Jonathan T. Pennington)是南方神學院的新約教授,也是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 Sojourn East教堂的靈命塑造牧師。他著有《偉大哲學家耶穌》等多部著作。

翻譯:Yiting Tsai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Telegram關注我們。

Our Latest

「主禱文」的真實意義

主禱文是個邀請我們加入一個「逆文化而行的群體」的邀請函。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讓天和地啼哭吧!

那使天地萬物存在的「道」竟然成了肉身——從和我們一樣的起點開始,成為一個只能以啼哭表達自己的嬰孩。

台灣人的薩滿信仰

在這片鬼魂遍地的土地上,聖靈還有空間運作嗎?

為憤世嫉俗的心找到解方

當基督徒專注於眼前的鄰舍,能帶來更實際的改變、成為社區裡的一道光。

基督徒應是公共廣場的光芒

在最佳狀態下,基督徒的見證能夠照亮公共領域;但在最糟狀態下,我們讓自己成為狡猾的政治利益的道具。

將臨期與「世界末日」息息相關

盼望來自於人類歷史外的某種事物,超越樂觀及絕望的循環。這種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