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上帝呼召他去泰國,他至今未曾離開

宣教士亨利·布雷登塔爾以醫生、聖經學院創始人和傳道人的身份牧養了數代泰國牧師。

退休傳教士亨利·布雷登塔爾在泰國清邁的恩典新生教會帶禱告。

退休傳教士亨利·布雷登塔爾在泰國清邁的恩典新生教會帶禱告。

Christianity Today June 28, 2023
Photo by James Thompson

在三月一個溫暖的週日早晨,大約十幾名泰國基督徒靜靜地坐在清邁的恩典新生命教會(Grace New Life Church)裡,等待禮拜的開始。當敬拜團主領在吉他上熱身,牧師調整著PPT時,一位91歲身體瀛弱的白人老先生戴著雙焦眼鏡,蹣跚地走到一張椅子上坐下來。

敬拜主領站起來,請「馬烏」(maw,泰語中的「醫生」)帶大家禱告。退休的宣教士亨利·布雷登塔爾(Henry Breidenthal)從椅子上慢慢站起來,走到第一排。在那裡,他低著滿是白髮的頭,閉上眼睛,輕輕地對上帝說話,他的泰語因著年紀變得含糊不清。禱告結束後,敬拜音樂開始時,他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敬拜結束後,亨利和其他會眾聽著帕托姆彭·孔(Patompon Kong)牧師當天關於十一奉獻的信息。帕托姆彭曾是亨利創辦的聖經學院的學生。如今,在這位長者人生的晚期,帕托姆彭成了他的牧師。

在過去的60年裡,亨利視泰國為他的家。他的長壽讓人回想起早期的海外福傳時代。今日,許多新進的宣教士希望能在幾個月或幾年內就能見到快速、實際的宣教成果,然後再回到自己國家。亨利的事工卻顯示了宣教士在長達數十年的服事裡,其影響力有著複合式成長的潛力。

這類型的長期性事工是有代價的。亨利放棄了在美國可以賺取的醫生薪資,也放棄了結婚和組建家庭的機會(亨利一直維持單身),更放棄了舒適和輕鬆的「正常的」生活。

然而,當他在家裡和我談起他在泰國的生活——治療痲瘋病人、在部落地區傳福音、建立教會,以及教育數代泰國牧師時——他並沒有糾結於他放棄了什麼。

孔牧師指出,亨利老師「委身於他從起初就期盼的事:好好地完成這場比賽。」

從堪薩斯城到曼谷

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長大的亨利,年輕時便曾想過要從事宣教工作。他的家人在宗教信仰裡委身的程度不同,但亨利在屬靈上很早熟。小時候的他認為,成為一名宣教士可以確保他能上天堂。

亨利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參加「基督教青年歸主協會(Youth For Christ)」星期六晚上的密集性聚會。在那裡,他學習到,救恩是因著恩典,而不是一個人是否出席教會。這個信息深深扎根在他的腦海裡,完全改變了他對信仰的看法。然而,這並沒有改變他成為宣教士的計劃。他問道:「現在我明白救恩是出於恩典了,那麼,還有什麼事是我能做的呢?」

亨利在成為宣教士的路上繞了些路。在父母的建議下,他追隨哥哥的腳步,進了醫學院。從密蘇里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在達拉斯完成了住院醫師培訓,並且積極參與地方教會的活動。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決成為一名宣教士,於是他進入達拉斯神學院,並於1962年獲得神學碩士學位。

在行醫幾年後,亨利加入了海外基督使團(OMF),並於1964年乘船前往亞洲。他首先在新加坡接受培訓,然後前往泰國,在那裡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學習語言和適應文化。

OMF隨後派遣亨利到泰國中部的麻風病醫院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從事醫療工作,但他內心渴望傳福音給泰國北部尚未聽過福音的山地部落人民。OMF的領導層希望他在第一個四年的任期內專注於醫療工作。他們說,在那之後,亨利可以將注意力從滿足人們身體的需求轉移至屬靈的需求上。

左圖:亨利分享他宣教工作的照片。右圖:亨利在泰國的恩典新生命教會帶領禱告Photos by James Thompson
左圖:亨利分享他宣教工作的照片。右圖:亨利在泰國的恩典新生命教會帶領禱告

接觸未曾聽過福音的緬族部落

亨利說:「在宣教禾場上,一切都儲存在照片裡。」他慢慢的站起來,步履僵硬地走向另一個房間。「你必須要有照片。」

他決定讓我看看他見過的人和地方,就像他在休假期間回美國拜訪教會那樣。我們聊著他於1970年代初期在泰國和寮國邊境為期兩年的宣教工作,亨利主要和緬族部落的人們待在一起。他住在山區的小屋裡,取決於村民接待的情況,每個村莊停留的時間會長達數天、數週或數月。儘管他憑著有限的設施試圖治療村民的健康問題,但他的主要目標是傳福音。

他拿出幾本裝滿小型幻燈片的大冊子,這些幻燈片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圖片裡有泥土地板和身穿豐富多彩服飾的村民及小屋。亨利在人生的這一篇章裡有著成功的時刻,例如,他背著一位苗族婦女從她的村莊走到最近的診所,救了她的生命。在半路上,他攔下一輛車幫忙載送她,讓這名婦女及時到達診所。這名婦女已昏迷了一個多禮拜,但醫護人員成功的讓她醒過來。後來,亨利得知她成為了一名基督徒。

同樣的,亨利也經歷不少讓人失望的事。有些村莊對他不感興趣,迫使他離開。其他村莊歡迎他來當醫生,但不歡迎他來傳福音。儘管有這些挫折,他和緬族人生活的兩年時間裡,建立了不少友誼和關係,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仍然持續投入其中。多年後,他幫助緬族信徒在清邁建立了一間教會。

建立曼谷第一所聖經學院

20世紀中葉,泰國為數不多的基督徒面臨著一個困境:教會缺乏傳道人。許多在教會服事的人很少有機會接受正規的神學培訓。一些人去到國外學習神學,但這種方式最大的缺點是費用昂貴,而且許多出國求學的泰國人畢業後皆在當地找到了工作。

在1970年代之前,曼谷尚未有ㄧ所可授予學位的神學院或聖經學院。一些宣教機構和教派已自行開辦小型神學院,但當地的基督徒和宣教士認為有必要在首都建立一間標誌性的福音機構。1970年,他們將這個願景變成了現實:泰國基督徒合力奉獻了神學院所需的資源,如建築物和資金。OMF和宣道會共同合作,確保這間學校是跨宗派的。現在,這所新學校只缺一位院長了。

這間新成立的曼谷聖經學院(Bangkok Bible College)的董事會邀請亨利擔任該學院首任校長——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全職老師。他接受了。在結束緬族人的事工回到曼谷後,他搬進一棟破舊的兩層樓房,這是學校的第一間宿舍、教室和辦公室。

1971年,亨利(最左)與BBC的第一批學生站在一起,其中包括Chumsaeng Reong(左四)。Photo by James Thompson
1971年,亨利(最左)與BBC的第一批學生站在一起,其中包括Chumsaeng Reong(左四)。

培訓幾代泰國牧師

亨利分享的下一批照片包括一張30多歲的自己站在五個穿著白色襯衫和領帶的年輕泰國男子身邊。這是BBC於1971年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其中一位泰國基督徒,Chumsaeng Reong,他在一個名義上的基督教家庭中長大(他從中國移民來的祖父是一名基督徒),對學習更多的聖經知識很感興趣。他教會裡一位長老建議他向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國醫生學習,這位醫生正在開辦一間聖經學院。長老承諾,這位醫生就像一本「聖經百科全書。」

Reong在學期開始時抵達,他是第二個入住的學生。他很快就瞭解到只有其他三個學生會加入他們。他記得當時想著:「如果這個醫生這麼厲害,為什麼學生這麼少?而且,為什麼這棟樓這麼破舊?」

儘管最初的幻想破滅了,但現年72歲的Reong形容他在BBC的時光是「一段特殊的靈命塑造時期」。由於亨利和學生們一起住在這間破舊的房子裡,屬靈上的討論常遠遠超過正式的課間時間。「我們在餐桌上討論了一個又一個問題,」Reong回憶說。在BBC學習五年後,他成為一名牧師、神學院講師,並成為威克里夫泰國基金會(Wycliffe Thai Foundation)的創辦人和主任。

今天,BBC成為了曼谷聖經神學院(Bangkok Bible Seminary)。舊房舍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幾棟設備齊全的教室、一間令人印象深刻的圖書館和一個大型集會廳。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補齊了早年僅有的一個全職職位,現任院長Manoch Chaengmook也曾是亨利的學生。該間神學院提供實體和線上課程,目前服事著近1000名泰國學生。

左圖:亨利在曼谷聖經學院(BBC)時期的照片。右圖:今日BBC的課堂照片。Photos by James Thompson
左圖:亨利在曼谷聖經學院(BBC)時期的照片。右圖:今日BBC的課堂照片。

1995年從BBC退休後,亨利從曼谷搬到清邁,在那裡他幫助建立了清邁聖經中心(Chiang Mai Bible Center)。起初,學生們是在他的家裡上課。但該中心不斷成長,最終成為清邁神學院(Chiang Mai Theological Seminary),亨利在那裡教書直到2018年。如今,該神學院有大約150名學生。

在曼谷和清邁,亨利確保他的學生將他們所學的知識付諸行動。他們和他一起建立教會,包括他和另一位宣教士在曼谷建立的馬卡山新生命教會(Makkasan New Life Church)。該教會不斷發展壯大,很快就在該市及周邊地區湧現其他幾個新生命教會。由泰國基督徒(包括亨利的一些學生)擔任教會領導的角色,迅速發展教會的獨立性。

『最棒的一本書』

這位好醫生放下照片,拿起一本小冊子,上面寫著泰文,正面畫著耶穌。「我沒有要跟你傳教,」他說,一邊翻開小冊子。

這是一個無心的小謊言,目的是讓我安心。顯然,他確實想向我傳教,就像他在過去幾十年裡向無數的人傳教一樣,手裡拿著小冊子。我向他保證我不介意,然後他開始詳細闡述上帝的救贖計劃。

當泰國基督徒想起亨利時,他們常常想到這些小冊子。從最初的年代開始,亨利就常常帶著這些冊子,和聽診器、溫度計一起藏在他的醫生包裡。他在曼谷聖經學院任職期間,每週日下午會和一群泰國神學生在曼谷的倫皮尼公園分發送這些小冊子、唱著歌,並與任何願意停下來交流的人聊天。後來,他也會在清邁以及在前往鄰國旅行途中分發這些冊子。有一次,越南當局還因他發放小冊子而拘留他三天。

他指著小冊子裡《約翰壹書》第5章的幾節經文,尤其強調了第10節:「信神兒子的,就有這見證在他心裡。」

「在泰國,人們對『相信』的概念理解得比較慢,」亨利說。「相信意味著信任。」他解釋道,對許多泰國人來說,「相信耶穌存在」是很自然的事。在一個習慣萬神存在的文化裡再增加一個超自然的存在,通常不是什麼難事。但「僅僅倚賴基督的犧牲」對他們卻是艱難的挑戰。

和亨利在曼谷市中心發傳單的學生們記得自己起初感到非常不舒服。其中一人回憶,試圖融入在公園步道上慢跑的人,感覺非常尷尬。但許多人也說,他們逐漸學會了不以福音為恥。儘管正面回應寥寥無幾,但與他們聊天的幾個人最終確實成為了基督徒。

這種傳福音的方法也有其批評者,亨利自己也承認其中的不足之處。例如,他知道小小的字有時讓老年人難以閱讀,他也知道有些小冊子的內容是用泰國人不容易理解的西方框架來解釋福音。但他也相信,ㄧ些小冊子裡有適應泰國文化的見證,將這些小冊子送到人們手中能起作用。

「這是你能送給世界上任何人的最好的一本書。」他說著,舉起那本小冊子。

『除了你,他沒有其他議程』

當泰國神職人員回顧布亨利的事工時,他們皆驚嘆於他的委身。「他並不渴望回到美國,」孔牧師說。「他從不算著離休假還有幾天、幾個月、幾年。」孔牧師把這歸因於亨利「對泰國人民發自內心的愛。」

但他們也承認亨利有弱點。亨利總是在忙於許多教會工作上,以至於沒有足夠照顧好自己。朋友們會試圖確保他有足夠的飲食和休息時間。身為一名教師和導師,亨利有時會過於嚴格,而且他偶爾會過度直接,以對泰國人來說有點不舒服的直接方式溝通。

但他們也說亨利很謙虛,能夠承認錯誤,並有意識的努力適應泰國文化,這是許多宣教士沒有做到的。也許更重要的是,亨利有能力專注並花時間在每個學生或同伴身上。

「他是少數幾個能和我討論我的問題,並和我一起禱告的人之一,」一位亨利多年的泰國朋友說。「因為除了你,他心裡沒有其他議程。」

隨著我們共度的時間接近尾聲,我看到亨利的另一個顯著的人格特徵:他的靈命操練。他在泰國教會裡以「沒有聖經,就沒有早餐」的座右銘聞名,他確保自己每天早上在身體吃飽前先在屬靈層面上吃飽,並且幾乎總是會以禱告來結束和人的聊天。當我們的採訪結束,我起身要走時,他迅速叫住我。「讓我禱告吧,」他說著,低頭合掌,像他這60年來無數次做的那樣。

翻譯:Yiting Tsai

如想收到關於中文新譯文的通知,請通過簡訊FacebookTwitterTelegram關注我們。

Our Latest

中國教會嘗試更深入紀念聖誕節的意義

中國教會在宗教限制及神學變化的背景下尋求深度參與節期的方式。

「主禱文」的真實意義

主禱文是個邀請我們加入一個「逆文化而行的群體」的邀請函。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讓天和地啼哭吧!

那使天地萬物存在的「道」竟然成了肉身——從和我們一樣的起點開始,成為一個只能以啼哭表達自己的嬰孩。

台灣人的薩滿信仰

在這片鬼魂遍地的土地上,聖靈還有空間運作嗎?

為憤世嫉俗的心找到解方

當基督徒專注於眼前的鄰舍,能帶來更實際的改變、成為社區裡的一道光。

基督徒應是公共廣場的光芒

在最佳狀態下,基督徒的見證能夠照亮公共領域;但在最糟狀態下,我們讓自己成為狡猾的政治利益的道具。

將臨期與「世界末日」息息相關

盼望來自於人類歷史外的某種事物,超越樂觀及絕望的循環。這種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